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王超执导,梁晓强、巴赫等人配音的动画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主要讲述了贝肯熊为了重新获得认可,悄悄混入火星任务,意外闯入火星的神秘世界,并与即将要抓捕的火星怪物成为朋友,面对完成火星任务与友情之间的特殊考验,上演了“惊喜”不断的冒险故事。该片作为“贝肯熊”IP系列的第三部作品,通过以“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为创作基调,融入科幻、喜剧、成长和冒险等类型元素,借助火星故事的科幻场景,探讨友谊、成长和人与宇宙关系等话题。本文通过从科幻融合、想象在场等角度出发,对动画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的数字转向进行研究。
【关键词】 科幻融合; 想象在场; 数字转向; 动画电影
动画技术是提升动画美学品质的动力来源,通过积极研发新的数字技术和创作工具,赋予观众超越现实的美学奇观。在传统动画电影史中,由于动画内容创意与制作技术应用相对简单,不仅限制了动画电影的表达空间,也较难赋予观众超前想象。数字时代,动画电影的想象空间与科幻电影的幻想空间呈现出本质上的一致性。通过采用科幻叙事手法,讲述动画故事,不仅拓宽了动画电影的叙事空间,也探寻了满足受众“想象力”消费美学的空间转向。由王超执导的动画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2023),以经典IP“贝肯熊”为基础,借助技术美学的表达优势,通过融合星际探险、友情、成长、喜剧和冒险等多种元素,将叙事场景延伸至火星,不仅为观众营造了充满科幻想象的视觉空间,也探讨了成长、友谊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等主题,实现了科幻场景与现实生活、数字技术与人文美学的有机融合。
一、美学转向:科幻融合叙事
学者聂欣如在《类型电影》一书中提出:“科幻片是人类以科学为基础展开想象,并将这种想象制作成为视觉形象和音响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体。”[1]科幻动画电影是一种虚构性、假定性作品,通过将科幻故事的可看性、科幻叙事的想象美学融入动画创作,以科学的方式来呈现未来或幻想出来的虚拟世界,模拟出更加多样的动画空间,使观众获得充满想象力的观赏体验。动画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以科幻美学为方向,融合人文主题、艺术审美、三维动画及CG特效等元素,构建充满想象的科幻空间,为观众提供艺术审美与主题深度一体融合的动画作品。
(一)多元审美取向:技术与艺术的共生融合
学者孙承健在2022年举办的“中国科幻电影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学术沙龙上,发表了《技术的艺术与艺术的技术:科幻电影的中国叙事》的主题演讲,通过对技术与艺术的辩证关系进行分析,提出:“技术与艺术是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也意味着,对于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言,技术与艺术是一体两面的承载关系,同时二者也是不可分割和互为建构的”[2]。将科幻创作手段应用于动画电影,不仅是将数字视觉艺术作为辅助叙事的手段,更是将其作为文本建构的重要构成要素。[3]当前数字影像已经成为动画电影创作的核心技术,艺术与现实之间产生了更加强烈、多元的互动。动画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以“科学幻想”审美为创作基础,通过发挥科学与人文的协同优势,不仅彰显了“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的人文精神,也借助成熟的数字动画技术,塑造了火星的科幻场景,为观众呈现更高品质的视觉审美效果,彰显了科幻动画电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该片从技术美学角度反思了“虚构与现实”的关系,通过发挥动画技术的应用优势,营造具有独特审美和艺术表现力的视觉画面,其中传递的思想主题、艺术审美契合了受众的想象力消费美学偏好,实现技术美学、艺术美学与市场需求的融合共生。数字时代,现实元素、事物能借助数字技术,转化为虚拟的“影像”内容。事实上,其他动画电影也通过平衡技术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塑造了新的视听美学。改编自刘慈欣创作的同名小说的科幻动画《三体》(林铭浩,2023)通过将赛博朋克、蒸汽朋克等新型动画美学风格融入其中,积极采用图形渲染引擎、动态场景模拟等数字技术,将许多实景无法展现的内容“具象化”,不仅为观众呈现了更加新颖的视听画面,也为动画电影创作注入了数字活力。
(二)多维审美表达:客观现实与虚拟影像的融合
“科幻片是电影的一种类型,其特点是故事情节充满科学幻想,从某种程度上讲这类影片要靠传奇壮观的特殊效果支撑。”[4]“假定性”是动画艺术的核心手段,通过遵循动画创作逻辑,利用动画技术对现实世界、叙事元素进行艺术重构,从而实现虚拟影像、现实话题的多元表达。[5]贝肯熊是知名动画IP,动画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将叙事场景升级到火星,使用地火飞船、AI探测器等科幻元素,以新的“动态美学”方式讲述贝肯熊到火星冒险的全新故事。贝肯熊接到火星抓怪任务后,无意间闯入多巴胺色的地下秘境,意外与火星怪物大橘子成为好朋友,最终共同应对火星危机的科幻故事。该片通过采用技术美学与人文叙事相融合的视觉语言,积极融入现实语境,塑造独特的动画奇幻想象,讲述不断反转、创意十足的故事内容,塑造了现实主题与动画影像相融合的叙事情境,不仅赋予观众新的审美感受,也使观众思考其中传递的善良、勇敢、真诚等积极情绪,从而延伸到现实社会语境,最终实现对人性的现实关怀。
在科幻题材动画电影创作过程中,需要密切融合时代审美语境,积极关切现实环境,通过杂糅多种审美元素,营造真实、浓厚的生活氛围,拓展影片的叙事空间。以日本科幻动画电影为例,其中融合了戏剧、冒险和家庭等多种类型元素,塑造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相融合的网络虚拟社交空间。在科幻动画电影《哆啦A梦:大雄与天空的理想乡》(日本,2023)创作过程中,通过设置时空交叉的“理想乡”场景,设计具有时光跳跃机能力的“时光齐柏林飞艇”、四次元垃圾袋等科幻元素,在营造自由、奇幻想象空间的同时,生动唤醒了观众的童心。该片通过采用大数据、实时引擎等技术,精准捕捉动作细节,数字化还原动画电影的创作效果,诠释兼容趣味与创新等叙事美学,使虚拟影像与客观现实实现有机融合。
(三)多种审美元素:星际文明与冒险旅行的题材融合
“电影故事片的构成元素有剧本、摄影、声音、剪辑、导演和表演。”[6]科幻动画电影表演是一种“非真人性”表演,为使叙事内容有效传递给受众,需要合理利用数字技术来替代人物角色表演,借助色彩、光影和蒙太奇等叙事手段来传递角色心理。[7]动画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以火星为叙事场景,将人工智能、火星和宇宙等科幻元素、航天知识融入其中,不仅激发了观众对科幻世界的想象,也拓展了观众对航天知识的认识。机器人伽利略13号具有鲜明的智能人特征,贝肯熊和伙伴们共同完成火星任务的冒险过程,也是实现太空梦的过程。G13是亚瑟博士研究的智能机器人,当接到任务要保护贝肯熊时,他紧跟贝肯熊,生怕他出现意外。但是,贝肯熊为了证明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任务,一直想摆脱G13的“保姆式”束缚,在相互争吵的过程中,开始了两人的友谊。贝肯熊在完成任务时,遭遇了飞船无法着落、打不开密码锁以及找不到方向盘等困难。但是,G13帮他轻松解决了各种难题。通过以冒险旅行为框架,将机器人伽利略13号、火星文明、太空旅行和奇幻冒险等多种科幻元素融入其中,促进动画想象逐渐进入成熟的、广阔的叙事视野。
技术创新为动画科幻电影想象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动画电影能够借助更加智能、更高层级的智慧技术,关照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动画电影《熊出没·伴我“熊芯”》(中国,2023)通过将智慧技术、数字美学和人工智能融入电影叙事,对动画寓言进行“智慧化”呈现,使科幻想象与现实意义相融合,不仅为观众打造了浩瀚的宇宙空间,讲述了充满游戏性、趣味性的科幻故事,也以母爱、亲情等人性化故事内核,更好地满足观众对科幻动画电影的奇幻想象。
二、受众转向:想象在场逻辑
奥地利科幻小说家赫伯特·W·弗兰克对“科幻电影”下了定义:“科幻电影是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8]动画是想象的艺术,结合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9],为使受众充分理解科幻动画电影的叙事内容、主题表达,更好体会科幻动画影片所营造的虚构想象,需要以受众审美、理解偏好为基础,通过发挥科幻动画电影的想象优势,将抽象思维转化为可视化的具象表达,以更加丰富的叙事内容,实现想象在场、内容在场的叙事目标。动画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以“受众在场”为导向,以想象在场为基调,通过对知名动画IP“倒霉熊”进行合理改编,以开放性叙事逻辑,构建了基于强大想象力的奇幻空间。
(一)想象在场:审美想象的“具象化”呈现
学者刘书亮认为动画艺术“每个画面都进行了生动夸张的艺术化处理,从而将动态的影像呈现在观众眼前,使观众幻觉性地身临其境”[10]。叙事话语、叙事情境是受众理解电影意义的重要途径,通过关注受众偏好,营造自由、充满想象的动画场景,不仅唤醒了受众的个人情感、个体经验,也实现了影片意义的生动阐释。[11]动画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利用科幻技术塑造了红火戈壁、赤霞平原、幽蓝晶湖等独特的火星秘境,以高饱和的色彩美学,打造数字动画科幻生态,赋予观众强烈的奇幻想象。该片通过利用技术赋能优势,将充满想象的科幻景象带入动画电影,塑造了完全异于现实生活的宇宙空间,不仅满足了观众对奇幻影像的渴望,也通过营造逼真、具象的科幻动画场景,充分激发观众的多重感知,使其获得“沉浸式”观赏体验。“虚构的”想象力是科幻动画电影的核心要素,如何借助数字技术,向受众合理呈现科幻想象和动画意境,是想象力消费美学环境下,动画电影创作的重点。《超级马力欧兄弟大电影》(美国,2023)通过以“影游融合”为背景,借助技术手段和动画叙事,采用审美想象“具象化”的表达方式,对系列游戏《超级马力欧》进行改编,通过增加游戏粉丝、动画观众的多元期待,设计妙趣横生的蘑菇王国,融入奇幻冒险元素,使其中描述的形象、场景能够在相应的游戏世界中找到对应,推动不同类型受众透过视觉符号获得相应的“在场意义”,成功引发受众的好奇心与想象力。
(二)内容在场:不断反转的趣味故事剧情
“科幻电影发生在一个虚构的但原则上是可能产生的模式世界中的戏剧性事件。”[12]动画电影作为想象共同体,其中不仅承载了人类对未来的向往、对现实的思考,还彰显了对世界本质的探索。当贝肯熊身着太空服飞向太空时,由于第一次登陆火星的贝肯熊头部太大,戴不上宇航头盔,而在戴头盔时,不经意间触发了宇宙飞船的舱门开关,意外弹射了飞行舱。贝肯熊着陆后,在特工的职责本能下,贝肯熊迅速进入“战备状态”。但是,它并没有意识到正在逼近的危险,通过巧妙设置故事情节,使观众对火星任务获得神秘体验。当贝肯熊和G13无意间闯入火星,想要尽力完成抓怪任务时,由于自己与火星怪物大橘子之间的力量差距过于悬殊,不仅没有完成抓怪任务,反而被其抓获。在仙女湖旁,当贝肯熊发现怪物是大橘子心仪对象小蓝时,就灵机一动,将任务从“硬核抓捕”改成“浪漫助攻”,通过帮助大橘子向小蓝示爱,等其麻痹大意时,再找机会抓捕。然而,贝肯熊的“浪漫助攻”计划并不顺利,向小巨鸟借羽毛时,被巨鸟怪咬到。在逃跑时,脑袋撞到了石头上。在沙丘上滑行时,不小心翻车。在不断翻转、出丑的故事情境下,贝肯熊仍然自信地说道:“可是很厉害的特工,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之中”。前后两极反差的故事情节,不仅增添了影片的可看性,也让观众对贝肯熊的角色性格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受众在场:大众审美偏好的积极回应
荷兰学者约斯·德·穆尔对数字媒体的互动性进行论述,提出“数字传媒构成了一个颇为广阔的领域,并拥有多媒体性、虚拟性、互动性和非线性的特征……读者在论述和互动过程中,不仅能促使作者独立思考,也可以完成读者的身份构建”[13]。受众在场是对受众核心地位的认可,也是对受众审美偏好的积极回应。[14]动画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以经典IP“贝肯熊”为基础,聚焦受众对科幻电影的丰富想象、对科幻内容的丰富需求,用技术与人文相融合的美学方式,表达了有关火星世界的科幻想象,使动画影像从单向内容表达转向交互体验。该片聚焦大众审美取向,诠释与科幻动画电影的美学内核一致的美学理念,不仅让创作者解构、融合想象力美学,也让受众以更加亲近、自然的心态拥抱科幻动画美学。《蜡笔小新:新次元!超能力大决战》(日本,2023)是“蜡笔小新剧场版”第一次使用3DCG技术①的创作尝试,通过发挥数字技术优势,赋予观众更加立体、真实的“蜡笔小新”形象。该片塑造的蜡笔小新是有数十年历史的经典IP,为使该片内容既能被粉丝认同,也能获得其他观众认可,通过以受众在场的方式,积极凸显时代性,兼顾温暖力量与创意想象,通过讲述社会现实话题,回应不同类型受众的审美偏好,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影片诠释的丰富意义。
三、叙事转向:主题内核
科幻作家陈楸帆认为:“我们需要通过幻想去挣脱现实的枷锁,去找到属于每一个人的崭新道路,去探索在未来技术革命下人性的尺度,去讲述一个个属于数字时代的人类共同体神话。”[15]在数字文化语境下,动画电影借助科幻叙事手段的应用优势,诠释更深刻的主题内容,在直达观众内心的同时,使影片的叙事主题获得更多表达。动画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通过设置充满巧思的故事剧情,讲述贝肯熊与大橘子、伽利略13号之间温暖感人的友谊故事,不仅传递了贝肯熊永不放弃的成长精神,也探讨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内涵,实现了多元主题的全面升级。
(一)治愈内核:面向全年龄段受众的情感表达
治愈系电影通过采用温暖叙事格调、简单的叙事范式和舒缓的叙事节奏,向观众勾勒了舒缓自在的生活图景,达到治愈效果。[16]“将艺术作为一种治病救人的实用手段并不是出自艺术本身的要求,而是源于病人的需要。”[17]动画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聚焦友情、成长的叙事主题,讲述贝肯熊与大橘子的友谊和相互帮助及贝肯熊个人成长的故事,不仅获得了幼龄观众的认可,也成功引发不同年龄层受众的情感共鸣。该片向观众传递了积极、正向的情绪,尽管塑造的贝肯熊仍然笨拙、倒霉,甚至会在不经意间犯错、闯祸,但是,贝肯熊乐观、自信的性格,总是能够成功、巧妙地化解各类问题,使观众从中感受到强烈的治愈力。动画电影《疯狂元素城》(美国,2023)通过刻画由“水、火、风、土”四种元素构成的奇异空间,将动物“拟人化”,用先进的动画技术营造充满震撼的视觉画面,传递具有哲学意蕴的故事主题。该片诠释的治愈内核并非简单治愈,而是采用影像文本的形式,将科幻叙事与现实社会相关联,通过升华人物冲突、温情宽容等主题,使人性体验与现实反思巧妙融入其中。
(二)友情内核:勾勒诚挚友情的美好意义
马斯洛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等五类,友情、爱情等情感因素作为社会属性,是社交需求的重要内容,也是所有人都需要的内容。[18]在科幻动画电影中,通过诠释正确的友情观念,不仅丰富了叙事内容,也让观众从中获得更多感动。友谊是始终贯穿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的重要内核,从贝肯熊与大橘子相互救助的“宇宙级”真挚友情到伽利略13号牺牲自己、贝肯熊与大橘子道别等一系列故事,构成了贝肯熊火星冒险的完整旅程,贝肯熊与G13、火星怪物大橘子之间的相处,不仅经历了友情的考验,也见证友情发展的过程。该片讲述跨越星际的友谊故事,是贝肯熊火星冒险故事的最大收获。从最初大橘子只是贝肯熊的抓捕对象到成为贝肯熊的交心好友,在经历“又笑又闹”的冒险体验后,两人发展成为真心相处的好友,并在火星危机的实际行动中,传递出真正的友谊能够跨越各种隔阂,使观众感受到纯粹、真挚的友情,也让观众从中体会到“只有关心他人,才能交到真朋友”的朴素真理,即任何真心的陪伴都将收获真心的回馈,并且在保护朋友过程中,通过唤醒内心力量,变得更加坚强。
(三)成长内核:科幻与现实融合下的成长叙事
动画电影通过使用成长叙事,不仅有效建构故事冲突,也制造了新的叙事景观。[19]在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中,贝肯熊为了证明自己,接下了火星抓怪任务,于是第一次登陆火星,并与自己的新伙伴机器人G13一起抓捕火星怪物。最后,特工们决定保守秘密,告诉特工局在火星上没有发现怪物,也没有任何生命迹象。洁西卡对贝肯说:“火星任务失败了,但你救了火星,宇宙最强特工!”该片通过采用成长叙事的艺术手段,描述贝肯熊从以往的“倒霉熊”到“宇宙最强特工”的火星冒险旅程,见证了贝肯熊的身心成长、认知变化等历程,不仅使观众充分感受到贝肯熊不怕挫折的成长精神,也成功唤醒了观众对成长意义的价值认同。
(四)人文内核: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升华
动画电影借助动画想象空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寓言式”书写,有助于唤醒观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美国后现代理论家弗雷德里克·杰姆逊提出:“寓言性就是说表面的故事总是含有另外一个隐秘的意义。寓言就是可以从思想观念的角度重新讲述或再写一个故事。”[20]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生动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表达了人类应敬畏生命、共建美好家园的叙事主题,通过将天马行空的科幻想象与宏大叙事主题相融合,实现了对人文关怀的深刻思考。该片生动诠释了人与自然相处的困惑、渴望,通过探索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揭示人与自然生存的平等性,表达了强烈的生态意识,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升华。在动画电影《熊出没·重返地球》(中国,2022)中,通过密切关注现实热点,将生态环保和人文哲思作为创作重点,选择地球变暖和生态破坏作为叙事切入点,借助科幻世界观,倡导观众树立正确认识自然、反思自身行为的意识,传递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积极叙事主题。
结语
电影《贝肯熊:火星任务》是一部完全由我国主创团队完成的动画作品,凭借丰富的文化元素,独特的科幻美学表达方式,使观众在获得趣味体验和想象力美学的同时,对国产动画电影的叙事方式、审美表达形成全新认识。在数字文化语境下,科幻动画电影要关注大众的审美取向,积极关联社会现实话题,通过运用数字技术的呈现优势,生动、深刻表达人文审美和科幻创意,积极诠释多元主题,使用能够释放观众想象力的视觉元素,充分满足受众的想象力消费需求,从而不断提升科幻动画电影的市场竞争力。
【作者简介】 张宗泽,男,山西太原人,山西传媒学院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 本文系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绘本创作》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编号:J20221184)成果。
①3DCG技术,即指三维计算机图形技术,通过该技术可创造出三维计算机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