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容解析
“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属于“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的内容。“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这部分内容涉及圆柱、圆锥、圆台,还有直棱柱、正棱锥、正棱台以及球的表面积和体积,需要学生从度量的角度认识常见的空间几何体。“球的表面积和体积”是这部分的难点,也是核心内容,球的表面积与体积计算与圆柱部分一脉相承,但是计算方法更加灵活,这部分知识对学生数学运算、模型认知、空间观念都有非常高的要求。学生在了解了柱体、锥体、台体的结构和相互关系后,要进一步认识球的表面积和体积,还需要深入感受极限思维,培养逻辑关联意识。
二、问题诊断
“球的表面积和体积”涉及的参数并不多,学生对公式记忆的难度也不高,其难点在于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推导过程,即需要学生在知其然的同时,知其所以然。只有学生真正理解了参数的含义,才能对内切球、棱切球、外切球有效区分,所以学习这部分知识的一个难点,就是对球体公式的推导,其中蕴含了极限的思想,在分割、近似替代、求和、取极限方面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在本次课程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在理解棱柱、棱锥知识的基础上,掌握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求解推导方法,并指导学生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助力学生突破核心知识点。
三、目标分析
“球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目标可简要概括为让学生了解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运用球的表面积公式及体积公式进行计算和解决有关实际问题;让学生准确理解公式中的各参数及其含义,对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进行结构化理解,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其理解公式中蕴含的极限思维,学会一般性问题的解答方法;在这部分知识学习中,学生要结合小实验掌握球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体会数学的美,结合对球的表面积和体积公式的推导发展理性思维。这是思维层面的综合延伸,是核心素养育人的重要体现。
四、教法研究
本单元授课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于一些回顾性内容,如圆柱的侧面积计算、圆台的侧面积计算,主要通过线上教学,让学生在课前学习巩固,为新课学习做好准备。线下课堂以小组合作、实践探究为主,需要学生进行公式的推导,理解参数的具体含义。同时,教师配合希沃白板及课件呈现内容,让学生理解球的表面积与体积公式推导。课程教学的重点是借助直观教具以及信息技术交互运用,在学生主体探究、展示研究成果的前提下,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引,向学生渗透数学极限思维,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在这部分知识学习过程中,对学生实践探究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动手制作球的模型进行实验操作,并引导学生对照视频进行创新探究,在课堂上小组之间、师生之间积极展开讨论,以突破核心知识点。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预设,主题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球体。在正式学习之前,我们先来听一位数学家的演讲片段,这位数学家名叫丘成桐,他是央视公开课《开讲啦》的特邀嘉宾,同时还是清华大学丘成桐数学科学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求真书院院长,北京雁栖湖应用数学研究院院长。听一听丘成桐先生和他的数学故事,能够让我们知道数学的应用无处不在,而数学之美更吸引着人们不断去探索。
接着播放丘成桐先生的演讲《因为数学》片段。其中涉及很多非常重要的科学家,还讲到了数学与科学界的一些重要发展。譬如高斯和黎曼对电磁学深入研究发展了数学理论,并重点提到了黎曼球面,还有“莫比乌斯变换”这一概念。丘成桐先生的演讲,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类对科学技术探索的每一次突破,也伴随着数学发展的一次大跳跃。同时,一般球面在现代工业以及肿瘤学研究领域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设计意图:结合数学家精彩的演讲引出课程主题,可以有效吸引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简单的球面知识,下面我们来看两个问题。
问题1:用相同厚度,相同颜色的颜料,分别给乒乓球、篮球涂色,哪种球需要用到的颜料更多?请说一说为什么。
生:篮球需要用到的颜料更多,因为篮球表面积远比乒乓球大,所以需要用到的颜料较多。
问题2:如果要给足球和一个小皮球打气,假设球内气压相同,忽略内部材料的厚度,那么哪个球需要充入的气体较多?
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很容易想到足球需要充入的气体更多。
教师继续引导:球体没有底面,也无法伸展成像棱柱、棱锥一样的平面图形,那么两个不同的球体表面积究竟相差多少呢?大小又是何种关系,应该如何来表述呢?这节课我们将围绕这一问题展开探究。
(设计意图:从直观上学生能发现不同的球体,其表面积和体积都会有差别,而从直观印象向具体数据比对有效分析,就要让学生掌握球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的公式。)
(二)理实结合,实践探究
教师让学生拿出在课前制作的球体道具,想一想如何用最简单的方式测出球的体积。很快,学生想到了物理课堂上所学的方法,利用排开水的体积来测量球体的体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看看两个不同的球体排开水的体积有何差别,它们之间的差别主要由哪个因素来决定。
结合平面图形部分所学圆的相关知识,学生很容易就能联想到球体的体积差异决定球体的半径。那么,球体的半径和球体体积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函数关系,需要学生进一步来探究。这时候教师拿出提前为学生准备的细沙,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一组底面半径和高均为R的圆柱、圆锥、半球进行体积变化规律的探索。各个小组反复尝试,最终得到:圆锥容纳的沙量+半球容纳的沙量=圆柱容纳的沙量。套入学生前期所学的圆柱、圆锥体积推导公式,让学生试着算一下,半球的体积应该如何表示,得到结果如下:
V半球=V柱-V圆锥=πR2·R-πR2·R=πR2·R
V球=πR3
(设计意图:将空间关系向数据运算有效转变,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数学思维,并为下一步理论证明奠定良好基础。)
理论证明部分,需要借助学生前期所学的平面几何的相关知识,在球体证明中有效运用。将半球面用相互平行的线段平分成n份,让学生求解每一份的体积,最终累加得到球体体积公式。在这部分计算过程中,涉及球面分割,还有近似替代求和与取极限的重要数学思想。整个推导过程难度不大,重在让学生理解极限思想,并应用到球体体积公式推导中。
突破了球的体积这一难点知识后,教师可进一步追问球的表面积和球的体积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
这时候,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前面锥体的面积求解公式,将球体想象为无数个锥体紧密排布在一起,所形成无数个半径为R的锥体紧密排布在一起,组成一个组合球体,这些锥体所有底面积相加即得到球的表面积。再次应用极限思维,即得到球的表面积:
S球=4πR2
这两个公式,既类似又相互关联,可以反复推导。教师可让学生在小组内部想一想,如果将半径为R的球面横向切为n份,每份等高,并将每份看作一个圆台,让学生想一想,从上到下这些圆台的侧面积之和为多少?同样应用极限思维可以得到球的表面积,而最终这个值所得结果乘以2就是整个球体的表面积,进一步验证前期表面积公式推导的方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用两种方法来推导,进一步验证所得结论,也能增强学生对极限思想的理解。)
(三)当堂学习,加深理解
在掌握了球体表面积和体积公式后,教师可直接给出题目,让学生求解。
(1)已知球体半径R=5厘米,求它的体积和表面积。
(2)已知球的表面积为64π,求它的体积。
(3)已知球的体积为π,求它的表面积。
(4)已知一种浮标由两个半球和圆柱黏合而成(见图1),已知半球的直径为0.3米,圆柱的高为0.6米。现需在该浮标外层涂防水材料,如果每平方米需0.5千克涂料,那么给1000个这样的浮标涂防水漆需要用多少千克涂料?
在学生完成上述几道题目后,教师进一步引出问题,让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理解实现螺旋上升。
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三个球(见图2),第一个正切于正方体的各个面,第二个正切于正方体的各侧棱,第三个过正方体的各顶点,请学生对比这三个球,分别确定球体的半径、体积和表面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对三个球的特点进行分析,求解三个球的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可以让学生理解几何体的结构特征,并进一步理清其内切球、棱切球、外切球与半径之间的关系。)
类题训练还可以让学生计算下面的问题:圆柱的底面直径和高都等于球的直径(见图3),求解球与圆柱的体积之比。
这样就将这部分所学内容前后串联,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熟练公式,并对简单几何体和球的半径关系、体积关系有效捋清。
总之,鉴于这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解圆柱、圆锥、圆台、直棱柱、正棱锥基础上进行的综合性教学,所以这部分需结合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推算球的体积,再用极限思想来证明体积计算的方式,进一步与平面几何部分相关联,让学生理解球的表面积计算。这部分反复用到极限思想,还涉及了数与形的综合转化,最后再结合例题进行拓展延伸,让学生数学思维实现螺旋上升,并对一般性规律进行总结。对正四面体内切球与棱切球、外切球分析,其难点在于确定球的半径,可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在这类问题解决过程中,要求学生仔细审题,对其中的一些隐含条件、等量关系有效挖掘。所以在这部分学习中,对学生直观感知、实践操作、识辨理解、度量计算都有非常高的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具备数形结合意识,学会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实现复杂问题简单化。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第二实验中学)
编辑:曾彦慧
作者简介:杨龙飞(1971—),男,汉族,山东滨州人,硕士,现职称: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