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瑜
红小豆归属于豆科植物的范畴,其果实可以食用,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粮食作物。除食用价值外,红小豆还可以入药,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正因如此,使得红小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种植。黑龙江地区的黑土地最适宜种植红小豆,为实现优质、高产目标,应当了解并掌握相关的栽培技术,并加以合理应用。
一、选地与整地
1、地块选择
在黑龙江地区种植红小豆的过程中,选地是一项比较重要的工作,与产量有着密切的关联。由种植经验可知,红小豆对于前茬基本没有太过严格的要求,玉米可作为红小豆的前茬。红小豆具有超强的适应能力,大多数土壤均可种植。实践表明,沙土地种植红小豆的产量偏低,但外观具有良好的商品性。红小豆是一种耐酸性较强的作物,能够在轻度盐碱地中正常生长,而在微酸性土壤中的长势要优于微碱性土壤。所以,选地时,应选择pH值<8的土壤,并避开低洼、易涝的地块。红小豆优质、高产的栽培目标是在保证产量的前提下,提高品质,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当选择中等肥力土壤的地块,避开肥力过高的土壤,这是因为肥力高的土壤会加快红小豆的生长速度,但却不会增产,并且还可能使产量降低,容易造成贪青晚熟的情况。贫瘠的土壤虽然能够作为红小豆的种植地块,但为了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尽量不要选择土壤贫瘠的地块。黑土地中含丰富的有机质,土壤较为疏松,最适宜作为红小豆的种植地。
2、精细整地
由红小豆的生长习性可知,其喜温、不耐霜寒,它的幼苗生长较为困难,若是苗期时长势不均衡,则会使产出的果实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品质下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对选好的种植地进行精耕细整,通过有效的整地措施,保证红小豆的品质和产量。对种植地深耕整地,按土质情况确定耕深,土质正常的情况下,耕深以25—28cm为宜。深耕之后,要对土壤做疏松处理,通过松土能够促进红小豆植株的生长,有利于后期发育,具体的整地方法及要点如下:秋季前茬收获之后,可以用灭茬设备及时将地块的残茬全部灭除,并施肥翻耕,将翻耕的土壤耙细、耙碎,确保无漏耕、无土块,随后起垄镇压;翌年春季土壤解冻深度达到15cm以上时,在之前清除根茬的地块上实行三犁成垄,足施底肥,可将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为首选,施肥量控制在15t/hm2左右,以此来提高肥效。除有机肥外,还应施入适量的磷、钾肥,其中磷肥可以选用磷酸二铵,施用量为150kg/hm2,钾肥选用硫酸钾,施用量为45kg/hm2。要保证底肥一次性施足,给红小豆整个生长发育期提供足够的养分,以免因养分缺失,影响长势,导致减产。
二、科学播种
1、优选良种
在红小豆栽培的过程中,选种是与产量和品质关系最为密切的环节之一,如果选种不当,则采用再好的栽培技术,也很难达到优质、高产的目标。在黑龙江省的黑土地上种植红小豆,可以对黑土地的自然条件加以充分利用,选取温度适应能力强、抗旱性好、株型紧凑、成熟度一致、抗倒伏、脱水快的品种,使红小豆生长发育期间能够抵抗干旱天气,并适应各种气候环境,以此来提高产量,确保果实的品质。品种确定后,采购种子时,要选择颗粒饱满、纯度在96%以上、净度在98%以上、发芽率≥85%、含水量在13%以内的种子。由于红小豆果实具有商品的特性。因此,在保证品质和产量的前提下,还要考虑口感,选取评价较好的品种,这样才能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2、种子处理
红小豆播种前应当做好相应的处理工作,包括精选、晒种、包衣等。
(1)精选种子
以机械或是人工的方式,对种子精挑细选,将其中的瘪粒、残粒、病虫粒全部剔除。
(2)种子晾晒
播种前,要将种子置于阳光下晾晒,时间以48—72h为宜。为测试种子的发芽率,可在沙盘内播种,对种子的出苗情况仔细观察。以机械对种皮进行摩擦,从而使种子更加硬实,便于吸水、发芽。
(3)种子包衣
选用适宜的种衣剂对种子包衣,能够预防常见的病害。如浓度为40%的萎锈福美双悬浮种衣剂,药剂与种子的比例为1:80,或是浓度为35%的多福克悬浮种衣剂,按照药剂与种子1:60的比例包衣,可以有效预防枯萎病、根腐病;使用62.5g/L的精甲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照种子总重量的0.3%包衣。
3、确定播期
播种的时间早晚,会影响红小豆的品质和产量。过早播种可能造成植株营养过盛,长势过旺,致使中后期时,植株出现大面积的倒伏现象,并且底荚过低,与地面长时间接触会引起烂荚;过晚播种会使红小豆的生育期大幅度缩短,植株无法获得充足的营养,结荚数量显著减少,位于上部的豆荚成熟度不够。最为适宜的播种时间为土壤表层5cm深度范围内的地温保持在15℃以上,通过适时早播,能够达到增花、增荚的目标,有助于产量的提升。黑龙江省红小豆的最佳播期为每年的5月10日—20日。
4、种植密度
红小豆的生长发育状况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种植密度是影响较大的因素之一,直接关系到幼苗及植株对养分的吸收情况。因此,要确保红小豆的种植密度合理,这是实现优质、高产目标的根本保障。红小豆的种植密度应当适宜,不宜过大或是过小,如果种植密度过大,则会导致资源浪费,而种植密度过小,会造成果实无法充分吸收到土壤中的营养,影响长势和抗病能力,产量随之降低。所以有必要对红小豆的种子密度科学规划、合理确定,以此来实现优质、丰产的目标,提高经济效益。不仅如此,适宜的种植密度还能降低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使红小豆果实的食品性和商品性得到可靠保障。在确定红小豆的种植密度时,要将自然条件作为主要考虑的因素,尤其是在黑土地上种植时,应将气候特点、地质情况等作为依据,按照所选的红小豆品种类型和地块的肥力等级,制定最为合理的种植密度,这样才能确保果实的品质和产量达到预期的目标。早熟类的红小豆品种具有较高的丰产性能,在肥沃的地块内,可每公顷种植24万株。
5、播种方法
红小豆播种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穴播,另一种是条播。其中穴播是指在垄上按照确定好的间距,在每个种植穴内播种3—4粒种子,定苗时,每个种植穴留苗2—3株。而条播是指幼苗在行间单株均匀分布,以上两种方法各具特点,可按照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1)穴播
采用垄上穴播的方法是在红小豆播种时,如果所选的品种为早熟、直立型,则应缩小垄距、增大行距,种植穴之间的距离应控制在20cm左右,每个种植穴内的保苗数量以2—3株为宜。若是所选的品种为晚熟型,则应考虑稀植,垄距控制在70cm左右,种植穴之间的距离以30cm为宜,每个种植穴的保苗数量以2—3株为宜。
(2)条播
采用该方法对红小豆播种时,可将垄间距确定为0.4—0.6m,株距以10—15cm左右为宜。同时,将保苗株数作为确定播种量的主要原则,并以所选红小豆品种的百粒重和发芽率作为确定播种量的重要依据。正常情况下,红小豆播种的种粒数应当为保苗数量的1.5倍左右。
三、田间管理
红小豆优质高产栽培中,田间管理是较为主要的一个环节,具体可从以下阶段着手开展田间管理工作:幼苗期、分枝与花芽分化期、开花结荚期以及鼓粒成熟期。
1、幼苗期
红小豆的幼苗期是指出苗至第一个分枝出现的阶段,在该阶段内,红小豆已经具备一定的耐寒能力,只要气温不低于0℃,基本上不会对幼苗产生影响。除耐寒之外,该阶段的红小豆还具备一定的耐渍能力,时间较短的渍水不会对正常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幼苗期的红小豆对水分的需求并不会很大,可在不浇水的前提下,直接蹲苗。
2、分枝与花芽分化期
红小豆的第一个分枝出现后,至第一朵花开放的阶段为枝芽分化期,在该阶段,植株开始旺盛生长,此时要做好中耕工作,以2—3次为宜。首次中耕可在2片对生的真叶完全展平时开展;第二次中耕在首次中耕2周后开展,在本次中耕时,应适量培土;第三次中耕在封垄前开展,要大量培土,这样可以起到防倒伏的效果。当花芽正式分化之后,红小豆植株的需求量将会增加。因此要适时、适量浇水,保证水分的供应,避免缺水影响长势。需要注意的是,红小豆开花前,应通过控水达到控苗的目的,防止土壤中水分过多,造成植株倒伏或是落花等情况发生。
3、开花结荚期
红小豆第一朵花开放后至荚果初步形成的阶段为开花结荚期。由大量的生产实践可知,落花、落荚、秕粒是影响红小豆产量的重要原因。因此,在该阶段,要保证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始花后的1-3周是红小豆开花盛花期,此时开花最为密集,结荚率较高,特别是始花后2周,结荚率会达到最高,与结荚率对应的结荚数也会达到最多。要协调好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植株茁壮生长,避免徒长、郁闭、倒伏等情况发生,实现保花、保荚的目标。具体措施如下:根据地块的肥力,适时追肥,当地块的肥力为中等以上时,不需要追肥,肥力偏低的地块,可在初花期追施尿素;在初花期至鼓粒期,施用叶面肥,可以选用磷酸二氢钾、钼酸铵、硼砂等,按一定的比例兑水后,对叶面进行喷施,以2次为宜;现蕾期至鼓粒期如果遇到干旱气候,应及时浇水,重点浇好3次水,分别为现蕾水、开花水以及结荚水;要控制好植株徒长,可选用浓度为15%的多效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在初花期时,喷施1次,根据植株的长势,在进入盛花期后再喷施1次。通过2次喷施,基本上能够达到控制徒长的效果。
4、鼓粒成熟期
红小豆果实的籽粒从最大千粒重至成熟的阶段为鼓粒成熟期,在该阶段,可将田间管理的重点放在保护植株功能叶片上。在鼓粒灌浆期,籽粒开始逐步膨大,此时植株需要相对较多的养分和水分,故此要做好营养的补充,并适时适量浇水。
四、病虫害综合防治
在红小豆栽培中,常见病害包括白粉病、锈病、角斑病、病毒病等,常见虫害包括蚜虫、红蜘蛛、豆荚螟等,当发生病虫害时,会对红小豆产量与品质带来严重威胁。故此,需采取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治手段以降低病虫害的影响。在防治中,提倡以农业、物理和生物防治技术为主,以化学防治技术为辅,从而达到保护农业生产环境、避免药害发生的目的。
1、农业防治
在农业防治中,从选种到田间管理都需实施防治技术措施,具体包括:优选抗病品种,对种子进行浸种、拌种处理,要求种子不得携带病菌;选择透气性好、养分充足、排灌良好的沙壤土栽培红小豆,以减轻红小豆根茎部位病虫害发生,促进红小豆健壮发育;每年换茬1次,前茬作物尽量不是豆科作物,避免重茬种植;合理密植,改善田间通风性,降低田间湿度,提高红小豆植株自身抗病能力;采取科学灌溉,增施磷钾肥,控施氮肥,保持红小豆健康长势;经常巡视红小豆病虫害情况,及时拔除受到病虫害破坏的病株,带离豆田集中处理;红小豆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的残枝,减少病菌附着物,降低虫卵数量。
2、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是根据害虫的生长习性采取特制的诱杀工具有效捕杀害虫的一种防治技术,具体包括:利用害虫的趋光性生物习性,在田间悬挂彩色粘板进行诱捕。例如,在田间悬挂黄板诱捕豆荚螟、蚜虫;在田间悬挂黑光灯,用于诱杀豆荚螟;配制糖醋液诱杀害虫,糖醋液的配方为酒、水、糖、醋按照1:2:3:4的比例进行调配,将其放置到上端开口的器皿中诱杀害虫;在田间挂银灰膜,利用银灰色对蚜虫产生趋避作用,有效控制蚜虫迁飞数量。
3、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科学的绿色防治技术,具体防治技术包括:利用害虫天敌降低害虫基数,如在田间释放蚜虫天敌瓢虫、蚜茧蜂,利用天敌捕食蚜虫降低蚜虫数量。释放寄生蜂降低豆荚螟数量,减轻虫害;在田间施用微生物菌剂,如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防治蚜虫、豆荚螟等害虫;在发生蚜虫、豆荚螟虫害时,可以喷施BT生物制剂和苦参碱生物杀虫剂控制害虫数量,此类生物源农药对环境危害小,防治效果良好。
4、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技术具有见效快的优势,但是如果过度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则会产生药害风险,对农业环境和红小豆安全带来一定影响。所以,在病虫害防治中要选用无毒高效的化学药剂,按照说明书要求控制用药量,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1) 病害化学防治
①锈病防治。喷施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为避免病害反复发生,需连续喷施2—3次。
②白粉病防治。采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拌种预防病害,发生病害时喷施50%硫磺悬浮剂300倍液,或15%粉锈宁2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进行防治。
③病毒病防治。喷施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1.5%植病灵800倍液,或抗病毒可湿性粉剂400倍液进行防治。
④角斑病防治。在发病初期喷施20%代森锌500倍液,或50%多菌灵1000倍液进行防治。
⑤根腐病防治。此病害以预防为主,在播种前用35%多福克种衣剂拌种,或者用2%菌克毒克拌种,用量为每100kg种子用药1L,能够确保种子在发育期间免受根腐病病菌入侵。
(2) 虫害化学防治
①蚜虫防治。每亩喷施10%溴氟菊酯乳油25—30mL或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6—8g兑水50kg进行防治。
②豆荚螟防治。喷施50%杀螟松乳油1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4000倍液,或20%三唑磷乳油700倍液进行防治,根据豆荚螟的严重程度确定喷施次数。
③红蜘蛛防治。喷施73%炔螨特乳油3000倍液,或1.8%虫螨克乳油3000倍液进行防治,当红蜘蛛的数量较多时,需轮换用药。
综上所述,在种植红小豆的过程中,为实现优质、高产的目标,应当掌握相关的栽培技术,并在具体生产中,加以合理应用,从选地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着手,这样才能确保红小豆的产量和品质,以此来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单位:158327北大荒集团黑龙江八五五农场有限公司第五管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