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梦?汤雪莹
摘要:本文围绕“1+3”教学模式在形势与政策课堂中促进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展开讨论,概述了“1+3”教学模式的基本框架,包括知识传授与理论讲解、案例分析与解读、实地调研与报告撰写以及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等环节;指出了当前该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如知识传授单一、缺乏跨学科融合、实践应用缺乏深度与连贯性以及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随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包括增加知识传授的多样性、加强课程跨学科融合、提升实践应用深度与连贯性以及建立全面评估方式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关键词:“1+3”教学模式;形势与政策;课堂;知识
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学科,在高等教育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1]。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对形势与政策领域的深入理解和实践运用,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在形式与政策课程改革背景下,运用“1+3”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提升形势与政策课堂的知识传授效果和实践应用能力[3]。
一、“1+3”教学模式概述
“1+3”教学模式是指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方法,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教学模式中的“1”指具体某项教学要素的基础;“3”指与“1”关联、共同实现课程育人的载体、路径、内外条件等,每一教学要素都设计3个与之密切关联的条件要素;具体还可以包括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方法、措施,不是越多越好,其类型和数量遵循教学最优化原则[4]。“1+3”教学模式构建的3个“主”关键:教学主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即立足教学要素视角,在教学过程要素维度把握教学主旨,在教学主体要素维度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环境要素维度尊重学生主体地位[5]。在其应用来看,“1+3”教学模式通过多元化的教学环节和实践活动,可以促进了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交流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6]。
二、“1+3”教学模式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堂的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理论基础
(一)知识传授与理论讲解
在知识传授与理论讲解环节中,教师通过系统化的讲解和详细的知识传授,向学生介绍形势与政策领域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最新动态,立足于课堂上对政策背景、实施原则和效果评估等方面的解读,学生可以建立起对该领域的整体认识和把握,为后续的实践应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教师授课可以结合案例分析、数据展示和专家观点等方式,使抽象的理论知识更加具体和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建立起扎实的学科知识体系和方法论,提升他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深入探讨形势与政策领域的相关理论,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判断标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文献阅读、独立思考和课外调研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自主性。
(二)案例分析与解读
案例分析与解读注重将课程内容与实际案例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运用。在课堂中,教师讲解和分析具体案例,学生了解到了形势与政策领域的实际问题、挑战和解决方案,从而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帮助学生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情况中的复杂问题。还可以促进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也会引导分析不同案例中的因果关系、决策过程和结果影响,学生可以逐步形成自己的思维模式和判断标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实地调研与报告撰写
实地调研与报告撰写注重让学生深入了解社会现实、政策实施情况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反馈,从而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并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和感受社会现实,深入了解政策实施情况和人民群众的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小组讨论与角色扮演
小组讨论于角色扮演注重问题的分析讨论与输出,在小组讨论中,学生通常会按照一定的主题或问题分成小组,共同讨论和研究相关议题,相互交流意见、分享观点、提出问题,并共同探讨解决方案。可以拓展学生思维广度,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助,培养团队合作和交流能力。
在角色扮演环节,学生通常会扮演特定的角色,模拟某种情境或场景,进行角色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不同立场和角度的观点,加深对复杂问题的理解和认识。角色扮演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情景交流和应变能力,学生可以在模拟的情境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判断能力。
三、“1+3”教学模式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堂的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存在问题
(一)知识传授过于单一
由于形势与政策类课程内容广泛且复杂,仅仅依靠教师的知识传授往往难以涵盖所有方面,导致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存在欠缺。教师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内很难深入讲解所有复杂的形势与政策知识,导致学生只能获得表面性的了解,缺乏深度的理解和思考。并且形势与政策类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很难覆盖所有领域,导致学生对整体知识结构的理解不够全面。课程还需要注重实践应用,仅仅通过教师的知识传授难以满足学生对实践性知识的需求,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应用知识的机会。
(二)缺乏跨学科融合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往往将形势与政策类课程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划分为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导致学生难以理解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影响。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将这些知识进行分割和单独教授,导致学生只能获得零散的知识片段,难以将这些碎片化的知识整合为一个完整的认知体系。不同学科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壁垒和界限,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强调各学科的独立性,导致学生对于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互动缺乏深入理解,难以形成综合性的思维和分析能力。缺乏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容易使学生形成“片面化”的思维方式,只能从一个学科的角度看待问题,难以进行跨学科思考和综合分析,影响他们的综合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形势与政策类课程强调实践应用,而缺乏跨学科融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实践应用过程中难以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影响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应用缺乏深度与连贯性
实践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因为这类课程通常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应对复杂情况的能力。由于课程内容碎片化、知识片段化,学生往往只能进行表面性的实践,缺乏深度思考和系统性的实践操作。学生可能只是简单地按部就班地完成实践任务,而无法深入挖掘问题的本质和背后的原因。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学生也会发现课程内容之间存在断层,导致实践过程中缺乏连贯性和衔接性,难以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无法形成完整的实践链条。使学生的实践经验孤立,无法形成系统性的实践经验积累。
(四)学生参与度不高与评估方式单一
由于课程内容繁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可能会出现被动学习的情况,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的意愿。在评估学习效果时,如果只采用传统的笔试形式进行评估,学生可能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乏味,缺乏对学习的动力和热情,从而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学习兴趣。评估方式单一还可能导致评估内容单一,高校只侧重于考核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估,那么学生的综合能力无法得到全面地展现和提升。也会导致评估标准不明确,评估标准可能会相对模糊和主观,难以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水平,从而影响评估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四、“1+3”教学模式促进形势与政策课堂的知识传授和实践应用对策
(一)增加知识传授的多样性
课堂需要引入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让学生从中获得启发,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技巧。教师积极组织形势与政策课堂的讨论课,让学生就特定议题展开深入讨论,促进他们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提高分析问题和表达观点的能力。高校组织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了解相关政策实施的现场情况,学生可以深入了解政策的背景和影响,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二)加强课程跨学科融合
教师指导学生设计跨学科的项目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程内容,同时涉及其他学科知识,如经济学、社会学、法律等,促使学生跨学科思考,综合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解决问题。学院为学生配备跨学科导师,指导他们在跨学科项目中学习和实践。导师提供专业指导和支持,帮助学生充分发挥各学科知识的优势,实现跨学科融合的目标。高校组建跨学科的教学团队,包括形势与政策专业教师和其他学科专家。教师共同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结合各自专业知识,为学生提供全面的学习支持。
各个专业或者学院组织整合不同学科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案例、实践活动等,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学习材料,促进他们全面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师组织跨学科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多学科知识,解决跨学科问题,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提高他们的实践应用能力。建立跨学科的评估机制,综合考量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和其他学科中的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全面发展,鼓励他们跨学科学习和应用知识。
(三)提升实践应用深度与连贯性
强化问题导向实践,教师设计问题导向的实践任务,让学生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应用所学知识,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问题相结合,提升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高校组织实地考察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调研实际情况,将所学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形势与政策背景,提升他们的实践洞察力和分析能力。立足于实践环节贯穿课程,将实践环节贯穿于整个形势与政策课程中,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进行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实践能力。
(四)建立全面评估方式与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
课程采用多元化评估方式,包括考试、作业、实践报告、小组讨论、项目展示等形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实践表现,促进他们在不同领域的全面发展。教师建立定期反馈机制,及时向学生反馈他们的学习成绩和表现,指导他们进行自我评价和提高,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还需要引入参与式评估方式,让学生参与评估过程,自主评价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实践表现。通过参与式评估,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提高他们对学习和实践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学院开展学业规划指导,为学生提供学业规划指导,帮助他们规划学习目标和实践计划,指导他们在形势与政策领域的学习和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目标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实践能力。还需要建立奖励激励机制,对学生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的优秀表现给予奖励和认可,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和实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在形势与政策领域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结语
通过对“1+3”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和效果评估,发现该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表现,促进形势与政策课程的深度和连贯性发展。在实践中,学生通过参与实践活动,不仅能够加深对形势与政策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在实践中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本文系2023度大连财经学院校级教学改革研究一般项目《大连财经学院“1+3”教学模式赋能形势与政策课堂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23dlcjjg4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英,甘巍.形势与政策课“四位一体”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科教导刊,2023(22):125-127.
[2]郭雅娟.“大思政”背景下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05):33-35.
[3]陈彦婷.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举措与效果[J].大学,2023(14):152-155.
[4]逯慧,陈丹丹.“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思考[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03):155-157.
[5]周心怡.形势与政策课程实践教学的创新路径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6):152-153.
[6]陈岘.“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探究——以江苏电子信息职业学院为例[J].科教导刊,2022(17):84-86.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