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嫔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核心素养培养逐渐得到重视。对此,高中地理教师应加强对课标、教材的解读,立足学生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以系统化、指向性的教学活动,强化学生学科素养,让其学会用地理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笔者在本文围绕核心素养培养,探讨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策略,从教学目标、思维导图、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分析,旨在全面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率。
一、解读教学资源,确定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将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分为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个方面,要求教师围绕核心素养要求设计课程活动,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所以,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资源的解读,从中提炼重难点,并结合本班学生实情,确定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学实践中,以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时,课标要求学生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大气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看不见、摸不着,所以,人们只能借助天气现象进行感知。对此,结合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教师可设计以下教学目标:
区域认知:将大气圈和地球表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认知大气受热过程。
综合思维:构建思维链“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为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地理实践力:绘制海陆间大气环流模式图;会画近地面的风向。
人地协调观:了解并遵循相关地理原理,为生活服务或指导生产实践。
二、设计思维导图,深入理解知识
思维导图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工具,能帮助高中生快速构建知识脉络,并理清各项知识间的关联,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起着积极作用。在指向
核心素养培
养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思维导图,突出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主体性,促进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时,要求学生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常见的地貌,并正确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喀斯特地貌、河流地貌、风沙地貌、海岸地貌等,并介绍了地貌形成原因。首先,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将“地貌”设为学习主题,绘制思维导图。教师要求学生总结各个地貌的概念、特征,以基础知识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意识。随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各个地貌所处位置、社会发展、地区特征,让学生全面分析该地貌的特征,以思维导图发展学生人地协调观与综合思维。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并要求学生在课外学习中调查相关知识及内容,让学生对地理知识展开更深层次探究,以发展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以思维导图让学生感受地理知识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三、开展实践活动,促进素养发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学过程不能停留在理论讲解层面上,还应当让学生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地理知识。对此,教师应调整教学思路,为学生设计具有实践性的地理活动,以调查、实验、数据分析等活动,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实践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地理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地理必修第二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时,本课重点为: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和特征;了解地域文化对城乡景观的影响;知道地域文化的景观差异在城乡之间的体现。教材中为学生提供了案例特色民居建筑——福建永定土楼,并通过图文资料分别从农业与乡村景观、城市建筑、风格及格局、民居建筑等方面进行比较,以体现不同地域文化特征。通过课上学习,学生可充分了解到地域文化为社会发展、人类文明带来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实践任务——《调查当地特色文化景观及其保护》,以实践性学习任务发展学生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在查找资料中分析“该景观如何反映当地的地域文化、景观体现的地域文化是什么、景观形成后如何影响当地人的生活”等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有效。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性的教育过程,教师应加强对教材的解读,并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状态,基于教学实际科学调整教学策略,鼓励学生对地理知识展开深度探索,发展学生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水平,为其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