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正学
摘要:学习共同体是指以学习者为中心,由学习者共同组成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学习共同体应用于信息技术课堂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实现深度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学习环境创建、协作关系培养、学习共同体文化建设以及课前、课中、课后阶段任务设计等方面,建设深度学习视域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共同体,积极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深度学习;学习共同体;要素;目标;协作;情境;任务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17-0125-04
深度学习重在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参与、深度建构、深度反思,而不是人为地增加教学内容或拔高教学目标,其更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发展。探索适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度学习策略,是适应技术发展趋势、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益尝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基于深度学习视域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促进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深入理解和应用,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深度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内涵体现为一种源自学习者内在动机的学习活动,其强调对已掌握内容的分析、评价和创新,以及促进学习成果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效迁移与应用。深度学习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致力于构建支持学习者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学习共同体,全面提升学生的技能,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的综合发展。
1.主张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使学习者产生主动学习意识、合作发展意识。同时,要积极应用学习共同体、合作学习、协作学习等教学方法,凸显学习者的主体地位,积极提高学习者的协作能力、交流能力。
2.强调知识的深入掌握与运用
深度学习视域下,教师要注重学习者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实践活动,如编程项目、系统分析等,促进学习者对算法原理、软件开发流程、数据处理机制的深入理解[1]。
3.注重个性化学习路径和差异化教学
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智能教学系统和学习分析工具对学习者的学习进度进行精准跟踪和个性化指导,如基于学习共同体框架,指导学习者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资源共享等方式加强交流和协作,以深化其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教师还要根据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的引导和支持,确保学习者能够深入理解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并将知识应用于实践中。
学习共同体强调知识的共建与共享。基于这一特征可见,教育活动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过程,更是学习者共同参与、交流和协作的过程。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学习共同体可通过项目式学习、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实现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和应用。
1.重视学习者的主体性
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学习参与者。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和任务,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学习共同体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构建,不仅是教学模式的创新,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学习环境,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2.强调反思性学习
在学习共同体中,通过定期的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深入反思,以实现持续性学习。这种反思性学习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尤为重要,其有助于学生理解复杂的技术概念,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策略。
3.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学习共同体倡导营造平等、和谐的学习环境,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发展。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应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如小组合作、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创造更多师生、生生交流及互动的机会,使学生在思维碰撞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激发出更浓厚的学习兴趣。
4.注重跨学科整合
基于学习共同体,教师可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科学、艺术等学科内容相结合,使学生通过跨学科链接,更全面地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和意义。
学习共同体在深度学习框架下的应用,体现着现代教育的实践理念,可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为学生开辟知识构建、技能发展及个性化成长的新路径。学习共同体主要以集体合作、互动交流的模式构建,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和技能提升。深度学习则专注于通过深入思考、理解和应用,实现知识内化和能力提升。而学习共同体的合作性环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为深度学习提供情感和心理基础。其中,共同体中的协作学习可使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知识,发展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学习共同体提供的社交语境对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协同合作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作用[2]。可见,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中融入学习共同体构建,通过合作性学习活动设计、教学互动模式优化、反思与评价机制引入,有助于达成深度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效果,以此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1.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
在深度学习视域下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构建有效的学习共同体需满足一系列条件。其中,学习共同体的构成要素是基础且最关键的。深度学习视域下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共同体构成要素包括教师角色、学生主体性、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教学方法、评估机制以及家校社合作等多个维度。(1)角色转变。基于学习共同体,教师要变知识传递者角色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并具备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教育心理学知识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以支持学生的深度学习。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也要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探索者,具备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知识、解决问题。(2)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应在传授基础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融入算法逻辑、编程思维、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高阶内容,并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以增强学习内容的实用性和综合性。(3)教学环境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要营造一个支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学习氛围,包括配备先进的信息技术设施,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索和交流提供便利。(4)教学方法的创新。学习共同体主要采取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和知识共建。(5)学习评估机制的创新。教师应从单一的知识记忆评估转变为构建多维度的评估体系,包括学习过程评价、同伴评价和自我反思评价,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能力发展[3]。(6)家校社三方的有效沟通与合作。教师可通过家长、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整合,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和实践机会,助力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和发展。
2.深度学习的目标维度
深度学习的目标维度围绕着学生的认知、情感与技能发展等方面进行设计,以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所需的关键能力。(1)认知目标方面。深度学习强调学生对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及应用,如编程逻辑、算法思维、网络安全原理及数据处理技术等。(2)情感目标方面。深度学习注重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以培养学生的持续学习意识和探究意识,提升其对技术伦理和社会责任的认识。(3)技能目标方面。深度学习目标包括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协作能力,这些技能对于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适应与发展至关重要。深度学习还强调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知识与数学、科学、人文等学科知识相结合,从而形成全面的知识体系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视角[4]。(4)信息素养的提升。深度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能够批判性地评估和选择信息来源,以及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沟通和创造。在学习共同体构建中,以上目标维度可通过具体教学活动,如项目式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落实,以此为学生提供一个支持认知、情感和技能全面发展的学习环境,使其拥有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竞争力。
1.创建轻松的学习环境
创建轻松的学习环境意在营造一个低压力、高参与度、富有探索性和创造性的学习环境,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和兴趣。(1)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引导学生将编程、网络安全、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于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通过游戏化学习、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等技术手段,创设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和技能。(2)在教学方法方面,教师可以项目式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协作学习和翻转课堂,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深入思考知识,或通过小组合作、同伴讨论和互动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合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媒介和技术工具,如互动白板、在线教育平台、编程模拟软件等,使课堂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3)在指导和反馈方面,教师可以正面鼓励和建设性建议,营造具有支持性和包容性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有安全感、归属感,从而积极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树立学习自信。这还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发展和社交技能提升。(4)在课堂管理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灵活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避免学生产生压力感[5]。通过以上策略可见,创建轻松的学习环境需要综合考虑教学内容的创意设计、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应用、教学媒介和技术工具的恰当选择、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反馈以及课堂氛围和管理的优化。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于学习过程,创造出一个轻松、愉悦且具有挑战性的学习环境,可有效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2.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
学习共同体的学习环境具有开放性、合作性、共建性等特点,有助于学生之间的合作、相互促进。(1)利用学习共同体来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设计团队编程项目、网络安全案例分析或数据科学研究等合作学习任务和项目,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同时发挥组织者、协调者和催化剂的作用,帮助学生改变互动模式,即从传统的个体学习模式转向团队协作模式,使其在知识共享、技能互补中形成共同解决问题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2)教师要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协作学习软件、在线讨论平台和云端共享工具,有效支持学生间的远程协作和资源共享,提升团队协作的效率和质量。(3)在教学评估方面,教师可采用团队成果评估和个人贡献评估相结合的方式,鼓励个人参与团队活动,以提升团队的整体学习效果,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冲突解决技巧,这对于实现高效的团队合作至关重要。(4)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教师要强调跨学科知识的融合,鼓励学生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知识结合起来,以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6]。(5)家校社三方合作是形成紧密协作关系的重要环节。教师可通过家长、社区和行业专家的参与,为学生提供实际项目及项目操作经验,以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深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沟通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使其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环境。
3.建设积极的学习共同体文化
积极的学习共同体文化是指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相互帮助、相互鼓励,共同解决学习任务,从而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建设积极的学习共同体文化,使学生进入深度学习状态。(1)教师可设计富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欲望。这包括但不限于实践操作、项目研究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2)学习共同体文化的建设需要学生具备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学生可在辩论、研讨会和创新实验等活动中,通过交流和讨论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积极的学习共同体文化包括对学习成果的共同评价和反思。在定期的反馈和总结中,学生可认识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建设积极的学习共同体文化是深度学习视域下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关键教学环节,可为学生参与信息社会的活动提供重要支撑。这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下功夫,还需要学生在学习态度和方法上进行调整,以此丰富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4.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阶段任务
深度学习的实施有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阶段、课堂教学阶段和课后拓展阶段。为使学生的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得到全面提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设计三个阶段的不同学习任务,以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1)课前阶段。课前阶段的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学习预备知识。为此,教师可设计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或活动,如探究性问题、信息技术领域的最新进展讨论,以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同时,教师可利用在线平台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如视频教程、互动小测验等,使学生建立初步的知识框架。(2)课中阶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技术工具,如互动式教学、合作学习、项目式学习等,促进学生的深度参与及对知识的深度理解。在这一阶段,教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思维方式,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参与讨论和实践操作,以深化其对信息技术概念和技能的理解。此阶段还包括即时反馈和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需求相符合。(3)课后阶段。课后阶段强调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和拓展。教师可布置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的练习或项目化作业,如编程实践、案例分析或创新设计任务,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教师还可利用在线讨论平台或学习管理系统,提供额外的学习资源和反馈机会,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以促进其学习的持续和深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工具,以体现教学内容的连贯性和有效性。而精心设计课前、课中、课后阶段任务,不仅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深度,还能促进其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以此为构建高效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共同体打下坚实基础。
综上所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有助于丰富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此,教师可通过创建学习共同体,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环境,使其实现深度学习。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内容也会不断更新,教师要积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以适应时代对人才的新要求,同时要加强引导,积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以学生的深度学习实现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陆俊磊.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路径探索———以“网站制作”为例[J].中学教学参考,2022(20):91-93.
[2]段波.组建面向信息技术教师的线上学习共同体[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21(11):47-49.
[3]赖正婷.促进深度学习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学习共同体构建的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22.
[4]单海燕.浅析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实现[J].中学教学参考,2021(30):14-16.
[5]张爱丽,苏瑶,李思嘉,等.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信息技术课教学设计模型构建[J].计算机教育,2021(06):175-178.
[6]孙克坚.基于信息素养培养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策略[J].河南教育,2023(10):84-85.
Explo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a Learning Communi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ep Learning
Lan Zhengxue
(Guizhou Province Bijie City Nayong County No.2 Middle School, Bijie 553300, China)
Abstract: A learning community refers to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form that is learner centered and composed of learners together. The application of learning communities i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s helps to promote students self-directed learning, stimulate their interest in learning, improve their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enable them to achieve deep learning. In teaching practice, teachers can build a learning community fo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eep learning, including creating a learning environment, cultivating collaborative relationships, establishing a learning community culture, and designing tasks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class, actively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teach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urses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Key words: information technologycourses; deep learning;learningcommunity;elements; goal;collaboration;situation;tas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