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文生
摘要:“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诞生,优化了教学目标、学习活动以及教学评价方式,也为小学生数学归纳迁移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多元化的理论、方法和载体。通过文献阅读、问卷调查、案例分析等多种研究方法重点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小学数学归纳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为小学数学教学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化;小学数学;归纳迁移能力;培养策略
知识归纳迁移能力是小学生应具备的基础数学能力之一,是学生巩固数学知识、构建知识体系、提升解题技巧的法宝,无论是对其当下的成长还是未来的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教学评”一体化视角下,在培养小学生数学归纳迁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目标,优化教学方案,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它旨在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评价的有机整合,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教学评”一体化模式是一种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既能统摄整个教学流程和学习过程,还能有效协调“教”与“学”、“学”与“评”之间的关系,能够有效解决学生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等问题[1]。笔者曾为此于2022、2023(年开展了两轮调查,结果显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对“教学评”一体化的价值认同有所提升,包括目标意识、教学评价意愿均显著提升。
本次问卷调查一共选取了甘肃省舟曲县拱坝镇不同层次教学水平、不同生源、不同性质的四所小学作为问卷发放地。问卷编制好后,笔者随机对来自这4所学校的275(名二、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和25名教师进行了调查。本次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92份,问卷的有效率为97%。调查后发现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评”一体化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目标设计模糊不清,导致后续教、学、评活动容易出现纰漏,无法在目标的引领下开展“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活动。对教师的目标设计意识进行调查提问得出结论:62.27%的教师表示只有讲新课的时候才会设计教学目标, 29.73%的教师表示在新课、练习课、复习课等课型中都会设计教学目标,8%的教师从来不设计教学目标,并认为教学目标就是攻克教材中每一课时的重难点;对于“你是否掌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调查发现:只有19.47%的学生是通过预习掌握教学目标的,71.27%的学生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口述或关注教师课堂上播放的多媒体课件知道的,不知道教学目标的学生占到了9.26%。
其次,教学设计的方式欠缺,教学设计的各环节不一致。通过问卷调查可知,78.53%的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参考了以往的课件,或者直接将“一师一优课”“中小学在线教育平台”“希沃白板”等互联网平台上的教案“为我所用”,只有21.47%的教师会自己设计教学活动。
最后,教学评价体系不科学。“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下,58.93%的教师还是将传统“教学评”一体化理念与传统教学模式“讲—学—练—测”混为一谈,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是数学测验、作业以及课堂提问,只有15.77%的教师会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等其他数学评价方式,导致评价活动没有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展开系统研究,制定数学归纳迁移能力培养计划
1.教:设计分段目标,筑牢学生数学知识基础
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的运行过程中,唯有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活动才能得以有序地组织和开展。那么如何在“教学评”一体化模式中有效渗透数学归纳迁移能力培养计划呢?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数学学习规律设计一个总目标,然后将总目标分解成分段目标。基于这样的方式,筑牢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
例如,在学习“简易方程”时,学生需要深入理解和领会一个全新的知识点———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多数学生会感觉较有难度。在应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进行“简易方程”单元整体教学时,教师应先围绕“从旧知识推理出新知识”这一主题设计一个总的目标:使学生根据等式性质理解简易方程的定义、特点,培养学生应用简易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之后再对目标进行科学分层。具体可设置这样的分段目标:
①回顾以前所学的等式知识,将其与方程进行对比,在了解二者的异同点的基础上思考方程的性质、结构并归纳组成方程的几个基本元素。
②复习“混合运算规律”知识,并比较“混合运算规律”与“方程”在解法、检验方法等方面的差异,理解“方程逆运算”的性质、算理、解法。
③试着运用简易方程解决以前探究过的数学问题,如图形面积问题、行程问题、“鸡兔同笼”问题等,以此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三个目标都充分关联了学生以前学习的数学知识,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巩固旧知、推理新知,从而筑牢小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
2.学:研究自主方案,内化归纳迁移学习方法
在引导学生自主展开学习方案的设计和研究时,教师需要激活学生的前置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教师可以回顾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帮助学生回忆并巩固已有认知结构,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认知基础;在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发现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促进知识的正迁移[2]。以“简易方程”教学为例,在设计好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后,教师便可以通过开展如下两方面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和研究数学学习方案:
①引导学生以“代数”为切入点自主学习方程。由于方程是数字运算衍生出来的知识,二者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协调统一的关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采用“隐藏数字法”来引导学生自主研究学习方案。如“8×()+50=158”“180-()×24=60”,通过诸如此类的算式转化,简易方程的雏形便形成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只需利用二者的关联进行简单分析,便能掌握方程的解法,进而达成学习目标。
②以“图形面积计算”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方程”学习方案。由于小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基本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因此教师不妨开展以“面积公式转化为方程”为主题的数学题设计活动。如此,小学生便可在将图形公式转化为方程式的过程中总结学习成果和掌握知识归纳迁移相关学习方法。
3.评:贯穿学习过程,培育归纳迁移意识和习惯
在“教学评”一体化导向下,“评价”是保障“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高效实施的关键要素,也是帮助学生明确自身数学学习薄弱点、完善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应将归纳迁移能力作为评价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中,抓住每一关键点对学生的数学知识归纳迁移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最终形成良好的归纳迁移习惯。
首先,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价外,应该还包括学生自评、同学之间互评、家长评价等多元化的评价主体,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从而保证学生之“学”与教师之“教”一直处于好的状态。
其次,教师在对学生的数学归纳、迁移能力进行评价时,应该采用表现性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行综合考量。例如,在讲授“分数的初步认识”时,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分数、感知数形结合的思想,教师可以借助实物、图形、数学游戏等设计“分一分”的课堂动手实操活动,并通过制定“成长档案袋”的方式记录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以及效果。
(二)融合先进模式,促进归纳迁移能力成型
1.抓“四基”,奠定迁移基础
“四基”是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方法,是学生获取新知识的抓手以及攀登知识高峰的阶梯,可为学生学习迁移能力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应尽量调用以前讲授过的相关知识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将旧知识迁移至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有效降低学生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心里门槛。
2.重变式,在角度转换中培养归纳迁移能力
“重变式”是指教师在学生解题过程中,通过变化题目内容中的“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亦或改变题目的形式,让学生基于各个角度对知识点形成系统化的认知。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理解经过变式以后的题目,更无法通过不同的题目去深入理解同一个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3]。
3.重合作,在协作学习中培养归纳迁移能力
在“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互动、合作的环境,让他们在团队中共同解决数学问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组织学生在知识梳理与巩固、团队协作与交流、问题解决与创新等各个方面开展合作,并且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物理、化学、生物等其他学科中,试着在跨学科学习问题中搭建数学模型,从而提升他们的数学归纳迁移能力。
教师不仅要对“教学评”一体化模式展开系统研究,制定数学归纳迁移能力培养计划,还要融合更先进的教学模式,促进归纳迁移能力成型,以更好地适应教育改革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高燕凯.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策略研究[J].教师,2023(11).
[2] 车诗. 浅谈小学数学中合理使用迁移能力的方式[J].读写算,2022(27).
[3] 董俊燕.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习迁移的运用策略[J]. 教育界,2022 (24).
编辑/杨馥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