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探究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之路和发展之路,并构建创新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国火炬统计年鉴数据,运用DEA-BCC模型,测算出2021年包括芜湖高新区在内的全国169个高新区技术创新的相对效率值。研究发现,我国高新区的技术创新整体效率不高,大部分地区存在创新投入冗余或创新产出不足情况;芜湖高新区的技术经济产出比较低,处于效率较低水平。芜湖市高新区应着力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依托本地龙头企业实现裂变式发展,注重龙头企业招引推进产业集群发展,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人才高地,以提升科技创新水平与效率。
关键词: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技术产业创新;相对效率值;DEA-BCC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4)02-0101-04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承接、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企业的重要载体,其创新效率能够反映出当地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创新现状。对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产业创新效率开展测度与分析,能够助力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优化创新投入资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与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芜湖市以应对经济发展新态势为主题,积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提升企业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转型,着力发展创新型城市。
(一)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培育之路
1.不断健全高新技术产业培育政策环境
近年来,芜湖市围绕供给、需求和环境三个维度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在供给维度,出台了《芜湖市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的实施意见》《芜湖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天使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芜湖市专利权质押贷款试点办法(修改版)》等资金支持类政策和《关于加强自主创新建设人才特区的实施意见》《扶持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实施办法》等人才引进类政策;在需求维度,出台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芜湖扶持产业发展政策(2022-2023年)》等产业扶持类政策;在环境维度,出台了《关于加快商标品牌建设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芜湖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扶持管理办法》等政策。
2.发挥地方龙头企业优势,实现裂变式发展
充分发挥本地龙头企业的技术与人才资源优势,依托业务创新、生产链环节的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支持企业内创新人才创办新企业,孵化出新的高新技术企业。比如,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基于核心汽车产业板块,分别在乘用车、商用车、微型车、专用车、特种车等业务领域,衍生出奇瑞股份、奇瑞新能源、奇瑞商用车、奇瑞瑞弗、雄狮汽车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为了满足汽车生产线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成立装备发展技术科,开展技术研究与创新,孵化出机器人产业龙头企业——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3.招商引资、产业补链,实现产业集群发展
芜湖市与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打造芜湖三山现代农机产业集群,现已拥有整机及配套企业140余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级创新平台16个,国家级创新平台2个,被列入安徽省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引进中车浦镇庞巴迪运输系统有限公司,成立了胶轮轨道交通协同创新发展联盟,吸引40余家轨道交通企业,共同打造芜湖轨道交通产业集群。投资成立的中电科芜湖钻石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吸引了华明航空、劲旋风航空、雄名航空、航瑞航空、粤辉煌智能装备、凯航佳测等航空产业高新技术企业落地芜湖,牵头组建G60科创走廊通航产业联盟,实现芜湖航空产业集群发展。
4.超前规划,抢占高端赛道“风口”
芜湖市积极把握机遇,顺应时代潮流,以发展机器人整机、关键零部件、相关配套设备和工业自动化装备为主,规划建设以鸠江区为中心的芜湖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基地。芜湖市机器人基地拥有省级以上研发平台39个,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10个。在安徽省机器人产业发展分类考核中,连续4年位居全省前列。2022年芜湖机器人核心企业突破200家,规上工业企业超过100家,规上工业产值超过300亿元。
(二)芜湖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
1.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规模日益扩大
芜湖市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扶持规模较小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快规模扩张,推动规模较大的工业企业加快提升发展层次。芜湖市围绕优势产业发展,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龙头,支撑优势产业链供应链发展,集中力量打造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近年来,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逐年增加,2018年—2022年分别为520家、647家、804家、1038家、1641家。
2.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动力不断增强
2018年—2022年期间,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不断增强,全市专利授权总数达67783件(2018年10781件、2019年9975件、2020年13228件、2021年16963件、2022年16836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4568件(2018年2816件、2019年2555件、2020年3022件、2021年3296件、2022年2879件),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60.2件,年均增长率达17.5%。
3.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产品数量不断增多
产品代表了技术创新中所有投入要素相互作用的经济产出,亦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具体表现。截至2022年底,全市拥有1957件省级高新技术产品,当年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508件。
4.芜湖市创新平台数量逐年上升
截至2022年底,芜湖市拥有16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个省级及以上重点(工程)实验室、70个省级及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及以上质检中心(3个国家级)。整理历年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数据,不难发现芜湖市省级研发平台数量逐年上升,但国家级研发平台数量增长缓慢。
5.芜湖市科技服务机构较多
芜湖市不断推进各类科技服务机构建设发展,为科技企业提供优质技术咨询和技术增值服务。目前,全市拥有7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6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9个市级科技企业孵化器,6个国家备案众创空间、19个省级备案众创空间、6个市级备案众创空间,2个省级技术转移机构、15个市级技术转移机构,15家生产力促进中心。
6.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分布广泛
截至2022年底,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641家,其中江北集中区12家、经开区264家、三山经开区94家、高新区265家、无为市114家、南陵县96家、镜湖区64家、鸠江区283家、湾沚区288家、繁昌区161家。
7.各产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等
截至2021年底,芜湖市高新技术企业1,038家,其中先进制造与自动化产业企业468家、新材料产业企业242家、电子信息产业企业84家、高技术服务产业企业83家、生物与新医药产业企业72家、新能源与节能产业企业37家、资源与环境产业企业35家、航空航天产业企业17家。
二、芜湖市高新区与其他高新区创新效率实证对比分析
(一)评价方法
1.模型选取
产业生产活动是一个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活动,考虑现实生产活动更切合于规模效率可变的环境,选择DEA-BCC模型,该模型不存在需要规模报酬不变的前提假设,更符合实际情况。测度芜湖市高新区与我国其他高新区的创新效率,可以更好地研究每个决策单位投入增减对产出的影响。
假设有 个决策单位,每个决策单位都有 种输入变量和 种输出变量。 为输入矩阵, 为输出矩阵,其所对应的权重矩阵为 和 ,各决策单元的评价指数式为:
BCC模型可表述为:
, 分别为松弛变量和剩余变量, 为第 个决策单元的综合效率值, 。
2.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从人力劳动投入和资金投入方面建立投入指标体系。人力劳动投入方面选取科技活动人员(人)和R&D人员全时当量(人年)2项指标;资本投入方面选取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千元)和R&D经费内部支出(千元)2项指标。
(2)从技术经济产出和产品经济产出方面建立产出指标体系。技术经济产出方面选取技术收入(千元)1项指标;产品经济产出方面选取产品销售收入(千元)1项指标。
3.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均来源于2021年中国火炬统计年鉴。将园区作为生产决策单元,采用DEA-BCC模型,使用 DEAP 2.1 软件计算出包括芜湖市高新区在内的全国169个高新区企业创新效率值(相对效率值)。
(二)实证结果分析
基于DEA-BCC模型,测度包括芜湖市高新区在内的全国169个高新区创新效率变动情况,具体结果见表1。
从综合效率方面来看,延吉、黄河三角洲、杨凌、安康、乌鲁木齐、昌吉6地的高新区综合效率值为1,除乌鲁木齐外,其他5地的规模相对较小。此外,沈阳为0.899、海口为0.798、大庆为0.604、哈尔滨为0.56、南宁为0.543、武汉为0.509,其余地区(表1未全部列出)受规模效率影响综合效率均低于0.5,区域差异较为显著。
从技术效率方面来看,北京中关村、呼和浩特、长春、大庆、上海张江、南通、武汉、广州、沈阳、东莞、南宁、太原、榆林13地的技术效率达到1,玉溪为0.992、哈尔滨为0.978、马鞍山慈湖为0.965、济宁为0.963、济南为0.943、湛江为0.923、成都为0.921、海口为0.92、新余为0.907,其余地区(表1未全部列出)均低于0.9。
从规模效率方面来看,延吉、黄河三角洲、杨凌、安康、乌鲁木齐、昌吉6地的效率值为1,青海为0.97、银川为0.959、承德为0.903,其余地区(表1未全部列出)均低于0.9。实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暴露了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大规模投入尚未形成高效产出,产业建设存在产业趋同以及规划布局不合理等现象。
从规模报酬方面来看,青海为规模收益递增状态,延吉、黄河三角洲、杨凌、安康、乌鲁木齐、昌吉6地为规模收益不变,其他地区(表1未全部列出)为规模收益递减。
芜湖市高新区综合效率为0.061,技术效率为0.313,规模效率为0.196,规模收益递减,处于效率较低的地区,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
围绕打造创新型城市的产业发展和科技需求,创新适应驱动发展要求的基础制度环境、政策法律体系,实现科技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1]。
进一步健全科研项目评审管理机制、健全科研机构评价制度、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提高科技创新治理能力,深入推进“三评”改革。以问题为导向,查找薄弱环节,建立有效的科技政策失效预警机制。重视专业评估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加强政策全流程专业化评估,健全政策评估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孵化更多“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
持续发挥龙头企业优势,不断孵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与项目。充分发挥芜湖市创业和产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采取阶段参股和直接投资等方式,投资扶持团队创办企业,促进项目落地,孵化出一批“专精特新”科技型中小企业。
(三)完善产业集群发展保障机制
坚持规划先行,明确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的方向、目标、着力点及保障措施等,合理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完善产业集群发展保障机制。充分发挥现有产业基础优势,拓展多种创新发展路径,积极推进“三重一创”特色产业集聚基地建设。在融资贷款、财政补贴、人才引进、税收优惠等方面针对高新技术企业完善相应扶持政策,形成有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机制与模式。
(四)推进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采取多项措施,发挥“示范”作用,扶持和培育一批专业化、服务水平高的科技骨干服务组织。强化服务机构的资质认证和绩效评估机制,健全信誉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完善信誉评价体系和信用档案,为优秀的科技服务机构提供更多资金补助、政府采购服务等方面的支持。
推进科技服务机构人才建设,建立高水平“科技评估”等科技人才培训项目,推行科研人员服务基层行动计划。动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人员及高层次专家深入企业等机构开展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果推广等科技服务活动。完善教育制度,加强职业培训,打造一支面向市场需求的科技服务人才队伍。
(五)打造人才高地
落实“紫云英人才计划”,立足芜湖、面向长三角、连接国(境)内外,聚焦“高端人才招引、载体建设运营、项目孵化投资、人才公共服务、人才数字大脑、产教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打造服务本区域、辐射周边的市场化、公益化、产业化的现代人才发展新体系;“筑巢引凤”,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新生态,实现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金融链、项目链、生态链的全面融合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袁家和.把握创新驱动趋势 建设高端产业集聚基地:兼论安徽省新时期创新发展的路径选择[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3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