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方式对松辽平原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2024-07-03 01:00王本龙周春生海珍娄雨欣
江苏农业科学 2024年10期
关键词:盐碱地

王本龙 周春生 海珍 娄雨欣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24.10.034

摘要:为了解决松辽平原土壤盐碱化、玉米产量低下的问题,通过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宜松辽平原的耕作方式,以实现土壤良性生产。基于通辽市科左中旗盐碱试验地,设置深松耕作深度40 cm处理(SS处理)、粉垄耕作深度40 cm处理(FL处理)2个处理,以常规旋耕深度20 cm处理(CK处理)为对照,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S、FL处理在播种前1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分别较CK增加35.1%~194.7%、29.9%~98.2%;在收获后0~40 cm土层土壤中,>0.25 mm土壤团聚体表现为FL处理>SS处理>CK;在7.5~20 cm土层中,SS、FL处理的土壤硬度分别较CK增加33.5%~295.6%、57.2%~180.5%;在0~40 cm土层中,SS、FL处理的土壤pH值较CK降低6.7%~12.9%、-1.1% ~-6.1%,土壤电导率分别较CK降低1.6%~26.9%、21.3%~43.9%,土壤全盐量分别较CK降低 -20.0% ~42.9%、10.3%~47.6%;玉米产量分别较CK增加19.2%、39.5%。由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深松和粉垄耕作均能够构建合理的耕作层,改善土壤结构,有利于土壤耕作层脱碱、排碱,从而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大幅提高玉米产量,从长久角度和产量来看,粉垄耕是最适宜的耕作方式。

关键词:深松耕作;粉垄耕作;盐碱地;土壤理化性状;玉米产量;松辽平原

中图分类号:S156.4+9;S513.0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24)10-0247-07

收稿日期:2023-07-07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厅项目(编号:202076);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编号:2022MS07008、2021MS05017、2019MS04020、2020MS05018、2020BS03001);内蒙古自治区直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编号:NCYWZ22009);内蒙古财经大学课题(编号:JXYB1922)。

作者简介:王本龙(1997—),男,安徽当涂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盐碱地及沙地修复研究。E-mail:878423846@qq.com。

通信作者:周春生,博士,教授,主要从事土壤污染防治及膨润土应用技术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E-mail:zhouchunsheng121@163.com。

松辽平原作为世界三大苏打盐碱地之一[1],以碳酸盐碱土为主[2],土壤含盐量较高,盐碱化严重,此外,长期的传统旋耕、连续作业使得耕层变浅[3]、土壤板结[4]、土壤保熵透气性变差,严重影响了玉米的生长发育,使得玉米单产水平低,产量逐年下降。保护性耕作作为一种新兴的耕作方式,能够有效提高盐碱地土壤质量和作物产量[5],其中深松耕作、粉垄耕作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6-7],加深耕作层深度并改善土壤结构[8-9]。李宇航等研究发现,在东北黑土区,与传统翻耕相比,深松耕作的玉米产量显著提高22.37%[10]。Jiao等发现,当深松深度为35 cm时,能够显著提高华北夏玉米的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净光合速率及籽粒产量[11]。石伟业等研究发现,当粉垄深度为50 cm时,可以显著提高水稻籽粒产量,较传统旋耕提高25.45%[12]。麻仲花等研究发现,当粉垄为30、50 cm时,甜高粱产量较传统旋耕显著增加8.7%、5.2%[13]。粉垄和深松作为一种切实有效的盐碱地改良技术,能够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作物产量,因此如何筛选适宜松辽平原的一种耕作技术,实现土壤的良性生产成为研究重点。本试验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中旗玉米农田作为试验区,探讨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土壤耕层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旨在为松辽平原玉米种植选择最佳耕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试验于2020年4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中旗花吐古拉镇三家子村(43°92′N,122°047′E)进行,试验区域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海拔178.44 m,年均日照时数2 891.7 h,年均降水量269.7 mm,年均气温5.5 ℃,年均无霜期为 150 d。基本土壤理化性状如下:0~40 cm土层土壤含盐量1.3%~2.7%,pH值为9.0~9.3,电导率为145.8~247.3 μS/cm。

1.2  材料及设计

供试玉米品种为京科969,于2020年4月20日播种,试验共设3个处理:传统旋耕、深松耕作、粉垄耕作,分别记为CK、SS、FL(表1)。每个处理的用地面积为0.025 hm2,保苗密度为75 000株/hm2,肥料用量如下:有机肥75 m3/hm2,腐殖酸375 kg/hm2,硅肥225 kg/hm2。各处理田间管理均一致,于2020年9月27日收获。

1.3  试验样品的测定

在播种前、生育期和收获后按“S”形采集土样,分别取0~5、5~10、10~20、20~40 cm土层样品,共计4层,每层重复3次。土壤含水量采用烘干法测定,土壤团聚体采用筛湿法测定[14],土壤硬度采用SC900土壤硬度计测定,土壤pH值用pH-2F型pH计测定,土壤电导率采用DDS-307a电导率仪测定,土壤全盐含量采用重量法测定[15]。在玉米成熟期各小区随机选5 m×5 m的区域用于考种,考查穗长、穗重、纵向籽粒数、横向籽粒数、百粒鲜重、百粒干重。各试验小区按实收穴数计产。

1.4  数据分析

用Excel 2019、Origin 2022进行分析和处理,用IBM SPSS Statistics 27.0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2.1.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由表2可知,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含水量有显著影响。在播种前,深松、粉垄耕作后土壤疏松,透气性增加,表层土壤水分失墒较传统旋耕加快。在0~5 cm 土层,深松、粉垄耕作后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旋耕处理分别降低60.6%、6.1%;在5~10 cm土层,深松、粉垄耕作后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旋耕处理分别降低56.5%、2.9%。深松和粉垄耕作能够有效打破犁底层[16],显著增加1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在10~20 cm土层,深松、粉垄耕作后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旋耕处理分别增加35.1%、29.9%;在 20~40 cm土层,深松、粉垄耕作后土壤含水量较传统旋耕处理分别显著增加205.3%、98.2%(P<0.05)。收获后,在0~40 cm土层中,传统旋耕处理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深松和粉垄耕作处理,原因可能是深松、粉垄耕作提高了土壤通气透水性,水分向深层下渗,玉米植株发育较好,使得植株、根系所需水分增加。

2.1.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的影响  土壤团聚体能够改善土质,增加土壤肥力[17],使盐碱、板结土壤恢复活力[18],从而促进作物生长发育、提高作物产量。由图1可知,在深松和粉垄耕作处理下,各级土壤团聚体比例均呈现出不同的变化。在0~40 cm土层,>1.0 mm团聚体表现趋向为SS处理>CK>FL处理,三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0.5~1.0 mm团聚体表现为FL处理>CK>SS处理,仅FL处理与CK间有显著差异(P<0.05);0.25~0.5 mm团聚体表现为SS处理>FL处理>CK,且SS、FL处理分别与CK有显著差异(P<0.05);0.075~0.25 mm团聚体表现为CK>FL处理>SS处理,三者间无显著差异(P<0.5);<0.075 mm团聚体表现为SS处理>CK>FL处理,且三者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5)。在>0.25 mm团聚体中,深松、粉垄耕作处理的土壤团聚体均高于CK,最高增幅为42.7%。综上,深松、粉垄耕作均能够有效增加土壤中的大团聚体数量。

2.1.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硬度的影响  土壤硬度是衡量土壤紧实度的标准[19]。由图2可知,在 0~5 cm土层,传统旋耕处理的土壤硬度最大,土壤表面板结,不利于作物生长发育。深松、粉垄耕作能够有效降低0~5 cm土层的土壤硬度;传统旋耕无法打破坚硬的犁底层,导致20~40 cm土层的土壤渗透系数低,透气性差,土壤板结,形成了致密的隔水层,在传统旋耕处理下,降雨后水分无法下渗,水分堆积在5~20 cm土层中,导致土壤硬度较低,这与降雨后地表严重积水、形成内涝的现象吻合。深松、粉垄耕作能够打破犁底层,从而构建合理的耕层结构,在深松或粉垄耕作处理下,7.5~20 cm土层的土壤硬度较传统旋耕显著提高33.5%~295.6%、57.2%~180.5%。在20~40 cm 土层,深松、粉垄耕作处理的土壤硬度均低于CK,且在粉垄耕作处理下土壤硬度相对较均匀,各土层间的土壤硬度差异较小。由此可见,深松和粉垄耕作均能够疏松土壤,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构建合理的耕作层。

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2.2.1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pH值的影响  由图3可知, 纵观整个生育期, 不同处理的0~40 cm土层土壤pH值整体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深松耕作处理下0~40 cm土层的土壤pH值下降幅度最大。由图4可知,在深松和粉垄耕作处理下,土壤pH值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在0~5 cm土层,深松、粉垄耕作处理的土壤pH值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降低6.7%、-3.6%;在5~10 cm土层,土壤pH值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降低8.0%、-4.5%;在10~20 cm土层,土壤pH值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降低9.6%、-6.1%;在20~40 cm土层,土壤pH值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降低12.9%、-1.1%;在0~40 cm土层,深松耕作处理的土壤pH值显著低于传统旋耕处理(P<0.05),粉垄耕作处理的土壤pH值显著高于传统旋耕处理(P<0.05)。可能是因为粉垄耕作时钻头高速旋转,使得部分20~40 cm盐碱土混入表层土中,导致表层土壤pH值较高,但同时也有效增加了耕作层深度。

2.2.2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电导率的影响  土壤电导率能够体现土壤溶液中可溶性盐的状况[20],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土壤含盐量[21]。由图5可知,在整个生育期内,不同处理的0~40 cm 土层土壤电导率均呈现降低趋势,除粉垄耕作处理的0~5 cm土层外,深松、粉垄耕作处理的土壤电导率随生育进程的推进减幅变小, 且粉垄耕作处理个别试样的变

化幅度较大。由图6可知,深松、粉垄耕作处理能够显著降低土壤电导率,在0~40 cm土层,深松、粉垄耕作处理的土壤电导率均低于传统旋耕处理。在 0~40 cm土层,土壤平均电导率表现为CK>SS处理>FL处理,深松、粉垄耕作处理在0~5 cm土层的土壤电导率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降低26.9%、21.3%;在5~1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分别较传统旋耕降低15.3%、26.3%;在10~2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降低1.6%、40.9%;在20~40 cm土层,土壤电导率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降低10.4%、43.9%。从整个土壤剖面来看,电导率最大值出现在CK耕作处理下的20~40 cm土层,并且在0~40 cm土层,随着土层的加深,传统旋耕、深松耕作处理的土壤电导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

2.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全盐量的影响  由图7可知,在生育期内,传统旋耕、深松耕作处理在0~40 cm土层的土壤全盐量变化趋势相近,而粉垄耕作处理在吐丝期转向成熟期时,土壤全盐量呈现上升趋势,可能与采样时采样点为碱斑有关。由图8可知,在0~40 cm土层,与传统旋耕处理相比,深松、粉垄耕作处理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土壤全盐量;在0~20 cm土层,深松、粉垄耕作处理与传统旋耕处理的土壤全盐量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P<0.05),土壤平均全盐量具体表现为CK>SS处理>FL处理,深松耕作处理、粉垄耕作处理、CK在 0~5 cm 土层地土壤全盐量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降低15.4%、10.3%;在5~10 cm土层,土壤全盐量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降低42.9%、47.6%;在10~20 cm土层,土壤全盐量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降低 -20.0%、20.0%;在20~40 cm土层,土壤全盐量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降低18.2%、27.3%。从垂直剖面来看,土壤全盐量的最高值出现在传统旋耕处理

的0~5 cm土层,为3.91 g/kg;最低值出现在粉垄耕作处理的20~40 cm土层,为0.82 g/kg,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全盐量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2.3  不同耕作方式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由表3可以看出,深松、粉垄耕作处理对玉米品质及产量均有明显影响,与传统旋耕处理相比,各处理的玉米穗重呈现不同的变化,粉垄耕作处理的玉米穗重较传统旋耕处理提高10.9%。通过对玉米穗长进行分析发现,与传统旋耕处理相比,深松、粉垄耕作处理均能提高玉米穗长, 其中粉垄耕作处

理的玉米穗长最大,达20.7 cm,较传统旋耕处理长38.0%,其次为深松耕作处理,玉米穗长为19.2 cm,较传统旋耕处理长28.0%。通过对玉米行粒数进行分析发现,与传统旋耕处理相比,深松、粉垄耕作处理的横向籽粒数明显提高,纵向籽粒数显著提高(P<0.05),深松、粉垄耕作处理的横向籽粒数、纵向籽粒数均相同,分别为17、32粒,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提高21.4%、52.4%;深松、粉垄耕作处理的玉米百粒鲜重均较传统旋耕处理显著提高(P<0.05),百粒鲜重排序为SS处理>FL处理>CK,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提高33.8%、27.7%;深松、粉垄耕作处理的玉米百粒干重较传统旋耕均明显提高,其中深松耕作处理的百粒干重较传统旋耕处理提高34.7%,提高幅度最为明显,其次为粉垄耕作处理,较传统旋耕提高29.5%。粉垄耕作、深松耕作处理的玉米产量均较传统旋耕处理明显提高,其中粉垄耕作处理的玉米产量较传统旋耕处理提高39.5%,提高幅度最为明显,其次为深松耕作处理,较传统旋耕处理提高19.2%,各处理的玉米产量排序为FL处理>SS处理>CK。整体上看,粉垄耕作处理的玉米产量和品质要高于深松耕作、传统旋耕处理。

3  讨论与结论

赵富贵等研究发现,深松耕作通过打破犁底层从而疏松土壤,起到蓄水作用[22]。张邦彦等研究发现,粉垄耕作能够显著改善土壤耕层结构,从而疏松土壤,合理调蓄土壤水分分配、增加入渗[23]。本研究发现,深松、粉垄耕作处理能够显著增加播种前1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有效打破犁底层,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水分入渗能力,而在收获后,深松、粉垄耕作处理的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低于传统旋耕处理,原因可能是深松、粉垄耕作处理提高了土壤通气透水性,使得水分向深层入渗,在深松与粉垄耕作处理下玉米的长势更好,根系、植株对水分的需求更大,从而导致土壤含水量降低。

土壤团聚体是衡量土壤肥力的重要参数[24],Zhang等发现,深松耕作处理能够提高土壤团聚体颗粒态有机碳含量[25]。曹明海研究发现,在粉垄耕作处理后,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比传统旋耕处理的效果更加明显[26]。本研究也发现,在深松和粉垄耕作处理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数量明显高于传统旋耕处理,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

由于长期旋耕和连作,导致耕层松土层一般在15~20 cm[27],20~40 cm土层的土壤渗透系数低,透气性差。0~40 cm土壤硬度分层严重,水分无法下渗,形成致密的隔水层。深松、粉垄耕作处理能够有效打破犁底层,疏松土壤,同时增加20~40 cm土壤碱化层的透水、透气性,使得土壤水分向深层渗透,有利于盐分向深层运移。

盐碱胁迫是影响作物生产的重要制约因素[28],高pH值、高盐分是造成盐碱胁迫的重要原因[29]。Zhang等研究发现,深松耕作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含盐量、pH值[30-31]。杨博等发现,在粉垄耕作处理下,土壤可溶性全盐量、pH值显著降低[32]。本研究发现,深松耕作处理能够显著降低0~40 cm土层土壤的pH值,而在收获后的0~40 cm土层土壤,粉垄耕作处理的pH值高于传统旋耕处理,这可能是因为粉垄耕作在作业时,钻头将部分20~40 cm的碱土层与0~20 cm的表层土混合,导致0~20 cm表层土的碱化度提升。但当耕作层由20 cm增加至40 cm时,耕作层深度增加,结合合理灌溉定额及多年合理耕作,0~40 cm耕作层的盐分会随水分运移至 40 cm 以下,既增加了耕作层深度,又能够达到脱碱、排碱的目的。电导率与盐分含量间的相关性较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土壤的盐分含量。在深松和粉垄耕作处理下,0~40 cm土层的土壤电导率和全盐量均低于传统旋耕处理,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33-35]一致。

耿晶等研究发现,深松耕作能够显著增加冬小麦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与传统耕作相比,产量增加11.72%[36]。陈彦云等研究发现,当粉垄耕作深度为35 cm时,玉米产量较传统旋耕(深度 20 cm)增加34.7%[37]。本研究也发现,在深松和粉垄耕作处理下,玉米的穗长、横向籽粒数、纵向籽粒数、百粒鲜重和百粒干重有显著提高(P<0.05),玉米产量也得到大幅度提高,二者的产量分别较传统旋耕处理增加了19.2%、39.5%。可能由于深松和粉垄耕作处理通过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38],为玉米生长提供了舒适优越的环境,从而使玉米产量大幅增加。

综上所述,相较于传统旋耕,深松和粉垄耕作可显著提高播种前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0~40 cm土层>0.25 mm团聚体的含量,打破0~40 cm土层土壤分层现象,提高7.5~20.0 cm 土层的土壤硬度,降低20~40 cm土层的土壤硬度;深松和粉垄耕作均能够打破犁底层,构建合理耕作层,疏松土壤,改善土壤结构。相较于传统旋耕,深松耕作处理能够显著降低0~40 cm土层土壤pH值,粉垄耕作处理显著提高0~20 cm 土层的pH值,同时加深耕作层厚度,二者均显著降低了0~40 cm土层的土壤电导率,同时显著降低了 0~20 cm土层的土壤全盐量。因此,深松和粉垄耕作处理均能够有效减低土壤盐碱含量,有利于土壤耕作层脱碱、排碱,将盐碱排至40 cm以下。深松和粉垄耕作处理后,玉米产量及品质均显著高于传统旋耕处理,以粉垄耕作处理最为明显,玉米增产率达39.5%。

综合分析得出,在2种耕作模式下,土壤耕层处理的质量均有显著提高,但从长久角度考虑,粉垄耕作处理能够增加耕层厚度。且在玉米产量上粉垄耕作处理明显高于深松耕作处理,因此粉垄耕作更加适宜,既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又大幅提高了玉米产量。

参考文献:

[1]王耿明,李  达,王忠忠,等. 松辽平原盐碱土含盐量的遥感反演研究[J]. 水土保持研究,2009,16(3):235-237.

[2]郭小倩. 盐碱地田菁高产栽培技术的初步构建[D]. 扬州:扬州大学,2019.

[3]杨  铭. 免耕覆盖对小麦—花生轮作体系不同土层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及相关酶活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23,51(6):216-222.

[4]Wang L S,Guo H G,Wang L X,et al. Suitable tillage depth promotes maize yields by changing soil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a 3-year experiment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J]. Sustainability,2022,14(22):15134.

[5]陈  菁,陈  迪,刘顺国. 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及其综合效益[J]. 农业经济,2022(12):12-14.

[6]郭海斌,张军刚,王文文,等. 深松耕作对夏玉米增密增产的调控机制[J]. 江苏农业科学,2023,51(9):88-96.

[7]武海霞,康佳腾,宋福如,等. 有机硅复合肥对滨海盐碱地土壤物理特性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 节水灌溉,2023(4):1-15.

[8]郭  凯,封晓辉,伍靖伟,等. 盐碱地肥沃耕层构建水肥盐综合调控机理与技术研究进展[J]. 土壤学报,2023(4):1-9.

[9]于剑锋. 粮食安全保障的农业机械化驱动因素分析[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2,43(5):92,101.

[10]李宇航,谷思玉,何婉莹,等. 保护性耕作对黑土有机碳组分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23,54(2):336-345.

[11]Jiao F L,Hong S Z,Zhang Q F,et al. Subsoiling before winter wheat cultivation increases photosyn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leaf water-use efficiency of summer maize in a double-cropping system[J]. Archives of Agronomy and Soil Science,2023,69(6):847-860.

[12]石伟业,何文寿,李惠霞,等. 粉垄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和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23,51(1):232-238.

[13]麻仲花,吴  娜,胡永琪,等. 粉垄耕作对甜高粱农田土壤耕层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22(11):190-198.

[14]王  丽,李  军,李  娟,等. 轮耕与施肥对渭北旱作玉米田土壤团聚体和有机碳含量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4,25(3):759-768.

[15]崔京荣. 不同改良剂对盐碱土改良的研究[D]. 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8.

[16]聂朝阳. 腐殖酸基有机物料对苏打盐碱化耕地土壤改良效应研究[D]. 长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22.

[17]孔同伟,王  帅,刘滨辉. 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对土壤团聚体特征和可蚀性的影响[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22,42(11):128-140.

[18]王逸筠,赵文栋,孙泽强,等. 有机肥替代对鲁西北轻度盐碱地土壤性状和小麦、玉米产量的影响[J]. 山东农业科学,2023,55(1):93-99.

[19]马红燕. 伊利畜牧公司土默川牧场利用脱硫石膏改良碱化土壤效果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13.

[20]丛  山. 不同改良技术对松嫩平原盐碱地土壤盐碱特征的影响[D]. 长春: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2022.

[21]潘加朋,张克存,安志山,等. 风沙治理工程综合效益分析:以敦煌黑山嘴风沙口为例[J]. 中国沙漠,2023,43(2):233-242.

[22]赵富贵,张  龙,李  丹,等. 不同气候年型下耕作覆盖对宁南旱区土壤水热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2023(4):1-16.

[23]张邦彦,李惠霞,何进宇,等. 粉垄耕作对宁南黑垆土氮素运移及马铃薯产量的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22(9):155-165.

[24]刘茂兰,吉春阳,江淼华,等. 强还原土壤处理联合生物炭对连作障碍土壤团聚体碳、氮分布的影响[J].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4):1-8.

[25]Zhang W J,Munkholm L J,Liu X,et al. Soil aggregate microstructure and microbial community structure mediate soil organic carbon accumulation:evidence from one-year field experiment[J]. Geoderma,2023,430:116324.

[26]曹明海. 不同粉垄深度和灌水量对棉田水盐调控技术研究[D]. 石河子:石河子大学,2022.

[27]孙美乐,蔺国仓,回经涛,等. 粉垄耕作对新疆盐碱土理化性质及棉花生长影响[J]. 中国土壤与肥料,2020(6):58-64.

[28]Damodaran T,Jha S K,Kumari S,et al. Development of halotolerant microbial consortia for salt stress mitigation and sustainable tomato production in sodic soils:an enzyme mechanism approach[J]. Sustainability,2023,15(6):5186.

[29]崔洪鑫,柴亚倩,关思慧,等. 土壤盐碱胁迫程度对番茄生长、离子稳态及ROS清除能力的影响[J]. 北方园艺,2023(7):9-17.

[30]Zhang L,Mao L L,Yan X Y,et al. Long-term cotton stubble return and subsoiling increases cotton yield through improving root growth and properties of coastal saline soil[J]. Industrial Crops & Products,2022,177(3):114472.

[31]刘昌壮,陶雨朝,杨富强,等. 硫酸锰溶液浸种对玉米种子萌发期抗盐碱生理特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23,39(3):645-656.

[32]杨  博,屈忠义,孙慧慧,等. 粉垄耕作对河套灌区盐碱地土壤性质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2020,39(8):52-59.

[33]Casas Roberto R,Baridón Juan E. Salinity dynamics in subsoiled soils of the northwest of the argentine pampean plai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 Soil Science,2021(15):51-59.

[34]袁正蓉. 紫色土坡地粉垄耕作土壤再分配模式与调控[D]. 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21.

[35]安丰华. 暗管排水改良苏打碱土技术应用研究[D]. 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

[36]耿  晶,贺亭峰,李海康. 保护性耕作对华北平原冬小麦产量组成影响的Meta分析[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23,41(1):158-165.

[37]陈彦云,夏皖豫,赵  辉,等. 粉垄耕作对耕地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的影响[J]. 生态学报,2022,42(12):5009-5021.

[38]任晓月,陈彦云,梁新华. 粉垄耕作对宁夏银北盐碱地土壤养分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西南农业学报,2022,35(5):1063-1068.

猜你喜欢
盐碱地
盐碱地也能种粮食?
业界:挖掘盐碱地资源潜力 做好特色农业大文章
大庆市盐碱地治理措施探析
张巍婷 盐碱地上拓出“常丰”路
盐碱地冬枣无支架管理技术
盐碱地枸杞提质增效关键技术
三种土壤改良剂对盐碱地冬枣园的影响
黄骅市盐碱地园林绿化现状及前景展望
浅析盐碱地园林绿化的主要技术措施
滨海盐碱地园林景观工程施工方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