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冠华
李清照的词细腻委婉,以描写日常生活为主,抒写她的似水柔情;而她的诗却以针砭时政为主要内容,诗风表现得慷慨激昂,充满豪情壮志。思辨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基础,我们要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解读李清照的诗词,让学生知人论世地去解读李清照的诗词风格,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用自己的认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前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形成自己具有个性的解读。
一、词中的柔情
词出现于唐代,在宋代开始兴盛。形成的初期,它是借着自身的娱乐功能而繁荣起来的,值得一提的是,词的题材虽以描写女性的生活、情感为主,但词也多用来在酒宴上供歌伎弹唱;所以男性作者在词中对女性的想象也大多在女性美丽的容貌上、体态上,类型单一,很少涉及女性的内心。李清照却能够从女性本位来描写女性的生活状态、书写女性独特的感受,因此她的词避免了原先单调的局面,显得丰富多彩。
要探究李清照诗词中的豪情与柔情,首先应该从她远负盛名的婉约词开始。
(一)豆蔻年华, 不谙世事的柔情
待字闺中的李清照,有着令人羡慕的家事,父母和顺恩爱,视她若掌上明珠。受到良好教育的她从小就表现出与同龄女子不一样的才情,再加上天真浪漫的少女天性,使这个不知愁滋味的少女在描绘自然生活时便在词中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柔情。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这首词可以算得上是早期李清照表达柔情的代表之作,从词义中可以看出,这是作者在回忆一次郊游的作品,因为游玩得极为愉快,因此多喝了一些酒,在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还没有尽兴,一不小心将小船划到了荷塘深处,惊起了一群鸥鹭。连贯的事件表达,情感自然而然地随之流露出来,没有一丝矫揉造作。虽然描绘的是日常生活,表达的却是充满少女情怀的娇媚柔情。十五六岁的李清照字里行间都是对未来生活的无限美好的想象。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浅白的词句,描写的是作者与侍女的一番对话和自己的心理活动。李清照也是一个封建社会普通的闺阁少女,但心思却要比普通女子细腻很多,敏感很多。一夜的骤风伴随着稀疏的雨点,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场景,到了李清照这里,就让她想到了窗外的海棠花。由于身处封建社会,再自由的女子也要受到约束,心理就难免苦闷。
没有经历过人生的大风大浪,此时的李清照在词中所表达的柔情,都体现在她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小情绪上,即使是在表达愁情,也是一种“不知愁滋味”的“愁”。早期词作表现了充满青春活力与生活热情、纯真开朗的少女时代的李清照。
(二)为人妇后,真挚缠绵的柔情
正当妙龄的李清照嫁给了与她情投意合的赵明诚,两个人婚后生活甜蜜。但是,日益不安的国事使得夫妻俩的生活充满波折,不过在一定意义上使得李清照逐渐成熟起来。在李清照婚后所作的词中显然少了一分少女心态,多了几分缠绵柔情。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全词洋溢着满满新婚燕尔的气氛。心思细腻的李清照牢牢抓住闺中新妇无意中在卖花人那里买得一朵鲜花这一细小的生活片段,写进词中。同时这首词写出了女子独有的感受。赞花和比花同时进行,“奴面不如花面好”表面上是在赞美花儿娇艳无比,自己无法与其相比较,丈夫怕是也会说花儿好看,实则是借用一种娇嗔的口吻表达自己在丈夫心中的地位,新婚的丈夫岂会说自己的娇妻不如花美呢?从这里看,很明显表现了李清照作为一个少妇的特有的娇嗔的柔情,全词语言活泼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出,婚后的李清照的柔情开始有了转变。虽然抒情意象仍然还是生活中的平常景物,但词中所呈现出的心境与出嫁之前有了很大不同,离愁与相思成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抒情主题。这一时期的柔情也没有了以往那般明媚、开朗。她的爱情词比起闺阁词又有提高,飘逸明快的一面淡泊了,深婉沉稳的一面变浓了,风格渐趋成熟。
(三)迟暮之年,感世伤怀的柔情
身处那个时代的女子,即使再特别,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封建教条的影响,受到当时女性观念的影响,命运对李清照的摧残让她一生饱受艰辛。李清照迟暮之年,经历了国破家亡,丧夫之痛和再嫁离婚风波后,感慨时光流逝却无可奈何,凄苦悲愁涌上心头,《临江仙》中“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便是代表。而这种情感在《声声慢》中达到了高潮,“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短短三句话,却用了十四个双声叠韵字,在当时的词坛可谓一大创举,叠词的运用使得叙述节奏变得急切,从而使凄清悲凉的情绪加倍呈现出来。
二、诗中的豪情
诗因为其严格工整的句式给人以严肃、庄重之感,因此更适合诗人表达爱国情怀,诉说理想,评论时政,用以表达豪情最合适不过。但是自古抒发豪情的男人居多,而李清照却用诗告诉我们女子并不是只能在闺阁中“悔教夫婿觅封侯”的顾影自怜,女子亦可以有一个同大丈夫一般爱国的豪情壮志。
(一)年轻时对时政的品评
年轻的李清照将救国的希望寄托于朝廷,她将自己满腔的豪情寄于诗中,将自己的见解融于诗中,积极地批评时政,希望能够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因此,这一时期的诗中,满是李清照富有见解的恳切言辞。
写作《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二首)》这两首诗的时候,李清照还处于少女时期,此时的她在对政治事件的品评上的见解,甚至超越了许多男子;诗中的豪情还在于李清照敢于无所畏惧地借用大唐的悲剧命运,讽刺当朝一味求和的懦弱之举,批评唐玄宗的同时也批评了当朝统治者。李清照也不是一味地批评,而是借大唐国事,指出了当朝存在的安全隐患。虽是借古讽今,但一针见血,可见其已将个人安危置于不顾。此举对于一个女子来说,是何等的了不起!
(二)年老时对救国的渴望
到了迟暮之年,深重的忧患意识越来越深地体现在她的诗中。李清照有一首长达八十句的古体诗《上枢密韩公、工部尚书胡公》,作者在赞叹两位使臣为国家不顾个人安危,挺身而出的气节的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场:虽然自己不能为国效力,但自己始终与这些国家英雄站在一起。“径持紫泥诏,直入黄龙城”和“或取犬血马,与结天日盟”这两句,虽是李清照对使臣奔赴敌营时情状的描写和对他们寄予的厚望,但也显示出了不凡的气势。全诗最后一句“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是李清照的呐喊,喊出了李清照愿意为国捐躯的勇气,喊出了李清照的一腔豪情,她的豪迈与爱国之情哪里比不上一个男子!
在经受战火的洗礼之后,李清照的爱国之情愈加浓烈,抗金复国的愿望也更加强烈。“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首《夏日绝句》能传唱至今的原因离不开诗中李清照所要传达的悲壮而豪迈的情感。李清照借项羽宁死不屈的历史典故来暗讽当朝统治者的一味苟安,从悬殊的对比中,可以看出李清照对统治者的“恨铁不成钢”的态度。这首诗语言朴素,没有华丽的辞藻,但所表达出的情感胜于华丽辞藻的表达,同时将议论融于其中,看似只有二十个字,但却包含着一篇文章的议论。这哪里是一个女子的豪迈之气,但确确实实是李清照这个女子的豪迈之气!
李清照能够在名家辈出的古代文学长河中占得一席之地,得益于她独树一帜的文学创作,而她独特的诗词风格,来源于她坎坷的生活和经历。她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传奇人生成就了她的诗、她的词。从李清照的诗词中去探寻她的豪情与柔情,对于我们了解李清照这个人有着莫大的帮助,是我们研究一代词宗李清照不可忽略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