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骆宾基是一个敢于反抗、永不屈服的硬汉,在他的诸多小说中刻画了许多同样具有硬汉特质的人物形象。带有功利色彩的时代外因推动了其硬汉形象的塑造,而骆宾基在珲春的成长经历也为其作品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潜移默化、不可磨灭的作用。这些雄健顽强、敢于抗争、生命力蓬勃的硬汉人物生动丰满,不仅传达了作家对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的民族性格的追求,也体现出超凡的时代精神,为正投身于抗战中的人们带来鼓舞与力量,并激励人们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展现出极高的文学价值与时代意义。
【关键词】骆宾基;硬汉形象;缘起;价值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4)23-0043-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23.013
骆宾基是东北作家群的成员之一,作为东北作家群的后起之秀,学界对他的研究也较少。然而骆宾基也是非常有才气的作家,他创作了诸多作品,从对幼年的回忆到抗战文学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歌颂,建构起丰富的文学世界。在骆宾基的许多文学作品中都刻画了具有粗犷、豪迈、刚强特点的硬汉式人物形象,如康天刚、邰浩然、古班、张万峰等。“硬汉”在辞典中的意思是性情刚直、有骨气而坚毅不屈的男人,这种硬汉式的人物坚韧刚毅、勇敢正直、能忍受苦难和折磨,显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原力。
一、硬汉形象的缘起
骆宾基虽祖籍为山东,但他出生于吉林珲春,自小在东北长大,因此东北的地域文化对其有很大影响,从他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到许多对东北风俗的描写。他的作品许多都是以家乡珲春为背景,珲春作为一个处于中、俄、朝三国交界的边境城市,历史悠久,居住成员混杂,汉族、满族、高丽族等混居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从小骆宾基就接触到了各种民族的人,并将给其留下深刻印象的人写入作品,在珲春的成长经历,时代的环境都对他作品中硬汉人物的形成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一)成长之基
骆宾基出生在吉林省珲春县,珲春位于吉林省东部,处于中、俄、朝三国交界地带的边陲地带。正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所以居住人员复杂,各民族在这里混居。其中汉族人大多是从关内移民而来,骆宾基一家就是从山东移民来到了珲春,骆宾基在珲春出生,虽然没亲自经历过闯关东这一艰难体验,但因其父辈的经历,以及平时接触的一些闯关东而来的乡亲们,生存的不易与意志的顽强构成了他对闯关东人员的最初印象——顽强不屈,这种生命的强力也对骆宾基产生深入影响,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众多具有生命强力的硬汉形象。
满族最早更多分布在我国东北地区。东北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河流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植被类型多样,这样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使东北野生动物与鱼类资源丰富,为当地人民打渔和狩猎提供了充足的条件,渔猎也成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因此满族人擅长骑马、打猎,喜欢肉食,有了“马背上的民族”的称号,并由于东北冬天寒冷的气候环境,需要喝酒来驱寒,因此满族人也喜欢喝烈酒,这样的生活方式使满族人民粗犷剽悍、崇尚武力、豪迈热情。而珲春又是满族发祥地之一,骆宾基自小就在这多民族的地域中生活,见到了各种各样的满族人民,见识了其骁勇、豪迈与粗犷,对这种具有原始生命力的硬汉的推崇也是不足为奇的。
(二)时代之因
“九一八”事变发生后,日军侵占了沈阳,并逐步侵蚀东北三省,东北人民最先处于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之下,作为珲春人的骆宾基,自然也是较早一批感受到被奴役的人,这在青年的他心中留下了革命的种子。日军的大肆屠掠,致使人心惶惶,骆宾基一家被迫离开珲春来到九道泡子避难,后来他远离父母,独自在外求学,在这一段背井离乡的漂泊历程中,他目睹了故土的沦陷,看到了战火下百姓的流亡,这些经历都加深了他对日本的仇恨。在漂泊期间他也见识到了一些处于国民党统治大后方的庸庸碌碌、只顾个人利益、苟且求生的人,他越发感受到只有以国家利益为先,不怕流血牺牲的人才能救中国,体现在其文学作品创作中,他塑造了一些积极投身抗战、为革命不畏流血牺牲,百折不挠,有顽强抗争意识的硬汉形象,他期望有这样的人物去赶走日本侵略者,拯救中国。
在解放后,骆宾基也曾向许多作家一样未完全适应创作环境改变带来的创作题材的转变,经历过彷徨的阶段。伴随着第一次文代会的召开,并在毛泽东《讲话》精神的指导下,骆宾基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深入农村,寻求创作题材的转变,在不断与旧有的创作理念斗争中终于脱胎换骨,确定了自己未来的创作方向,开始以自己熟悉的胶东等吉林东部地区的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创作素材,大力歌颂互助组和合作社,因此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劳动模范,如互助组、合作社中的带头人,或为国家建设而奋斗的工人、农民、党的干部等形象。而在这类人物形象刻画中,骆宾基塑造了许多具有强健体魄,坚忍不拔,精明能干的硬汉人物,符合了当时集体利益为先、推进工业化建设、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要求。
二、生命力蓬勃的“硬汉”形象
在东北长大的骆宾基,他亦是一个敢于反抗、永不屈服的硬汉,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年少时为了院长阎宗山仗义执言,敢于得罪日本教员安本元八。在20世纪60年代受到审查时他仍坚持讲真话,耿直不屈,即使在被批斗时仍不低下那高贵的头颅,不为保全自己而污蔑别人,这是十分宝贵的品质,他笔下的人物也如他一样顽强不屈、不畏强暴。在他的诸多作品中,塑造了闯关东的硬汉形象、满族硬汉形象、投身抗战的硬汉形象、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硬汉形象和具有硬汉特征的女性形象等一系列硬汉人物。
(一)闯关东的硬汉形象
在骆宾基的诸多作品中刻画了许多闯关东的硬汉形象,这些闯关东的汉子大都来自山东河北,在家乡以耕种为生。在当时我国的人口及土地资源分布是不太均衡的,东北地广人稀,土地资源闲置,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与有限的土地资源的矛盾为人们来到东北提供了客观原因。此外,在河北、山东等地频繁发生旱灾、涝灾、蝗灾等自然灾害使农民无力应对,经常辛苦耕种一年却收获无几,难以温饱。山东人民也受战祸影响尤深,加之各种苛捐杂税的负担,在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下滋生大量土匪,农民被迫出走,背井离乡来到物产丰饶的东北求生。晚清时期,清政府对东北的封禁放松,并出台垦田法等法令鼓励去东北移民、开垦土地,这一举措也致使搬迁到东北的人数量激增。
这批闯关东人员来到东北后,一部分人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以稳健的方式去积累财富赚得家业。同时,也有一部分人在东北从事伐木、挖参、淘金等工作去赚钱。无论是哪类“闯关东”人员都跋山涉水、背井离乡,打破了安土重迁的小农思想,拥有开拓、冒险、追求自由的精神,具有坚韧不拔、顽强拼搏的意志。他们来到东北,“要抵抗自己内心的乡土文化,在陌生的领域寻求立脚之地” ①。在骆宾基的作品中对这样一批勇于拼搏的闯关东的硬汉形象进行了刻画。在《混沌初开》中,姜青山不满于父亲对其日常的规矩的管束,不愿意读枯燥的“四书五经”,不甘心一直过着种庄稼的日子,毅然从家中出走,孤身一人来到关东闯荡,开设了百货商店,成为当地商会“会办”,又开垦了九道泡子的荒地租给佃农成为财东,积累了许多财富。他敢于从舒适的家中出走,独自来到关东闯荡,并赚得家业的这一过程必然经历了重重困难阻碍,这样的一份勇气令人敬佩。
在《乡亲——康天刚》中为娶地主女儿的康天刚,决然卖掉家里仅有的半亩祖茔墓地,来到关东赚钱。他多次拒绝了乡亲孙把头的稳健的种地赚钱的邀请,坚持着“有月亮不摘星星”的雄心壮志,跟着山帮去山里采参,即使过了与地主约定的时间,也不肯放弃,不屈服于这样的命运,坚信“人是命运的主”,誓要找到老山参。漫长的十七年采参之路,换了十六个山帮,整个人衰老无比,终于在死亡前发现了“四品叶”的老山参,这样顽强的意志,为实现理想不服输、不认命的精神,与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桑地亚哥的形象在精神上有一些异曲同工之妙,使康天刚的硬汉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熠熠生辉。在《蓝色图们江》中孙把头等访山客每年春暖花开之时,在人迹罕至的山林中找黄芪、访山参、锯鹿茸,风吹日晒,既要面对时刻变化的天气,又要应付随时跑出来的野兽,没有超凡的胆识和气魄是万万不能坚持的,一代又一代人不断走上闯关东的道路,为生存而顽强拼搏。
(二)满族硬汉形象
在骆宾基的作品中塑造了这样一类粗犷豪迈,具有硬汉精神的满族汉子形象,如《混沌初升》里的古班和田家父子。古班身体强壮,手掌大、指纹粗,可以轻松地将姜步畏举起来,声音响亮、高昂、健康,和人说话像是在吵架。他擅长骑马打猎,不愿意在城市里居住,嫌弃城市的椅子不结实,嫌弃城市里人多、吵闹,认为看戏无聊,在戏院睡觉,古班这健壮的身体、响亮的声音与同处县城中的人们并不匹配。古班无比直爽,心直口快,直接表达自己对姜青山念及同乡之谊,不追究同乡坑骗的行为的不满。
这类的代表人物还有田家父子。田一骏和其儿子田大宝都体格健硕,体态敦厚,脊背宽大,初见给人像熊一样的壮硕感,同样臂力过人。田一骏作为八道泡子的财东,受人尊敬,既能骑马打猎、又使家业红火,田家大院如珲春县城里的衙门般宏伟,他的性格极其直爽,热情款待每一位客人,聊天时直来直往,无所忌讳。古班与田一骏都是较为典型的满族汉子,健壮的身体、响亮的声音、直爽豪迈的性格,对城市生活的不屑都充分体现了满族人民的独特气质,他们的身影使我们好似看见了在草原、山林肆意纵马、打猎的满族汉子。
(三)投身抗战的硬汉形象
《边陲线上》的刘强出身于地主家庭,却不沉溺于家庭的安逸,参加救国军,为国出力,然而在加入军队后他逐渐发现了这支抗日队伍的腐败,目睹曾经投入革命的同学季伟刚、孟昭礼等人的堕落。面对王四麻子以其送父亲尸体回家等理由的劝阻,他坚持以国家为先,放弃小家,虽有过短暂的动摇,但最后仍坚持抗日。
正是因为有了像刘强这样觉醒的、牵挂国家命运,在堕落的环境中仍坚持自身的具有硬汉品质的青年人,国家才有未来、民族才有希望。
在《边陲线上》的马靠山同样具有硬汉精神,他胡子出身,粗犷豪迈,具有东北汉子的野性,骁勇善战,具有抗日决心,毅然与刘强联合起来,脱离腐败的队伍去继续抗日。
《由于爱》中的邰浩然,出身于东北军阀家庭,体材魁伟,抗战爆发后,积极投身抗日,舍弃小家,抛下怀孕的妻子,多次受伤、与队伍失联,又重返战场。一次次出生入死却未能得到其应有的褒奖,但他仍不气馁,直到在伤病休养院低迷了四年,目睹了这些权威依附者只为个人牟利,不顾国家危亡,更不在乎浴血奋战的将士的生命这一黑暗现实,带领休养院的战士们落草为寇,继续投身抗日。这种百折不挠、坚毅不屈的硬汉精神令人动容。
在骆宾基的报告文学的一些作品里同样有对抗战中勇猛、不怕牺牲,具有硬汉精神的人物形象的刻画。如《我有右胳膊就行》中一个在战争中失去左臂的伤兵,包扎好伤口后仍坚持上战场。《一个星期零一天》中的来自复旦大学的大学生小杜与同队人员阵地坚守了八天,等待换防人员,为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以及《在夜的交通线上》已经受重伤意识近于模糊的主人公在碰到同志时,首先想的不是自己的伤而是关心前线的战事。
(四)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硬汉形象
《夜走黄泥岗》的李四虎,“四十出头的彪形大汉,红红的脸膛,乌黑的眼珠,浓浓的圈腮胡” ②,目光敏锐,年轻时是武工队员,大胆机警,枪法打得准,在与地主还乡团斗争时受伤过重,腿落下了残疾,不得已退伍,但他并没因为残疾而自弃,而是继续做力所能及的工作,维护村里担治安,还当选了乡人代表。
他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勤劳能干,在支援水利建设时赶骡子车参加运输工作,出车两个礼拜将互助组的骡子不但喂的肥实,又将挣到的运费收入给组里添了一头两岁大的牛,在群众间很有威信。
《草原上》打草组老组长张万峰,五十开外的彪形大汉,宽肩厚背,腰粗的像圆油桶一般,鼻梁宽大,阔嘴,有两只精力健旺的大眼睛。五十多岁的他能一个人脱光了膀子打草,要七个人给捆垛,他可以在背负着工具、寝具之外,还能背负着120斤粮食,总是第一个最先到达宿营地,在到达之后还卸下所背的东西,回头去接应其他人,强壮有力、勤劳能干。
《交易》中护山村农社主任魏丙外形上是个体健如牛腰圆四筒的汉子,面型粗糙,却有一双明亮的淳朴而又热情的蒙古式眼睛,一心为社里的发展,即使父亲的各种反对,他也并未动摇,而是对父亲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们都是以集体利益为先,体格健壮、踏实能干的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硬汉人物。
(五)具有硬汉特征的女性形象
在骆宾基的作品中塑造了许多力量过人、性格要强、豪爽、有能力的,完全不输于男性的,具有硬汉气质的女性形象。如《混沌初开》中的韩四婶是满族人,身高比韩四叔还高,饲养猪、鹅等各种牲畜,忙里忙外,又要时刻应对丈夫在外挥霍而来的欠款,独自撑起了整个家庭,无论是从体型上,还是从精神层面上,她都比丈夫更具有硬汉精神。以及《红玻璃的故事》中的王大妈,丈夫去黑河淘金,多年未归,家中只剩她与儿子,“一身结实的筋肉,身量又有男人高,腰粗、臂膀壮,有着一双充满生命力的眼睛,和一双能操作的大手” ③,被同村女性笑称像“跑关东的汉子”,她凭借汉子般的身材与性格独自撑起整个家。
《北京近郊的月夜》中的柴桂英健壮无比,壁壮腿粗,松树一样壮健,“两只眼睛,亮亮的,坦率地望着人,有股男人的豪气” ④;“论力气,柴桂英挑个二百来斤,走个一里半里的不用换肩” ⑤,热情大方,性子要强,在打井时与其他组你争我赶,争做进度最快的小组。《山区收购站》中老黑山公社小屯收购站的主任曹英,作者在交代其外貌时是这样形容的:“高个儿,有两条矫健的长腿,蓝布制服,挎着大背包,唯一和男人不同的标志,就是项下结着的那块天蓝色头巾” ⑥,以上的女性形象无论是在体型上、力量上,还是精神上都具有一定的硬汉特征。
三、硬汉形象的价值
骆宾基在其小说中塑造的这些雄健顽强、生命力蓬勃的硬汉形象生动丰满,与其他作家笔下的雄强汉子一起共同向全国呈现了东北人民的倔强强悍,不仅传达了作家对坚韧不拔、昂扬向上的民族性格的追求,也体现出超凡的时代精神,为正投身于抗战中的人们带来鼓舞与力量,并激励人们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
(一)文学价值
作为东北作家群的成员之一,骆宾基与其他东北作家群成员一样偏爱塑造具有原始生命强力的硬汉形象,如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中拥有健壮的躯体、高大外形,性格坚韧,带领佃户反抗地主剥削反抗地主的大山;《大江》中有着像大山、钢铁坚实壮阔身躯,有着强悍的性格与顽强的韧性的铁岭;《大地的海》中不畏强暴,拼死反抗的杏子。萧军《八月的乡村》中身材高大,性格刚强严肃,为人正直无私的铁鹰队长;《第三代》中敢于抗争、倔强坚毅的老义和团井泉龙和土匪刘元;《伊瓦鲁河畔》中勇敢反抗日本侵略者的贾德等,东北作家群笔下的人物许多都带有这种粗犷强悍的英雄气概,而在骆宾基的这些作品里塑造的这些体质上具有强健体魄,精神上也同样强健顽强的康天刚、古班、邰浩然等人,与东北作家群中其他作家作品里的雄强人物共同呈现了东北人民的粗犷强悍的性格特点,为人们展现了一种昂扬向上的人性力量,这种豪迈、敢想敢做的汉子正是对他笔下的如杨村农、吴非有、刘南波等庸庸碌碌、贪图享乐、精神上矮化的人物精神状态的反拨。
这种具有一定理想色彩的硬汉形象也传达出骆宾基对顽强、坚毅的人格力量的追求,对东北人民骨子里的朴实雄强的赞颂,对民族性格中硬汉力量的追寻。
(二)时代价值
当时在日本侵略者的侵袭下,中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民族灾难,阶级和民族压迫滚滚而来,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时刻,民族存亡成为了人们的关注重心。正是在这非比寻常的时刻,东北作家将东北人民的顽强生命力充分贯注到作品中的人物里,“让这种强悍的带有英雄本色和气概的人物承担起民族解放的历史任务” ⑦,用自己的文字为祖国、故土歌哭呐喊,而骆宾基等东北作家塑造的这一批永不屈服、勇猛强悍的人物为正投身于抗战中的人们带来鼓舞与力量,激发全国上下的反抗意识与斗争精神,为唤起国民的民族意识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这样的体魄强健、英勇能干的人物形象适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运动发展的需要,激励人们去学习先进人物吃苦耐劳、积极奉献、以国家利益为先的精神,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浪潮中。在今天,这样一批具有热烈直爽、豪迈积极,执着无畏的硬汉人物始终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苦难,像桑迪亚哥一样,仅能被打败肉体,却永远无法磨灭其精神,也激励着我们无论在多么艰难的困境中永不放弃,勇敢与困难搏斗,与人生搏斗,要有不屈服于现实的斗争精神,活出自己的生命强力。
骆宾基作为东北作家,在其独特的成长环境与人生经历的影响下,他笔下的硬汉人物无一不具备他心目中理想的民族性格的特点,不屈不挠、顽强拼搏、敢于抗争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精华所在,也是生命原力的最佳彰显,这种具有不屈意志的硬汉人物不仅在当时给人们以激励与鼓舞,在今天仍对我们的人生态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骆宾基:《混沌初开》,北京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②③④⑤⑥骆宾基:《骆宾基短篇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09页,第47页,第319页,第319页,第392页。
⑦逄增玉:《黑土地文化与东北作家群》,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97页。
参考文献:
[1]骆宾基.边陲线上[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20.
[2]谢淑玲.骆宾基建国后小说创作的心路历程[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06):130-134.
[3]王晓习.论骆宾基小说的地域文化特色[D].延边大学,2007.
[4]张圣节.硬汉子骆宾基敢讲真话[J].新文学史料, 2007,(03):113-116.
[5]骆宾基.蓝色图们江[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2022.
[6]金莹莹.乱世勇生:骆宾基小说中“闯关东”汉子形象探析[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20,30(03):49-52+58.
[7]孙晓娇.骆宾基小说中的东北地域书写研究[D].延边大学,2022.
作者简介:
冯庆颖,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22级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