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畅
不觉间,童年已逝。回首往昔,零零后的我,有一难忘的挚友,那便是那沉甸甸的语文书。它不只是知识的载体,更送给了我阅读的初体验,是我童年时光中那一抹难以忘怀的亮色。
我出生在农村,是零零后,却没有多少课外书。求知欲强,却苦于没有课外书读的我,只得百无聊赖地拿起语文书乱翻。翻翻老师没有讲过的课文,假装那语文书就是故事书。记得秋日午后,阳光斜洒,教室的窗棂上金光斑驳,温暖如诗。书被我轻轻捧起,书页间流淌着千年的墨香,对于那时的我来说,语文书是一个消遣的工具。它带给了我阅读的初体验,书里的故事,虽然情节简单,却把阅读的种子种在了我的心里。只是那时的我不知道这颗种子后来会陪我度过岁月,哭的笑的,无聊的,甚至难熬的。
就犹如一场寻宝之旅,我在语文书的海洋中逡巡,寻找那颗能点亮我心灵的明珠。似乎是命运的安排,我遇见了它——《草船借箭》。在这篇文章里,诸葛亮之智,如星河璀璨;草船之谋,更似江风拂面。我被这故事深深吸引,不等老师讲到那,就把这个故事分享给同桌。
之后,故事变成了两个小人揣摩诸葛亮的智慧与胆识。说到兴起处,我甚至笔下生风,给语文书配上了一幅插图,想用画笔将故事中的精彩瞬间定格。
那次,我用略显稚嫩凌乱的语言,描述那江面上的草船如何摇曳生姿,诸葛亮如何运筹帷幄,借箭成功。同桌听得如痴如醉,讲完还认真地给我鼓了掌。那一刻,孩童的虚荣心得到满足。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语文书的魔力。它就像一把钥匙带我飞出山村,走向了更加精彩的我没有见过的世界。
几年后,大概在我小学六年级的时候,镇上建起了图书馆。得到这个消息的我欣喜若狂,马上去办了借书卡。那时候电脑还不普及,借书卡只是一张小小的盖着红色印章的纸片,但我却如获至宝。在我看来,这借书卡也是一把钥匙,能带我走进语文书未曾带我走进的远方。
年少时种下的种子啊,就这么不经意间发了芽,初中起,我开始投稿。看着自己的文字被印成铅字。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是那种既兴奋又紧张又得意的复杂感受。再后来,在高中我顺理成章地选了文科。上大学时因为报志愿失误被误打误撞调到工科。但对文字的热爱,仍初心未改,面对让人头疼的数字和图形,是书籍和文字,带我度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让我穿过悲凉,拥抱繁花似锦。
现在,不觉间我已长大成人,那份对语文书的热爱与怀念,却如陈年老酒,愈久弥香。它构成我童年时光中最美的回忆,成了我成长道路上最宝贵的财富,绚烂了我一整个童年。现在我还保留着语文书。每当我翻开那本泛黄的语文书,那些童年的趣事和纯真的情感,便挠着我的心田。
这就是我的童年藏在语文课本里的阅读“初体验”。现在我站在青春的末尾,想对语文书说,谢谢你绚烂了我的童年,你看你当年种下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正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