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斌 倪小玲 李霞
在农村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中,加强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和运用是实现课程落实的重要环节。农村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如广袤的农田、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等,这些为课外教育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但是,从实际来看,由于地域、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差异,部分农村中小学劳动与技术课外资源不足,导致教学工作效果欠佳。针对此,我们应立足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制定针对性的开发策略,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丰富劳动与技术课外实践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外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利于优化劳动与技术课程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加真实有意义的课程活动。农村中小学在课外劳动与技术实践指导中,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获取多元化课程资源,充实课程内容,让学生在实践探索中学习知识、拓宽视野、发展素养。
广大农村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农耕文化,而回归自然、挖掘自然资源,则可以将劳动与技术课程与本地特色相结合,形成一系列富有创意和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独特的自然环境组织学生观察农作物、体验农耕活动,学习耕种、施肥、收割等农耕技能,了解传统农耕文化的价值和意义。这样可以让学生回归自然,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和价值、提升劳动技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言:“社会即学校。”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这也为劳动与技术课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农村中小学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通过校企合作、校社协同共建等模式,积极创建并确立劳育社会实践基地,促进劳育项目与专业领域的无缝对接、劳育内容与实际应用标准的紧密契合、资源开发与社会发展的高度同步,进而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深入发掘、有效利用、严格检验并不断优化课外资源,以推动劳育工作的深入发展。
家庭劳动教育是劳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而立足家庭教育、开发课外资源也是学校开展劳动与技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思路。在实践中,教师应积极推进家校合作,利用不同类型的家务劳动安排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掌握劳动技能,进而塑造家庭责任感和劳动观念。
在课外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应优化课内教学内容,突破课本的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有趣生动的劳动教育。同时组织项目化学习,开展课外拓展时间,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学习劳动技术,从而更好地理解生活、认识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在课外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应立足课堂阵地,加强教学设计,以提高学生参与劳动与技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家庭劳动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指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并在体验中了解不同类型劳动的特点,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中共同提高劳动技能。这样的课堂教学更加真实自然,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也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
利用课外资源组织项目学习、开展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例如,某农村中学利用周边农田资源,组织学生参加项目学习,参与农作物种植实践活动。在项目推进中,教师与农业工作者指导学生亲自参与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等劳动,记录劳动过程,回答相关问题,掌握各个环节的主要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入地了解了农作物的生长过程,也激发了他们对劳动的兴趣和热爱。
总之,加强课外资源开发与运用对于促进中小学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有效实施具有重要意义。广大农村学校应直面课外资源开发与运用中的挑战与问题,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当地资源、优化课外活动指导方案,探索更全面的劳动教育模式,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良好的劳动素养,构建更加完善的劳动与技术课程体系。
本文系衡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农村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本土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XDJ2022193)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南县茶市联合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