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地理学科的课程性质、理念、内容以及目标均提出了要求。教师需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依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地理思维培养教学,使学生在此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进而切实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效落实地理课程的目标和理念,推动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一、高中地理课程目标对地理思维的培养要求
高中地理课程的三层目标共同组成了高中地理最终目标,即采取高效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融入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元素,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进而使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发展。地理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区域认知以及综合思维。其中,地理思维是综合思维的有效显化。教师通过对地理课程的三层目标进行有效认知和理解,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规划,把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作为阶段性培养目标,进而使学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发展地理综合思维。在地理教学中,由于地理各项知识与技能之间关联甚多,导致教学过程较为复杂。因此,基于高中地理课程目标,教师需要采取针对性的多元化教学策略开展教学工作,进而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够得以有效形成。
二、基于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地理思维培养方法
1.开展启发式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地理想象思维。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相比,它的知识组成和内容组成更加复杂、多样、抽象,对学生的想象思维要求更高。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想象思维的过程中,要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四单元第一节《自然资源与人类》时,为培养学生的地理想象思维,教师首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资源”这一概念,使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概念的本质:地球上的任何资源都是有限的,如淡水资源、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等,但人类的活动和发展是持续递增的。随后,教师让学生基于以上认知进行发散性思考,对自然资源和人类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和想象。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能够清晰认识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性,进而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形成。如此,将能够使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有效培养。
2.构建体系化地理知识,辅助学生形成地理思维。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抽象的地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为学生构建体系化地理知识,使学生在具有条理性的地理教学中逐步形成地理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将高中地理课程的三层目标融入地理知识体系的构建中,为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指明方向,进而切实提升学生的地理综合能力。
例如,在教学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时,教师可以将本单元知识进行串联,为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使学生在体系化地理知识学习过程中能够清晰认知到“地理环境的组成元素之间相互独立、相互联系、互为因果”这一重要思想。如此,能够使学生在体系化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逐步形成并深化地理思维,进而使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到有效发展,切实推动学生的进一步成长。
综上,高中地理课程目标为教师的教学方向提供了三层目标。教师通过对此进行有效的贴合应用,使学生在完成三层目标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地理思维,进而使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得以发展,为学生的进一步成长奠定基础。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基于高中地理课程目标的地理思维培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C-c/2020/02/6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