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三册Unit 8 Lesson 3 “White Bikes”on the Road。
二、教学目标
1.识记和运用“交通环保”话题的相关词汇,如bicycle path(自行车道),provide free public transport(提供免费公共交通),special parking places(特殊停车位)等,并能在新的语言情境下进行准确的运用和迁移。
2.通过阅读和讨论,有逻辑地说出阿姆斯特丹自行车文化和公共自行车发展的有效措施,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北京自行车普及率较低的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在此过程中,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重视科技创新在解决公共自行车发展问题中的作用。
4.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增强对环保出行方式的认同感和责任感,激发他们产生为改善城市交通环境贡献力量的愿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文化及其成功经验,并借鉴这些经验来探讨和解决北京公共自行车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教学难点:在借鉴阿姆斯特丹经验时,教师应提示学生考虑到北京与其在城市规模、交通、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以确保解决方案贴近实际情况。
四、教学过程
Step 1:Warming up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荷兰自行车文化的文章。但在我们深入文本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展示一个有趣的短片。请大家认真观看,看完后分享你们的感受。
(播放短片Cycling in the Netherlands)
老师:短片看完了。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学生:我看到荷兰有很多专门的自行车道,而且他们的自行车停车场也很大、很方便。
老师:很好,这些自行车专用道和停车场确实体现了荷兰对自行车的重视和支持。
学生:我还注意到,不仅仅是年轻人,连老人和小孩也都骑自行车。在荷兰,骑自行车好像是一种全民运动。
老师:自行车在荷兰确实是一种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几乎人人都会骑。这种全民骑车的氛围也是荷兰自行车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我还看到荷兰的自行车样式很多,有的甚至可以用来带孩子或购物。
老师:荷兰的自行车设计非常人性化,考虑到了不同人群的需求。这种多样性也是荷兰自行车文化的一个独特之处。
老师(总结):同学们,通过观看这个短片,我们对荷兰的自行车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荷兰之所以被称为“自行车友好型国家”,不仅仅是因为它有完善的自行车道和停车场,更重要的是它形成了一种全民骑车、重视自行车的氛围。这种氛围的形成离不开荷兰在道路设计、交通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理念,并思考如何将这些理念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Step 2: Lead-in
老师:同学们来看看最近北京的天气如何?(PPT展示近期北京天气情况)大家有什么感受?
学生:老师,最近雾霾很严重,出门都要戴口罩。
老师:是的,雾霾天气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威胁。那么,大家知道雾霾的主要来源是什么吗?
学生:我知道,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都是主要原因。
老师:没错,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污染确实是导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这里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个研究课题“Air Quality—A Tale of Three Cities”,课题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PPT展示北京雾霾图片课题研究结果报告)
老师:既然汽车尾气污染是导致雾霾的可控诱因之一,我们应该如何减少汽车尾气污染呢?大家有什么建议?
学生:我们可以选择骑自行车出行,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老师:非常好的建议!骑自行车不仅环保,还能锻炼身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自行车文化的文章——Lesson 3 “White Bikes”on the Road。这篇文章将向我们介绍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文化。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了解如何更好地推广自行车文化,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改善我们的空气质量。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关注雾霾天气和汽车尾气污染问题,引出骑自行车这一环保出行方式,进而导入本课的主题——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文化。)
Step 3: While-reading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请大家仔细阅读全文,并思考我提出的四个问题。这些问题会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阿姆斯特丹的“white bikes”历史以及它是如何成为一个自行车友好型城市的。
(学生阅读完后)
老师: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阿姆斯特丹被视为自行车友好型城市?请大家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学生:我认为阿姆斯特丹之所以被视为自行车友好型城市,是因为它有完善的自行车道、专门的停车场,而且政府还提供了免费的公共自行车,这些都使骑自行车变得非常方便。
老师:你提到了自行车道和停车场等硬件设施,还有政府的支持。那么,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问题:介绍20世纪60年代阿姆斯特丹的“White Bike Movement”,并分析它失败的原因。
学生:20世纪60年代,阿姆斯特丹推出了“White Bike Movement”,旨在推广公共自行车。但是,因为人们缺乏共享意识,自行车很快被盗或损坏,所以这个项目失败了。
老师:分析得很到位。接下来是第三个问题:30年后,为了确保“White Bike Project”的成功,采取了哪些新方法?
学生:为了确保项目的成功,阿姆斯特丹采取了多种新方法,包括使用芯片技术跟踪自行车的使用情况、设立特殊的停车场以及提供免费的公共交通等。
老师:非常好,你提到了芯片技术、特殊停车场和免费公共交通等措施。最后一个问题是“White Bike Project”对阿姆斯特丹产生了哪些影响?
学生:“White Bike Project”减少了私家车的使用,改善了空气质量,同时也提高了人们的健康水平。此外,它还成了阿姆斯特丹的一张城市名片,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
老师:大家的回答都很棒!现在,我们来进行下一个活动。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基于文本内容设计一个有效阅读问题。这个问题可以是分析型、评价型、应用型或创新型的。给大家5分钟时间讨论和准备。
(学生分组讨论,设计问题)
老师:好了,时间到。请每组派一个代表把设计的问题写在黑板上。
(学生代表在黑板上写下问题)
老师:看来大家都很有创意!我挑选了其中三个问题供大家思考和回答。第一个问题:阿姆斯特丹的两次自行车运动有什么异同?第二个问题:什么社会条件促进了阿姆斯特丹白色自行车的发展?第三个问题:我们如何把北京发展成一个自行车友好型城市?请大家思考后回答。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老师(小结):通过今天的阅读活动,我们不仅了解了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文化,还学会了如何设计有效的阅读问题。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中能够继续发扬这种探究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
Step 4:Post-reading
老师:同学们,我们已经深入了解了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文化及其成功的原因。现在,让我们回到北京,思考如何在北京推广这种“White bike ”文化。首先,请大家思考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北京,人们不选择骑自行车完成从家到学校或办公室的最后一千米?
学生:我认为在北京,很多人不骑自行车是因为交通拥堵、空气污染严重,而且自行车道不够完善。
老师:很好的观点。那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如何提出解决方案呢?请大家分组讨论,结合阿姆斯特丹的经验以及北京的实际情况,提出你们的建议。
(学生分组讨论)
老师:在讨论之前,我想先给大家展示两个成功的案例,美团和支付宝共享单车。
学生:我骑过现在的共享单车。共享单车非常方便,只需用手机扫码就可以解锁使用,并且可停放的地方很多,很容易找到。
老师:确实,这些新兴的公共自行车为北京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出行选择。接下来,请大家继续分组讨论如何在北京进一步推广这种自行车文化。
(学生继续分组讨论)
老师:看来大家都讨论得很热烈。现在,请每组派一个代表来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
学生(代表第一组):我们组认为,政府可以加大对自行车道的建设力度,提供更多的自行车停放点,并鼓励企业参与公共自行车项目。
Step 5:Homework
老师:同学们,这节课就要结束了,但学习和思考不会停止。我为大家布置了两项课后作业。第一项是阅读两篇拓展文章:“Amsterdams cycling history”(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历史)和“How to get a city cycling”(如何让一个城市骑起来)。这两篇文章会帮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自行车文化及其在城市交通中的作用。同时,我也推荐了一些关于自行车运动的网站,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进行进一步的探究。
第二项作业是根据我们今天的课堂讨论结果以及思考,给北京市市长写一封建议信,主题是“How to make public bikes popular in Beijing”(如何在北京推广公共自行车)。在信中,你可以提出你认为可行的措施和建议,如增加自行车道、提供更多的自行车停放点、优化自行车租赁系统等。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旨在通过阅读和讨论活动,引导学生了解阿姆斯特丹的自行车文化,并借鉴其经验,思考如何在北京推广公共自行车。从课堂实施情况来看,学生的参与度高,思维活跃,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在课后作业布置环节,我设计了阅读拓展文章和撰写建议信两项任务,旨在进一步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
通过阅读英文文章,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真实语料,提升英语阅读能力;通过撰写建议信,学生可以将课堂所学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的发言机会较少,未来可以考虑采用更多的讨论形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此外,对课后作业的反馈和指导也需要更加及时和具体,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张家川县第二高级中学)
编辑:常超波
作者简介:周文星(1983—),男,回族,甘肃张家川人,文学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