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亮
摘 要:相比于建设完备、藏品丰富、人财物相对充足的国有博物馆社会教育而言,异军突起的非国有博物馆在社会教育领域虽然有一定进展,但真正做得好的非常少。究其原因是支撑非国有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理论体系匮乏、论点界定模糊、实践创新策略没能形成可复制性、学术共识尚未达成。文章结合近三年来非国有博物馆社会教育一线的业务工作经验,通过阐述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础认知,提炼出四个非国有博物馆社会教育的理论支撑点,并以石家庄燕娃动漫博物馆为案例提出六个社会教育实践的创新策略路径,以期对非国有博物馆同仁开展社会教育有所裨益,助力非国有博物馆在社会教育上发挥更大价值。
关键词:博物馆社会教育;非国有博物馆;创新实践策略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23
1 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础认知
①博物馆社会教育的基本概念。社会教育的基本内涵,从广义上讲,是全社会培养公众成员的各类教育活动;从狭义上讲,是国家正规、强制性学校教育之外对公众成员进行的各类教育活动。
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通俗地说,就是在博物馆内组织开展针对公众成员的教育,也包括将博物馆的教育教学课程拿到学校、机构等博物馆之外的场所开展的教育活动。
博物馆缘起于收藏,成型于展览,落点于教育。中国自1905年张骞创办南通博物苑开始,我国博物馆就以教育为目的,以传播知识、教育公众为己任。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博物馆是重要的社会教育机构,并且教育不专在学校。与此同时,从欧美留学回来的马衡、傅斯年和李济等成立了中国博物馆协会,引入了西方博物馆教育理念,“以补充学校教育,保存文化,提高学术”。这时期博物馆人已经充分认识到博物馆的教育作用,一直将其视为教育机构,曾隶属于教育部社会教育司。
②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政策依据。中国的博物馆事业近年来高速发展和繁荣是国家政策引导的产物。2008年,中央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全国博物馆纪念馆社会免费开放的通知》,更多观众开始走进博物馆。同时国家文物局开始推行评选国家级博物馆和博物馆运行评估,指明博物馆发展方向,博物馆教育功能越来越突出:从聚焦“物”向关怀“人”转变。
2015年2月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59号)公布《博物馆条例》,条例指出:博物馆,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此条例所述,将“教育”提升至了博物馆开展工作的首位,认同教育功能是博物馆的首要任务,也是对社会的责任,从根本上确立了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合法地位。
2020年10月12日,教育部、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中小学教育教学的意见》,意见指出:丰富博物馆教育内容,开发博物馆系列活动课程,纳入课后服务内容,加强馆校合作共建,加强师资联合培养等。此意见明确了博物馆资源要融入现代教育体系,涵盖不同学段开发系列课程,承接小学在下午3点半课后进行专题教育活动,从根本上确立了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实施路径。
2021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明确规定了全面压减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从严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不再审批新的学科类培训机构、现有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组织学科类培训。“双减”政策下,为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创造了巨大的需求空间,这也是近年来博物馆热、研学热的根源所在。
从上述国家政策不难看出,博物馆将成为现代教育体系重要的环节,利用其优质藏品资源和公益属性,满足中小学、大学生在知识普及、兴趣培养、特殊技能、民族文化传承等方面的巨大需求,实现馆校共建、家校馆联动的良好局面。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应将博物馆视为陪伴公众终生的教育场所。
③国有和非国有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差异化分析。中国的博物馆按照办馆主体性质,划分为文物、行业的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2021年全国备案博物馆总数达6183座,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801座,占全国博物馆总数的29%。国有博物馆和非国有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上具有巨大的差异性。
一是藏品层面。国有博物馆文物藏品居多,富含历史文化信息,具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特色,能够开发、衍生大量的不同主题、不同历史文化、不同节点的社会教育活动课程。而非国有博物馆藏品基本没有文物,大多是艺术、科学等类别的藏品体系和知识体系,不具备开展大量通识社会教育的资源。
二是人员层面。国有博物馆设有专门的社会教育部门,有专职讲解员做支撑。而非国有博物馆人员相对少,甚至没有专职讲解员,只能是全员社教。
三是资金层面。国有博物馆为国家公益类事业单位,享有全额财政补贴,有稳定的财政资金支撑,其社会教育多以公益为主,二次收费项目较少。而非国有博物馆需要自筹资金运转,所以社会教育要兼顾公益和收费。
四是服务层面。国有博物馆参观量巨大,事务工作较多,社会教育的服务偏重于预约、规范、面向较大客流群体。而非国有博物馆工作非常灵活,服务可以多样化,能照顾到某类个体。
2 非国有博物馆社会教育理论支撑点
伴随非国有博物馆备案注册量逐年升高,非国有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也成了馆长们关注的焦点,文物部门也在大力开展社会教育研修和培训。但从非国有博物馆社会教育的运行来看,真正做得好的非常少,究其原因是支撑非国有博物馆开展社会教育的理论体系匮乏、论点界定模糊、实践创新策略没能形成可复制性、学术共识尚未达成。笔者根据近三年的社会教育工作经验和心得体会,结合博物馆社会教育领域最新学术思想,总结如下四个理论支撑点。
①社会教育是一整套课程实施。社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明确的教育对象、教师团队、教育课程、教育环境、教学用具、持续的教学过程,才能产生持久的学习效果和社会收益。有人说,“体验”更像课程的免费试用版。但是目前国内博物馆做的“体验”较多,“课程”较少。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课程不能像体验活动那样具有随机性和独立性,也不能像展览讲解那样有明确的开头、过程、结尾,而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并且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内容。
博物馆的社会教育课程开发要根据本馆藏品、资源、特色,从博物馆学、文物学、考古学、教育学、艺术学等多种学科体系出发,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艺术、自然、科技等知识。这些知识不能是“散点”形式出现,而是要为学生梳理出一个完善的知识体系网。一套标准的“教育课程”应包括四大要素:教学大纲和教案设计、教学课件、教学教材、教学道具与实践物料包。课程的实施可以是学生到博物馆来上课,也可以是博物馆教育人员去学校上课,或者给学校老师做培训。
博物馆展览面向的年龄是全龄的,但是社会教育必须细分到不同年龄段,因为不同年龄段的学习需求不同,一个课程不可能通吃。作为非国有博物馆,自身定位就是某个专题类小馆,更需要精准分析面向的群体,找准分众群体,因人施讲,开展小切口的课程,小而精、精而美,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②博物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培机构教育的异同点。从教育学角度,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的教育是相通的,只是知识点不同、教学方法不同、课程目的不同、评价体系不同。
学校教育是国家规定的正式的学科教育,有明确的学习内容、考试和分数的评价标准。教培机构是有教育专长的社会力量举办的消费机构,专为家庭单独提升而开设,也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是非强制性的兴趣教育,以创新思维和文化、艺术、科技素养的感悟提升为教育目标,培育观众由观察、体验等可感知的材料而理性认识世界的途径。
根据国家相关政策趋势来看,教培机构呈缩减态势,其兴趣培养、知识补充等职能正在转移到博物馆的社会教育上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将成为学校教育极大的补充,成为全社会重要的“第二课堂”。
③社会教育不等于展览讲解。很多国有博物馆认为社会教育就是展览的讲解,讲解就是博物馆教育,通过讲解传达社会知识,进而实现教育的功能。博物馆藏品陈列也大多按照说教、解释式策划和布展,博物馆的社教部主要工作也自然而然就是为专家、领导和观众提供讲解服务。笔者认为这个定位是有偏差的,任何一个博物馆的专题展览、任何一家美术馆的画展、任何一个商业展览会必定都是要有讲解的。讲解只是展览的配套知识服务,它不会给观众带来系统的、巨大的知识体系,更不会产生观众为此付费学习的增值收益。正如山东博物馆依托“衣冠大成—明代服饰文化展”服装展览,设计了《美哉华服》8节系列课程,展览已经结束了,但社会教育课程还在继续,那岂不是与“社会教育就是展览的讲解”“讲解就是博物馆教育”相悖。
④社会教育是非国有博物馆收益主要来源。非国有博物馆是靠理事会及全体馆员努力,自筹经费开办并运行的。虽为公益,但是也要讲效益,没有收入,就没办法支撑馆开办下去,开不下去,何谈为社会做公益、做贡献呢?
非国有博物馆藏品级别相对较低,没有承载国家民族、文化的文物见证物,不大可能开展国有博物馆看起来高大上的展览活动,也不大可能借助展览产生规模收益。其他诸如藏品交易具有不确定性、政府补助只能是锦上添花、文创产品开发更是需要大量参观和学习群体有保障下的二次消费才能产生,这些都使非国有博物馆捉襟见肘,建馆时“豪气冲天”、建馆后“呆若木鸡”。所以从收益来源角度,开展社会教育是最快捷、最有效、最长远的主业。
从非国有博物馆是国有博物馆有益补充的角度看,就应该是社会教育的补充。因为从藏品级别、数量、规模、资金、资源上都没法比,也不需要比。国有博物馆承载着国有藏品的保护、管理、传承、考古、研究等综合职能。而非国有博物馆门槛只有400m2场地和300件藏品,门槛很低,建馆的目的是社会教育。因为你拥有了某个文化细分形态的主题藏品和学识,你的价值就是把你的学识发挥出来。
在国有博物馆倡导公益基调的大背景下,非国有博物馆同仁不要谈钱色变,收费不影响公益。钱是衡量一座博物馆有没有价值的基本标准,如果有家长、观众愿意在馆内消费,那才说明该馆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或者社教服务。
总之,非国有博物馆同仁要高度重视开发社会教育课程,全员社教,落地变现,让馆内学生多起来,参观人次上来了、收益增加了、影响力扩充了,方为良途。
3 非国有博物馆社会教育六个实践创新策略
博物馆是复合型的文化机构,教育是非国有博物馆运行的核心目的。“博物馆不在于它拥有什么,而在于它以其有用的资源做了什么。”这是一句应该被非国有博物馆同仁奉为经典并贯彻于实践策略的至理名言。非国有博物馆在践行社会教育主营业务职能时,所采取的创新执行路径也应该紧紧围绕这个理念展开。一家非国有博物馆如何才能做好社会教育工作呢?笔者根据自有博物馆的实践之路,建议从六个方面来创新执行。
①审视自身,明确定位。非国有博物馆众多,有不同门类和藏品体系。社会教育的第一步就是要审视自身藏品和资源,扪心自问能给什么样的群体带来什么样的知识、价值、用处,进而明确办馆定位。以笔者于2021年7月20日所创办的石家庄燕娃动漫博物馆为例,建馆初期的半年,我们认为应该是着眼于跟“动漫”有关的一切藏品、研究、展览。但是发现我们没有更多的资金、场地、人员支撑大而全,为了凸显价值,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资源,重塑办馆定位。
依托石家庄燕娃动漫博物馆关联企业河北燕娃动漫设计公司多年研发创作定格动画番剧的宝贵技术和大量使用过的手工模型,根据动画片制作技术的三大分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定格动画),石家庄燕娃动漫博物馆在动漫大类别下毅然选择了定格动画这个小众的细分门类。以“中国定格偶动画”为核心,打造集收藏、研究、展览、知识普及、社会教育、见证产业发展为一体的特色艺术类非国有博物馆。
②创设品牌,精准传播。一座非国有博物馆在开展社会教育时,依托明确的办馆定位,一定要创设博物馆旗下的子品牌,这样有利于精准传播。
“儿童动漫课堂”是石家庄燕娃动漫博物馆发起成立的儿童趣玩公益组织,也是第一个子品牌。
其公益定位是通过免费的动漫、美育、手工、书法、科普、志愿者等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开阔孩子们的视野、格局,提升艺术素养,改善亲子关系,丰富亲子家庭周末和节假日的休闲活动。
其商业定位是“人群招募+蓄水养鱼”。它拥有2个微信群、1个QQ群,常驻家庭400多个。这批家长都参加过石家庄燕娃动漫博物馆的公益活动,其中50%多的家长与石家庄燕娃动漫博物馆产生过学费、外展门票、老带新等商务合作,是石家庄燕娃动漫博物馆核心资产之一。
③系统编写,套系课程。社会教育也是教育,只要是教育,就必须符合教育学科的标准,没有课程的社会教育只能叫作讲座、分享会、交流会。
课程编写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授课时长、导入方式、知识讲授、操作流程、教学成果、课后作业等。形成完整的教学课件,如果能有教师用书和学生教材会更好。有了系统的课程,不管是谁来上课,都是信心满满、底气十足的。
基于石家庄燕娃动漫博物馆定格偶动画藏品“葫芦兄弟”“阿凡提的故事”等,这些被称为“美术片”的中华民族动画史料,石家庄燕娃动漫博物馆开发了一套针对3~12岁群体的人文美育课程,涵盖5大学段,每个学段4个单元,共200节课程。课程主讲美术的概念、原理、方法,以“无范画教学方法”“敞开式教学环境”“让静止的绘画动起来”三大特色,实现了固定学生100余名,每年拥有稳定的学费收入。
④巧用环境形成特色。在博物馆内开展社会教育,要充分挖掘和利用好馆内艺术环境、实物展品,把看起来的不足变成特色和优势。
石家庄燕娃动漫博物馆因为没有固定的、封闭的美育教室,就顺其自然把教学搬到任意一个位置就开讲,并告知家长这是石家庄燕娃动漫博物馆特色—敞开式教学。这样做反倒带来了三大好处,一是逼着老师提高了讲课能力和控场效果;二是家长和观众随时驻足跟其他学生一起听课,能让家长完全明白老师所讲内容,减少了课下沟通成本;三是敞开式教学还能极大提高学生的专注力,毕竟周围一直是有动静的,强迫自己不分心,专注于听课和操作。
⑤要有明确的收费标准。社会教育课程要兼顾公益和收费,馆内既要有常态化的免费的公益活动,又要有明确的收费学习的内容。这样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有了明确的收费标准,如全年多少次课程,收费多少钱,这对于有计划地开展社会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收费是否合理、是否有依据,可根据不同馆的民办非企登记证书上所写的开办范围界定。如果证书上业务范围内没有,建议增加“知识普及社会教育”的内容,就能做到合规合法。
⑥要有常态化的招募途径。馆内常设展览不可能吸引周边社区的人多次重复来看,临时展览成本又高。所以建议一定要设定常态化的招募途径,每周有公益活动,每周可以抢报。鼓励家长邀请朋友参加,带同学参加,与其他培训机构联动,与媒体小记者合作,与社区合作,走进中小学等。只有潜在客户群持续地增加,才能确保社会教育能持续开展下去。
4 结语
“若典藏品是博物馆的心脏,教育则是博物馆的灵魂。”—近三年来国有博物馆参观热、研学热已经充分证明,博物馆的社会职能已经从收藏、研究、展览转变到以教育、服务为主,即以“藏品为中心”转化为以“公众为中心”。事实表明,由“物”到“人”的转化,就是博物馆社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风向标。作为异军突起的民营力量,非国有博物馆同仁应该抓住风向标,理清思路、破除固有观念,马上着手本馆的社会教育主业。笔者相信,每一个非国有博物只要稍加用心,定能开辟出一片新的社教天地!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博物馆协会.博物馆工作指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
[2]陈晨.如何看懂一座博物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