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2024-06-29 09:04:09胡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4年8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问题小学语文

胡悦

摘 要:语文为小学教育阶段重要的基础性学科,可以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与语言表达能力。对此,教师应该加强教育指导,在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锻炼学生对文字的感悟与应用能力。当然,如今的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方式单一、教师重视度不足等,对此,本文根据全新的教学规划和目标,对当前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究,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 经典诵读 问题 对策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行实施,如今的小学语文教材之中包含了丰富的经典文章,如意蕴深厚的哲理故事、极具韵味的经典诗词、当代名家名篇等。这类经典文章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同样兼具教育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为今后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对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重经典诵读工作,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与能力所需,制定出合理的教学方案,以便利用经典诵读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开展经典诵读的教育意义

1.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传承经典文化

传统经典作品经历了历史的检验,流传下来的作品多蕴含优秀的文化内涵,富有生活哲理与人文情怀。在小学阶段,教师引导学生诵读经典作品可以滋养学生的心灵世界,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而这正好与当前培养学生全面成长的工作目标相一致,通过经典诵读活动,教师可以更好地体现出现代教育的精神理念,利用学科教育特征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另一种角度而言,学生在经典诵读的过程中可以跨越时空与作者展开对话交流,通过多种维度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这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进一步发扬带来了诸多益处。

2.提高创作能力,奠定文学基础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写作一直都是重点。由于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同时面临着一定的学习压力,所以,在课余时间,学生家长会让学生参加各种兴趣补习班,造成学生无暇顾及除课本知识以外的其他事情,对于身边发生的事情也并未认真思考过。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在写作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无话可说,无情可诉的状况。其次,小学生在文学素养与知识积淀方面较为薄弱,由于平日阅读量较少,导致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较为茫然。我国的经典文学作品大多体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思考与关照,在实际诵读当中学生会跟随作者的想法对于文章当中的观点进行思考,从而形成对文章内容的深刻感悟,而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生活阅历不足的问题。经典文学作品中包含大量的优秀诗歌、名言警句等,当学生长时间阅读这类文学经典作品时,有利于更好地积累学习素材,以便为之后的语文创作提供必要的帮助。对此,在小学阶段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可以在丰富学生心灵情感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创作能力。

二、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兴趣不高

小学阶段的课程教学模式多以教师指导为主,这就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小学生通常都会将注意力放在自己有兴趣的相关事物上面,对没兴趣的事物则完全没有任何关注。基于这一状况,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经典诵读时,难以保证学生具备充足的热情。观察发现,对部分学生来说,学习经典诵读的过程极为枯燥,毫无乐趣,自然无法做到长时间保持注意力集中。在阅读过程中,这些学生频频出现走神、敷衍了事的情况,即便是正在阅读,心思也早已脱离了文本内容,这种诵读方式难以真正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与能力。所以,语文教师应该格外关注此种现象,带领学生在诵读之前做好相应的引导工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诵读兴趣,以便让学生在诵读时提高学习效果。

2.诵读方式较为单一

通过教学观察发现,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存在方式单一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语文经典诵读的教学效率。小学生年龄小,对外界新鲜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由于教材收录的文章数非常有限,若教师单纯将学生的阅读范围控制在教材层面,很容易让其产生厌烦之感,使得个人学习兴趣下滑。教师不能更改教材收录的文章,但可以试着帮助学生拓展阅读范围,利用互联网为学生提供更多优质文章。但需要注意的是,教师所提供的文章要符合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保证文章具有教育价值与文化内涵,以便带领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诵读教学效率。

3.教师重视度不够

教育工作中,由于常年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通常会将教学的重点立于学科指导方面,从而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有所忽视。受此理念的影响,教师基本上每日都只会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授课,很少尝试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导致学生的学习范围完全停留于教材,基本上无法接触到课外的内容,降低了自身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部分教师对经典诵读缺乏重视,不会主动引导学生诵读,进而限制了学生的个人发展。

其次,不具备良好的经典诵读环境。在小学阶段,学生面临多学科的压力,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具有较强的目的性,以便可以顺利通过升学考试。学生当前具有较强的学习压力,教师应该采用劳逸结合的方式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利用课堂教学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知识。相反,学习和休闲所占用的时间均会影响学生的能力发展。为此,教师就要做好指导工作。然而,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教师对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所忽视,基本上都是自己控制整个教学节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价值。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变得极为被动,不愿意主动参与经典诵读活动,影响了自身能力发展。

三、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策略

1.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在小学阶段,小学生年龄较小,认知理解能力正处于发展阶段。在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多以形象化思维进行思考与理解,更加关注形象化的内容。在语文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兴趣爱好,有效分析学生当前的学习行为,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设计并开展教学活动,以便通过针对性的教学指引帮助学生获得学习能力提升。所以,教师应该善于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学生构建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学习环境之下自由学习,以符合新《课标》教学要求,体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以《村居》的教学为例,本节课程的教学目标旨在要求学生掌握生僻字词,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并且熟读成诵,欣赏古诗内容,体会诗歌当中描绘的景象。小学生思维活跃,对课文中的风筝这一意象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此时,教师应该利用的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应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向学生展示多样化的风筝资料,让学生进行观看。教师在指导学生观看的过程中进一步了解到当前世界各地不同风筝的制作过程。通过实际参与,学生的个人视野便会得到全面拓展,同时对课堂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之后,教师再将诵读环节引入,在诵读之前,教师先指导学生了解诗歌的背景,之后再让学生试着大声朗读。学生很快便能进入到诗歌的意境里面并认真诵读。基于该环节的铺垫以及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潜在兴趣便会被完全激发,从而能够主动参与到诵读之中,进而更好地理解诗歌独有的内涵价值,自身的学习效率也会大幅度提升。

2.应用角色扮演,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

基于新课改背景,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主体性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在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客观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逐渐帮助学生形成自主学习意识,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当然,对当前的小学生而言,让其通过自主学习理解文章当中的内涵与思想,难免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对此,教师需要加强教学引导,根据教材内容创新教学活动,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鼓励学生从角色的角度进行问题思考,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进而对文章产生深刻的理解,提升自身学习水平。

以《草船借箭》为例,本节课程的主要任务在于帮助学生在掌握文章字词的基础上,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文章内容,明白故事发展的脉络,依靠自学的方式感受文章中独有的人物形象。由于小学生普遍缺乏自律,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教师理应采用更具科学性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其保持注意力集中。利用角色扮演,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多个小组,各个小组的成员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角色,并根据剧情进行表演。为了提高学生的热情,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电视剧《草船借箭》的片段,让学生对此进行参考与模仿。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扮演的故事角色,尝试着设计相应的语言与动作等,以便让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立体。在这种教学活动的驱使下,学生便会自主深入阅读课文,通过分析、揣摩,理解自己所扮演的人物形象。在此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自由发挥的空间,从而锻炼自身的换位思考能力,学生在分析阶段,通过对文章中人物行为的了解,能够感知个人行为对故事情节发展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文章结构。所以,在开展经典诵读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锻炼自身的各项潜力。对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渐形成正确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

3.多篇组合,引导对比学习

语文课程教学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此,教师应该注重采用对比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深入理解与分析的能力。在实际的教学指导工作中,教师可以根据所学文章内容,搜集与之相关的材料展开对比教学,以便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在对比了解中加深理解。同时,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中,教师可以将多种内容进行组合,以此构成完整的教学结构,让学生在同类型经典内容的诵读中,深化理解与感受,从而提高教学成效。

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古诗三首》为例,本课内容为《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教师向学生讲授课本知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开展具体教学分析,让学生思考这三首古诗存在的共同之处——“家国情怀”。所以,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三首古诗当中的字词,同时要求学生共同读通古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诵读,尝试理解古诗所蕴含的含义,体会作者的心境。在诵读任务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随堂小练习,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同时说出自己喜欢哪一首诗,并说明原因。在诵读任务的驱使下,学生可以深入到诵读活动之中。在诵读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提问,考查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程度。在课堂评价环节,教师要对阐述最为合理的学生进行鼓励,同时对于其他学生的优秀之处进行充分的肯定与支持,以便在这种方式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古诗诵读活动之中,在诵读之后可以与身边的同学与教师展开积极交流,谈谈自身的感受与想法。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思维与能力,体现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经典诵读能力。当然,在指导学生表达自身观点的环节,教师能够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

4.应用小组合作方式,加深学生学习印象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诵读教学环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不高,由于教师所用方式较为单一,造成学生对经典诵读活动产生厌倦感,致使经典诵读教学效率较为低下。在不断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当下,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所以,在小学语文经典诵读工作中,教师应重视课堂当中的互动环节,进一步改善传统语文课堂结构。教师应用小组合作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满足这种教学要求。小组合作模式能够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获取知识信息,提高课堂互动的有效性。此外,教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可以让学生在集体智慧的帮助下实现思维碰撞,进而加深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以《自相矛盾》一节为例,自相矛盾为成语,喻指个人行径前后抵牾,不相一致,同时也譬喻同伙之间的争执。该成语出于《韩非子》,内容为楚人既卖矛又卖盾,竭力夸大自己产品的功能,此时有人说以己之矛攻己之盾会如何?面对诘问,楚人无言以对。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先向学生讲解故事大致内容,接着让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诵读文章。诵读结束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自相矛盾”的事情?此问题重在考验学生的学习理解与迁移能力。学生经过诵读之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同时在同伴的启发之下思考现实生活中存在哪些相互矛盾的行为现象,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综上所述,在开展小学语文课程教学时,教师应该注重经典诵读教学环节。在如今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发挥出学科育人价值,利用经典诵读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诵读环境,让学生通过经典诵读,进一步感知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时在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之下,不断提高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具备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此外,教师要注重教学拓展与应用,采用多样化的经典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以便利用此项教学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体现出现代学科教育理念精神。

参考文献:

[1] 刘钢琴《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典诵读的价值及应用路径分析》,《考试周刊》2023年第10期。

[2] 李忆鑫《小学语文经典诵读教学的问题与对策》,《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

[3] 雒燕平《小学语文教学与经典诵读的巧妙融合探究》,《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3年第8期。

[4] 陈春香《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科普童话》2023年第33期。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问题小学语文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新一代(2016年17期)2016-12-22 12:51:37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戏剧之家(2016年22期)2016-11-30 19:02:21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环球时报(2016-07-15)2016-07-15 13:42:04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环球时报(2016-03-09)2016-03-09 09: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