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数字经济时代,推动数字经济融入经济学专业教学是响应“新经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文章从数字经济与经济学专业教学融合的现实必要性、融合现状与约束条件出发,聚焦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交叉学科背景师资队伍培养、开展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拓展研究以及创新教学设计灵活教学手段等抓手,探索推动数字经济与经济学专业教学融合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新经管”;数字经济;经济学专业教学;融合;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与经济运行的深入融合,全球已经进入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等前沿技术为主要特征的数字经济时代。“新经管”建设工程是积极响应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新形势需要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新时期,数字经济依托数字技术深入覆盖商业创新、生产制造、公共治理、居民就业、教育医疗等各行各业,在调结构、促创新、提质增效方面发挥着新动能,数字经济的融合与应用成为影响国家竞争的战略新高地。现实背景的巨变对于传统经济学教学是冲击,是挑战,更是推动传统经济学教学设计、教学模式变革的重大机遇。将现实背景折射到基础教育领域,推动数字经济与经济学专业教学融合,是经济理论回应经济实践的需要,也是响应新时代“新经管”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新经管”战略背景下积极探索数字经济与经济学专业教学融合的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研究价值。
1 数字经济与经济学专业教学融合的现实必要性
1.1 数字经济的概述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数字经济已成为顺应时代变革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引擎。Tapscott[1]首次指出数字经济具有知识驱动、数字化、虚拟化、去中介化、聚合、创新、及时、全球化等特征,是一种网络智能时代的经济,其在为数字经济赋予现实意义的同时,也展现了数字经济在经济学意义上的抽象价值和使用价值。何枭吟[2]认为,数字经济是描述信息技术引发的经济现象,数字经济与知识经济、网络经济等概念一脉相承。2016年9月,官方界定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佟家栋等[3]指出,数字经济具有数据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共享化的特征。可见,数字经济是基于数字要素(知识、信息、技术)产生的经济活动,相对于传统经济基于物质财富(劳动、资本、土地)的经济活动,将在速度、效率与规模上具有更大的优势。
1.2 数字经济对传统经济学理论带来的挑战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经济形态,其在引导及加速资源优化配置方面独具优势[4],通过依托数字技术渗透至社会各个领域,对经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具体而言,数字经济可以对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等经济社会各个方面产生积极影响[5-7]。同时,数字经济还具有推动绿色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环保绩效[8-9]。此外,数字经济还在推动政府实现治理现代化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0]。数字经济正在迅速重塑传统经济的运作机制与治理模式,传统经济学理论在解释现实情境中的适用性受到了极大挑战。例如,西方经济学中指出,资源稀缺性导致边际收益递减,但是数字经济时代的数据要素具有典型的非竞争性特征,这使得数字产品不再具有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再如,传统经济理论中,企业规模取决于内部交易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之间的权衡,而数字经济下大数据技术大幅地降低了供需间的交易成本,推动企业规模长期呈现扩张趋势。
1.3 数字经济与经济学专业教学融合的必要性
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的生产方式、消费方式、商业模式、企业的组织形式以及政府治理模式等正在经历深刻而广泛的变革。诸多学者关注到将数字经济融入传统经管类专业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必然性。覃莹等[11]指出,数字经济正在重塑高等教育的发展格局,对大学功能、教育结构和组织形态产生系统性、深层次变革,传统的以“教师-学生”为主体的知识传输思路亟待向“知识传递-融通应用-拓展创造”的阶梯上升。吴天舒等[12]指出,数字经济时代,会计行业的商业模式发生巨变,对会计从业者的能力与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的会计教学模式有必要从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智能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探讨优化策略。丁玉龙[13]以改革创新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为视角,强调信息技术在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及促进经管类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具体到教学融合方面,林航等[14]指出,当前将数字经济融入西方经济学教学中的必要性及障碍,并以师资建设、创新第一课堂、拓展第二课堂的方式推动数字经济与经济学教学的深入融合。
2 数字经济与经济学专业教学融合的现状与约束条件
2.1 数字经济与经济学专业教学融合的现状
《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3年)》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达50.2万亿元,同比名义增长10.3%,已连续11年显著高于同期GDP名义增速,在GDP的占比高达41.5%。同时,三次产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渗透,一、二、三产业数字经济渗透率分别为10.5%、24.0%和44.7%,深入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已成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数字经济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区块链、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发展,同时驱动着传统行业的数字化转型,这为传统经济学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更多的职业选择、发展空间以及应对挑战。由此,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相关学科建设的支撑,传统经济学专业的改革亦势在必行,培养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经管”人才已成必然。然而,当前传统经济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仍然存在教学与实际脱钩的典型事实。例如,从培养方案上来看,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在融入数字经济方面意识薄弱,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专业拓展内容较少,大多停留在传统经济学专业的教学目录范围内,未能顺应数字经济发展需要做出灵活调整。只能依赖授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入数字经济发展背景、要素数字化特征及其作用逻辑等,但在教学实践中能够将数字经济发展情景有效融入传统经济学专业教学中的实践和积累仍十分有限。
2.2 数字经济与经济学专业教学融合的约束条件
2.2.1 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关键路径和重要手段,需要充分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势,做好不断修订的工作。目前,国内大多数院校经济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主要设有“经济学原理”“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金融学”“计量经济学”“统计学”等核心课程,“中级微观经济学”“中级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专业方向性与拓展性课程,与数字经济理论与实践相关的课程设置十分有限。近年来,部分院校在经济学专业培养方案的修订中开始引入与数字经济相关的课程安排,不过更多的是从工具性知识方面融入数字经济。例如,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专业开设了经济数据量化分析模块课程,包括“机器学习”“大数据经济学”“计算机编程”“经济管理中的计算机应用”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专业开设了“数字经济学”“平台经济学”等选修课程以及实践教学课程“大数据挖掘与分析”。另外,在课程结构方面,实践教学环节大致包括社会实践、专业调查与实习等,是有效建立理论与实际的关键桥梁,有助于提高学生实操能力,促进知识整合与迁移,但多数高校在落实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往往流于形式。例如,社会实践的经费不足极大地减少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专业调查与实习内容也形成了大多让学生自主完成的“传统”。数字经济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齿轮,课程体系应适时调整课程内容和结构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但想要打破传统培养体系锁定困境仍存在一定阻力。
2.2.2 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是影响教学质量,决定培养目标完成度的关键环节。目前,国内高校经济学专业的教师大多来自经济学门类学科,如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专研于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国民经济学、区域与城市经济等二级学科。他们大多出身于传统经济学专业的固有培养模式,形成了较为单一的师资结构,虽然理论基础扎实,但在实践教学环节经验仍显不足,如参与社会实践的经验不足,对数字经济实践认识浮于表面,从而无法有效衔接经济理论与数字经济实践,产生了理论教学与现实条件脱钩的问题。此外,现如今从事经济学专业教学的多数为青年博士,同时肩负着教学与科研“两座大山”,繁重的科研考核任务和评聘机制使得青年教师投身教学任务的激励机制不足,固守所授课程的一亩三分地成为其日常教学的策略性选择,“黑板经济学”现象数见不鲜。
2.2.3 教学设计与教学手段
数字经济是一个实践性强、发展迅速的领域,这要求传统经济学理论适当回应数字经济现实,以激发经济学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与创新启发意义。教学设计方面,一方面,长期以来积淀下来的固定教学范式、素材、案例为经济学教师们建立了一个相对安全的“舒适圈”,这同时也成为教师们开展与时俱进教学设计的“绊脚石”,将数字经济融入经济学专业教学的意识薄弱;另一方面,繁重的科研任务使得专任教师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深挖数字经济领域在经济学理论上的拓展并设计科学的教学方案精力不足,将数字经济融入经济学专业教学的动力不足。多样化教学手段是教学设计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支撑。很多经济学课程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注重理论知识的“填鸭式”传授,以所授课程甚至是教材为边界完成教学任务。此外,案例教学方面,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设计中,紧贴经济发展热点的案例素材均十分有限,导致理论教学与现实情景脱钩,与培养“新经管”人才的战略目标渐行渐远。
3 数字经济与经济学专业教学融合的创新路径
3.1 推动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
数字经济时代推动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体系呼应现实需求的开山之路。以固化的课程体系为边界的培养方案终将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推动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是打破传统课程体系画地为牢的必由之路。一方面,丰富课程内容设置,如开设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理论融合的理论与实践课程,帮助加深学生对新时期数字经济的认识及其对经济社会产生的深刻影响。为此,当前存在的关键问题之一在于教材的滞后,系统阐述数字经济融入经济学专业教学的教材仍十分有限,加快教材建设成为推动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首要任务。另一方面,优化课程结构,如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占比与多样性,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如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提供经费支持等方式增加学生参与社会调查的机会,同时,考核与激励两手抓,构建长效机制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将理论联系实际落到实处。此外,加强课程结构的多样化,如挖掘并开设与数字经济热点相关的选修类或实验类课程,提高学生知识前沿面的同时提升学生利用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实操能力。
3.2 交叉学科背景的师资培养
专业师资是制定并执行培养体系进而完成培养目标的关键主体。单一的师资结构容易造成培养模式的锁定困境,导致人才培养的“尾大不掉”,建立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有助于为传统固化的培养模式注入新的活力,也符合新时期培养“新经管”人才的社会需求。一是适当引进跨学科师资,如管理学、计算机、数字技术、数字经济等方向的专业教师,打造具备“经济、管理、数字、技术”的复合型师资队伍与知识结构,促进知识整合,培养跨学科融合意识,提升跨学科融合能力;二是加强师资培训,建立良好的师资培训机制,增加师资培训交流机会,加强理论课教师的数字经济实践训练,提升其提炼案例、分析案例以及应用理论回应现实的能力;三是组建跨学科交叉结构的教研团队,形成定期研讨机制,围绕数字经济实践、数字经济热点问题,探索数字经济融入经济学理论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并深入数字经济背景下传统经济理论的拓展研究,培养师资队伍,建立数字经济理论自觉。
3.3 开展传统经济理论的拓展研究
开展传统经济理论拓展研究的重点在于应用基本经济理论指导数字经济时代的新现象、新模式,也是数字经济时代经济学理论革新与动态演进的必然要求。以最为基础的经济学课程“宏微观”为例,设计将数字经济融入课堂教学中可开展的拓展内容。(1)消费理论。数字经济时代,传统的消费者行为决策将被算法推荐代替,由此激发的“网络外部性”与“长尾效应”,产生需求方的规模经济,推动边际效用递增,是对传统消费理论的挑战与拓展方向。(2)生产理论。不同于传统经济理论中关于四大生产要素(劳动、资本、土地、技术)的讨论,引入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数据要素,以此为切入点阐述数据要素的内涵及其作用特征,基于数据要素的可复制性、可共享性特征,讨论数据要素的边际报酬演化规律。(3)成本理论。引入数字平台分析新商业模式下的零边际成本特征,并通过与传统经济理论下边际成本变动规律的差异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以及提升理论回应现实的洞察力。(4)市场理论。从规模经济、零边际成本、数字技术、数据资产积累等视角解释数字平台的垄断问题,以进一步拓展传统经济学专业教学中所阐述的垄断理论。(5)经济增长理论。徐翔等[15]发现数据要素不仅直接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通过提高传统生产要素的配置效率间接提升社会生产效率,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所建立的边界正在不断被打破[16]。(6)效率与公平问题。以数字治理为例,阐述数字治理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产生数字鸿沟的逻辑,进而加剧区域间以及全球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再以数字税为例,拓展讨论数字税在平衡数字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分配问题。诸如此类,以团队为组织形式,通过不断搜集、整理、归纳、剖析数字经济实践,以丰富理论联系实际的素材与案例,不断拓展传统经济学理论边界,培养学生推陈出新建立理论自觉。
3.4 创新教学设计灵活教学手段
为走出“黑板经济学”的禁锢,加快数字经济融入经济学专业教学,可以从考核方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多方面着手。考核方式方面,目前,多数高校的经济学专业课考核主要由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组成,而平时成绩的评分标准则主要为考勤,助长了学生考前突击惯性,与“新经管”战略人才的培养目标背道而驰。因此,专业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向多元化的考核结构倾斜,如增加课堂讨论、随堂演示、课程实践等环节的考核比例。其中,课堂讨论环节需要授课教师挖掘数字经济融入点,设计数字经济热点的讨论主题,尝试让学生成为知识信息的主要输出者,教师负责记录和引导;鼓励学生围绕经济学理论联系数字经济现象开展随堂演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关注热点意识,提升理论应用能力;开展课程实践环节如设计合适选题并组织辩论赛,考核学生创新能力、思辨能力与应用能力。教学方式方面,与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相适应,应通过设计更多的课堂互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灵活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借助学习通、慕课建立翻转课堂开展课堂讨论课、随堂演示课等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学习通软件建立教师与学生、线上与线下交流的无缝连接,强化知识互动的黏性。
4 结语
开展数字经济与经济学专业教学融合是培养新时期“新经管”人才的大势所趋。融合意识与融合能力是两个缺一不可的创新抓手,通过构建跨学科课程体系,组建交叉学科背景的师资团队,聚焦传统经济学理论在数字经济实践下的拓展,为教师开展灵活教学保驾护航,从而系统地推进数字经济与传统经济学教学融合,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对经济问题的思辨与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TAPSCOTT D.The digital economy:promise and peril in the age of networked intelligence[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1996.
[2]何枭吟.数字经济与信息经济、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内涵比较[J].时代金融,2011(29):47.
[3]佟家栋,张千.数字经济内涵及其对未来经济发展的超常贡献[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3):19-33.
[4]张鹏.数字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逻辑[J].经济学家,2019(2):25-33.
[5]郭东杰,周立宏,陈林.数字经济对产业升级与就业调整的影响[J].中国人口科学,2022(3):99-110.
[6]舒季君,周建平,陈亦婷,等.中国省域数字经济的空间演化特征及其城乡融合效应[J].经济地理,2022(8):103-111.
[7]师博,胡西娟.高质量发展视域下数字经济推进共同富裕的机制与路径[J].改革,2022(8):76-86.
[8]魏丽莉,侯宇琦.数字经济对中国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作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22(8):60-79.
[9]周慧,孙革,周加来.数字经济能够缩小城乡多维差距吗?:资源错配视角[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2022(1):50-65.
[10]张腾,蒋伏心.数字时代的政府治理现代化:现实困境、转换机制与践行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2(1):1-8.
[11]覃莹,郭寿良,周铭山.数字经济时代高校组织形态变革的内涵与路向[J].教育学术月刊,2022(5):64-71.
[12]吴天舒,李妍.大数据与会计专业创新教育机制研究:基于数字经济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22(8):46-49.
[13]丁玉龙.基于数字经济背景的经管类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以改革创新经管类课程教学方法为视角[J].对外经贸,2022(7):108-110.
[14]林航,张美涛.数字经济融入高校西方经济学教学探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22(4):101-104.
[15]徐翔,赵墨非.数据资本与经济增长路径[J].经济研究,2020(10):38-54.
[16]陈晓红,李杨扬,宋丽洁,等.数字经济理论体系与研究展望[J].管理世界,2022(2):208-224.
(编辑 何 琳)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ve path of integrating digital economy and economics teaching under the “new economic management” strategy
FAN Xiaom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Bengbu 233030, China)
Abstract: In the era of digital economy, promoting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economy into economics teaching is an urgent need to respond to the training of “new economic management” talents. Starting from the practical necessity, current situation, and constraints of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economy and economics teaching,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system, the cultivation of interdisciplinary background teaching staff, the expansion of traditional economic theory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teaching design and flexible teaching methods, exploring innovative paths to promote the integration of digital economy and economics teaching.
Key words: “new economic management”; digital economy; teaching of economics major; integration; innovation path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校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项目名称:“新经管”战略下数字经济与经济学专业教学融合的创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acjyyb2022057。
作者简介:范小敏(1988— ),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