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奕含
“科学报国,是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最鲜明的烙印。”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顾晓松爷爷的名言。他的一生都在为我国医学组织工程学与神经再生科学事业进入国际领先地位而奋斗着。他的手不大,却救活了无数人的生命;他的个子不高,却帮助无数脊髓神经损伤人群缓解了痛苦。
顾晓松爷爷出生于1953年,他不仅下乡插队当过农民,还当过矿工进矿挖煤。这样的人生经历,锻炼了他甘于寂寞、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为了实现梦想,顾晓松爷爷从南通医学院毕业后留校任教,从事人体解剖工作。他全身心地投入教学和科研中,甚至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1983年,顾晓松爷爷考取了研究生。他在一间不足8平方米的小房子里开始了医学研究实验。实验室环境非常简陋,除了几张桌子、几把一坐上去就“吱呀吱呀”响的破旧椅子、几套手术解剖器械,连科研材料还要到外地采购,运输都要自己搬运。即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顾晓松爷爷却一次次地取得了科研上的突破,为人类的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朴实厚道,坚持不懈;热爱祖国,不忘初心;吃苦耐劳,不屈不挠。1995年,他获得全国首届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成为全国49名获此殊荣的青年科学家之一;1997年,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4年,他荣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15年12月7日,他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顾晓松爷爷事迹的感召下,无数颗小新星将奋起直追,永远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我们虽然年纪小,但是志气不小。我们的前程锦绣,未来无限;我们奋勇拼搏,挥洒汗水;我们朝气蓬勃,神采飞扬。我们好比祖国大地上的一朵朵含苞欲放的花朵、一节节蓄势待发的春笋、一只只展翅翱翔的雏鹰,一定不辜负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