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倵瑃 陈诚 张熊雄
柔和的灯光下,72岁的陈潓玲穿着黑色的舞蹈服,手拿扇子,翩翩起舞。她的身后,是十几位同样装束的老人,她们摇动着身体,宛如一只只轻盈的燕子。随着舞者手腕的翻转,扇子合着音乐节拍上下翻飞。
在重庆市南岸区长生桥镇同景社区居住了12年,陈潓玲一直热衷于社区文化工作,如今的她已是社区艺术团团长。
陈潓玲关于同景社区最初的记忆是城乡接合部、随处可见的菜地和泥泞的道路。再后来,同景社区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升级,还打造了以“健康”为主题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场景更加丰富、多元,居民生活更有获得感。
同景社区的发展变化,是南岸区近年来整合优质资源,推动公共空间共建、公共难题共治、公共服务共享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4月在重庆考察时指出,城市治理的很多工作要靠基层党组织这个战斗堡垒和社区这个平台去落实,要厘清城市社区职责事项,继续推动资源下沉、完善服务设施,强化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支撑,提高社区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
重庆是一个拥有8.24万平方公里、3000多万人口的超大“有机体”,其治理无疑是一项“粗中有细、大小结合”的复杂工程,城市越是“超大”,治理越要“超细”。
“城市治理千头万绪,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社区党组织要紧扣为民、亲民、便民、惠民导向,因地制宜创新党群服务功能载体,夯实城市治理的底部支撑。”南岸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杨亮说,“社区是城市治理的‘细胞,同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我们打造亲民化、智慧化主题社区的具体体现,也是我们探索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的一次尝试。”
主题先行,让社区个性充分彰显
5月14日下午1点半,吴忠和杨光明携手来到同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对于每周二下午2点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举办的健康大讲堂,两位古稀老人是从不缺席的好学生。
除了霜白的头发,杨光明身上所散发出的气质与76岁的年龄并不匹配,她看上去更像56岁。杨光明说:“每周都有区内名中医到社区来普及健康知识和养生妙招,我们想不年轻都难!”
每个月,同景社区都会开展医药养生、书法绘画、舞蹈合唱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其中场面最热烈的当属每周二开展的健康大讲堂。”同景社区党委书记文李燕说。如今,同景社区已举办超400场健康大讲堂和文艺活动,参加的居民超过2万人次。
同景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是一栋三层小楼,外观上并没有任何特别之处,但走进里面,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中药味,健康集市、健康“益起来”、健康大讲堂等以健康为主题的功能板块依次排列,米黄的暖色调搭配给人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这里整洁、明亮、温馨,在宁静和谐的氛围里弥漫着一种家的温暖与安宁。
虽然同景社区新的党群服务中心修建还不到一年,但它已经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潜移默化的改变。居民常开玩笑,每天不是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就是在去往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路上,麻将都没得时间打了。
同景社区居民的感受,是南岸区以小社区服务大民生的生动写照。
城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同感。过去城市社区的打造几乎千家一面,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看起来都大同小异。在这一点上,南岸区给出了一份与众不同的答案:打造“主题社区”,让每个社区的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彰显。
“以前都讲主题餐厅、主题乐园,这个主题社区又是什么呢?”有的居民感到困惑。
“社区”一词本身是个舶来词,对于“主题社区”,杨亮将其总结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目标,以‘15分钟党群服务圈为依托,以居民需求为切口,集聚辖区优势资源,打造各具特色的高品质社区”。
“以同景社区为例,社区拥有区第三人民医院、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江南院区、重庆市东南医院等众多医疗资源,能够全方位为社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这是我们的特色,也是我们的优势。”南岸区长生桥镇党委书记夏江林解释道,“前期,社区党委下发了5140份问卷,问需于民,最终才确定‘健康这一主题。”
让社区“活”起来,找准社区个性是关键。
走进南岸区南坪街道正街社区,我们仿佛回到了20世纪80年代的重庆街巷,目光所及之处,都是那个时代的记忆。
巴渝十二景之一的“黄葛晚渡”就在正街社区,这里也是“秦良玉驻守南坪关”的所在地,是老重庆人印象中最具烟火气息的繁华之地。但后来,社区“老了”,老邻居们纷纷“逃离”,社区一度失去往日的生机与活力。
为了接回老邻居、迎来新邻居,正街社区以“烟火”为主题,充分挖掘文化特色,打造“超级80街”、绿皮火车、小人书摊、露天电影院等25处文创功能设施,使其一跃成为山城新的风景线。
“正街社区回归以往繁华,光靠打造文创功能点还不够,关键是要承接好‘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让党组织领导的网格力量成为社区治理的骨干。”杨亮说。
“我们进一步改造升级了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接入一体化治理智治平台社区驾驶舱,织密社区治理网格,通过事件上报、任务下派、实时监测等形成层层闭环,构建党建统领、数智赋能的社区治理新格局。”正街社区党委副书记蒲艳华说。
先从点上尝试,成功后再向面上推广。南岸区的其他社区也向先行试点的主题社区学习,结合各自实际,探索不同定位,形成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喜人局面。比如,弹子石街道群慧村社区,居民结构年轻化,智慧管理服务需求大,就依托中国电信重庆公司推进智能化小区试点,积极探索建设以“智在群慧”为主题的智慧社区,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南坪镇兴隆社区是一处拥有26年历史的老社区,因以往的矛盾纠纷较多,社区党委决定依托区司法局,全力打造“法治”主题社区。
资源集聚,让共治效能充分释放
每年5月份,是南岸区兴隆社区兴隆苑小区一年中最美的时候。成排的三角梅尽情绽放,在小区的围墙、堡坎、边坡以及花坛里争奇斗艳。
64岁的申修志是兴隆苑小区联合代管工作组副组长,每天最爱做的事就是在小区四处转悠,看看哪里脏乱差,听听街坊邻居诉一诉心里的烦心事。
兴隆苑小区所在的兴隆社区成立于1998年。这里面积不大,但人口众多,两万多名居民组成了约9000户人家,治理压力特别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兴隆社区与当今城市的发展愈发“格格不入”,周边商业的兴起产生了视觉与功能上的新旧差异,片区内部动线杂乱、老楼破损、设施老化、环境脏乱,社区管理人员也不能为居民提供与时代相匹配的服务,老百姓心理落差大。
“兴隆社区很多小区没有物业管理公司、没有大修基金,兴隆苑小区全体居民甚至近20年拒缴水电气费,拖欠金额高达4000多万元,党群关系非常紧张。”谈及过往,兴隆社区党委书记宋自力感叹不已。
2018年,这种情况迎来转机——兴隆社区在南坪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决定利用“老旧小区综合改造”的契机,破“沉疴”、化“旧怨”、解“新难”、纾“民困”。
但实际情形,远比想象中困难。
安置拆迁遗留问题与其他问题交织,居民根本不听工作人员的政策解读,甚至连领导来做工作,都被赶出楼栋。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以申修志、范映秀为代表的11位“老辈子”主动站了出来,承担起“破壁人”的角色。他们借助区司法局矛盾调解、普法宣传等资源力量开展“敲门行动”,动之以情、晓之以法,原本十分紧张的关系逐步“破冰”。
“从身边的熟人开始,挨家挨户上门,不同意的就通过熟人再找熟人,一步一步做工作。”申修志说话中气十足,“最难的兴隆苑小区,我们只用了半个月时间,就争取到全部居民的支持。”
老旧社区改造工作的顺利推进,让宋自力看到了居民的力量,“社区治理最重要的就是共治,这其中法治又是切合兴隆实际的关键理念。在改造完成后,我们以这几位热心的叔叔、嬢嬢为中心,成立了联合代管工作组”。
兴隆社区“法治”推动下的“共治”,依靠的是一个稳定运转的联合代管工作组,但想营造一个长期向好的社区图景,还要抓牢“共享”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花园路街道金堰社区也是一个典型的老旧散小区,80%的楼栋“无物业管理公司、无大修基金、无业委会”。
近年来,社区通过老旧小区改造,面貌焕然一新,但路灯坏了没人修、垃圾多了没人收、停车乱了没人管的问题仍旧是“顽疾”。
如何人性化做好长效管理这“后半篇文章”,是压在金堰社区党委书记徐永利心头的一块巨石。
“只有通过大力推动社区经济发展,创造公共收益,保障居民福利,才能解决实际问题。”花园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周海军提出。
但创造公共收益,并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这背后触及的,是一块巨大的利益蛋糕。
“有的小区资源优渥,有的小区则条件有限,再加上中间横亘着物业管理公司,如果处理不当,反而容易造成新的矛盾爆发。”徐永利说。
如何有效利用好社区有限的公共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这考验着金堰社区党委的基层治理智慧。
基于老旧散小区“熟人社会”的特点,金堰社区以“和家”为切口,树立居民“主人翁”意识,推动“自家地、大家管”。为此,他们构建了“社区+物业+居民”管理模式——社区接受居民的委托,作为信任天平,在居民和物业管理公司中间架起平衡木;推进物业管理公司入驻,将部分公共收益作为物业管理费,把物业管理公司从“老板”变成“管家”;造血反哺居民,除了支付物业管理费,公共收益还用于道路维护、路灯更换修复、垃圾清洁等。“和家金堰”也逐渐成为治理有效、居民认可的社区主题。
创造公共收益的做法,也在南岸辖区其他社区被推广——正街社区对新增商业空间进行统一招商规划、统一运营,实现运营收益反哺物业管理;同景社区盘活党群服务中心闲置空间资源,建成创业就业空间、社会组织孵化空间、邻里共享空间。
“积极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是总书记赋予重庆的重大课题和光荣使命。”南岸区委书记许洪斌说,“要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结合数字重庆建设,推动镇街职能体系与‘141基层智治体系深度融合,进一步厘清城市社区职责事项,大力推动资源、服务、管理向基层下沉,提高城市基层精细化治理、精准化服务水平,以党建统领推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结合,自下而上层层放大基层治理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