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古籍的修复与鉴赏研究

2024-07-01 07:32:06徐晓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0期

徐晓静

摘 要:作者从事古籍修复工作20年来,接触和修复了不少古籍,将接触和修复过的古籍做一整理,单独把明代书坊刻书作为一类进行归纳总结。主要分两部分:一是浅析明代古籍修复情况,包含古籍修复原则、破损情况、方案制定以及修复步骤等,二是浅析明代书坊刻书,包含明代书坊刻书的字体版式及装帧、用纸和墨、避讳字、分布情况、成就与贡献等方面。

关键词:古籍修复;明代刻书;字体版式;成就与贡献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0.015

古籍修复工作从业20年来,接触和修复了不少古籍,从年代上看有民国时期、清代、明代甚至更早一些的古籍,这些古籍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历史,遭受自然、人为或其他各种形式破坏而流传至今,实属不易,甚为珍贵,我辈应该好好珍惜,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它们,功在当下,利在千秋。近日将接触和修复过的古籍做一整理,单独把明代书坊刻书作为一类进行归纳总结,旨在与同行汇报交流。

1 明代破损古籍的修复

在古籍修复工作中,对古籍版本的鉴赏虽然是必修的功课,但是在实际修复工作中的方案制定和实施过程中,不会因为版本不同或者时代早晚而区别对待,主要还是根据其破损情况做出有针对性的修复方案,如同给病人看病,不会根据病人的身份地位不同而区别对待,主要还是根据病人病情来给予治疗。

1.1 古籍的修复原则

古籍的修复需要遵守以下原则:

安全性原则,即从接收古籍到交还修复后古籍的全过程都要确保其安全,不能有任何安全隐患。当然,修复过程中的安全性也很重要,不仅针对古籍本身而言,还针对修复技术手法的安全性。

修旧如旧原则:第一,要确保古籍原始的内容信息,即古籍内容信息的真实性;第二,要尽量确保古籍原始的载体和外在形态形式,即古籍纸张的原始性和装帧形式的原始性;第三,要尽量确保其他相关信息的原始性,如批注、夹带等。

最少干预原则,即对古籍的修复操作始终要控制在最小范围。第一,尽量保持最小的修补面积和最少添加材料;第二,尽量减少重复操作书页次数;第三,无特殊要求尽量不画栏、不补字。

可逆性原则,即修复后的古籍,因某些原因需恢复到修复前时,可以通过技术处理顺利地将修复材料从原古籍上取下来,且对古籍无损伤、无影响。第一,修复所用技术手法可逆;第二,修复材料可逆,如补纸、糨糊、衬纸等在相应的技术处理后能够顺利去除,且不会对原古籍书页造成损伤和各种信息的干扰或影响。但在实际修复工作中,并不是所有工序环节都是完全可逆的。

可识别性原则,古籍在修复时需留下修复的信息,修复后与修复前有所区别,无论从整体看还是从细节看,都可以识别出所修复的位置。

1.2 古籍的破损情况

有了修复原则,在实际操作工作中就有了尺度和规则。然后是分析破损情况,常见的破损有虫蛀、鼠啮、书口断裂、酸化、絮化、糟朽、污渍、小叶、缺失、褶皱、圆角、粘连、原修补脱糨、断线、散页、人为损坏等。根据具体破损情况,结合修复原则,制定适当修复方案,修复方案经专家论证通过后实施。

1.3 古籍的修复步骤

修复步骤有:选配补纸,补纸的各方面性能要与修复原件性能最大限度地接近。修补破损,将虫蛀、缺失等破损逐一修补完整。裁剪余纸,将多余的修补裁剪整齐。捶平,整册书修补完毕后,将修补的部位适当捶打平整。衬纸,衬纸的目的是使古籍装订后更加平整和整洁,可采用单页衬、双页衬、错口衬等。装订成册,修补后的散页经过整理后按照原装帧形式进行装订成册。如果古籍有污渍、酸化、絮化的情况,需要进行清洗、脱酸、加固等技术处理后再进行修补。最后,为每部古籍量身定做函套,利于保护。

经过修复的明代古籍基本达到了预期的修复效果,观之外表,古香古色,原汁原味,干净整洁,书口整齐划一,细阅书芯,修补搭口得当,书口平整,纸张柔软,恢复了字体版面的精气神,经过修复的明代古籍特点更加容易辨识。

2 明代书坊刻书论述

“武定祸乱,文至太平”①,明太祖朱元璋重视文治,1368年,明朝建立初期,即分校天下,举贤重教。明三百年,历代皇帝深受其影响,文籍兴盛,远超前代,我国的刻书事业达到鼎盛。

明代刻书主要由官刻、坊刻和私刻三部分组成。官刻,顾名思义是官方刻书,在古代,它是专门负责编纂、刊刻、印刷、发行书籍的官方机构,有很高的权威性,其刊印的书籍被称为“官刻本”。坊刻,顾名思义是书坊(坊间、书铺)刻书,书坊以经营和营利为目的,承接刻书、印书的业务,这样的机构出版的书籍称为“坊刻本”。私刻,顾名思义是私人刻书,大多数是文人墨客刊刻的书籍,称“私刻本”。

2.1 明代书坊刻书的字体版式及装帧

入明初期,书坊刻书的版刻字体大有元版遗风,多作赵体,至正德年间,内府刻本都以粗大黑口、双鱼尾、四周双边为版式风格,因明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制,书籍要“照式翻刻……不许故违官式,另自刊改”②,因而各地书坊版式风格趋同。至弘治正德年间,社会腐朽,气息沉闷,李东阳为宰相主持朝政时,开启了前后七子之复古运动,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③、“文宗北宋,诗仿初唐”④,文风变之又变,加之书坊大量刊印小说、戏曲、医书等各类书籍,致使出版量激增,因而明代中叶以后的刻版书籍制度与风格产生巨大变化,版式与字体因复古而争相照仿宋版,以方字白口、鱼尾单双并行、左右双边为主要特点,形成与明初不同的风格。万历以后,政权日渐衰弱,出现了白口长字、四周单边的变化,黑口偶尔有之,字体瘦长可以多刻文字、节省板材。明代刻书,就鱼尾而言,弘治正德刻版有白鱼尾出现,至嘉靖年间有白鱼尾者颇多,万历至明末白鱼尾日渐稀少;就版心而言,俗称“花口本”的形式逐渐流行。明初,书名大多刻在上鱼尾下方,且仅摘一至三字者为多;万历以后,刻入全书名或删去无关紧要字者占多数。斋号在明中叶以后刻在版心下方者方渐盛行。就装帧而言,明初最流行的是包背装,至正德年间,逐步改成线装,至万历年间已普遍应用线装,占据了书籍装帧的统治地位。

2.2 明代书坊刻书的用纸与墨色

明代古籍多用白棉纸,嘉靖以前多见薄白棉纸,嘉靖以后多见厚白棉纸,也有少数古籍是用黄棉纸的,用竹纸的多为后印本。万历以后多见竹纸,很少见到绵纸了。建本因地域原因,一概用竹纸。汲古阁本多用毛边纸、毛太纸,少数初印本用开化纸。

就墨色而言,较宋版之墨色如漆、开卷有书香,明版刻本已佳者罕见了。明万历南京礼部编印的《定印藏经号簿》记载,“作料,烟煤五篓,银一两;麦五百斤,银三两”⑤,此为明万历时用麦调和烟煤制墨的记载。采用此种墨料,成本大大降低,但易于脱落,满纸尽花,明末坊刻本往往见之,用佳墨者乏善可陈。

2.3 明代书坊刻书的避讳

明继元之后,避讳之法甚疏,覆刻宋本的缺笔避讳如旧除外。但明代并非没有避讳制度,只因遵守“二名不偏讳”⑥、“嫌名不讳”⑦的古礼,而明代皇帝除明成祖外都以二字为名,于是所有文字中,只有二字相连者避讳。并因明太祖朱元璋曾立过“写字之际,不必缺其点画”⑧之规定,所以天启之前很少有避讳者出现。天启之后,因颁布光宗庙讳及熹宗之改字法,刻书改讳见之书端。至崇祯后期,国势已衰,避讳越来越严格,或改字,或缺笔,或只避下一字,或间亦避上一字,皆无定式。

2.4 明代书坊刻书的特点

明太祖朱元璋的免税政策颁布后,极大地刺激了书坊刻书的发展,刻书地区不断扩大,机构不断增多,品类繁富,精粗不一。《明代版刻综录》中记载坊刻机构有400多家,加上未录入的,全国实际有上千家不止。

值得一提的是坊刻小说类书籍,尤其是演绎史事的小说,浅显易懂,贴近百姓生活,满足了人们茶余饭后精神娱乐的需求,受到人们的喜爱,其市场需求量也越来越高。而官刻机构对于此类书籍不屑一顾,这给坊刻机构创造了很好的发展机会和空间,同时也为那些仕途不利,但确熟知史事又有想象力的文人墨客提供了另一条佳径。因此,演绎史事类的小说很自然地成为当时书坊大量刻印的主要类型。

明代书坊发展相当迅速,但坊刻正是因为从“射利”的角度出发,无论什么书,“闻价高,即为翻刻”⑨,甚至有些书坊的老板为了节省成本,在翻刻部分书籍时,随意抽减书中文字,校勘不严,出现错字、错篇,这也是明代书坊刻书的重要弊端。

2.5 明代书坊刻书的分布

明代北京、南京、苏州、杭州、建阳、湖州、常熟、徽州、成都等地售书业都很兴盛,其中金陵书坊、建阳书坊、杭州书坊的刻书最具代表性。

金陵即为今天的南京,刻书业极其发达,曾有书坊90家,主要聚集在南京三山街一带,距此不远是秦淮河,是留都的官员、贵族聚居之地,也是南京最著名的娱乐消费区域。秦淮河边的江南贡院是南都乡试的场所,曾有考棚2万多间,蔚为壮观。因此,三山街书坊浓厚的商业氛围处处都能够体现出来。清初士人孔尚任(1648—1718)的戏剧《桃花扇》中有一段三山街书商的自述文字:“天下书籍之富,无过俺金陵;这金陵书铺之多,无过俺三山街;这三山街书客之大,无过俺蔡益所。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不但兴南贩北,积古堆今,而且严批妙选,精刻善印。”⑩可见当时刻书之盛况。著名版本学家张秀民先生对南京书坊做过统计,其中具代表性的有王氏勤有书堂、金陵积德堂、金陵唐对溪富春堂、金陵唐绣谷世德堂、金陵书林周希旦大业堂、金陵书林周近泉大有堂等,代表作品有《贞观政要》《养正图解》《图像本草蒙筌》《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诗经主意冠玉》《观世音修行香山记》《韩湘子九度文公升仙记》《关汉卿白蛇记》《刘智远白兔记》《齐世子灌园记》《拜月亭记题评》《胭脂记》等。

众所周知,建阳刻本历来在数量上堪称全国之首,入明以后更是进入了一个空前的繁荣时期,成为与南京同等分量级别的刻书中心。据张秀民先生估计,在明代大约三百年中,先后聚集在麻沙、崇化两坊的写工、刻共(刊字匠)及装订工当有数千人之多。全国各地前来交易书籍的人也颇多,集市能开到每月6天,全国罕见。建阳书坊不但沿用传统的雕版印刷,还采用了新兴的铜活字印书,“所制活板,甚精密,每得秘书,不数日而印本出”k。代表作品有嘉靖年间以白纸用蓝靛刊印的《墨子》二册、万历年间用铜活字版刊印的徐师曾的《文体明辨》,“一时争购,至令楮(纸)贵”l。接着闽人又携活字版往江浙印书,在无锡印《太平御览》一千卷,一百余部,为江南人信服。与此同时,建阳书商还专营书版生产与销售,即利用本地云聚的刻工和廉价的木材雕刻书版,出售给他人。

建阳的书商为求降低成本,从装帧水准、纸张到编校,所出图书在品质方面往往存在较多问题,但另一方面,建阳的书价也最为便宜,所谓“凡刻,闽中十不当越中七,越中七不当吴中五,吴中五不当燕中三,燕中三不当内府一”m。建阳书商出于牟利的需要,发展出了上图下文、伪托名人作序等通俗路线,故常为文人所诟病,但从市场占有率来看,在当时高于江南本。

景泰《建阳县志》称“天下书籍备于建阳之书坊”n,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国》版本十三种和《牛郎织女传》《南宋志传》《北宋志传》《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万锦情林》《新刊皇明诸司廉明奇判公案》《咒枣记》等大量作品。

明代的杭州书坊刻书远不如南宋为都城时发达,但也是全国重要的书籍交易中心,明人胡应麟说:“今海内书几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阊阖也、临安也。”o临安即杭州,当时的代表作品有古杭勤德书堂的《算学五种》《皇元风雅前后集》,杨家经坊的《天竺灵签》,蒋德盛武林书堂的《敬斋古今注》,继锦堂的《阳明先生道学钞》等。

明代其他地区的书坊刻书还有今天的首都北京,“燕中刻本自稀”p,虽远不能与金陵、建阳相比,但也不乏优秀的代表作品,如北京永顺书堂刊刻的《新编刘知远还乡白兔记》《新刊全相唐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新编全相说唱足本花关索出身传》,汪谅金台书铺的《司马迁正义解注史记》《唐音》《武经直解》等。另外,地处皖南的徽州刻书也有“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q之说,苏州的刻书质量也得到当时文人的赞赏,有“其精吴为最”r之说。

2.6 明代书坊刻书的成就与贡献

明代是我国雕版印刷行业的繁荣昌盛时期,印刷技术发展迅速,还发明了饾版、拱花技术,套印本和插图本也大量出现。刻版专用字体逐渐形成并被广泛使用。除雕版以外,活字印刷技术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木活字本、铜活字本成为明代古籍版本的一个特色。刊刻地域、规模、品种都有较大的发展和突破。从装帧形式上看,线装取代了以前的包背装,成为主要的装帧形式。明代古籍在刻书地区、刻书形式、刻书技术、刻书范围、民间书坊数量等方面都远远超越前代。

无论如何,明代作为承袭宋元文风最为浓厚的朝代,其刻印书籍始终以典雅、优美而著称于世。众多的明版精品已经用事实证明,继宋版之后,明版刻书风景独好。

注释

①“武定祸乱,文至太平”见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

②“照式翻刻……不许故违官式,另自刊改”见福建提刑按察司行建宁府碟文。

③“文必秦汉,诗必盛唐”见文史哲出版社李清志著《古籍版本鉴定研究》。

④“文宗北宋,诗仿初唐”见文史哲出版社李清志著《古籍版本鉴定研究》。

⑤“作料,烟煤五篓,银一两;麦五百斤,银三两”见明万历南京礼部编《定印藏经号簿》。

⑥“二名不偏讳”见《大明会典》卷七四《表笺》章“洪武礼制”条。

⑦“嫌名不讳”见《大明会典》卷七四《表笺》章“洪武礼制”条。

⑧“写字之际,不必缺其点画”见《大明会典》卷七四《表笺》章“洪武礼制”条。

⑨“闻价高,即为翻刻”见中国历史内参《从汲古阁书跋试论汲古阁刻书性质》。

⑩“天下书籍之富,无过俺金陵;这金陵书铺之多,无过俺三山街;这三山街书客之大,无过俺蔡益所。十三经、廿一史、九流三教、诸子百家、腐烂时文、新奇小说,上下充箱盈架,高低列肆连楼。不但兴南贩北,积古堆今,而且严批妙选,精刻善印。”见清初士人孔尚任(1648—1718)的戏剧《桃花扇》。

k“所制活板,甚精密,每得秘书,不数日而印本出”见《中国出版史研究》中《挑战与应对:明代出版业的发展》一文。

l“一时争购,至令楮(纸)贵”见《中国出版史研究》中《挑战与应对:明代出版业的发展》一文。

m“凡刻,闽中十不当越中七,越中七不当吴中五,吴中五不当燕中三,燕中三不当内府一”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

n“天下书籍备于建阳之书坊”见景泰《建阳县志》。

o“今海内书几聚之地有四:燕市也、金陵也、阊阖也、临安也”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

p“燕中刻本自稀”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

q“近湖刻,歙刻骤精,遂与苏、常争价”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

r“其精吴为最”见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