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
2024年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来到平津战役纪念馆参观,他指出:“这次看了平津战役纪念馆,三大战役纪念馆我都看了。三大战役在中国革命战争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以经典之作载入史册。”他强调对中国革命战争史要学而时习之,珍惜来之不易的红色江山,发扬革命传统,增强斗争精神,勇于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在辽沈战役结束、淮海战役胜利发展之际,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以及华北、东北军区地方部队,联合发动了平津战役。
出敌不意,筹划平津战役
当时,国民党军华北“剿总”傅作义集团除有5万余人分驻归绥和大同外,有兵力50余万人,分布在东起北宁路的山海关、西迄平绥路的张家口的5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上,并以塘沽为海上通道口。这时,傅作义部为解放军在东北的胜利所震慑,面临着被东北、华北解放军联合打击的形势,已成惊弓之鸟。
1948年11月4日,蒋介石召傅作义到南京商议对策。蒋介石为加强长江防线,主张放弃北平、天津,要傅率部南撤。但傅作义对蒋介石吞并、排斥异己的行为深怀戒心,不愿将自己的嫡系部队南撤而宁愿在必要时西撤绥远。在各有打算的情况下,蒋介石、傅作义都估计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需有三个月到半年的休整时间,才能入关作战。在此以前,华北的国民党军队尚能自保。因此,他们决定暂时固守平、津、张地区,同时确保塘沽海口,以观战局的变化。蒋介石以为这样就可以暂时牵制东北、华北的解放军,取得部署长江防线和组训新兵所需的时间。傅作义根据暂守平津、保持海口、扩充实力、以观时变的方针,从11月中旬开始,不断收缩兵力,先后放弃承德、保定、山海关、秦皇岛等地,以加强张家口、北平、天津、塘沽的防卫,准备随时从海上南逃或西撤绥远。
如果傅作义集团撤走,国民党长江防线得到加强或保存较多作战力量,这对解放军之后的作战是不利的。因此,能否稳住华北敌军,使它不迅速决策南逃或西窜,成为能否实现就地歼敌的关键。针对平、津国民党军队的上述动向,要就地歼灭傅作义集团,必须一方面稳住该集团,不使其逃跑;另一方面,东北野战军必须提前入关,出其不意地将其分割包围,断其逃路。
为此,中共中央军委于10月底指示东北野战军组成先遣兵团先行入关,又于11月18日电令东北野战军立即结束休整,提前在21日或22日取捷径以最快速度隐蔽入关,突然包围唐山、塘沽、天津的国民党军队。
同时,为迷惑和稳住傅作义集团,中共中央军委采取了以下措施:命令华北军区第一兵团停攻太原,华北军区第三兵团撤围归绥,以稳定傅作义集团,不使其感到孤立而早日撤逃;利用蒋介石、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时间的错误判断,指示新华社、广播电台多发东北野战军在东北地区祝捷庆功、练兵开会及东北野战军领导人在沈阳活动的消息,以迷惑、麻痹敌人;命令华北军区第三兵团首先包围张家口,切断傅作义集团西逃绥远的道路,吸引傅作义派兵西援。然后,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出击北平至张家口一线,隔断北平与张家口的联系,以便抓住傅系部队,拖住蒋系部队,为东北野战军入关作战争取时间。12月中旬,又令淮海战场的华东野战军暂缓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部作最后歼灭的部署。
参加平津战役的部队有东北野战军约80万人,会同华北军区部队共约100万人。在林彪、罗荣桓、刘亚楼入关前,华北军区部队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林、罗、刘入关后,由林、罗、刘统一指挥。1949年1月10日,中共中央决定由林彪、罗荣桓、聂荣臻3人组成总前敌委员会,以林彪为书记,统一领导平、津、张、唐地区的作战和接管等一切工作。
料敌制胜,解放平津
遵照中央军委的指示,东北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于1948年11月29日发起平津战役。华北军区第二、第三兵团和东北野战军先遣兵团,相继向平绥路平张段及张家口外围的国民党守军发起进攻,到12月上旬,歼灭平绥路东段傅作义部五个师,将其主力包围在张家口、新保安地区,切断了傅作义集团西撤绥远的通道。从12月12日起,东北野战军陆续到达平津前线,到21日完成对平、津、塘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包围和战役分割,截断其经塘沽由海上南逃的道路。至此,华北国民党军已由惊弓之鸟变成了笼中之鸟。
从12月21日起,人民解放军按照中央军委“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的原则,首先在西线进行了新保安战役和张家口战役。困守新保安的傅作义嫡系部队第三十五军构筑了坚固工事,设置了多重火力,妄图固守待援,但我华北第二兵团于12月22日向守敌发起猛烈攻势,全歼傅作义的第三十五军。在敌第三十五军被歼灭后,张家口守敌妄图突围逃离,华北军区第三兵团及东北野战军冒风雪严寒,展开堵击和追击,于24日将敌第十一兵团5.4万余人在新保安地区分割围歼,并收复张家口。
东线原计划首取塘沽,但因该地地形不利于部队运动和展开,后改为集中兵力先攻天津。经过周密的准备和部署,东北野战军决定集中5个军共22个师,连同特种兵总计34万人,重炮538门、坦克30辆、装甲车16辆,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和武器夺取天津。1949年1月2日,人民解放军各攻击部队进至天津周围,逐渐肃清了外围据点。在此期间,指挥夺取天津的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敦促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仿效长春的郑洞国率部放下武器。在陈长捷拒绝投降后,人民解放军根据天津国民党军在部署上北部兵力强、南部工事坚固、中部兵力和工事均不很强的情况,以及天津地形南北长、东西窄的特点,决定采取东西对进、拦腰斩断、先分割后围歼的作战方针,以步兵、炮兵、工兵、装甲兵联合作战的方式,于1949年1月14日10时对天津发起总攻,各部队迅速突破城防。15日晨,东西主攻集团于金汤桥会师,将守军分割成数块。而后攻城部队采取击弱留强,先吃肉后啃骨头的战法,经过激烈战斗,至15时全歼国民党守军,俘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解放华北第二大城市天津。1月17日,据守塘沽的国民党军乘船南逃,东北野战军追歼3000余人,解放塘沽。
新保安、张家口、天津相继解放后,驻守北平的傅作义部25万余人已完全陷入绝境。为了保护这座驰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免遭战争破坏,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力争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华北局城工部指示天津、北平的党组织,通过多条渠道做傅作义的工作。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把中共地下党员、傅作义的大女儿傅冬菊派往北平,一方面照料傅作义的生活,一方面做他的思想工作。特别是在傅作义派出代表与解放军开始谈判后,傅冬菊每天都把父亲的情况原原本本地汇报给党组织,使党组织能及时掌握傅作义的思想动态。
傅作义从1948年11月起,曾几次派人同解放军接触,表示愿意和平解决,但实际上仍动摇于“和战”之间。天津解放后,解放军兵临北平城下。经过解放军和中共北平地下组织的耐心工作以及北平开明人士的敦促,傅作义终于接受解放军提出的和平条件。1949年1月21日,傅作义和解放军双方代表一起商议了和平解放北平的具体方案,并起草了《关于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的协议》,协议的主要内容是:自本月22日上午10时起双方休战;过渡时期双方派人成立联合办事机构,处理军政事宜;城内部队兵团以下(含兵团)原建制、原番号自22日开始移驻城外,于到达驻地约一月后开始实行整编;金圆券照常使用,听候另订兑换办法;一切军事工程一律停止;邮政电讯不停,继续保持对外联系;各种新闻报纸仍可继续出刊,俟重新审查登记;保护文物古迹及各种宗教之自由与安全;人民各安生业,勿相惊扰。1月31日,在北平原国民党守军撤离市区后,人民解放军入城,北平宣告和平解放。至此,平津战役胜利结束。
平津战役历时64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52万余人,使华北地区除绥远等少数据点外,全部获得解放,并使华北、东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平津战役的胜利,为中共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创造了条件,成为新中国定都奠基礼。
运筹帷幄,创造了天津、北平、绥远方式
在三大战役中,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及时抓住战略决战的时机,正确地选定东北为第一个决战方向。同时针对东北、华东、华北三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作战方针,全面地运用“十大军事原则”,把歼灭敌人有生力量和夺取城市及地方紧密地结合起来,把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和全部消灭敌军的强大兵团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大规模的运动战、阵地战和城市攻坚战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军事打击与政治争取结合起来。这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实践中的巨大发展。
平津战役是“兵贵神速”“出敌不意”军事原则的生动体现。在平津战役开始前,毛泽东利用华北国民党军认为东北野战军在辽沈战役后必然进行休整,不能迅速入关的错觉,命令东北野战军于辽沈战役结束之后,不进行休整,迅速秘密入关,配合华北军区的两个兵团,出敌不意地对华北敌人实施战略包围,力求将敌人全部就地歼灭。
毛泽东认为:“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主要地是依据情况,照顾部队和兵团的组成问题,照顾两个战役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各个作战阶段之间的关系问题,照顾我方全部活动和敌方全部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致林彪、罗荣桓、刘亚楼的电报中,毛泽东指出:“只要塘沽(最重要)、新保安两点攻克,就全局皆活了。”他指示平津前线领导人:目前唯一的或主要的是怕傅作义率部从海上逃跑。为了不使蒋介石、傅作义定下迅速放弃平津向南逃跑的决心,在两星期内的基本原则是“围而不打”,如对张家口、新保安;有些则是“隔而不围”,即只作战略包围,不作战役包围,如对北平、天津等地,以待整个部署完成后从容歼灭各点之敌。毛泽东还指示,尤其不可将南口以西诸点都打掉,以免南口以东诸点之敌决策狂跑。与此同时,他以马克思主义军事家高超的指挥艺术和宏大气魄,将正在进行的淮海战役与平津战役两大战略决战有机联系起来,使两个战场之间相互配合,一环扣一环地、一个胜利接着一个胜利地向前发展。在淮海战役胜利已成定局的情况下,毛泽东命令淮海前线人民解放军在歼灭黄维兵团后,留下杜聿明集团在两星期内不作最后歼灭的部署,命令山东军区集中若干兵力,控制济南附近一段黄河,并在胶济铁路线上预作准备,防止傅作义集团沿津浦铁路经济南向青岛逃跑。随后,又指示华北军区抽调部队,控制保定、石家庄、沧州一线,准备搜捕由平津溃散南逃之敌。正如叶剑英在后来总结指出:“兵贵神速”和“出敌不意”的军事原则,为一般军事家所熟知,但毛泽东同志运用之妙,却超乎寻常。“围而不打”和“隔而不围”的作战方针,以及延缓华东战场对杜聿明集团残部最后歼灭部署的指示,则更表现了军事指挥上的高度艺术,一般军事家难以望其项背。
在平津战役中,中央军委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创造了解决国民党军余部的三种方式,即天津方式、北平方式和绥远方式。天津方式——对不投降而顽抗的敌人坚决消灭;北平方式——迫使敌人接受和平改编;绥远方式——保留一部分国民党军队,在我军集中力量解决敌人的主要部分后再寻找适当时机改编。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绥远方式,是有意地保存一部分国民党军队,让它原封不动,或者大体上不动,就是说向这一部分军队作暂时的让步,以利于争取这部分军队在政治上站在我们方面,或者保持中立,以便我们集中力量首先解决国民党残余力量中的主要部分,在一个相当的时间之后(例如在几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之后),再去按照人民解放军制度将这部分军队改编为人民解放军。”
平津战役胜利结束之后,绥远国民党军处境更加孤立。经过傅作义等的斡旋,绥远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西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董其武等同意接受中央提出的和平解决绥远问题的主张。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率部6万余人起义,绥远宣告和平解放。
载入历史的人民解放军北平入城式
根据中央指示,平津前线指挥部决定,1949年2月3日举行庄严的北平入城仪式。整个入城仪式从上午10时开始一直持续到下午4时。当天参加入城仪式的有骑兵、炮兵、装甲兵、坦克部队、步兵等在北平周围驻扎的解放军部队。据当年参加入城仪式的老战士回忆:那天天刚亮他们就起床了,检查、发动好车辆和坦克,部队7时从南苑机场出发,8时左右就开到了永定门。进城的部队在永定门内大街整好队形,沿着北平城的中轴线向正阳门进发。早已等候在大街两旁的工人、市民、学生、工商业者以及民主党派人士等,手执彩旗,敲锣打鼓,欢迎人民子弟兵队伍,部队在珠市口一带先与欢迎的人群相遇了,一时间欢呼声雷动,“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万岁!”“人民解放军万岁!”等口号声此起彼伏,欢迎的人群拥上来了,他们跑进了解放军队列里,军民一起向前进。集结在正阳门大街的入城队伍以挂着毛主席、朱总司令肖像的彩车和军乐队为前导,在一辆插着红色指挥旗的装甲指挥车的引导下,缓缓从前门大街进入会场,装甲车队列队在最前面,接着是炮兵车队、坦克部队、摩托化部队、骑兵方队、步兵方队,队伍雄赳赳地走在大路上。大军过处,红旗招展,鞭炮齐鸣,庆祝解放的欢呼声响彻云霄。
为做好入城后的管理工作,北平市军管会颁布了14条入城纪律,内容涉及入城人员的军容风纪,要求入城人员服装整齐,注意礼节。甚至规定通行时要靠右边走,不准在市内乘马驱驰,汽车速度每小时不得超过40里;不准在街上吃东西,不准随意大小便,维持公共卫生;不准私入民宅,不拿人民一针一线,必须公平交易,遵守群众纪律;乘坐火车、公共汽车或电车时,必须遵守乘车规则,听从指挥,不准扒车、跳车,等等。这些颁布的纪律,处处展现出人民军队纪律严明的优良作风。
尤其让北平的老百姓扬眉吐气的是,解放军的队伍特意穿过东交民巷。当中国的军队第一次开进自《辛丑条约》签订以来便为帝国主义所盘踞的使馆区,市民们群情激奋。当入城部队经过东交民巷使馆区时,官兵们个个昂首挺胸,威武雄壮。这是平津前线司令部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特别安排的。东交民巷使馆区在旧中国是帝国主义的天地,是在中国国土上的“国中之国”,中国军警不得进入。现在北平回到了人民手中,中国人民任人宰割欺凌的时代永远一去不复返了。
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对人民解放军在北平的入城式作出寓意深刻的评价,他指出:“北平入城式是两年半战争的总结;北平解放是全国打出来的,入城式是全部解放军的入城式。”
平津战役是我军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三大战役中的最后一役,也是关键一役。平津战役的伟大胜利,形成了对国民党军的压倒性优势,人民军队解放全国的步伐势不可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