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官荣
大豆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我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等地理优势,春大豆、夏大豆、秋大豆均能种植。其中,春大豆的主要种植区域在东三省。作为一种多功能综合性农产品,大豆可食用也可以榨油,广泛应用于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之中。为此,人们对大豆的供求率极高。相应的栽培大豆的技术也成了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不同的栽培技术种植不同种类的大豆,其产量与用途也因大豆种类的不同而有较大的区别。黄色大豆与黑色大豆和青色大豆是我国常见的种植大豆的种类。虽然大豆有助于人体降低胆固醇含量,具有极高营养价值,但若种植不当,直接影响大豆的品质与产量。
一、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推广策略优化的重要性
1、提高大豆种植产量,增加市场占比
高产栽培技术是基于大豆种植各个环节进行优化,在精细化栽培与管理的过程中提高大豆产量的技术。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应用与推广,能够在种植面积保障的基础上,提高单产量,进而提高大豆的产量及供给率。
2、推动大豆种植科学化发展
推动我国大豆种植的科学化、持续化发展是大豆优质高产种植技术应用的最终目的。目前来看,我国的大豆种植技术的更新发展进程仍旧较为缓慢,不成比例的种植收益、大量化肥农药的施加是我国大豆种植的主要现状,这种现象基于我国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观相违背,同时也不利于广大农民收入水平的提升。大豆优质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能够同时提高大豆作物的产量与质量,同时又能够推动我国大豆种植的绿色、科学、可持续化发展,在提高广大农民经济收入水平的同时,减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贯彻落实我国绿色可持续农业发展战略。
二、大豆种植生产效益提升方法
1、选择适宜的品种
市场上大豆种子虽然有许多品类,但都只能针对需求和本地的自然环境分类,选用抗病力较强的适宜品种种植,才可以得到更高的经济效益。此外,在播种前,为了增加种子的发芽率和产量,通常还要去除破瓣颗粒、虫螨颗粒和小粒等,并对种子表面适当处理。若是在酸性土中种植的大豆,则可在种子表面喷钼酸铵配制而成的水溶液进行拌种,阴干后立即播种。
2、土地的选择和整理
要实现大豆的高产,需重视土壤整理环节,根据大豆的习性与生长需要选择合适的种植区,使土壤肥度与松散度能够满足大豆生长需要。种植大豆尽量选择土层较为深厚的沙壤土,便于大豆在生长过程中更好地吸收养分。同时,注意不能在同一片土地上连续种植大豆,要与其他农作物轮作,实现生产效益最大化。通过改善土壤层的水分、养分,促进表层的有机物质溶解,提高土层的养分利用率。种植过程中,要重视土层的平翻,促进土地熟化,从而使土壤中的养分能够被大豆的根系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平翻土壤时,松土尽量要深一些,以便把病虫和杂草等深埋在土壤中,尽量降低土壤中的有害成分。将土壤化垄,目的是强化土壤层次,增强其抗旱和抗涝能力。土壤要定期做好耙茬工作,对土层进行浅翻,借助机械化的力量,实现深松目的。一般来说,垄底深度是15cm;垄沟深度在30cm—35cm之间,可适当深度耙茬。
3、种子处理方法
当前,晒种、拌种以及种子包衣是三种主要处理大豆种子的方法。晒种是指将不易储藏的种子与较高含水量的种子,在强阳光下晒2—3天,再将晾晒后的种子摊匀,以便其降温与散热。拌种分为根瘤菌拌种与微肥拌种两种方法。根瘤菌拌种是指每亩使用500g根瘤菌剂,有助于预防种子病虫害,提高大豆产量。微肥拌种法是指用钼酸铵、硼砂等化学肥料将种子搅拌均匀,播撒在缺少微量元素的土壤之中。
4、合理进行播种
①选择适宜的播种期
各地的气候差异不同,大豆的种植要选择适宜的播种期。一般是春季(4—5月)开始第一茬大豆的种植,避免种子过早播下受到害虫侵害;同时也要避免过晚播种,夏季土壤的温差较大,蒸腾作用大,土壤温湿度失衡,不利于大豆的生长。此外,重作大豆的病虫害率高,养分含量低,易引起病株和死亡。
②确定种植密度
科学播种是保证大豆种植效益的重要手段,需要按照大豆的品种以及土壤整体环境,确定具体密植程度。要根据单株豆荚数量、单位面积大豆株数等各项情况,对种植的具体密度进行确定,应该保证植株个体能够得到高质量生长的前提下,适当增加单位面积内大豆株数,避免出现种植过密的问题。如果大豆种植土壤肥力相对较强,可以适当的提高种植密度,但如果肥力相对较弱,则不宜种植过密。同时需要注意,如果所选择品种是早熟品种,需要保证种植的密度,但如果所选品种是晚熟品种,需适当增加植株之间的距离。
③肥料选择与控肥
肥料的使用虽然会对大豆种植产生积极影响,但如果肥料选择以及使用量不当,也会造成危害。在具体肥料使用过程中,不仅要按照大豆品种确定钾、氮、磷相关含量的比例。同时,还要对施肥深度进行控制,保证大豆根系稳定,确保其能够吸收到足够的养分以及水分,能够更好的支持植株生长。
④做好深层施肥
深度施肥会在种子下方使用肥料,确保种子能够与肥料处于分离状态,避免出现烧种以及烧苗问题。在进行深度施肥时,需要做好老沟深施肥以及破垄夹肥处理。在原茬地中进行适当翻耕,通过施加肥料或者有机肥的方式,保证原始垄破茬深度能够控制在18cm左右。如果存在原来茬根,深度控制在15cm左右。
5、大豆田间管理方法
①锄地、中耕
整体操作复杂程度相对较高,需要在进行第一遍耕地过程中,确保土壤中的所有杂草都能够清理干净,保证大豆苗不会受到伤害,表土松弛程度能够达到要求。在苗株长到10cm左右时,便可以展开第二次铲土处理,需要通过对较大张口垄的运用,在保证不会对大豆苗进行碾压或者伤害的基础上,进行除草处理,做好培土操作。当第二次铲土完成10d之后,需要展开第三次铲土操作。通过对方头垄的使用,对土壤进行松动处理,按照适时、适度的原则,确保土壤的整体生长环境能够符合大豆的生长需求。
②化学除草方式
大规模的生产采用人工处理模式,很难达到预期要求,在除草效率方面也相对较低,所以需要适当运用化学手段进行除草操作,保证除草的整体效率以及质量。在进行大豆种植之前,需要对土壤进行处理,将化肥和药物均匀施加到土地之中,通过对流量进行精细化管控的方式,避免出现遗漏或者重复问题。完成喷洒之后需要进行顺斜耙操作,利用混合处理方式,保证7—10cm的土壤能够得到有效处理。因为春季土壤存在水分过低或者过高问题,所以需要通过对土壤的整体情况进行分析,确定具体的土壤处理方案,避免因为进行盲目处理,导致大豆产量降低。在进行垄作栽培过程中,可通过对幼苗喷洒适当化学除草剂的方式,通过科学进行2次左右喷洒的方式,保证除草的整体效果。在墒情较为理想的状态下进行除草处理,保证除草时间控制合理,避免杂草生长对大豆形成抑制。
③矮化壮秆、叶面追肥
当大豆处于开花结荚期,需要按照大豆的生长情况对其进行适当的追肥,可通过在根部进行追肥处理的方式,保证肥力的充足程度。花期生长如果过于茂盛,可能会出现倒伏问题,所以可利用壮秆剂对倒伏问题进行有效抑制。为确保大豆的最终生产效益能够得到切实提升,需要保证整体栽培模式的规范性以及生产科学性,利用高效技术进行有效管理,保证大豆生产的持续性以及绿色化水平。
④控制田间持水量
大豆花荚期是需水临界期,此时土壤水分缺乏对生产的危害较大。因此,田间持水量宜保证在最大持水量的80%以上,而鼓粒期则不小于70%。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为需水关键期,采用喷灌或滴灌的方式适当进行灌水,保证大豆正常生长,灌水的标准为土壤湿润,田间不积水,之后进行浅蹚,防止土壤板结,增加土壤透气性。
⑤大豆病虫害防治途径
病虫害防治问题也是保证产量和苗株生产质量的重要举措,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会造成大面积死亡以及抑制产量等方面的问题。大豆的病虫害种类相对较多,像腐根病、霜霉病以及褐斑病等都是较为常见的病虫害问题,由于每一种病害的发生时间并不相同,发生机理以及发生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所以在进行病虫害治理过程中,需要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用药以及相关处理。同时,需要根据发病规律以及发病生成原因等各项情况,提前进行预防。可以通过在冬季进行土地翻耕以及杂草清理等方式,对土地中的病原进行清除,还可通过天敌克制或者喷洒一定药物的方式,进行有效的防治。例如,在对豆天蛾虫害进行治理过程中,可通过对辛硫磷乳油1500倍喷雾的应用进行预防处理,降低虫害发生概率。此外,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是大豆种植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帮助农民及时发现病虫害,制定科学的防治方案,减少病虫害对大豆产量和质量的影响。常见的病虫害监测方法包括:第一,田间巡查。定期走访田间,观察植株的生长情况、叶片上的虫害和病斑等情况。第二,数字化监测。借助现代化技术,使用数字化监测设备进行实时监测,掌握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趋势。
6、收获环节
收获环节的收割方式是关系着大豆最终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同的收割方式、收获时间,对产量和品质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例如,在大豆黄熟期阶段,农户以人工进行收割,再通过铺放晾晒的方式进行处理,能够保证大豆的品质。而机械化的收割方式,则需要充分考虑大豆的成熟时间,以大豆完熟期为准进行收割。
三、大豆高产技术发展趋势
1、秸秆还田
大豆秸秆还田是较好的土地保护途径,也是近年来农业部门提倡的一种做法,据测算,秸秆还田技术能够实现5%—10%的增产。秸秆还田技术能够提高秸秆的利用率,提高土层微量元素的含量,改善土层结构,提高土地肥力,增强微生物的活力及农作物根系发育能力,改善农田质量;而焚烧秸秆带来的大气污染较大,不利于环境保护。利用秸秆覆盖,能够减少秋冬季节田里的水分流失,提高土壤持水量,达到保水的目的,减少土壤水分流失。
2、包衣技术
采用包衣技术,能有效降低病虫害的侵袭,提高大豆的产量。大豆在生长过程中常受到病虫害的干扰,会影响到植株地下茎的生长情况,从而影响到大豆对养分的吸收,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植株死亡。因此,可采用包衣技术来提高大豆种的抗病性,根据当地土壤中常见的害虫及真菌,选择对应的防治农药,用少量的钙镁磷等肥料进行拌种增强大豆的抗病性。同时,还要将包衣厚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避免因包衣过厚而影响籽粒出芽。另外,在播种过程中,还需控制每个种坑中的籽粒投放数量,一般来说,每个种坑投放3颗籽粒比较合理。因为单棵大豆植株对于土壤养分的需要较低,无需进行间苗工作。而在大豆播种环节,可以运用现代化农业生产机械设备来提升籽粒播种效率,保障籽粒培植效率,使大豆栽种工作有效开展。
3、交替轮作
交替轮作指的是一轮的大豆完成采收之后,在该田区耕种别的农作物。如果将豆类植物放在同一土壤进行轮作,那么土壤的养分也会下降,并会影响到豆类的正常生长,最终导致产量下降。在收割完一茬大豆后,需选择其他的农作物进行耕种,例如玉米或土豆等。这些农作物能够在栽种的过程中消耗大豆种植所留下的根瘤菌,也会大幅提升下一茬大豆的质量与产量。该轮作方式会在交替种植的过程中形成区域划分,加上这几种农作物成熟时期较为接近,能够同时完成农作物的采收工作,并开展下一期的播种,这样土壤利用率、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都会得到有力保障。
4、抗逆性品种的研发
干旱是大豆生产中常见的逆境因素之一。抗干旱品种的研发通过筛选和育种选择具有耐旱能力的大豆品种,能够在水分缺乏的环境中保持较高的生长活力和产量。高温对大豆的生长和果实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抗高温品种的研发通过选择具有耐热性的基因型,并利用遗传改良和转基因技术,提高大豆在高温条件下的耐受性。病虫害对大豆的产量和质量有严重影响。通过筛选具有抗病虫害性状的品种和进行遗传改良,可以提高大豆对各类病虫害的抵抗力。利用遗传改良和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对大豆基因组进行操作,使其具备更强的抗逆能力。通过精确调控抗逆基因,或导入从其他物种获得的有益基因,可以培育出具有优良抗逆性状的新品种。
5、基因编辑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基因编辑技术可以直接修改大豆基因组中的目标基因序列,以实现特定性状的改良。例如,通过CRISPR-Cas9系统,可以精确地删除、替换或插入特定基因组的DNA序列,使得大豆具有抗病虫害、耐逆性等特性。转基因技术可以将与抗病虫害相关的基因从其他物种导入到大豆中,以提高其对特定病原体或害虫的抵抗力。例如,可以将一些具有抗性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导入大豆中,以提高其对某些病毒或昆虫的抗性。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将耐逆性相关基因或逆境响应途径基因导入大豆中,以提高其在逆境条件下的生长和产量表现。这包括高温、干旱、盐碱等逆境条件下的耐受性。
综上所述,在进行大豆种植过程中,需要按照绿色发展的理念,对大豆栽培技术进行应用。不仅要按照当地土壤特征以及气候条件,对栽培技术进行选择,开展正确的种植管理以及田间管理工作,改变以往较为粗犷或依赖经验的种植模式,按照科学种植方法确保大豆种植生产效益能够得到不断的提升。
(作者单位:152004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西长发镇乡村振兴发展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