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禅意思想在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意义重大。特别是北宋著名诗人苏轼,其生活的时代禅意盛行,苏轼在被贬的道路上不断感受佛教禅宗精神,在与佛教友人的沟通交流中不断接受精神的洗礼,影响了自己的诗词创作。本文将分析苏轼受到禅意思想影响的原因、苏轼充满禅意的诗词风格以及禅意为核心的诗词主题,全面研究苏轼禅意诗词中的审美价值,更好地了解北宋时期古诗词价值和魅力,为学习禅意诗词奠定坚实基础。苏轼号“东坡居士”,并经常以此书写诗词,这也体现了他对禅宗文化的肯定,苏轼官场的失意让他立即与禅宗思想一拍即合,并将之充分运用在自己的创作中,不仅丰富了诗歌创作内容,还让他们的诗歌充满人生哲理和深刻的思想境界。
【关键词】苏轼;禅意诗词;审美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15-0018-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15.005
北宋时期,禅意思想在我国古代诗人的创作中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特别是北宋时期的诗人与僧人之间还形成了亦师亦友的关系。经过漫长时间的岁月洗礼,苏轼诗词中的禅意思想随处可见,贯穿他的人生,从初入职场,到他人生转折点乌台诗案,再到被贬儋州,苏轼领悟禅意,主动汲取其精华,不断丰富他的创作世界。佛教思想自从汉代传到我国后,迅速与儒家、道家思想共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意思想强调众生平等、超脱无为。这些思想无疑都深刻影响着苏轼的人生,使得他即使被贬后依然积德行善,平等待人,养成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释然超脱的人生态度。苏轼在官场起起伏伏,生活自由洒脱,无疑是受到心中禅宗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在晚年被贬黄州后诗作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苏轼汲取禅意思想的经历
北宋时期文人士大夫不仅受到儒家思想浸染,道家、佛家思想也对他们影响颇深,三教合一的思想促进文人与僧人交往愈发亲密。我国传统文化及至北宋时期,文人志士们深感对北宋时局的失望,而在儒释道思想中却得到了精神的慰藉,因而北宋时期宗教文化盛行。
苏轼从少年时期经历官场沉浮,在人生失意之间从禅宗思想中受到莫大慰藉,养成乐观随意、平和的心态。苏轼出身于书香世家,少年得志,并与父亲、弟弟并称“三苏”,特别是北宋时期文人地位较高,让苏轼创作诗词有了较大的发挥空间,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就表达了他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苏轼作为文人,渴望为祖国作出贡献,实现自己的抱负,即使偶然遇到挫折和困难,也能很快振作。苏轼随后在宦海沉浮中不断遭遇挫折,生活的不顺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他开始接触禅宗思想,并在宗教中获得心灵的解脱。例如其作品《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全诗都没有一字提及他心中的郁闷,却又在字里行间都说出他苍凉的内心感受。
苏轼的词作将目光集中于日常生活的各类细节,收起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他寓情于景,在充满禅意的诗词中,类型多样,如咏物言情、游记写景、怀古感旧等词汇,他创作的风格逐步多样化,性格也逐渐变得乐观豁达,特别是苏轼后期的诗词作品,更是在貌似平淡的作品中深埋自己在政治上的抱负。苏轼在《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中展示出自己即使处江湖之远,也能保持乐观态度,他将自己的灵魂和禅宗思想不断升华,并最终成为北宋最为著名的文学家之一。
具体来说,苏轼汲取禅意思想共经过三个阶段,即初入官场、乌台诗案、被贬儋州。首先是苏轼早年,此时的苏轼主要精力集中于考取功名,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大,禅意思想对其影响较小。当进入官场后,28岁的苏轼成为凤翔府签判,有感而发创作《王维吴道子画》,充满对佛教的初探,这也为他与禅意诗词结缘打下基础。
被贬黄州后,乌台诗案让苏轼开始反思自我,并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深远的规划。苏轼结交的僧侣越来越多,并开始在安国寺打坐参禅。此间他摒弃浮夸和忧愁,对禅意的思考更加客观理性,并能够不断思考自己的人生。苏轼在诗词作品中将禅意思想变得“接地气”。到了公元1101年,被贬近7年的苏轼在金山寺作《自题金山画像》,他看淡了自己曲折的命运轨迹,在《盐官大悲阁记》中将禅意比作造酒,劝诫人们要按照天理行事,避免莽撞行为,做事更应身体力行。对禅意的理解和感悟让他对人生的哲理更为理解,对传统文化更加包容,对自己的经历也更为淡然。
苏轼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禅宗思想无疑刷新了诗人苦闷不得志的人生经历。苏轼变得沉静且深思,这正是禅宗思想的重要体现。苏轼秉持人生如梦的思想,认为万法虚空,他甚至感谢命运的不公,感叹自己曾经如此沉迷于俗世的功名利禄,甚至运用禅宗思想平衡自己的心态,显示出务必轻松愉快的心态。他饱读《金刚经》,在红尘苦海中获得自由,不再沉迷于情欲和烦恼。禅宗思想帮助一个失意的政治家、诗人得到心灵的解脱,禅宗思想也成为属于诗人的一部分,变为他诗词创作的烙印。
二、苏轼诗词的禅意创作风格
在经历了上述人生经历后,苏轼对禅意思想的理解更为深刻,其对禅意审美的理解也更为透彻,他的禅意审美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是物我相忘的创作风格。苏轼深受这一理念影响,在其作品《和子由》中,苏轼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反复回顾,并不断思考到底什么是生命的真正意义。他从禅宗思想中寻求答案,并将自己对生命的感触付诸笔端,特别是“雪泥鸿爪”中意象更是深刻影响后世文人创作,引发人们的思考。苏轼旷达的思想使他不再受到世俗的困惑,苏轼对世间万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苏轼注重内心的修为,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并逐步形成豁达的人生处世哲学。苏轼提倡内心的自我修为,讲求安心,他放弃了对物质的过分追求,在自己充满禅宗思想的诗词中充满哲思。
其次,苏轼在诗词作品中讲求顺其自然。他注重禅宗思想,将情感孕育于山水之间,并通过自然山水探寻人生的意义。禅思讲求恬淡自然,注重静坐、平常心,帮助人们求思问道,苏轼的诗词创作恰好符合这种追求自然的审美境界。他的诗词不加修饰,擅长将情感寄托于山水之间,并从细节处发现美、感受美。例如《饮湖上初晴后雨》就表达了独自一人在杭州的苏轼,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寄情于山水,并在寺庙中与僧侣共同探讨佛经,对生活充满了新的期待,这也是诗人度过的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诗人在西湖流连忘返,他欣赏着西湖的无限美景,并深谙佛经,并对官场产生疏离的感受。这也让诗人受伤的灵魂得到慰藉。又比如在《惠崇春江晚景》中,表达着江南给他的深刻感受。短短几句,就刻画出桃花、鸭子等具有生活气息的意象,让人感到生活平淡的价值。又比如《题陶渊明饮酒诗后》:“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赞赏陶渊明诗歌的艺术价值,字里行间都是积极向上的精神。苏轼诗词追求的是自然朴实的趣味,也有他对生活的态度,富有文学特色。
第三是随遇而安的创作风格。禅意追求的是逍遥任性,主张豁达的人生态度,让人们能够平淡面对任何挫折,并放下心中执念,达到内心的平静。苏轼深谙此思想,不断反思、充盈自己的内心世界,用乐观的心态对待自己不断被贬的人生经历。在《游净居寺》中有:“回首吾家山,岁晚将焉归。”苏轼当时正处于官场漩涡之中,屡次被贬让他一时难以接受,在他来到静居寺散心时,他观赏美景、仰慕贤德,从禅意中寻找解脱,并最终从俗世中解脱。在不断学习禅意思想的过程中,苏轼学会了宠辱不惊、淡定从容,他始终对生活有着较大的热情,主动选择自己的人生,他在流连山水之间有了更高境界的逍遥自在,从今以后即使在为官过程中遇到了更大的精神打击,苏轼都能笑着面对,并时刻保持刚直不阿的个性和豁达勇敢的精神状态。在《次前韵寄子由》中,他写道:“泥丸尚一路,所向余皆穷。”诗人此时已经对风景产生了无限的憧憬,并对任何可能影响到他的人、影响到他的事物都能一笑了之,积极豁达的人生态度值得每个人的学习和赞扬。
又比如他的《定风波》中有:“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全篇字里行间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自然洒脱,也展示出苏轼宠辱不惊的人生体会。苏轼常常从日常生活中放大自身感受,并用文字记录他随遇而安的禅宗思想。苏轼就在作品中展现出成熟的思想,他开始关注自然,领悟人生。尤其是晚年被贬儋州之后,内心愈发淡然,并传承了黄州时期的创作风格,物我两忘,并习惯在创作前记录自己的创作时间,可见他创作时思想的细腻和认真对待深生活的思想。苏轼始终践行着自己的人生理想,即使遭遇了人生的不公,也能够关注自我价值,稳住心神,从现实中得到慰藉。苏轼不同于普通文人骚客的不得志而发牢骚,而是在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不断体现哲思,表达自己悠然自得的心态,展现自己的哲学智慧。
三、苏轼诗词的禅意主题
禅意思想带给苏轼一切随缘的积极心态,也让他在苦闷的官场中找到了慰藉,并逐渐形成了他的人生哲学。在《和王晋卿》中他写道:“不如两相忘,昨梦哪可逐。”万物皆有定时,一切都是命数。作者认为还不如顺其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让充满禅宗的思想贯彻到诗词作品的始终,让他的思想能够影响后世,成为佳话。苏轼认为,心灵要超越,才能一直保持初心,在创作上获得新的突破。看淡一切的思想让苏轼不再在失意时想法偏激,而是运用禅意思想积极调整心态。
此外,苏轼诗词的禅意主题重点还在“人生如梦”上。在普通文人眼中,人生价值就是考取功名,获得政治上的价值和地位。而宋朝文化的精神内核却在发生质的改变,禅意思想的影响让文人的精神世界多了一份豁达,人生随缘的思想让文人们获得精神解脱。在苏轼充满禅宗思想的作品中,表达了人生的虚无、生命的无常,他用平静的态度去忘却人生的不如意,并实现了自我救赎与解脱。
苏轼始终保有对人生要乐观的态度,就像他在《初到黄州》中表述的那样,官场不尽如人意,但生活依然要继续。甚至在被贬的一路上品尝美酒、美食,安然自得的心态让他将自己人生的失意一扫而空。
禅意思想强调随遇而安,不应执着于世俗名利,尽管几十年来他屡次被贬,但依然热爱禅学思想,并在漫长的岁月中学会体味禅宗思想,学会不再纠结,为心灵找到栖息之地。苏轼充满禅宗思想的诗词作品,充分展现了他自由洒脱、乐观豁达的性格特点,让他在失意的职场生涯中依然有所寄托,维持着一片赤诚之心。
智者没有突出的棱角也是苏轼诗作中的主题。苏轼年少有为、才华横溢,他曾经一度认为只要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就可以顺利步入官场,实现自己的宏图伟业。然而,与他同时期的范仲淹得到了重用,锋芒毕露的苏轼却因为乌台诗案,人生遭遇了重大波折,比如他创作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该首词作意境唯美,诗人的智慧也在其中逐步闪现,他的个人人生领悟也逐步深刻。上阕描述的景色中江淮美景尽收眼底,让人感到景色十分优美。而下阕中的诗人则淡然吃着野菜、品着粗茶,认为人间最珍贵的无疑是清闲的时光,字里行间道出诗人平淡从容的性格。人们很难想象,这首词作出于作者被贬期间,他既没有道出自己满腔的爱国之情,也没有诉说自己在官场的失意。反而随遇而安,这就十分难能可贵。
苏轼的一生充满坎坷,多次被贬却没有消沉,反而寄情于景,创作出诸多经典诗词。这都源于他对禅宗思想的领悟,让他变得乐观、豁达、仁慈,却又关注朝政。学习领悟苏轼的禅宗思想,才能真正领悟苏轼的文学创作和苏轼这位伟大文学家的精神内核。总之,苏轼充满禅意的诗词创作,是单纯的、充满童趣的。他的创作精巧、古朴,充满对生命的热爱,是他对生命哲学的思考,更是他对艺术的领悟凝练成诸多经典诗词作品,也形成了苏轼文学中朴实自然、豁达大方的创作风格。它是文学和哲学的完美结合,更是世界之间沟通的桥梁。禅意思想带给苏轼的不是所谓的避世思想,而是更为主动地融入世界,用平淡的心境去面对社会的不公,并不忘自己的初心和使命。
苏轼乐观积极的心态影响了后世文人,他的禅宗诗词,更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创作思想影响着各个时代的人们,是我国古代文学史和哲学史上的瑰宝。总之,苏轼的诗词创作有低沉、苦闷的一面,却也有面对挫折的淡然和超脱。他的淡然超脱、充满禅宗思想的诗作成为不朽的经典,让人读来回味无穷。他淡薄、无欲无求,却又充满禅宗哲思,为其创作烙下了鲜明的印记。
参考文献:
[1]张立敏.苏轼禅意诗词的审美意趣[J].名作欣赏,2023(29):73-76.
[2]郑标,左高超.“语境还原”视域下的诗词解读——以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为例[J].学语文,2023(04):82-84.
[3]杨涵程.苏轼诗词中的禅意象与其美学意蕴[J].名作欣赏,2023(14):24-26.
[4]康丹芸.苏轼谪琼海洋诗词中的超越意识[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39(05):31-42+95.
[5]杨加加,李玲丽.苏轼荔枝诗词研究[J].惠州学院学报,2023,43(02):29-35.
[6]刘尧.一舸姑苏,便逐鸱夷去得无——简论苏轼诗词文中的苏州形象[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2(12):18-20.
[7]杨景春.苏轼诗词里的土泥情怀[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05):94-100.
作者简介:
王树新,男,山西朔州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