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与具体技术应用的探讨

2024-06-28 19:45刘传宏
农民致富之友 2024年18期
关键词:养殖池螺蛳河蟹

刘传宏

DOI: 10.3969/j.issn.1003-1650.2024.18.040

河蟹是近年来养殖规模相对较大,产值较高,经济效益显著的大宗水产品之一。但以前很多养殖户会一直坚持传统的养殖管理方式,池塘养殖密度相对较大,养殖管理较为粗放,现代养殖技术应用不到位,再加上不规范的用药行为,导致了不同程度的药物残留,对水源生态环境和河蟹品质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了更好的改变水产养殖长期以来的粗放式管理模式,就需要在生产过程中积极引用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减少养殖过程中的药物使用和饵料损耗,提高饲料利用率,并注重做好养殖尾水的有效处理,确保达标之后再排放,从而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优化的目标。本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探讨了河蟹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与技术措施,希望通过研究对广大同行有所帮助。

安徽省寿县是水产养殖大县,近年来,随着产业政策的有力支持,河蟹养殖规模呈现逐渐扩大的趋势,更好地带动了区域经济的现代化发展。从当前河蟹的市场需求来看,大众物质生活水平提升背景下对高品质河蟹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河蟹市场波动幅度较大。从整体的养殖现状来看部分水产养殖行业的人员,仍然采用传统的养殖管理方式,无法提升河蟹的产量和品质,更不能够带动区域经济的有利发展。新时期在河蟹产业发展过程中,应该依托当地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以达到生态养殖和资源高效利用的目的。

一、设施设备的选择与配置

1、水源水质环境要求

河蟹绿色生态养殖对水源、水质、环境的要求指标严格遵循《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产地环境条件》(NY5361~2016)标准。来自无污染的自然水源,或者经过处理达到养殖用水标准的工业和生活废水,水质清新,无异味,透明度适中。水质pH值在7.5~8.5之间,溶解氧含量大于5mg/L,氨氮含量小于0.2mg/L,亚硝酸盐含量小于0.1mg/L,硝酸盐含量小于5mg/L。此外,还需控制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确保不会对河蟹生长造成危害。养殖环境应保持清洁,无垃圾、漂浮物和杂草,养殖池应有良好的进排水系统,确保水质的稳定,同时,养殖池的面积、水深、池埂和池底等也要符合养殖要求,以创造一个适宜河蟹生长的环境。

2、池塘条件

养殖池在选址建造过程中应该确保选择清洁、无污染的水源,最好是自然水源,如江河、湖泊、水库或地下水,地形应该是平坦的,考虑排水和防洪的需求,避免低洼地带,远离化工厂、矿山等污染源,避免因为这些污染源对养殖水质造成影响。同时,应确保养殖环境安静,减少人为干扰。养殖池的面积可以根据养殖规模来确定,小型养殖基地可以选择在100亩以内,中型养殖基地在100~1000亩,大型养殖场在1000亩以上,通常以长方形为宜长宽比可以设置为2∶1或4∶1,深度应该根据当地的气候和水源情况来确定建议在1.5~2.5m之间,池底应该平坦,最好是沙质或淤泥质的地层,这样的池底有利于河蟹的栖息和觅食。

3、进排水系统配套

进水口设置在养殖池的下方,以便于将新鲜的水引入养殖池,同时避免将池底沉积物带出。进水管的直径根据养殖池的规模和水量需求来确定,一般小型养殖池可使用直径20~30mm的管道,中型养殖池使用直径40~50mm的管道,大型养殖池则可能需要使用直径更大的管道,进水口附近应设置过滤设施,如砂滤池、生物滤池等,以去除水中的悬浮物和有害物质,保证水质清洁。排水口应设置在养殖池的上方或侧方,方便将养殖池中的污水排出,避免池塘底泥和水草等被带走,排水管的直径应与进水管相匹配,排水口附近应设置沉淀池,以便于污水中的固体废物沉淀,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根据养殖池的水量和水质情况,配置适量的增氧设备,如水车式增氧机、叶轮式增氧机等。对于高产或者混合养殖的池塘可以安装微孔管底部增氧系统,选择罗茨鼓风机按照每亩0.2KW进行配置,池塘对角距离沿岸10m左右,各安装一台水车式增氧机,池塘周边还需要安装水位、温度、pH值等监控设备,实时监测养殖池的水质状况,便于及时调整和管理,同时,根据养殖规模配置相应的投喂设备,如投喂船、投喂管道等,以提高投喂效率。

4、防逃逸设施的选择与配置

用加厚塑料薄膜埋入土中10~20cm,高出地面60cm,四角呈弧形;沿河或交界处的塘埂中需埋入薄膜或网布,以防河蟹打洞逃逸。外设1.5m高防护网,避免家禽牲畜进入。池埂可采用混凝土、砖石等材料砌筑,池埂顶部宽度应大于50cm,以便于巡检和维护。

二、河蟹绿色生态养殖技术模式

1、种苗选择与放养

①种苗选择

保障河蟹种苗来自健康、无病害的供应商,选择规格整齐、生长健壮、无损伤、无疾病、活动能力强、反应灵敏的种苗,避免选择瘦弱、病态或行动迟缓的个体。引种之前了解供应商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选择养殖技术成熟、经验丰富的供应商,并要求供应商提供病原体检测报告,确保种苗不携带危害河蟹养殖的主要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确保所选择的河蟹种苗有质量认证,如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等,确保种苗符合绿色生态养殖的要求。一般来说,优质幼蟹的体重应在5~10g、体长1.5~3cm。

②种苗的放养

在放养处理过程中,可以搭配其他鱼种进行养殖,这样能够提高池塘的养殖效率。寿县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河蟹的生长。一般来说,蟹种苗的放养时间主要集中在春季和秋季,春季放养在3~4月,秋季放养在9~10月,种苗的每亩放养量需要根据养殖地的水质、饲料来源、养殖技术和管理水平等因素来决定。精养养殖模式下以养殖大规格的精品河蟹为主,每亩放养量一般控制在1000尾左右,并搭配鲢鱼,用于每亩30~50尾,鳜鱼每亩10~20尾。混合套养养殖模式之下,以养殖河蟹为主,河蟹每亩的放养量一般控制在800~1200尾,并混合养殖小龙虾、桂鱼等,这样能够避免单一养殖模式面临的风险,提高池塘综合生产能力。在放养种苗前,需要对养殖地进行清塘消毒,以杀灭病菌和敌害生物,保证养殖环境的安全。

2、池塘种草投放螺蛳

①池塘种草

河蟹池塘种草主要是为了提供河蟹蜕壳生长、栖息场所;夏季高温时有效降低河蟹积温;提供适口的天然植物性饲料;同时有助于净化水质和提高池塘的产氧能力。选用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的草种,如伊乐藻、轮叶黑藻、金鱼藻、水蕹、水蜈蚣等几种,以提高种植成功率。种植时将草种茎切成5~10cm长的段,在春季河蟹蜕壳前进行种植,此时河蟹活动较少,便于操作。根据草种的特点和池塘条件,合理控制种植密度,并确保在水草种植期间,水深深度控制在30~50cm,以利于草种生长和河蟹活动。

②投放螺蛳

螺蛳是河蟹喜欢吃的天然饵料之一,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下通过在池塘开发螺蛳可以提高河蟹的生长速度和品质。同时,螺蛳还可以摄食池塘中的有机碎屑和浮游生物,减少水质污染物的积累,从而改善水质,螺蛳也能够与其他水生生物相互依存,有助于维持生态平衡。螺蛳的投放时机一般选择在春季或者夏季。春季是河蟹生长的关键时期,此时投放螺蛳可以为河蟹提供丰富的饵料,促进其生长,在清明节前后,水温逐渐回升时进行投放。夏季河蟹生长较快,投放螺蛳可以满足其摄食需求,同时有助于净化水质,一般选择在7~8月份进行投放。在投放过程中应该选用生长速度快、适应性强的优质螺蛳,投放之前将螺蛳放入清水中,清洗掉表面的泥沙和污物,减少污染水质的可能性。根据河蟹池塘的大小、养殖密度和螺蛳的生长情况,合理确定投放数量,一般每亩池塘投放100~200kg。将螺蛳均匀地撒在池塘的浅水区,以便河蟹摄食。投放螺蛳后,注意观察其生长情况,及时调整投放密度和数量。

3、饲料的选择

河蟹绿色生态养殖模式下,饲料的选择依据主要是要符合河蟹的生长需求,同时考虑到养殖环境的可持续性和生态平衡,确保所选择的饲料营养全面、质量稳定、环保无害。在养殖管理过程中常见的饲料主要包括了全价配合饲料、冰鲜杂鱼、农副产品,如豆饼、菜饼、玉米等。微生物饲料,如酵母、乳酸菌等;绿色饲料添加剂,如中草药、天然提取物等。幼蟹期饲料中蛋白质含量通常在45%左右,以满足幼蟹快速生长的需求。成蟹期蛋白质含量可适当降低在40%~42%。结合上述要求要做到科学搭配饲料配方,幼蟹饲料配方为进口鱼粉25%、骨粉3%、发酵血粉15%、酵母粉2%、豆饼粉22%、矿物添加剂2%、棉仁饼粉10%、复合维生素0.1%、小麦麸10%、蜕壳素0.1%、玉米粉9%、植物油0.8%。成蟹饲料配方为进口鱼粉(智利鱼粉)18%、脱脂蚕蛹粉10%、酵母粉4%、虾壳粉11%、豆饼粉20%、花生粉12%、玉米粉6%、小麦麸11%、植物油1%、复合维生素0.2%、磷酸二氢钙2.4%、预混料4%。饲料配制时要确保原料的质量和卫生,避免使用过期、变质的原料。

4、科学饲喂

在饲料投喂过程中,应该依据河蟹的生长发育情况做到科学添加,满足河蟹生长的同时,避免过量投喂饲料导致水质恶化。一般幼蟹阶段(1~3个月)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1~2%,每天投喂1~2次,上午和下午各一次。成长阶段(4~6个月)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2~4%,每天投喂2~3次,上午、下午和晚上各一次。繁殖阶段(7~9个月)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3~5%,每天投喂3~4次,捕捞前阶段(10~12个月)每天投喂量为河蟹体重的5~10%,每天投喂4~5次,上午、下午、晚上、凌晨和午夜各一次。将饲料均匀撒在池塘的浅水区域,可以使用饲料投喂机或者手工投喂。

5、水质调控

①池塘换水

池塘换水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池塘水质季节教育等诸多情况,确定最佳的换水时机,当池塘水质指标(如氨氮、亚硝酸盐、pH值、溶解氧等)超出安全范围时需要及时换水。另外,在季节交替时如春季和秋季当水温变化较大时,可能需要进行换水以调节水温,此外,大量降雨可能导致池塘水体稀释,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否需要换水。水质轻度、中度和重度恶化换水量,一般为池塘水量的10%~20%、20%~50%、50%以上。在换水操作过程中可以利用池塘的自然进水口和出水口进行换水,也可以使用水泵等机械设备进行换水,或者使用过滤设备(如砂滤池、生物滤池等)进行水质净化,然后将净化后的水注入池塘。

②水质调控

在水质调控过程中,为了满足绿色生态养殖要求,推荐使用益生菌制剂进行水质调控。选择具有改善水质、促进河蟹生长和增强免疫力等作用的益生菌制剂如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投放检查池塘水质,包括水温、pH值、氨氮、亚硝酸盐、溶解氧等指标,根据水质状况,适时使用益生菌制剂。一般在河蟹生长季节,特别是水质较差、氨氮、亚硝酸盐较高的时期,及时投放益生菌制剂,选择在晴天上午进行投放,每亩池塘投放1~2kg。将益生菌制剂与5~10倍的水混合均匀之后全池泼洒,可配合使用增氧设备,以提高益生菌在水体中的分布和作用效果。

6、病虫害防控

①明确用药原则

在养殖过程中,应重视病虫害的预防工作,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一旦发现病虫害,要及时诊断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避免病虫害的扩散和蔓延。通常要选择高效、低毒、环保的药物,避免使用对河蟹有害、对环境污染严重的药物,并根据病虫害的种类和严重程度,合理确定药物的种类、剂量和使用方法,用药期间还需要严格遵守药物使用的规定和禁忌,确保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避免病虫害对药物产生抗性,应根据药物的特性,合理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物,有效延缓病虫害对药物的抗性发展,提高防治效果。避免过量使用药物,以免增加河蟹的药物残留和环境污染,根据养殖水体的面积、水深、养殖密度等因素,合理计算药物的用量,确保药物的均匀分布和有效作用。同时在药物防控过程中一般选择在病虫害发生初期或病虫害高发季节进行防治,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病虫害的发展,减少药物的使用量和防治成本。

②常见病虫害防治

河蟹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会受到多种病虫害的威胁,常见的病虫害主要包括了颤抖病,黑腮病,烂肢病以及水肿病,在开展疾病防控过程中,应该注重明确上述几种疾病的常见危害症状并及时识别,然后选择针对性的药物进行防范,如此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控制病情,避免造成更为严重的损失。河蟹颤抖病主要表现为颤抖现象,行动迟缓,食欲减退,生长缓慢,严重时导致死亡。黑鳃病临床上体现在蟹鳃部呈黑色,呼吸困难,食欲减退,生长缓慢,严重时导致死亡。河蟹腐壳病典型的临床特征是蟹甲壳表面出现黑色斑点,斑点逐渐扩大,导致甲壳腐烂,病蟹逐渐消瘦,最终死亡。烂肢病表现为病蟹四肢出现溃烂,行动不便,食欲减退,最终死亡。河蟹水肿病主要呈现出蟹体内积液过多,腹部肿大,病蟹行动迟缓,食欲减退,严重时导致死亡。针对河蟹颤抖病可以使用50%聚维酮碘溶液,按照每1m3水体使用5~10mL,河蟹黑鳃病推荐使用20%二氧化氯溶液,按照每1m3水体使用2~3g,河蟹腐壳病可以使用10%戊二醛溶液,按照1m3水体使用10~20mL的用量,河蟹烂肢病:使用10%聚维酮碘溶液,按照1m3水体使用5~10mL的用量,进行全池泼洒。河蟹水肿病应用5%盐酸氯苯那敏溶液,按照河蟹体重使用2~4mL/667m2的用量,进行全池泼洒。上述药物坚持每天使用一次,连续使用3~5天。

综上所述,在河蟹饲养管理过程中绿色生态养殖模式和养殖技术的有效推广应用能够更好地指导养殖户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理念,从而推动河蟹养殖业的现代化发展。在具体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应该积极引导养殖户加强绿色生态养殖技术的有效学习,在病害防控过程中应该坚持合理用药,遵循科学搭配和预防药物残留的原则,将生态管理理念融入其中,同时还需要加强养殖水体的有效调控,切实提升河蟹的产生量和饲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过量排放,以此来提高河蟹的产量和品质,为推动河蟹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技术支撑。

(作者单位:232263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安丰塘镇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站)

猜你喜欢
养殖池螺蛳河蟹
螺蛳树
水体消毒防病用药称量分配的简捷方法
河蟹池塘高效混养新模式探析
相对弧宽比对双通道方形养殖池的流场优化研究
螺蛳粉
持续阴雨期间鳜鱼养殖池常见问题及管理措施
1989—2019年环渤海地区养殖池的空间变化特征
智能精准投饵 河蟹吃饱吃好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
吃完螺蛳粉,我忽然不想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