【摘要】中国网络文学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之一,其中仙侠小说占比较大。仙侠小说中蕴含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其中的神话元素更是令作品别具魅力,应该做好神话元素的翻译,让海外读者在畅读小说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以中国网络小说中的仙侠作品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如何更准确、生动地翻译其中的神话元素,以促进跨文化交流。目前阶段,包括神话元素在内的文化负载词宜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为辅。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逐渐加深,其读者的期待视野随之变化,翻译也应随读者的期待视野变化而变化。
【关键词】仙侠作品;神话元素;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5-0061-04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5.017
与传统小说英译版在海外推广困难相比,中国英译网络小说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奇迹,就对目标文化影响的范围和深度而言,先前国家几十年的努力难以与之媲美(吕世生,2020)。中国网络文学正与美国好莱坞电影、日本动漫、韩国电视剧一起,被誉为“世界四大文化奇观”(韩建民等,2022)。根据《中国网络小说出海研究报告》,海外读者关注中国特色文化,欧美地区的读者对幻想类作品的喜爱度高达66%。以“武侠世界”网站为例,奇幻小说的比例占所有网络小说的91%以上,其中仙侠小说占比约17%(刘萍,2018)。可见仙侠小说的翻译研究值得关注。随着仙侠小说的出海成功,近几年仙侠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开始进入海外市场,以英文字幕加中文配音或者是英文字幕加英文配音的方式出现。尽管仙侠小说或电视剧这种仙侠作品在英语世界逐渐流行,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英语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神话元素,如神仙、妖怪、道法等。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更准确、生动地翻译仙侠作品中的神话元素,以促进跨文化交流。
一、仙侠作品中的神话元素
仙侠小说源于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和武侠小说,大多以《山海经》《淮南子》《聊斋志异》《庄子》《中国神话史》《中国古代神话》《中国神话学》等为参照,融合了神仙、妖怪、道法等奇幻元素,展现了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仙侠世界。在新神话主义影响下,中国网络文学创作开始融合科学与神话、现实与幻想、历史与虚拟,呈现出“再造神话”的趋势,尝试搭建了多个架空神话体系。中国网络文学拥有庞大的市场容量和发展潜力,其中植入神话内核的作品在国内外都大受欢迎,在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重塑中国文化形象方面展现出巨大的附加效应(何胜莉,2020)。
神话元素的借用和再造,使得仙侠小说中的世界气势恢宏,瑰丽浪漫,小说由此展现出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使得中国传统文化焕发出迷人魅力。仙侠小说中含有丰富的神话元素,其中从《山海经》、道教和佛教神话中多有借鉴。比如仙侠小说中多有神仙、妖魔、鬼怪的出现,这些角色常见于《山海经》。在原始时代,人们将某种动物、植物或非生物视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祖先或保护神,即图腾,相信他们有一种超自然力,会保护自己的族群,并且该族群的成员可以获得图腾物身上的力量和技能。《山海经》中最明显和最丰富的图腾神话是以各种神兽作为氏族始祖神的记载,这些图腾式的“兽生民”神话有时又和“帝生民”神话相交织(李洁琼,2021)。比如《三生三世十里桃花》(To The Sky Kingdom)(简称《三生》)参考《山海经》重新构建了一套世界体系。该小说中远古众神应劫离世,神族只剩天族的龙族、凤族和九尾白狐。女主白浅是青丘九尾狐,折颜的真身是凤凰,少辛的原身是条小巴蛇,白浅的侍从是有导航功能的树枝迷谷,白真的坐骑毕方是一只火气很大的神鸟,还有叛乱的鲛人一族等,这些都可以在《山海经》中找到。再如《香蜜沉沉烬如霜》(Ashes of Love)(简称《香蜜》)中也有凤凰的出现,书中的凶兽穷奇,能吃梦的可爱的魇兽也是在《山海经》中直接可以找到或者是可以追溯到原型的。还有《长相思》(Lost You Forever)中复杂的人物关系如果对照《山海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故事中的人物可以对应到黄帝、蚩尤、炎帝各部落中的人物。
二、仙侠小说中神话元素词汇的译法分析
(一)套用法
套用法也叫借译法,是借用目的语中原有的表达方式来进行源语的翻译,比如常套用目的语中某些谚语或成语的格式进行翻译。仙侠作品中妖、魔、鬼、怪、仙、神的形象频繁出现。“武侠世界”网站资源板块上提供了“道的基本认识”“武侠仙侠称谓术语”等方面的背景知识介绍,以减少译作中的注释,帮助读者在补充中国特色文化知识的基础上容易理解某类小说。在该网站中,妖被译为“demon、monster”,精被译为“spirit”,魔被译为“fiend、devil”,仙被译为“immortal”,神被译为“god”等。比如《妖神记》,妖被译为“demon”。该小说中的妖多为动物形象,经过修炼,达到一定级别后可以幻化为人形,具有攻击力。唐前志怪小说中有大量妖怪题材小说,妖怪种类繁多,形象丰富,特征鲜明。它们具有妖的预兆特性,能预知吉凶;它们善于变化,也富有人性。就形象而言,其变化主要有三种情形,即妖怪之间互变、妖怪变化为人、人变化为妖怪(姜广振,2017)。“demon”一词在在线朗文词典中被解释为“evil spirit”,意思是邪恶的精灵。由于西方文化中没有一样的神话形象,翻译时就借用了这一具有西方宗教色彩的词语,指的是堕落的天使。《莽荒纪》把妖译成“monster”,该小说中的妖往往身形庞大,有移山倒海之力,而“monster”在该词典中的解释是“an imaginary or ancient creature that is large,ugly,and frightening”,形象上比较符合。虽然西方世界的demon和monster不完全等同于仙侠作品中的“妖”,但随着读者接触更多仙侠作品,尤其是电视剧,“demon”和“monster”的语义范围会有所扩大。
(二)套用法加拼音
《长月烬明》英文剧版中十二真神即战神(冥夜)、宇神(初凰)、宙神(稷泽)、水神、日神、月神、金神、土神、火神、风神、雷神和木神的翻译都用到了God,译为“the God of War(God Ming Ye),Goddess Chu Huang(the Goddess of Space),God Ji Ze(the God of Time)”等。God原本是基督教的至高神,还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我国在神怪小说和文人诗赋中创造了大量的神的形象,比如创世神话中的女娲、伏羲,佛教中的如来、菩萨,以及道教的神话中的太上老君等。这些神通常是一种具有超自然力量和特殊能力的存在,它们在人类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和事件中发挥着影响力和作用。这些神灵通常具有特定的形象、特征和职责,可以是自然界的力量,如土地、山岳、河流、风雨等;也可以是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神祇,如农业、战争、财富、福祉、爱情等。从这个角度来说,我国神话中的神和God是相似的,由于剧中有多位神,用god来套译,再加上拼音,容易理解和辨认,而且有一种异国文化的味道。
(三)拼音法和音译法
拼音法就是直接使用汉语拼音。音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中的某个词语或短语的发音逐字逐句地按照音节翻译成目标语言,而不是按照字面意思或含义进行翻译。纽马克认为专有名词、机构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应该首先考虑标音法(transcription),类似于音译法(李雪珂等,2018)。比如,《斗破苍穹》中将气,译为qi。在“武侠世界”网站还有Ki、Chi这样的音译。在道家思想中,气是宇宙间最基本的元素,万物皆由气生成。道家的主要修炼方法之一就是炼气。这种气的概念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对等词。该小说中凝气被译为“qi condesation”,而《莽荒纪》中炼气翻译为“ki refining”。在一定语境和多部小说的积累后,读者逐渐就明白了这个道家修仙概念。另如,青丘这个地名在多部仙侠作品中出现过,通常使用拼音“Qinqiu”来翻译,或者是“Qinqiu Kingdom”。青丘在古代中国神话传说中有着特殊的地位,被认为是九尾狐的栖息地。《山海经·海外东经》有记载,“青丘国在其北,其狐四足九尾。一曰在朝阳北”(扶永发,1994)。因为是个重要地名,多次出现,直接用拼音翻译,简单易记还保留了中文的特色。
(四)拼音加注释
音译加注释的翻译在仙侠小说中用得很多,常用来翻译小说中出现的神仙、神兽的名字。在《三生》中“盘古”被译为“Pangu,creator of the universe”,盘古是我国创世神话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在西方是没有的,但是西方也有自己的创世神话和造物主,只不过他们认为那个神是上帝。因此,用音译加注释的翻译容易让读者理解,又同时保留了中国文化的意象。该小说中女主人公白浅哥哥的坐骑叫毕方,毕方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形象,生活在章莪山。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毕方形状像鹤,只有一只脚,青色的羽毛之上有红色的斑纹,长着白色的嘴巴(谭茹婧,2022)。翻译时也采用了音译加注释,“Bi Fang,Four Brothers bird steed”,读者容易读懂,也保留了中国神话元素的独特性。
(五)直译法
直译法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源语言中的词语、短语或句子逐字逐句地按照字面意思翻译成目标语言,不进行过多的解释或变通。在《三生》中,译者翻译神的头衔时使用了直译,比如天君译为“the Sky Emperor”,东海水君为“the Eastern Sea Emperor”,东海公主为“the Eastern Sea Princess”,北海水君为“the Northern Sea Emperor”等。直译有助于保留中文中原有的文化意味,当然笔者认为对这些头衔的翻译过于粗略了,未充分体现小说中的等级体系,因为天君是天界的最高统治者,而小说里出现的东海、西海、北海水君都只是管辖一方水域的领主,由天君指定和管辖,翻译为King会更恰当。
(六)拼音加直译
《三生》神族居住的天宫中有许多宫殿,比如太辰宫“Tai Chen Palace”,洗梧宫“Xi Wu Palace”,灵霄宫“Lingxiao Palace”等,虽然这些宫殿的名字里也蕴含很多中国文化元素,但解释起来很复杂且没有必要,在上下文语境里,用音译突出其中国文化色彩就行,再加上“palace”一词就能让读者明白那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当然译者是灵活处理的,并不是所有的宫殿都用同样的译法,以东海水晶宫和天宫为例,就分别直译为“the Eastern Sea Water Crystal Palace和the Sky Palace”,一是为了和天宫内的某某宫殿有所区别,二是能体现些奇异的色彩。
(七)拼音加直译再加注释
《三生》中东华帝君首次出现在人物表时译为“Emperor Dong Hua—head of the immortal audience”,文中都译为“Emperor Dong Hua”。由于东华帝君是故事中的重要人物,用加注的方式能告诉读者其在天界的至高地位,而后都以“Emperor Dong Hua”称呼他,也体现了故事中其他人物对他的尊敬。司命星君首次译为“Si Ming the Star Prince—the writer of destinies”,后文都以“Si Ming the Star Prince”也是类似的原因。
(八)意译法
意译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不是逐字逐句地按照源语言的词语和句子进行翻译,而是根据源语言的意义和上下文进行理解和表达,然后用目标语言的适当表达方式进行翻译。
《三生》中白浅历劫后醒来说道“一场劫数罢了”。“Nothing but a predestined calamity”“劫数”一词是佛教用词,在各仙侠小说中常以“情劫”“历劫”“天劫”等形式存在。“劫数”是一种逃不了的、上天注定的劫难。译者将其意译为“predestined calamity”是很贴切的。“predestined”意思是上天注定的、命中注定的,而“calamity”是给人类带来痛苦、损失甚至生命代价的大灾难。另如,“蛇妖只道是哪家道童,想他周身的仙气滋补,便要来吃了他”译为“This snake demon knew who the little boy was and had been just about to eat him to gain the immortal nourishment from his body”,“仙气滋补”意译为“immortal nourishment”,即令人长生不死的营养物质,便于读者理解。
三、关于翻译策略的讨论
英译网络小说成功地“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独特的目标语读者取向策略——以读者阅读兴趣为依据的原文本选择,而该策略的核心是激发目标语读者兴趣(吕世生,2020)。中国网络小说激发读者的原因复杂,其中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是一个原因。仙侠小说扎根于充满浪漫色彩且有着宏大世界观的中国神话,如何翻译才能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些神话元素,感受中国文化魅力呢?
施莱尔马赫在On The Different Method of Translation一书中提到“翻译的途径有两种,要么是让读者向作者靠拢,要么是让作者贴近读者”,即归化和异化(姜倩等,2016)。仙侠小说中的神话元素属于中国文化负载词,这些词汇涉及传统神话、再造神话、佛教和道教神话,属于语义空缺词,是在西方文化中没有完全对等或者是完全没有对应的文化概念,空缺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理解偏差和障碍。应该进行归化还是异化呢?对于文化空缺词的翻译,学界也有讨论,王克非等提出:“1.完全空缺时,音译、直译优先,初次出现辅以释义。2.部分空缺时,文本和超文本因素决定翻译策略多样化。”(王克非,2016)从上文的翻译实例来看,翻译的具体方法多样,有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而直接借用西方文化概念的套用译法,有直接体现汉语语言特色的音译和拼音译法,有直译、意译,也有多种译法混合的做法等,在这些文化元素的翻译上译者灵活地进行了归化和异化,大致符合这种提法。
事实上,海外读者接受中国网络小说经过了一个“由浅入深”的分阶段过程:起初英译的小说并没有很浓厚的中国风味,反而是具有浓厚的西式风格;之后,海外读者开始接受含有更多中国元素的网络小说,更容易接受乃至开始学习中国文化信息。目前阶段,根据王睿的调查,仙侠、玄幻类的中国网络小说含有大量承载文化的词语,译者在翻译这些术语时,原则是“简洁”为上,以归化策略为主,以异化策略如创译法、音译法为辅(王睿,2019)。刘萍调查了“武侠世界”网站,发现该网站小说对于仙侠小说中创造出的奇幻术语侧重于归化策略,使用意译法和套译法等,便于读者理解;道教文化术语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概念的翻译没有形成规范,译者会追求准确的翻译,但不会以牺牲读者的感受为代价,体现出归化的翻译策略;佛教文化在西方也有传播,英语读者对其不是完全陌生,翻译这些术语时,译者更愿意吸入新的概念和文化,给读者带来新颖且有吸引力的译文(刘萍,2018)。
此外,不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首先译者需要充分理解中国神话元素,以免误译或是错译。《三生》中译者将“四海八荒”直译作“the Four Seas and the Eight Deserts”,原本可能是想体现出中国元素,但其实“荒”并不是沙漠的意思,“四海八荒”的表达是一种借代的修辞手法,体现出天下之大,译为“the world”会更准确。
四、结语
仙侠作品中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元素,其中神话元素为这类小说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应该做好神话元素的翻译,让海外读者在畅读小说时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目前阶段,包括神话元素在内的文化负载词宜以归化策略为主、异化策略为辅。马萧教授曾从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视角阐述过对文化负载词的看法,认为我们在汉译英时,对文化负荷较重的语言还需做些解释性的工作。随着对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逐渐加深,其读者的期待视野随之变化,翻译也应随读者的期待视野变化而变化(马萧,2000)。相信随着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越来越熟悉,逐渐可以接受更为异化的翻译,接触到更原汁原味的中国文化元素。
参考文献:
[1]吕世生.中国英译网络小说“走出去”的文化价值[J].翻译与传播,2020(02):41-54.
[2]韩建民,付玉.新时代主题出版“走出去”:现实审视与路径选择[J].出版广角,2022(05):33-38.
[3]刘萍.“武侠世界”网站对中国网络奇幻小说的英译研究[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8.
[4]何胜莉.中国网络文学中的神话重述现象考察[J].神话研究集刊,2020(01):106-125.
[5]李洁琼.《山海经》三类创世神话考[J].华中学术,2021,13(03):59-74.
[6]姜广振.管窥唐前志怪小说中的妖怪形象[J].绥化学院学报,2017,37(11):52-54.
[7]李雪珂,林江依,段绮茹.从语义空缺角度分析网络玄幻小说《盘龙》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J].文教资料,2018(07):39-40+64.
[8]扶永发.从青丘国看《山海经》地理与滇西的吻合[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04):90-91.
[9]谭茹婧.《山海经》山神形象在绘画创作中的应用探析[D].贵阳:贵州民族大学,2022.
[10]姜倩,何刚强.翻译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6.
[11]王克非,王颖冲.论中国特色文化词汇的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06):87-93+149-150.
[12]王睿.译介学视角下中国网络小说“走出去”探析[D].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2019.
[13]马萧.文学翻译的接受美学观[J].中国翻译,2000(02):47-51.
作者简介:
余芳(1984.2-),女,汉族,云南玉溪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翻译研究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