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在唐朝社会中的地位

2024-07-01 04:24:00王燕张志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0期
关键词:马匹

王燕 张志升

摘 要: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彩绘陶马2001年出土于庆城县北区唐穆泰墓,该文物不仅为历史研究和考古研究提供了形象而直观的资料,同时也具有很高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文章在对唐穆泰墓及彩绘陶马俑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重点对马的功用及唐马的来源进行研究和探讨。

关键词:陶马;唐;社会;地位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38

2023年1月15日,由苏州市吴江博物馆举办的“舟车丝路—丝绸之路与大运河对话特展”在苏州湾博物馆(西馆)开展。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唐穆泰墓6件套一级陶质彩绘文物应邀参展,其中1件唐彩绘红陶马(图1)格外引人瞩目。

穆泰墓于2001年4月23日在庆城县城北赵子沟开发区挖掘地基时被发现。墓中出土陶俑、陶器、墓志、铜镜、货币等各类文物共计92件,其中彩绘陶马3件①。这批陶马头小颈长,膘肥体壮,臀部发达,骨肉可辨,线条流畅。有的俯首静立,有的引颈嘶鸣,有的举足待发,有的安步徐行,极具盛唐风格。其制作精美,保存完整,为历史研究和考古研究提供形象而直观的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艺术和研究价值。本文意欲对馆藏穆泰墓出土的彩绘陶马所折射出的马在唐朝社会中的功用和马的来源进行研究和探讨,不足之处,请专家学者指正。

1 马在唐朝社会中的功用

马作为人类驯化后的重要家畜之一,在我国古代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国家而言,马是我国古代邮驿制度下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是祭祀鬼神的牺牲品,更是国家武装力量强盛的标志;对百姓而言,马是出行的工具、身份地位的象征,是重要的肉食来源之一。

1.1 马与邮驿

马因奔跑速度快、冲击力强、负重多等生物特性,而深受人们的喜爱。据研究发现,马的奔跑速度一般为每小时20~60千米,一天大约可跑150千米。这在古代社会中,已是比较快的交通运输工具。邮驿是古代社会传输信息的重要方式。邮者,据《孟子·公孙丑》载,“德之流行,速余置邮而传命”。驿者,《说文解字》解释为“置骑也”②。车传称“传”,步递称“邮”,马传称“置”、称“驿”。我国邮驿制度起源较早,战国已有其雏形,汉代已经十分完备。唐代邮驿系统是在前朝的基础上不断发展而来的。整个邮驿系统以长安为中心,呈放射状布满全国。《唐六典》载:“凡三十里一驿,天下凡一千六百三十有九所。二百六十所水驿,一千二百九十七所陆驿,八十六所水陆相兼。若地势险阻及须依水草,不必三十里。”③可见唐代邮驿规模之庞大,三十里(15千米)设一驿,配有驿长、驿夫和马匹。唐制还根据邮驿的马匹数量而配备田亩。“诸驿封田皆随近给,每马一匹给地四十亩。若驿侧有牧田之处,匹各减五亩。其传送马,每匹给田二十亩。”④有学者以此推算,大的驿馆有马75匹,牧田可达3000亩(200万平方米),最小的驿馆也有马   8匹,牧田320亩(约21.33万平方米)⑤。“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马的奔跑速度和唐朝驿站的设置情况看,在长安吃到岭南的新鲜荔枝,是极有可能的。

1.2 马与国家武备

“马者,兵之用也。”⑥自秦汉至隋唐,北方游牧民族一直是中原王朝的主要外在威胁。秦汉时期的匈奴、隋唐时期的突厥,以其强大的骑兵部队,来去自如,屡次寇边,给北部边界人民带来灭顶之灾。这些骑兵集团犹如一把达摩利斯克之剑,时刻威胁着中原王朝政权的稳定。《后汉书·马援传》记载:“马者,兵甲之本,国之大用,安宁则以别尊卑之序,有变则济远近之难。”⑦马是冷兵器时代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谓国之大器。所以自秦汉以来,统治者对良马的追求从未间断,甚至不惜发动战争。张骞通西域,发现了大宛的汗血宝马。汉武帝为了解决匈奴边患,两次派李广利西征大宛,获得汗血宝马数千匹,极大地改良了汉朝的马种。

到了唐代,骑兵仍然是战场上的主角,往往对战役的胜负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而骑兵的构成主要分为骑士和战马两个方面。战马数量的多少、质量的优劣则直接关系到骑兵的战斗力。《新唐书·兵志》记载:“凡征伐而发牧马,先尽强壮,不足则取其次。”⑧从唐朝的建立到安史之乱,都有其例证。

隋末拜太原留守的李渊,乘天下大乱,欲夺取全国政权,但马匹的匮乏致使在与其他割据势力交战时处于下风。为了获取战马,其不惜失节向突厥称臣,以许诺突厥兵可随自己行动,随意抢劫人口和财物为条件,求得战马2500匹。正是基于其强大的骑兵部队,在击败霍邑(今山西霍县)守将宋老生、渡黄河后,迅速向西南挺进。利用隋炀帝远在江都(今江苏扬州),关内隋军力量薄弱,中原瓦岗军与王世充激战方酣,均无暇西顾的间隙,于大业十三年(617)农历十一月间攻入长安,从而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基础。唐朝建立之后,诸帝对养马十分重视,并为之设置了专门的机构“监牧”。“监牧,所以蕃马也,其制起于近世。”⑨

到了盛唐时期,全国马的数量急剧增加。《新唐书·兵志》载:“天宝后,诸军战马动以万计。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备私马。议谓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遂弱西北蕃。十一载,诏二京旁五百里勿置私牧。十三载,陇右群牧都使奏:马牛驼羊总六十万五千六百,而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⑩美国人谢弗在《唐代的外来文明》一书中认为,正是基于庞大的战马数量,从而奠定了“唐朝统治者在亚洲民族中的崇高地位及其广被天下的权威”k。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从天宝十四年(755)十一月初九安禄山范阳起兵,到天宝十五年(756)六月叛军攻入长安,历时不到一年时间。叛军集团能以如此快的速度攻破长安,除各地守将抵抗不力之外,正是凭借着安禄山掌管全国战马的便利,将其优良战马送往范阳,在起兵之初,能够迅速集结15万大军。《新唐书·兵志》载:“安禄山以内外闲厩都使兼知楼烦监,阴选胜甲马归范阳,故其兵力倾天下而卒反。肃宗收兵至彭阳,率官吏马抵平凉,搜监牧及私群,得马数万,军遂振。至凤翔,又诏公卿百僚以后乘助军。”l

《旧唐书·安禄山》载:“其月,又请为闲厩、陇右群牧等都使,奏吉温为武部侍郎、兼中丞,为其副,又请知总监事。既为闲厩、群牧等使,上筋脚马,皆阴选择之,夺得楼烦监牧及夺张文俨马牧。三月一日,归范阳,疾行出关,日行三四百里,至范阳,人言反者,玄宗必大怒,缚送与之。十四载,玄宗又召之,托疾不至。赐其子婚,令就观礼,又辞。”m“十一月,反于范阳,矫称奉恩命以兵讨逆贼杨国忠。以诸蕃马步十五万,夜半行,平明食,日六十里。”n

正是基于马与国家武备的关系,在《新唐书》中记录到因为瘟疫等疾病造成十八万匹战马的损失时,而发出“马者,国之武备,天去其备,国将危亡”o的感慨。

1.3 马与外交

马作为外交政策和军事策略的工具,可以看作马与国家武备关系的延伸。经过“贞观之治”,唐朝国力急剧上升,各民族政权为了自身利益,争相与唐朝进行联姻。为了能够迎娶唐朝公主,他们成群地送来了唐朝极为渴望优良战马。但唐朝并没有照单全收,而是针对不同情况,区别对待。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北狄》载:“十六年,(铁勒)遣其叔父沙钵罗泥敦俟斤来请婚,献马三千匹。”p太宗与司空房玄龄商议后,同意和亲之策。但由于铁勒深处北部荒漠,本身国力较弱,准备迎娶唐朝公主的马牛羊等聘礼,在经过没有水草的荒漠后,已经死伤过半。大臣们以其不懂礼仪,没有聘礼而与之和亲,有轻视中央王朝之嫌,遂下诏拒绝和亲,并与之发生了战争。“议者以为夷狄不可礼义畜,若聘才未备而与之婚,或轻中国,当须要其备礼,于是下诏绝其婚。”q而另一突厥部落薛延陀却在第二年顺利迎娶了唐朝公主。《旧唐书·本纪第三·太宗下》载:“(十七年)闰月戊午,薛延陀遣其兄子突利设献马五万匹、牛驼一万、羊十万以请婚,许之。”r

显然,唐朝将各部族所献的马牛羊等“聘才”,看成了是否尊崇中原王朝“天可汗”地位的象征,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对待各部族是战是和的对外政策走向。

1.4 马与阶级地位

《逸礼·王度记》曰:“天子驾六,诸侯驾五,卿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这是周礼中明确将阶级地位与所用马匹数量进行了严格规定。唐代,更是将乘马看成贵族的特权。《旧唐书·高宗纪》载,乾封二年(667),“禁工商不得乘马”s。此外,在统治阶级内部,更是将官员品阶与所使用马匹数量挂钩,品阶越高,所用马匹数量越多。《新唐书·车服志》载:“一品导从以七骑;二品、三品以五骑;四品以三骑;五品以二骑;六品以一骑。”t可见,无论是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还是统治阶级内部,是否有权乘马以及所乘马的数量与个人的阶级地位紧密相关。

1.5 马与神话

马除了具有实用价值之外,在古代社会还具有更高的特殊地位。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往往给马披上一层神秘色彩,不仅被赋予某种奇异品性,更被印上出自神种的烙印。《山海经·海内北经》载:“(犬封国)有文马,缟身朱鬣,目若黄金,名曰吉量,乘之寿千岁。”u指犬封国有一种颈鬣若雄鸡之尾、双目闪烁金光的神马,叫吉量马。它的毛色雪白,长鬣火红,头到尾共长一丈,蹄到背高八尺。乘坐此马,可获千年之寿。还有穆天子的坐骑“八骏”,如同天使一般的动物,驾着它们去西游,拜谒西王母。“骏”在一般指纯种和健壮的马,这个字具有超过自然血统的含义,被赋予能够带人升天长生不老之功用。

柳宗元《观八骏图》一文,认为“世闻其骏也,因以异形求之。则其言圣人者,亦类是。故传伏羲曰牛首,女娲曰其形类蛇,孔子如倛头,若是者甚众”。孟子曰:“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所以当张骞通西域后,听说大苑生长着“骏骨龙媒”的天马后,汉武帝更是两次征伐大苑,以求得天马,能够陪伴自己飞升天界,长生不老。

到了唐代,人们认为马是龙的近亲。虔诚的玄奘前往印度取经,在敦煌得到一匹数次穿越沙漠的老马,正是这匹马带着玄奘找到了水源,走出了戈壁。后来传说中正是玄奘的这匹马从印度驮回了佛经,人们将这匹马赋予神灵之色彩。后世经典著作《西游记》中,更是将这匹马称作“白龙马”。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骑过六匹战马,分别名为“拳毛騧(guā)”“什(shí)伐赤”“白蹄乌”“特勒骠(biāo)”“青骓(zhuī)”“飒(sà)露紫”。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以求飞跃天界之用。大诗人李白在《天马歌》中曾这样描述:“天马来出月支窟,背为虎纹龙翼骨。嘶青云,振绿发,兰筋权奇走灭没。腾昆仑,历西极,四足无一蹶。”他认为天马脊背的毛色如同虎纹一样漂亮,骨如龙翼一样坚韧有力。天马仰天而嘶,声震青云;它摇动着的鬃毛,像绿发一样明亮;它兰筋权奇,骨相神骏,飞跑起来,倏然而逝,连影子也看不清楚;它腾迈昆仑,飞越西极,四蹄生风,从不失足。显然,马被赋予一种神话色彩。

2 唐马的主要来源

“议谓秦、汉以来,唐马最盛。”v可见,唐朝马的数量达到空前高度,这成为唐王朝在争夺天下大权、对外消除边患,对内镇压叛军的战争中获胜的关键。唐初统治者励精图治,在关乎国家统一战争的马政方面,更是重视程度有加,设置了一整套国家马政管理制度。到玄宗时,鼓励王侯勋贵和地方百姓养马,使马的存栏数量达到新的高度,为马匹数量的激增提供了主观条件。唐朝对陇右之地的经营,使其成为马匹繁衍的天然牧场,为唐马数量的增加提供了客观条件。唐朝马匹的来源主要可分为五种:政府机构自养、百姓蓄养、进贡、贸易和战争。

2.1 政府机构自养

唐朝养马事业的繁盛,得益于前朝重视畜牧的传统。北魏是游牧民族鲜卑建立的王朝,畜牧业发达。隋朝建立后,继续加强马政。唐初在兰、渭、原、秦四州设陇右牧监,后来又在关中的岐、豳、泾、宁四州设八马坊,“自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马七十万六千,置八坊岐、豳、泾、宁间,地广千里:一曰保乐,二曰甘露,三曰南普闰,四曰北普闰,五曰岐阳,六曰太平,七曰宜禄,八曰安定”w。这两大牧区各辖48监,上监养马5000匹以上,中监养马3000匹以上,下监养马1000匹以上。到高宗麟德年间(664—665年),官马数量已达70.6万匹。由于马匹数量的增多,导致马的价格极为便宜,“方其时,天下以一缣易一马”x。后来,由于马政废失,官马消耗甚多。在玄宗继位后,对马政进行整顿。到天宝十三年(754),仅陇右牧监养马牛驼羊就达60.56万只,其中马占32.57万匹。

2.2 百姓蓄养

唐王朝建立之后,继续沿袭西魏北周时期形成的府兵制度,经唐太宗贞观十年(636)的整顿健全,唐代府兵制比前代更加完善。府兵的行装、戎具、军粮都要自备,这成为百姓养马的客观需要。另外,玄宗时期实行奖励和保护民间养马的政策,“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荫,能家畜十马以上,免帖驿邮递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赀”y。致使“王侯、将相、外戚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备私马”z。在政策的鼓励下,一般百姓也纷纷养马,因此当时招募入伍的“步军皆有私马”,民间养马数量大大超过官方,形成官私牧业蓬勃发展的局面。

2.3 贸易

唐代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当时的突厥、西域各族及薛延陀、回纥、吐蕃、南诏、靺鞨等,都建立了地方民族政权。唐朝与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有密切的联系,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成为唐马的重要来源之一。如“其后突厥款塞,玄宗厚抚之,岁许朔方军西受降城为互市,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右牧之。既杂胡种,马乃益壮”。优良的突厥马通过边贸互市进入中原,改良了中原马的基因,使中原马越来越强壮。另外还有回纥,利用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每年用数万匹马交换内地的绢、茶物品,除自用外,有很大一部分绢、茶运销到了中亚各地,充当了丝绸之路中转站的角色。

2.4 进贡

唐朝统治者开放的民族政策,在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中建立了崇高威信,周边各少数民族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派出使者,携带马、牛、羊等牲畜,争相与唐朝建立联系。如唐朝建立后,就有突厥、百济、吐蕃等先后向唐王朝进献名马。《册府元龟》载:“(武德三年)十月百济遣使献果下马。”“(武德)五年四月西突厥叶护可汗遣使献狮子皮。又八月遣使献名马。”“十一月颉利可汗遣使贡马牛数万许。”高宗贞观二十三年(649)八月,吐蕃遣使向唐王朝进献野马百匹。这些进贡的马匹,丰富了唐朝马的种类,对改良唐马具有重要作用。

2.5 战争

战争是获取马匹最直接的方式。唐朝的边患主要来自北方的突厥和青藏高原的吐蕃。唐王朝与这两个民族政权频繁交战,马匹则成为主要战利品。唐高祖武德三年(620)九月,在击败突厥后,获取马一千余匹。武德五年(622)八月,再次击败突厥获取驼马数千匹。在与吐蕃的战争中,马匹也多有斩获。如《新唐书·吐蕃》载,玄宗开元二年(714),吐蕃入侵临洮。“帝怒,下诏自将讨之。会晙等战武阶,斩首万七千,获马羊无虑二十万。”永泰元年(765),吐蕃入侵关陇。“与吐蕃又战马嵬,凡七日,破贼万人,斩首五千,获马、橐它,帜械甚众。”

3 结语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唐初设置陇右牧监,以及后来的八马坊,绝大部分都在其境内。庆阳在唐时属陕西关内道,与八马坊的豳、泾、宁三州相邻一度成为唐朝马匹的重要蓄养基地。安史之乱后,吐蕃对陇右的多次侵扰,使陇右牧监和八马坊制度废弛。“其后边无重兵,吐蕃乘隙陷陇右,苑牧畜马皆没矣。”马匹的缺失,也导致唐朝国力日渐衰退,这为帝国的灭亡埋下了隐患。

彩绘陶马的出土,不仅仅为历史和考古研究提供形象且直观的实物资料,同时也为我们带来了极高的文化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是当时唐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相互交流最好的实物印证。生动再现了唐代人对马的喜爱,体现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注释

①王春.甘肃庆城唐代游击将军穆泰墓[J].文物,2008(3):32.

②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③④李林甫.唐六典[M].北京:中华书局,1992.

⑤明理.唐代邮驿制度略探[J].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学报,2014(4):23-25.

⑥⑧⑨⑩lvwxy欧阳修.新唐书:卷五十:兵志[M].北京:中华书局,1973.

⑦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k谢弗.唐代的外来文明[M].吴玉贵,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mn刘昫.旧唐书:卷二百列传一百五十:安禄山(子庆绪等)[M].北京:中华书局,1975.

o欧阳修.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pq刘昫.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列传第一百四十九:北狄[M].北京:中华书局,1975.

r刘昫.旧唐书:本纪第三:太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

s刘昫.旧唐书:卷五:高宗纪[M].北京:中华书局,1975.

t欧阳修.新唐书:卷二十四:车服[M].北京:中华书局,1973.

u杨靖,李昆仑.山海经[M].刘歆,校注.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15.

z刘昫.旧唐书:卷一百○四:高仙芝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5.

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外臣部朝贡第三[M].北京:中华书局,1979.

欧阳修.新唐书:卷二百一十六上:吐蕃[M].北京:中华书局,1973.

猜你喜欢
马匹
时间的马匹
时间的马匹
时间的马匹
读者(2023年18期)2023-09-21 04:13:32
雨夜
辽河(2022年1期)2022-02-14 05:15:04
盛装舞步竞赛马匹的设施和管理
马匹喝水
马肠梗阻的诊断和治疗探究
畜禽业(2018年5期)2018-02-13 18:29:38
真正的动物保护:马匹专用“跑鞋”
科学Fans(2017年5期)2017-06-07 17:11:43
我经常想到死亡
浅谈乌梁海英雄史诗中马匹的色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