轰的一声巨响,一朵黑色的爆炸云在山间弥散。“不好,赶快救人!”当战友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时,身受重伤的排雷组长杜富国已是血肉模糊。经过抢救,杜富国的命保住了,但双手因受伤严重被截肢,双眼眼球也因被炸伤而摘除。
云南省麻栗坡县坝子雷场位于中越边境老山主峰西侧,由于区作业平均坡度在70度以上,即使世界最先进的扫雷机械设备也没有用武之地,只能靠富有经验的战士人工排雷。这些当年因战争遗留下来的地雷、炮弹严重威胁着当地百姓的生命与生产安全。为根治隐患,南部战区会定期开展“大排雷”行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身为边防战士的杜富国主动请战,要求到一线执行扫雷任务。
由于地形复杂,隐雷和树枝常常搅在一起,加上泥石流冲刷,已经勘测好的埋雷位置经常会发生改变。杜富国为此总结出一套扫雷经验:“必须把树根周围清掉,轻轻把伪装层全部弄开,剪掉那根线,才能把它取出来。”2018年10月11日下午,杜富国和战友艾岩像往常一样来到雷场,在进行人工搜排时发现了一枚67式加重手榴弹。杜富国立即向上级汇报了情况,并按要求检查周围有没有诡计装置。当探针慢慢剥离脆弱的伪装层,触碰到腐朽的引线时,杜富国警觉地意识到情况危险。“你退后,让我来!”这是杜富国负伤前对战友说的最后一句话。突然轰的一声巨响,弹体发生爆炸,他下意识地倒向艾岩一侧。弹片的破坏力将杜富国的防护服炸成了棉絮状,碎片飞出爆炸点近6米远,爆炸中杜富国为战友艾岩阻挡了大部分冲击,艾岩仅受轻伤。
杜富国的父亲杜俊得知儿子在排雷时为保护战友而负伤,连夜从贵州赶往云南。面对儿子的伤势,杜俊心痛而平静。杜俊有四个儿子,杜富国排行老大。从扫雷“门外汉”到“专业通”,杜富国付出了超常的努力:学理论,他把知识要点卡片带在身上,随时随地拿出来学一会儿,常常学习到深夜;强技能,别人练一个小时,他练两个小时,每个动作都重复上百遍;练手感,他坚持每天练习上万针,用探雷针像绣花一样,把训练场前的草皮翻了个遍……
杜富国来到部队后,将自己的微信昵称改为“雷神”。这个雄赳赳的名字,既有着参与习近平主席签发的中越边境排雷行动的自豪,也包含着守护一方百姓生命安全的崇高使命。杜富国常说:“扫雷作业不是科幻,也不是理论,是现实,是实际的战争,只能靠合理的装备器材,再靠人,才能战胜它。”从重伤中苏醒,发现自己失去了双眼和双手之后,杜富国比想象中更为坚强。在安慰好父母与妻子后,他马上投入康复训练之中,用自己的乐观与热情,鼓舞着更多战友继续投身这份崇高的事业。
从军以来,杜富国处理过数不清的险情,累计排除爆炸物2400多枚,搬运爆破筒15吨以上。大队第一个带诡计装置的反坦克地雷、第一个杀伤面积巨大的抛撒雷,都是他排除的。和杜富国搭档过的战士都说,他总是为了战友舍生忘死,沿着他开辟的“生命通道”,踩着他的脚印前行心里很踏实。2018年11月16日下午,就在杜富国负伤的坝子雷场,南部战区陆军云南某扫雷排爆大队官兵,用手拉手徒步检验的方式把最后一块已扫雷场移交给当地百姓,这片死亡地带终于变成了一块安全之地。这片雷场的平安移交,也标志着中越边境云南段第三次大面积扫雷行动结束。
“我思索着,怎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衡量的唯一标准是真正为国家做了些什么,为百姓做了些什么……我感到这就是我的使命,一个声音告诉我:我要去扫雷!”这是2015年驻守边防的杜富国第一时间获知组建扫雷排爆大队的消息后,在申请书中写下的一段话。如今,杜富国成了军队广播节目《南陆之声》的一名播音员。因为眼睛看不见,他经常要花费大量时间背诵稿件、用心准备,但录音成功播出后他既开心又知足。面对全新的生活,杜富国坚定地说:“我的新长征路才刚启程,请大家放心,我会永葆党员初心、军人本色,永远以战斗的姿态追梦圆梦!”
(本文选自《青年学习 青春向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