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森义兴”

2024-06-30 23:40胡展奋
新民周刊 2024年23期
关键词:葱油面店碗面

胡展奋专栏作家喜欢历史,酷爱大片

1986年我入职康复杂志社做编辑。杂志社在中央商场的四楼办公,没食堂。下面就是“德大西餐馆”,偶尔尝新可以,天天搭伙怎么可能呢。再西面有“沙市”乃著名的小吃集市,但久吃也生厌。或曰南京东路河南路的百年老店“森义兴”很不错,尤以“小肉面”著称。乃过去一张,远远的就有堂倌的传面声(北方叫‘响堂)悠悠传来:“呦么来哉,重青搿‘葱开!……呦么来哉,宽汤搿‘小肉!”……午饭时分果然人头攒动,虽不是“人山人海”,倒也短队排到门外,据说天天如此。

面店系双开大门,门朝外开。进门六张八仙桌,每桌可坐八人,坐满八人,堂馆就来收单,面分软面、硬面、硬硬面,叫进去后,八碗面一锅。出来一桌八碗。四碗面叫“两两碗”,以避不吉谐音。这里有个程序:进店先买筹,付粮票,面票写明什么浇头,如小肉、爆鱼、葱开、茄汁、雪菜肉丝等,而拣瘦拣肥,面硬面软,汤宽汤紧以及是否“过桥”,都是堂倌根据你的需要而临时叫的,故而灶头上下面的师傅才是面店的灵魂人物,他不仅一听就要记住堂倌的“叫面”(即面之软硬,汤之宽紧和浇头是否‘过桥的分类),而且仅凭手中长筷一夹锅中面条,便能知晓面的生、熟、硬、软、烂、糊。捞面时用笊篱配合捞拨成形,朝空中掼两掼将面条卷紧盛入碗中,如木梳梳过似的,俗话叫“头势清爽”,食客观之赏心悦目,气氛调动。话说这“朝空中掼两掼将面条卷紧盛入碗中,如木梳梳过”的动作,实在太潇洒了,大灶头又是面向人行道的,所以观者常常如堵。

这样的一家面店,耳畔不仅能欣赏堂倌的类似旧时“小热昏”唱腔的叫面声,还可观赏看堂倌一支单臂一次送五六碗面出来的独到功夫——小伙子长得俊秀,鼻子尖尖的,老人们叫他“八臂哪吒”。

八碗面一锅。出来一桌八碗。

森义兴的小肉面、辣肉面、麻酱拌面、茄汁肉糜面,包括阳春面在周围都是首屈一指的,我太太那时正和我拍拖,最喜欢的就是茄汁肉糜拌面(堂倌简称‘茄拌),酸叽叽,甜蜜蜜,送一碗葱花清汤,真心好吃。

我存心结交“哪吒”,常常送一本《康复杂志》给他,他便告诉我“葱油开洋面”的葱油为什么碧碧青的道理。

原来绝大多数的葱油都是葱放入油锅慢慢熬的,这叫“船靠岸”,温度很难把控,一经高温,葱就焦了。“森义兴”却是“岸靠船”,它是先把青葱置于大钵内,然后把油熬热,刚冒青烟就脱离灶台,“哧啦”一声把油浇入葱钵,这时需要一个帮手手持长筷快速地搅动葱油,这叫“岸靠船”,葱香完全榨出,葱却依然碧绿。又因为不放酱油,一碗面出来,“一青二白”,煞是好看。

至于小肉面的好吃,“哪吒”说关键在肉冻制作,先把肉皮煮透了,切成小丁掺入小块精肉,先炒后煮复蒸再冷却,便成肉冻,浇在滚烫的面上不会烊忒。

从来没人注意森义兴的锅。它的面汤整天不粘稠,诀窍在于,铸锅时就在一侧预留了一个U字形的耳朵,耳朵有U槽,配有U字形钢板,平时封着,面汤一旦粘稠就把U字形钢板提起来,按“短板原理”,黏汤滚滚而泄,另一边自来水龙头打开,清水不断冲入,激清扬浊,这叫“循环换汤”,堪称独门。

森义兴谐音“生意兴”,它是跟着地铁2号线动迁的,同时动迁的还有对面的四海点心店。

这些名特店都谢幕了。惟店名让人难忘,虽然其关门很久了。

猜你喜欢
葱油面店碗面
欢迎你再来
葱油拌面
少年时代的那碗面
葱油的美学
葱油的美学
炳辉面店的“猫店长”
治愈系良药,先生煮的那碗面
10碗面怎么分
10碗面怎么分
葱油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