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24-06-28 01:19莫荣思夏世羽庄伟
农业灾害研究 2024年3期
关键词:罗甸县预警

莫荣思 夏世羽 庄伟

收稿日期:2024-01-05

作者简介:莫荣思(1988—),男,贵州黔南州人,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矿业地质、地质灾害研究。

摘 要:地质灾害的发生会造成人员财产损失,很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分布在地质环境脆弱的村寨,地质防治工作事关千家万户的群众生存安全,乡村振兴归根结底还是以生存安全为前提发展工作,扎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必要。近年来,气候异常,持续久旱、旱涝急转、长时间降雨极易诱发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以贵州省黔南州罗甸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为例,在前期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专业排查、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风险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工作经历进行阐述,以期为今后或其他地区类似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地质灾害;人防;技防;物防;自动化监测预警;地灾避险搬迁

中图分类号:P694 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2095–3305(2024)03–0-04

1 地质灾害概况

1.1 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

1.1.1 自然地理

罗甸位于贵州省黔南州南部,黔、桂两省区接合

部的红水河畔,紧邻“中国天眼”,距省会贵阳118 km,

距州府都匀187 km,地理坐标为:东经 106°23′~

107°03′,北纬25°04′~25°45′。县境北连惠水、长顺县,西邻紫云、望谟县,东北与平塘接壤,南以红水河为界,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天峨、乐业两县隔河相望。

罗甸县地处云贵高原南缘向桂西北山区与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式下降,县境西北、北、东北等地为环形山地基本轮廓,略呈“撮箕口”朝南地形。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地面破碎、以山地为主,丘陵、盆地相间分布,但其间过渡不明显。茂井镇大亭社区南面的老山大坪为罗甸最高点,主峰海拔为1 400.6 m;大亭东南槽渡河与红水河汇合处的下大湾为最低点,海拔为242 m,境内海拔相对高差达

1 158.6 m。

从气象水文来看,罗甸县位于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使其形成春早、夏长、秋迟、冬短的气候特点。年均气温19.67 ℃,极端最高气温40.5 ℃,极端最低气温-3.5℃;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在0 ℃以上,无霜期335 d。罗甸县境内河流均属珠江流域红水河水系,流域面积在20 km2以上的中小河流共22条(界河除外),总计流程482 km2,按其流域划分为4个片区河流水系,分别是红水河干支流片区、濛江河干支流片区、坝王河干支流片区、曹渡河干支流片区。

1.1.2 地质环境

地质构造和地震:罗甸县区内地层除侏罗系和白垩系缺失外,从泥盆系中统至第四系均有出露。其中,以三叠系地层发育最全,出露面积最广,约占区内总面积的60%以上。县域内岩石主要为浅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次为陆相碎屑沉积[1]。罗甸县地处羌塘—扬子—扬子陆块江南复合造山带前陆盆地区望谟北西向褶断带,地质构造复杂,以挤压型的北东向构造为主,发育少量近东西向的小构造。区内以复式褶皱为主,有兴隆向斜、沫阳背斜、董当向斜、八总向斜、 纳坪向斜及一些次级构造;区内断层主要以由北东向的逆断层为主,由东向西依次发育有较大规模的边阳断层、沫阳断层、腾子冲断层。它们多具中等规模,断层倾角一般为40°~70°,与之配套的近南南西向断裂。

据中国地震局颁布的《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工作区地震基本烈度以原有的26个乡镇进行区划,其中,红水河镇、罗悃镇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1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值为0.35 s,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其余乡镇的地震峰值加速度为0.05 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值为0.35 s,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区域稳定性良好,属地壳稳定区域。

水文地质:根据区内出露的地层岩性、含水介质、地下水动力条件,区内地下水类型可划分为碳酸盐岩岩溶水、基岩裂隙水、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三大类。据区内碳酸盐岩岩性组合及变化特征,盐溶水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纯碳酸盐岩溶水和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岩溶水2个亚类。

碳酸盐分布区接受大气降水补给后,地表水沿溶蚀裂隙、管道、溶洞等地下网络通道赋存运移,于河谷岸边和地形低洼处,以岩溶泉、地下河的形式排泄,由于高差较大,地下水埋深一般大于100 m,罗甸大小井地下河出口为典型代表[2]。

据调查,枯季流量6 m3/s。碎屑岩分布区地下水以大气降水的形式接受补给,接受补给后,地下水沿构造裂隙、风化裂隙、层间裂隙进行赋存运移,于沟谷低洼处以泉的形式排泄,泉流量一般小于3 L/s。松散岩分布区孔隙水,由于零星分布,厚度变化大,接受补给后具有透水性强、保水性弱、就地补给就地排泄的特征,泉流量一般小于0.5 L/s。

工程地质:根据岩石的力学性质、岩性和组合关系,将工作区内岩层划分为硬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硬质夹软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软质岩类工程地质、松散岩类工程地质岩组4种类型。硬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为薄~中厚层块状灰岩、燧石灰岩、泥质灰岩、白云质灰岩、白云岩、硅质岩、砾岩等,岩石结构致密、坚硬,力学强度高,工程力学性质良好,但随着石灰岩、白云岩岩溶发育程度的不同或受断裂破碎的影响,其力学强度会不同程度降低,是崩塌的易发岩组。软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为粉砂质泥岩、泥岩、钙质泥岩、页岩,新鲜岩体渗透系数小,抗风化能力弱,泥页岩夹层遇水易软化,稳定性较差,易发生滑坡、 泥石流等。硬质夹软质岩类工程地质岩组为灰岩、白云岩、砂岩、泥岩、页岩等,由于不同岩性相互间夹,岩石力学强度变化大,且软质岩力学强度较低,吸水性较强,易软化,碳酸 盐岩、砂岩、泥页岩三者力学性质有较大差异,易产生崩塌、滑坡或重型建筑的不均匀沉降。松散类工程地质岩组包括第四系残坡积层(Qel+dl)和冲洪积层(Qal),分布于坡麓、河流阶地、洼地,该岩组结构复杂、松散,岩土孔隙度大和可压缩性大,力学强度低,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在大型岩溶洼地中有形成土洞或出现塌陷的可能[3]。

人类工程活动: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社会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人为工程活动的强度和密度愈来愈大,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公路建设、水电水库建设、矿产开发等。

城镇建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近几年罗甸县的城镇建设强度较大,如边阳移民区和工业园区、逢亭异地移民区和工业园区、红水河镇的旅游资源开发等。

公路建设:罗甸县公路较发达,高速公路有银百高速、余安高速等,省道S315、S104、S210,还有县道、乡道、村道等。

水利资源开发:罗甸县水资源开发强度较大,水电水库建设较多,大大小小的水电水库有19座,其中,11座较成规模;红水河龙滩电站是红水河河流建设完成的巨型电站和大型水库,涉及罗甸县的红水河镇、凤亭乡、罗悃镇、龙坪镇等乡镇。龙滩电站水库控制流域面积98 500 km2, 占红水河总流域面积的71.2%。控制罗甸县面积的2/5,占罗甸县面积的40%。多年平均流量1 640 m3/s,年径流总量517亿m3。

公路建设和建房:修建公路和切坡建房造成众多的人为高切坡和滑坡,切坡使原生岩土体结构的完整性遭受破坏,岩土体力学强度降低,并使山体形成高陡临空面,当其在侧向压力和自重力的作用下,可致边坡失稳而产生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

罗甸县矿产资源丰富,金属矿种有金、银、铜、铁4个品种;非金属矿种有硅、水晶、猫眼、玉石、冰洲石、辉绿岩、大理石等。现有合法矿山企业31个,在生产的有10个、未开采的有4个、停产在整改(技改)17个,罗甸县现有采矿工程活动主要以砂石和页岩矿为主,大部分位于无人区。综上所述,区内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强烈[4]。

1.2 地质灾害

据统计,罗甸县历年共登记地质灾害隐患点164处,现仍然在册有72处、按程序已撤销92处。针对72处在册地灾隐患点,按类型划分:滑坡32处、崩塌32处、泥石流1处、不稳定斜坡7处。根据《贵州省罗甸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成果报告》,具备成灾条件、尚未发生地质形变的风险斜坡有183处。全县在册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风险斜坡共255(72+183)处,潜在受威胁群众5 033户23 099人、潜在经济损失

110 678.7万元。具体详见表1、表2。

2 地质灾害防治

地质灾害防治大致可以分为人防、技防、物防等3种形式,三者相互补充,综合发挥作用,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财产损失,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2.1 人防

人防主要体现为群测群防体系,是指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县(市)、乡两级人民政府和村(居)民委员会组织辖区内企事业单位和广大人民群众,在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和相关专业技术单位的指导下,通过开展宣传培训、建立防灾制度等手段,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突发地质灾害前兆和动态运行调查、巡查和简易监测,实现对灾害及时发现、快速预警和有效避让[5]。

主要落实如下:县与乡(镇)、乡(镇)与村每年签订地质灾害防治责任书分级落实责任,尤其是“五位一体”明确各自工作职责;编制印发县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一旦发生地质灾害,要求各部门按职责履行地质灾害防治责任,涉及地质灾害隐患点村居,结合实际情况,编制单点应急预案定期修订;每处风险隐患点均安排1~2名监测员或巡查员,适时调整履职能力弱的监测员和巡查员,按标准及时发放监测补助;汛前更新、发放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要求监测员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并规范做好记录;严格落实地质灾害汛期值班制度,领导带班、工作人员24小时值班、技术保障单位派专家驻县;线上线下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普知识宣传,定期组织人员开展防灾业务培训;严格执行灾(险)情速报制度,确保相关信息及时、准确传达;汛前全覆盖完成地质灾害演练,增强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及能力;每年县地质灾害防治专项经费及时落实到位,使各项防治工作有充足的资金保障[6]。

2.2 技防

技防是指采用科学技术手段识别、预警地质灾害,提高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效率,避免或减少人为产生主观错误或偶然性误差的防灾措施。比如,提出构建“三查”体系,即高精度遥感+InSAR(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的“普查”、机载LiDAR(激光雷达)+无人机航拍的“详查”、地面调查核实的“核查”共同组成的空、天、地一体化的“三查”体系。又如,“贵州地灾”APP与贵州省地质灾害防治指挥平台(“1155工程”),即一台多网(云上贵州专网区+云上贵州公网区+部信息系统)、一体五位(地灾隐患点+乡镇分管领导+自然资源所长+村干部+专业技术人员+专职监测员)、五台融合(调查评价平台+监测管理平台+项目管理平台+能力建设平台+指挥调度平台)、五级管理(省级+市级+县级+乡级+村级),该系统有效串联、整合各个地灾隐患点“信息孤岛”,统一了工作标准、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工作调度和交接。再如,地灾隐患点自动化监测预警,实时对地质灾害进行监测,减少人力工作量,提升地灾监测预警科技含量。同时,科研院校关于地质灾害防治理论创新、企业或个人有关专利发明、技术单位服务保障也应属于技防范畴,严格督促建设单位开展工程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加强对地质灾害源头的监管。

2.3 物防

物防主要指为方便现场调查地质灾害基础装备,开展现场应急处置物资,实施综合治理相关工程项目等。针对基础装备,地质灾害应急值班车要定期进行保养和检修,一旦发生地质灾害,随时出发,地灾隐患点多分布在地势陡峻之处,人力不易攀爬,有必要配备无人机,以便快速获取第一手资料,便于及时研判风险,更要配齐手电筒、监测工具、雨衣、铜锣、喇叭、对讲机等常规工具。应急物资,要确保撤离通道保畅、避险场所不被占用,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帐篷和粮油,定期进行检查和更新,保证随时能调配和使用。针对综合治理项目,要善用政策,积极向上争资争项,有效消除地质灾害隐患,要做到持续有项目可实施,争取做到实施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针对正在实施的项目,要在保证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加快推进,尽早完成验收和交付;针对已经实施完成的项目,当地人民政府要做好管护,确保防治设施正常运行,充分有效发挥其功能作用。

3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3.1 自动化监测预警

当前,地灾自动化监测预警误报频繁,省厅针对系统平台处置针对性地进行了调整。此外,要清醒地认识到,地灾隐患点自动化监测预警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发展趋势。地灾隐患自动化监测预警仍处于开始应用阶段,自动化监测预警存在的根本问题是预警(雨量预警除外)不够精准,要想提高地灾自动化监测预警精准率,可从以下2个方面着手:

一是要做好基础工作,将每起地质灾害的发生作为一个单独概率事件,详细分析每一起地质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因素、次要因素、临时诱发因素,将每个因素具体量化,合理设置每个因素在地灾事件中所占的权重。为便于收集数据和统计交流,需要统一制定每个因素的量化标准,综合计算得出一个最终值,而不是每个因素单独发出预警信息。

二要合理设定阈值,每次临时因素诱发,就会出现一个最终值,最终值与预警阈值之间会有一个判断,是否要发出地质灾害预警信息、发出几级预警信息,在此期间,需要预警阈值与地灾事件之间的校正调整过程。我国地缘辽阔、地质环境复杂,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地质灾害事件发生,不缺校正试验样本;而要想成功预警案例,需要保持足够耐心、科学务实的作风,才能无限于接近客观事件本质,提高监测预警精准度。

3.2 地灾避险搬迁

一是安置选址难。受地形地貌和耕地保护政策的制约,选择既安全又适宜的宅基地进行安置存在一定难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群众的搬迁意愿。二是搬迁动员难。部分群众,尤其是老年人,传统观念根深蒂固,故土难离,对灾害危险性的认识不足,甚至抱有侥幸心理。三是避让搬迁资金不足。由于我县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原居住点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条件落后,加之补助资金标准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搬迁进度。关于上述问题,建议如下:

针对安置选址难的问题,要做好顶层设计,尊重群众意愿,若集中选址困难,可分散安置,采取灵活多样的安置方式,购买商品房或货币补偿。针对搬迁动员难的问题,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能整组整寨搬迁的,就整组整寨搬迁,不作硬性要求、不作整体捆绑,树立减灾就是救灾的观念,动员成功一户搬一户就少一户,此外,群众工作是一个反复的过程,要有足够耐心。针对避让搬迁资金不足的问题,要充分发挥群众自身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宣传地质灾害警示教育,在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筹各方面资金加强保障,强化搬迁资金管理,扎实做好地灾避险搬迁前期工作,适时核实进展情况,及时足额拨付,确保地灾避险工作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福瑞,李艳桃,徐鹏飞,等.贵州龙里高位隐蔽性地质灾害调查及防治措施[J].现代矿业,2020,36(9):15.

[2] 曾牡丹,朱梁,李思南,等.贵州省罗甸县地质灾害详细与风险评价成果报告[R].贵阳:贵州省自然资源厅,2021.

[3] 白远兴,庄伟,莫荣思,等.罗甸县地质灾害综合工程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R].贵阳:贵州省自然资源厅,2023.

[4] 成国嫔.构建“三查”体系识别地灾隐患[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2-02-17(007).

[5] 李慧,蔡韵.锁定大数据智能识地灾[N].中国自然资源报,2022-08-10(007).

[6] 韩庆楼,杜娟,庄伟,等.濠江流域(罗甸分区)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工程修复勘查及施工图设计[R].贵阳:贵州省自然资源厅,2023.

猜你喜欢
罗甸县预警
绿色贵州引客来
法国发布高温预警 严阵以待备战“史上最热周”
园林有害生物预警与可持续控制
黔南州第十届旅游发展大会暨罗甸县第二届宝玉石观赏石博览会盛大开幕
机载预警雷达对IFF 的干扰分析
罗甸县召开2015年老年工作会议
预警个啥
罗甸县各乡镇实测降雨量分析及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