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杰 周璐琪 葛昌斌 王君 曹燕燕 宋丹阳 廖平安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4.10.014
摘要:通过分析漯河市77份小麦材料的穗下节性状与千粒重的关系,筛选出3种穗下节长度、粗度、壁厚、体积、干重共21份小麦材料,进一步将其灌浆特性和穗部相关因素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穗下节长度、粗度与千粒重之间回归显著,壁厚与千粒重之间回归极显著。穗下节长度中等小麦材料的Rmax、Rmean、R2与其余2种类型相比,差异显著;粗度最粗及中等小麦材料的平均值Rmax、Rmean、R2与最细小麦材料相比,分别高出4.52%、3.15%、11.05%,差异显著;壁厚中等小麦材料的Rmax、Rmean、R2、T2、RGC2与壁厚最厚、最薄小麦材料相比,值较高且存在显著差异。穗下节长度中等小麦材料的穗数、结实小穗数、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粒长和千粒重,值均较高,与长度最短小麦材料差异显著;粗度最粗小麦材料的穗数、结实小穗数、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和千粒重值最大;壁厚中等小麦材料的穗数、不孕小穗数、单株生物量、穗粒数、粒长均较好,单株粒重、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余2种类型。筛选出漯麦50、漯麦906、漯麦49、百农207、郑麦1860、周麦18共6个灌浆特性及穗部相关因素表现好的小麦材料。因此,漯河市田间选择穗下节长度中等、粗度较粗、壁厚中等的小麦材料,更有机会得到灌浆特性及穗部相关因素表现好的小麦新品种(系)。
关键词:漯河市;小麦;穗下节;灌浆特性;穗部性状
中图分类号:S512.1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4)10-0104-08
收稿日期:2023-06-07
基金项目:漯河市重大科技创新专项(编号:20210112);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03);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编号:201300110800)。
作者简介:黄 杰(1988—),女,河南漯河人,推广硕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E-mail:huangjie201412@163.com。
通信作者:廖平安,研究员,主要从事小麦遗传育种研究。E-mail:liaopingan@126.com。
小麦茎秆是小麦株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支持地上部、调整叶片在空间的分布,而且会影响穗部产量性状的综合表达。穗下节作为小麦茎秆重要的支撑器官,是连接旗叶和穗部的桥梁,除影响植株的株型结构以外,合理的穗下节性状更利于光合速率[1-3];同时,作为小麦穗部重要的养分供应器官,它与光合产物的运输效率及再利用密切相关,通过影响小麦籽粒灌浆,促进穗部生长发育,进而提高产量[4-5]。因此,小麦穗下节的茎秆质量在小麦田间育种中尤为重要。
目前,关于小麦茎秆性状与抗倒性[6-8]、穗部性状[9-11]、产量性状[2,12-13]之间关系的相关报道和小麦灌浆特性与千粒重[14-15]、不同品种[16-18]、不同气象条件[19-21]之间关系的报道较多,但对于小麦穗下节与灌浆特性之间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漯河地区5月上旬阴雨寡照、后期干热风是制约本地小麦增产、稳产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漯河市3年77份小麦材料穗下节性状与千粒重的相关分析,进一步研究不同穗下节长度、粗度、厚度类型小麦材料与其灌浆特性及穗部相关因素的关系,以期通过选择合理的穗下节性状来更有效、更直观地得到灌浆特性表现好、产量高的小麦材料,为漯河市小麦田间选育高产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材料为近年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小麦新品种(系)、漯河市主要推广小麦品种共计77个小麦品种(系)。
将所选77份材料于2019年10月20日种植在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五里岗试验基地。通过对这77份材料进行数据分析,筛选出穗下节长度、粗度、壁厚、体积、干重最大、最小及中等的材料各3份,共计21份材料,分别于2020年10月18日、2021年10月25日种植于漯河市农业科学院五里岗试验基地。每个材料种植6行,每行长3 m、株距5 cm、行距 25 cm。栽培管理措施同大田生产。
1.2 试验方法
1.2.1 茎秆相关性状测定 成熟期每个品种(系)选5株,利用直尺测量穗下节长;游标卡尺测量穗下节粗度(取穗下节上、中、下3个位置并取其平均值)及壁厚;调查每穗小穗数、结实小穗数、不育小穗数、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穗粒数及千粒重,取其平均值。
1.2.2 籽粒长度、宽度 参照马建等的调查方法[22]。
1.2.3 不同灌浆阶段参数的计算 参照黄杰等的调查方法[23]及吴晓丽等的计算方法[24-26]。用Logistic方程拟合籽粒生长动态,计算不同灌浆阶段的参数。
1.2.4 数据分析 用Microsoft Excel 2007进行数据基本统计分析;DPS 15.10软件作Logistic方程拟合、相关性分析、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小麦穗下节不同性状分类
由表1、表2可以看出,77个小麦品种(系)的穗下节长度变幅为165.20~281.33 mm,平均值为254.01 mm,变异系数为6.65%。其中,长度最长平均值为276.82 mm,分别为漯麦49、12464、百农207;长度中等平均值为252.87 mm,分别为漯麦50、12461、漯麦906;长度最短平均值为207.57 mm,分别为12471、12469、漯麦40。
穗下节粗度变幅为2.54~3.38 mm,平均值为2.99 mm,变异系数为4.51%。其中,粗度最粗平均值为3.27 mm,分别为漯麦906、漯麦40、郑麦1860;粗度中等平均值为2.98 mm,分别为12467、漯麦26、漯麦49;粗度最细平均值为2.67 mm,分别为漯麦116、周麦18、12464。
穗下节壁厚变幅为0.466~0.671 mm,平均值为0.520 mm,变异系数为7.55%。其中,壁厚最厚平均值为0.620 mm,分别为12462、漯麦36、百农207;中等平均值为0.519 mm,分别为周麦18、漯麦50、漯麦49;最薄平均值为0.469 mm,分别为漯麦26、12471、12458。
穗下节体积变幅为365.88~1 175.53 mm3,平均值为759.76 mm3,变异系数为16.44%。其中,体积最大平均值为1 032.68 mm3,分别为漯麦906、郑麦1860、12472;中等平均值为741.03 mm3,分别为12468、12458、百农207;最小平均值为 491.17 mm3,分别为漯麦36、12464、漯麦40。
穗下节干重变幅为0.192~0.415 g,平均值为0.258 g,变异系数为13.76%。其中,干重最大平均值为0.352 g,分别为郑麦1860、漯麦26、百农207;中等平均值为0.252 g,分别为12462、漯麦50、12463;最小平均值为0.204 g,分别为12456、周麦18、漯麦116。
以上结果表明,77个小麦品种(系)穗下节长度、粗度、壁厚、体积和干重的变异系数变幅为4.51%~16.44%,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从中筛选优异的品种(系)对小麦穗下节性状做进一步研究。
2.2 小麦穗下节不同性状与千粒重间的关系
将77个小麦品种(系)的穗下节长度、粗度、壁厚、体积、干重与千粒重之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穗下节不同性状与千粒重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由图1可以看出:穗下节长度、粗度与千粒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234 6、0.237 4,回归显著,说明随穗下节长度、粗度的增大,千粒重也增大,其回归关系分别见图1-A、图1-B;穗下节壁厚与千粒重之间的相关系数 r=0.304 7,回归极显著,说明千粒重随穗下节壁厚的增大而增大,其回归关系见图1-C;穗下节体积、干重与千粒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118 6、0.169 1,说明随穗下节体积的增大,千粒重和干重也增大,其回归关系见图 1-D、图1-E。
2.3 不同穗下节类型灌浆特性差异
对不同穗下节性状与千粒重进行相关分析后,筛选出与千粒重达显著水平的穗下节长度、粗度、壁厚类型小麦材料,进一步研究与其灌浆特性关系。小麦籽粒灌浆特性是影响籽粒产量的重要生理性状[27]。相关文献表明,灌浆最大速率、平均速率、快增期速率与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24-27]。单保山等研究也表明,灌浆最大速率出现时间与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说明灌浆最大速率出现时间越晚,千粒重越高[27-28]。
2.3.1 不同穗下节长度类型灌浆特性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穗下节长度最长小麦材料的T(38.83 d)、T2(15.59 d)均高于其余2种类型;与其余2种类型相比,长度中等小麦材料的Rmax、Rmean、R2分别高出6.96%和9.82%、7.75%和6.11%、7.11%和10.47%,差异显著,Tmax(23.07 d)介于两者之间,差异显著。因此,穗下节长度中等的小麦材料灌浆特性最好,其次是穗下节长度最长的小麦材料。
漯麦50、漯麦906、漯麦49、百农207穗下节长度分别为254.47、252.20、281.33、271.80 mm,灌浆特性表现好。与12461相比,漯麦50的Rmax、Rmean、R2分别高出19.56%、23.85%、18.75%,漯麦906的 Rmax、Tmax、R2分别高出9.33%、12.79%、10.94%;与12464相比,漯麦49的Rmax、Rmean、R2分别高出18.22%、20.66%、28.65%,百农207的Rmax、Tmax、R2分别高出3.74%、3.11%、16.96%。
2.3.2 不同穗下节粗度类型灌浆特性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3种穗下节粗度类型小麦材料的T、T2差异均不显著;粗度中等小麦材料T最大,粗度最细小麦材料次之;粗度中等小麦材料Tmax(25.36 d)、T2(16.29 d)、R2(1.97 g/d)介于另外2种类型之间,其中,Tmax、R2存在显著差异;粗度最粗及中等小麦材料的平均值Rmax(2.31 g/d)、Rmean(1.31 g/d)、R2(2.01 g/d)与粗度最细小麦材料相比,分别高出4.52%、3.15%、11.05%,差异显著。因此,与穗下节粗度最细小麦材料相比, 粗度较粗的小麦材料灌
浆特性较好。
除漯麦906、漯麦49灌浆特性表现好以外,郑麦1860的灌浆特性表现也较好。与12467、漯麦26、漯麦40相比,郑麦1860的Rmean(1.34 g/d)、R2(2.06 g/d)值较高,分别高出17.54%、1.52%、0.75%和15.08%、6.74%、7.29%;4个品种(系)中,郑麦1860的Rmax(2.27 g/d)、Tmax(25.18 d)均排名第2位。
2.3.3 不同穗下节壁厚类型灌浆特性差异
由表3可以看出,穗下节壁厚最厚及中等小麦材料T、Tmax平均值分别为38.83、24.87 d,与最薄小麦材料相比,分别多2.00 d、晚2.43 d;壁厚中等的小麦材料Rmax、Rmean、R2、T2、RGC2分别比壁厚最厚、最薄小麦材料高出0.20 g/d和0.23 g/d、0.24 g/d和 0.18 g/d、0.10 g/d和0.18 g/d、0.18 d和1.14 d、0.01和0.03;壁厚最厚小麦材料Rmax、R2、T2、RGC2均介于其余2种类型之间。因此,灌浆特性表现最好的是穗下节壁厚中等的小麦材料,表现最差的是壁厚最薄小麦材料。
除漯麦50、漯麦49、百农207灌浆特性表现好以外,周麦18灌浆特性表现也较好。与12462、漯麦36相比,周麦18的Rmax和R2值虽最低,但Rmean(1.29 g/d)、Tmax(28.59 d)、T2(17.96 d)值均较高,分别高出2.38%和9.32%、晚3.95 d和1.91 d、晚2.64 d和2.39 d。
2.4 不同穗下节类型穗部相关因素
2.4.1 不同穗下节长度类型的穗部相关因素差异
由表4可以看出,穗下节长度中等小麦材料的穗数(8.26个)、结实小穗数(20.42个)、单株生物量(39.08 g)、单株粒重(16.94 g)、粒长(0.729 cm)和千粒重(50.71 g),与其余2种类型相比,均值较高,与长度最长小麦材料差异不显著,与长度最短小麦材料差异显著;长度最短小麦材料的不孕小穗数、穗粒数较高,与长度中等小麦材料差异显著,与长度最长小麦材料差异不显著。因此,穗下节长度中等小麦材料的穗部相关因素表现最好,其次是穗下节长度最长小麦材料。
结合表3、表4,灌浆特性表现较好的漯麦50、漯麦906、漯麦49、百农207,产量相关因素也较好。漯麦50、漯麦906与12461相比,漯麦49、百农207与12464相比,在不孕小穗数、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穗粒数、粒长和千粒重方面表现均较好,尤其是单株粒重、粒长和千粒重,分别高出19.42%、43.20%和17.81%、8.71%,12.13%、7.75%和17.19%、4.04%,9.99%、5.33%和13.45%、7.93%。
2.4.2 不同穗下节粗度类型的穗部相关因素差异
由表4可以看出,穗数、结实小穗数、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和千粒重最大的是穗下节粗度最粗的小麦材料。其中,单株生物量(45.14 g)和单株粒重(19.39 g)显著高于其余2种类型,分别高出21.11%和25.60%、23.11%和29.70%;粗度最细的小麦材料穗粒数(42.79粒)最多,与其余2种类型差异显著;粒长最长的是粗度中等小麦材料,粗度最粗小麦材料次之。因此,穗部相关因素表现最好的是穗下节粗度最粗的小麦材料,穗下节粗度中等的小麦材料次之。
结合表3、表4,除漯麦906和漯麦49在灌浆特性、穗部相关因素方面表现好以外,郑麦1860与漯麦40、12467、漯麦26相比,在穗数(9.60个)、结实小穗数(19.80个)、单株生物量(45.35 g)、单株粒重(20.22 g)、穗粒数(44.39粒/穗)、粒长(0.740 cm)、粒宽(0.380 cm)和千粒重(50.88 g)方面表现均较好,尤其是单株粒重和穗粒数,分别高出16.81%、24.74%、62.41%和13.15%、19.36%、10.37%。
2.4.3 不同穗下节壁厚类型的穗部相关因素差异
由表4可以看出,穗下节壁厚中等小麦材料的单株粒重、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余2种类型,分别高出18.85%和26.03%、4.74%和10.73%。除此以外,壁厚中等小麦材料的穗数、不孕小穗数、单株生物量、穗粒数、粒长均较好;壁厚最厚小麦材料结实小穗数(19.65个)最多,壁厚最薄结实小穗数(18.79个)最少,差异显著。因此,穗下节壁厚中等小麦材料穗部相关因素表现最好,壁厚最薄小麦材料表现最差。
结合表3、表4,漯麦50、漯麦49、百农207、周麦18在灌浆特性、穗部相关因素方面表现均较好。与12462和漯麦36相比,周麦18在结实小穗数、单株粒重、穗粒数、粒宽、千粒重方面,分别高出6.13%和5.12%、40.85%和0.26%、19.88%和10.02%、1.92%和3.06%、2.42%和3.66%。
3 讨论与结论
3.1 讨论
本研究表明,穗下节长度中等、粗度较粗、壁厚中等的小麦材料,灌浆速率高,穗部相关性状表现好。主要因为穗下节作为距穗部较近的光合器官,对穗部的相关性状有直接影响[5]。
姚金宝等的研究表明,穗下节长对小麦穗粒数、单穗重、千粒重、单株产量具有促进作用[5,11,29],本文研究结果与之一致,穗下节较长,植株重心下移,扩大了群体对光、气、热资源的利用空间,利于提高灌浆速率及籽粒产量[2];但王掌军等研究也表明,穗下节长与千粒重、结实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呈负相关[30-31],本研究结果与之不尽一致,可能是由于穗下节过长导致断脖和穗下节较短加大穗层相对湿度,均对灌浆特性及干物质积累有影响的原因[1,33]。
本研究结果与余泽高等的研究结果[9]一致,穗下节粗度与穗粒数、穗粒重、单穗重、千粒重呈正相关关系。因为穗下节粗度越粗,其茎表面积越大,叶绿素含量丰富,形成的光合产物越多,通过穗下节输送到穗部的养料随之增多。而且,穗下节粗壮,能够保证麦穗直立、挺拔,更有利于光合作用[11];除此以外,穗下节壁厚较厚、茎秆内部维管束较多、输导系统较发达利于转运合成有机物。但项超等认为,穗下节粗度中等小麦材料的灌浆特性及产量表现优异[3],本研究结果与之不尽一致,这应该与试验选取不同类型小麦材料有关。需要考虑的是,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小麦生育阶段叶源量基本一致,茎部器官合成的有机物质相对稳定,随穗下节粗度及壁厚增加,会消耗较多的有机物质,加大单株的横向生长,致使纵向生长相应减弱,降低株高[32]。谢令琴等认为,在早代选择穗下节长度应占株高的45%~50%或以上,利于选出大穗、千粒重较高的材料[33-34]。但本研究中,关于穗下节与株高之间的关系并未涉及,需进一步研究。
3.2 结论
将不同小麦品种(系)的穗下节长度、粗度、壁厚、体积、干重与千粒重之间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穗下节不同性状与千粒重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其中,穗下节长度、粗度与千粒重之间回归显著,壁厚与千粒重之间回归极显著。
与另外2种类型相比,穗下节长度中等小麦材料的Rmax、Rmean、R2和壁厚中等小麦材料的Rmax、Rmean、R2、T2、RGC2,均值较高且存在显著差异;粗度最粗及中等小麦材料的平均值Rmax、Rmean、R2与最细小麦材料相比, 值较高且差异显著。穗下节长度
中等小麦材料的穗数、结实小穗数、单株生物量、单株粒重、粒长和千粒重,均值较高,与长度最短小麦材料差异显著;粗度最粗小麦材料的单株生物量和单株粒重显著高于其余2种类型,除此以外,穗数、结实小穗数和千粒重最大;壁厚中等小麦材料的穗数、单株生物量、穗粒数和粒长,均值较高,单株粒重、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余2种类型。因此,穗下节长度中等、粗度较粗、壁厚中等的小麦材料,灌浆特性及穗部相关性状表现好。
本研究筛选出漯麦50、漯麦906、漯麦49、百农207、郑麦1860、周麦18共6个灌浆特性及穗部相关因素表现好的小麦材料,可将其作为优异种质资源加以改良利用。
因穗下节在田间便于直接观察,且其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35],为积极应对漯河市小麦后期极端天气影响,田间选种时,选择穗下节长度中等、粗度较粗、壁厚中等的小麦材料,更有机会得到灌浆特性及穗部相关因素表现好的小麦新品种(系)。
参考文献:
[1]吴同彦,谢令琴,杨学举,等. 小麦株高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其他性状相关性的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2,25(3):10-12,18.
[2]Grafius J E. Multiple characters and correlated response[J]. Crop Science,1978,18(6):931-934.
[3]项 超,周春宏,徐智斌,等. 小麦穗下节性状与灌浆速率及产量相关因素的关系[J].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22,28(2):352-359.
[4]张铁山,韩金梅,韩 杰. 春小麦穗颈遗传特性及其育种价值[J]. 内蒙古农业科技,2000,28(2):18-19.
[5]姚金保,姚国才,王书文,等. 小麦穗颈长的遗传和育种价值[J]. 南京农专学报,2003,19(3):9-12.
[6]王 丹,丁位华,冯素伟,等.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特性及其与抗倒性的关系[J]. 应用生态学报,2016,27(5):1496-1502.
[7]冯素伟,李 淦,胡铁柱,等. 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性的研究[J]. 麦类作物学报,2012,32(6):1055-1059.
[8]胡 昊,李莎莎,华 慧,等. 不同小麦品种主茎茎秆形态结构特征及其与倒伏的关系[J]. 麦类作物学报,2017,37(10):1343-1348.
[9]余泽高,王孝刚,冯朝章. 小麦茎叶性状与穗部性状相关性的探讨[J]. 湖北农学院学报,1998(1):9-12.
[10]郭天财,贺德先,王志和,等. 小麦植株性状与穗粒质量关系的研究进展[J]. 麦类文摘,1995(3):1-4.
[11]贾继增. 小麦粒质量与植株性状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J]. 作物学报,1984,10(3):201-205.
[12]李万昌. 小麦株型与产量结构间的协调性分析[J]. 江苏农业学报,2009,25(5):966-970.
[13]欧俊梅,王治斌,李生荣,等. 矮秆糯小麦株高及各节间长度与产量性状遗传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14,29(增刊1):213-217.
[14]苗永杰,阎 俊,赵德辉,等. 黄淮麦区小麦主栽品种粒质量与籽粒灌浆特性的关系[J]. 作物学报,2018,44(2):260-267.
[15]高 翔,董 剑,庞红喜. 小麦高产品种籽粒灌浆与粒质量的关系[J]. 西北农业学报,2002,11(3):33-35.
[16]姜丽娜,张雅雯,朱娅林,等.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及产量研究[J]. 华北农学报,2019,34(3):96-101.
[17]程晓明,王 慧,陈树林,等.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脱水特性及其与产量和品质的关系[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23,57(2):197-206,230.
[18]冯素伟,胡铁柱,李 淦,等. 不同小麦品种籽粒灌浆特性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4):643-646.
[19]房稳静,宋建玉,陈英慧,等. 灌浆期气象条件对小麦灌浆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气象,2003,26(2):33-34.
[20]徐如强,孙其信,张树榛. 不同耐热性小麦品种的籽粒灌浆特性及其对高温反应的初步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1996,12(6):7-10.
[21]姜丽娜,杨娜娜,方保停,等. 不同小麦品种对灌浆期高温的响应差异[J]. 麦类作物学报,2018,38(11):1365-1373.
[22]马 建,孙 敏,丁浦洋,等. 控制小麦穗颈长数量性状位点的遗传鉴定[J]. 麦类作物学报,2017,37(3):319-324.
[23]黄 杰,王 君,葛昌斌,等. 漯河市小麦籽粒灌浆特性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 江苏农业科学,2022,50(19):86-92.
[24]吴晓丽,汤永禄,李朝苏,等. 四川盆地小麦籽粒的灌浆特性[J]. 作物学报,2014,40(2):337-345.
[25]樊 明,杨滨齐,李红霞,等. 不同生态类型春小麦籽粒灌浆特性研究[J]. 宁夏农林科技,2014,55(11):1-2,25.
[26]董中东,张东志,陈若礼,等. 风干和烘干条件下不同小麦品种在灌浆过程中植株和子粒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46(4):364-369.
[27]单保山. 小麦不同品种灌浆特性的比较[J]. 山东农业科学,1987,19(2):10-13.
[28]王丽娜,韩玉林,邹少奎,等. 不同小麦品种粒质量与籽粒灌浆特性探究[J]. 山东农业科学,2019,51(10):40-44.
[29]朱新开,郭文善,李春燕,等. 小麦株高及其构成指数与产量及品质的相关性[J]. 麦类作物学报,2009,29(6):1034-1038.
[30]王掌军,刘 妍,王 姣,等. 小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遗传分析及白粉病抗性鉴定[J]. 西南农业学报,2018,31(7):1338-1348.
[31]杨忠强,岳海风,郜庆炉,等. 小麦单株产量性状的相关性及其通径分析[J]. 种子,2007,26(7):57-59.
[32]余泽高,冯朝章,赵咸华,等. 小麦功能叶、茎秆性状与穗部性状的相关研究[J]. 湖北农业科学,1993,32(1):8-10.
[33]谢令琴,卢少源,吴同彦,等. 冬小麦早代株高构成指数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6,19(1):5.
[34]Helms T C,Hallauer A R,Smith O S. Genetic drift and selection evaluated from recurrent selection programs in maize[J]. Crop Science,1989,29(3):602-607.
[35]吴同彦,谢令琴,葛淑俊,等. 小麦营养器官与产量性状相关性的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24(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