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泰利
三亚市丰兴隆大桥,跨越临春河两岸,连接榕根路和春光路,南端与榕根大桥的东端相连,构成一个立面直角。丰兴隆大桥总长537.6米,宽20米,双向四车道,由两座桥梁组成。接春光路这一头的桥梁是建在陆地上的,因为当时的规划是在此挖一条人工河,让人工河的两头接通临春河拐弯的东西两段,构建成一个椰子型的小岛,给白鹭一个安栖之家。桥是按照市政府规划提前建设的,后来因为人事变动,人工河不挖了,“白鹭小岛”也就没有最终形成。
要讲清楚这座桥的建设,得先从三亚市旧城改造讲起。2003年三亚市委、市政府启动了“港门下村旧城改造项目”,成立了指挥部,并召开了动员大会。当时我参加了会议,在会上提出了安置的意见,如果被拆迁户无法就地安置,可选择在榆亚盐场丰兴隆漏建房安置。这里恰好在市中心,被拆迁户容易接受,但是又被临春河阻隔,因此要求市委、市政府必须在此建设一座桥梁,以方便安置居民出入采购、职工上下班、孩子往返学校等;同时也能缓解三亚的交通堵塞,有利于今后的发展,此建议经市领导研究后同意采纳并实施。
丰兴隆大桥于2004年4月底开工,至2005年12月底落成。当时的三亚市委常委黄明荣同志找我,征求这座桥梁和安置小区的命名,我略加思索后说:“可起名为丰兴隆大桥,安置小区就叫丰兴隆榆亚新村。”黄常委反问:“为什么叫做丰兴隆?”我回答,这个问题要从清朝讲起才能明白。
清末民初,海南盐业突破了官统官营的局面,出现了股份制投资经营模式,内地商人纷纷来海南合伙投资建设盐田。来三亚投资的就有十几家,比较有名的是电白县人李隆春与崖县陈氏族人合股、在临春河旁建设的“润和漏”,还有浙江金华商人丰兴隆,从广州来三亚豪霸岭(今叫临春岭)脚下、临春河旁开发的盐田,占地约900亩,叫做丰兴隆漏。讲到这里,黄常委插话:“哦,原来是一个人名,你千万不要为盐霸树碑立传喔。”我说,据调研了解和查阅历史资料得知,丰兴隆这个人不是盐霸,也不是奸商,他有事业心,对工人也有同情心,也给盐工比较合理的工钱,四面八方的人来这里当盐工也是因为这一点。1947年,丰兴隆返回广州,临走时把盐田交给好友林瑞川管理。林瑞川是月川村人,任三亚商会会长、国民党崖县参议长等职,比较有势力。丰兴隆要离开三亚时,召集大家开了个短会,说明了一些事情,并交待林瑞川:“不管形势如何变化,都不得破坏盐田、变卖盐田。”
1949年初,林瑞川携带家眷和钱财,从榆林港逃往台湾,留下的盐田由盐民自发管理,海南岛解放一年后交给港门村集体管理。1953年,地方政府对三亚的所有盐田进行改造,丰兴隆开发的盐田就这样悉数收归国有,收归后的盐田组建成国有榆亚盐场,这里包含着丰兴隆的一份贡献。盐工们怀念丰兴隆,对丰兴隆漏的称谓也没有改口,并且广为传播,延续至今。在这样的背景下,三亚市丰兴隆大桥的名字,经过三亚市民政局地名科讨论,上报审批后确定了下来。
今天的丰兴隆,已经超越了人名的概念,变成了地方称谓的遗存。这三个字的组合有丰收兴隆之意,契合中国传统文化心理,且包含了一段三亚的盐业发展史。这三个字镌刻在桥头大石头上,昼夜祝福三亚市富饶兴隆、繁荣昌盛。这座桥一半跨河一半跨陆,给临春河风景增添了一道美丽弧线,同时也留下了一点点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