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培养学生法治意识的主渠道,其教学质量直接关系到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阐述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核心理念,其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的案例为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宝贵的资源。然而,如何将这些知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让他们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每一位教师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一、立足教材内容,拓展教学内容
政治与法治中虽然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制度和法治体系的核心内容,但部分学生可能认为教材内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和应用。一方面,政治与法治中涉及大量抽象的政治和法治理论概念,如“民主集中制”“依法治国”等。对于高中生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背景知识和实践经验,可能难以深刻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另一方面,教材中包含许多法律条文和规定,这些条文往往比较正式和严谨,语言表述较为抽象。学生可能难以直接从字面上理解这些条文的实际意义和应用场景。为了应对教材中抽象的问题,教师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可以采用“立足教材内容,拓展教学内容”的方法,将抽象的法治理论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帮助他们建立直观的认识。
以“全民守法”这一课为例,为了让学生理解全民守法的内涵和重要性,教师可以结合“遵守交通法规”这一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引导学生进行课堂讨论与思考。首先,教师可以展示一段关于交通违法行为的视频,如闯红灯、超速驾驶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行为如何破坏了交通秩序和公共安全。接着,教师可以结合全民守法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交通法规遵守与全民守法有何联系?为什么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在交通中,如何依法行使权利并履行义务?当我们的交通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如何依法维权?
学生A:遵守交通法规是全民守法在交通领域的具体体现。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遵守交通法规,这不仅是为了维护交通秩序,更是对自己和他人生命安全的负责。
学生B:在交通中,我们要依法行使权利,如遵守交通、礼让行人等。同时,我们要依法履行义务,如不闯红灯等。这样才能保证交通的顺畅和安全。
学生C:当我们的交通权益受到侵害时,应该通过合法的手段进行维权,如报警、寻求法律援助等,而不是采取暴力或其他违法手段,这样只会加剧矛盾和问题。
学生D:全民守法要求我们不仅要在交通领域守法,还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法治观念、增强法治意识。只有全社会都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氛围,我们的社会才能更加和谐、稳定。
通过分析遵守交通法规这一具体现象,结合全民守法的内涵和要求,教师能够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守法的重要性,并引导其将法治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二、打破沉闷气氛,丰富课堂活动
在培育学生的法治意识时,若教师一味地依赖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未能针对教材内容及学生的特性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课堂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单调乏味的境地。为了打破这种沉闷的气氛,教师需要积极寻求创新,通过引入角色扮演、知识竞赛、辩论等互动性强的教学活动,为课堂注入新的活力。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还能够促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主动思考和探索法治知识。
以“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一课为例,教师就可以组织一场主题为“探索民主之路: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解与实践”的知识竞赛活动。为了营造富有现代感和专业氛围的学习环境,教师可以将教室布置成会议室的样式,前方设置大屏幕展示竞赛信息,四周则摆放讨论桌,并配备答题器和参考材料。活动伊始,教师先对人民民主专政的概念和重要性进行简要介绍,通过视频或动画帮助学生建立直观认识。接着,将学生分成小组,并详细解释竞赛规则,确保每位学生都清楚答题方式、时间限制和评分标准。竞赛分为三轮:
第一轮:快速抢答。教师提出与人民民主专政相关的问题,学生需要迅速按下答题器进行抢答。如“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什么?”或“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阶级矛盾的状况如何?”等。
第二轮:案例分析。教师提供几个与人民民主专政相关的实际案例,如“某地区发生的暴力活动,政府应如何应对?”学生需要围绕案例进行讨论,并选派代表上台陈述本组的观点和建议。
第三轮:知识接龙。教师给出一个与人民民主专政相关的词汇,如“社会主义民主”。每组学生需要依次接龙,说出与上一个词汇相关的下一个词汇,直到其中一组接不上为止。
在整个竞赛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达,营造出既紧张又富有挑战性的氛围。对于每个引起争议的问题或案例,教师都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讨论,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人民民主专政的内涵和实践。经过激烈的角逐,教师宣布了各组的最终得分和排名,并为表现出色的学生和小组颁发奖品,以资鼓励。最后,教师总结发言,再次强调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通过这场知识竞赛教学活动,教师不仅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深入了解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相关知识和理论,从而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三、优化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协作
课堂互动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不仅能够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推动学生间的深度交流与思考。然而,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常常扮演着课堂主导者的角色,倾向于长时间地讲授,而未能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与提问空间。这种教学方式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无法使他们深入理解法治意识的重要性。为了改善这一状况,教师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例如,通过增加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与讨论,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这一课为例,为了使学生深入理解这节课的内容,教师在课前可以搜集近年来人民代表大会的决策案例、法治建设的相关成果等实际案例,这些鲜活的素材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同时,设计一份明确的合作学习任务单,确保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和讨论焦点。在课堂上,教师简要介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强调法治意识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然后,教师将学生按照能力水平相对均衡的原则分成若干小组。接着,分发案例材料给每个小组,并引导他们围绕关键问题进行深入讨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确保人民当家作主?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其他国家制度的关系如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讨论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表自己的观点,并记录讨论的要点。讨论结束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将讨论成果向全班展示。
A组代表:我们小组讨论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通过民主选举方式选出人民信赖的代表,代表人民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代表由人民选出,他们代表着人民的利益和意愿,这使人民的意志能够直接体现在国家决策中。同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通过立法、决策和监督等职能,确保人民的权益得到保障。
B组代表:在与其他国家制度的关系上,我们认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既是国家权力机关,又是立法机关,其他制度如行政制度、监察制度、司法制度等都是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框架下建立和运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这些制度提供了合法性基础和方向指引,确保它们服务于人民当家作主的目标。
C组代表: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如何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我们认为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它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这既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又确保了国家政治生活的正确方向。二是它通过广泛动员人民参与社会主义建设,激发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三是它通过保证国家机关的协调高效运转,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我国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示完毕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肯定他们努力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精髓,还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提升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分析能力。
四、理论、实践并行,深化法治体验
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个多维度、综合性的过程,它要求学生不仅掌握法治的理论知识,更要在实践中学会运用这些知识。然而,目前部分学校在法治教育方面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主要依赖于课堂教学,并以法律知识的传授为主,而忽视了实践应用的重要性。这种侧重于理论传授的教学方式,虽然使学生掌握了大量的法治理论知识,但却未能教会他们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积极为学生创造实践机会,如组织模拟法庭、法治宣传活动、社会调查等活动。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法治实践,深化对法治的理解和体验。同时,教师可以利用校外资源,如邀请法律专业人士举办讲座或指导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法治实践平台。
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这一课为例,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了一个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紧密相关的实践活动主题——“模拟村民自治会议”。为了确保活动的专业性和实效性,教师积极联络当地的基层自治组织、社区工作者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并成功邀请到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专业知识的人士来校指导。在活动筹备阶段,教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将他们分组并分配了不同的角色,如村委会主任、村民代表、列席人员等。为了能够使模拟会议更加逼真,每个小组都提前进行了资料的收集和准备,对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深入的学习。
模拟会议当天,学生按照真实场景进行角色扮演,认真投入村委会的决策过程中。他们围绕村庄发展、公共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努力解决模拟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在模拟会议过程中,邀请的专家亲临现场进行指导和点评。他们不仅对学生的表现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还就学生在模拟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和指导。这种现场互动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际操作。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学生纷纷分享了自己在模拟实践中的体验和收获,包括如何与不同角色进行有效沟通、如何参与决策过程等。
综上所述,本文以高一思想政治必修3政治与法治为切入点,深入分析高中思想政治课在培育学生法治意识方面的策略。通过拓展教学内容、丰富课堂活动、促进学生协作以及理论实践并行等措施,可以有效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法治意识。然而,法治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探索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以构建更加全面、深入的法治教育体系,为培养具有法治素养的公民贡献力量。
(作者单位:甘肃省庆阳市合水县第一中学)
编辑:温雪莲
作者简介:马宏亮(1982—),男,汉族,甘肃庆阳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高中政治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