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中国幻想类电影的艺术特征及发展格局

2024-06-28 09:58张阿利侯丹丹
电影评介 2024年7期
关键词:奇幻动画电影科幻

张阿利 侯丹丹

【摘 要】 2023年度的幻想类电影在生产与消费上都表现出平稳发展态势,其中,在不同创作体系中实现类型融合与科幻元素多元调配的科幻电影、在改编和重述中深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与中式技术美学探索的历史奇幻类电影、将幻想类质素作为电影叙事配方以期缝合现实与想象世界沟壑的当代奇幻类电影、更注重科技思维和未来理念的亲子动画电影,共同构成本年度幻想类电影的总体面貌。现阶段处于动态发展阶段的幻想类电影,在电影题材拓新、类型融合、文化消费、价值传播等不同层面,对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2023年度; 幻想类电影; 想象力创作; 想象力消费

得益于新时代以来中国电影在政策导向、法规机制、产业改革、科技创新等多重领域取得的进步,同时伴随着网生代为主体的青年群体日益成为电影创作和消费的主力军,电影的艺术创作想象力与市场活力获得较大程度的释放。在众多增益因素的复合效用之下,一批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内容和形式上都充满幻想色彩”[1]的幻想类电影佳作接续面世,包括具有超现实、假定性美学和寓言性的电影、玄幻魔幻类电影、科幻类电影、影游融合类电影[2]等主要类型以及部分动画电影。对中国电影的高质量发展而言,现阶段处于动态演进的幻想类电影,在电影题材拓展、类型融合、文化消费、价值传播等多个层面,无疑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2023年中国电影类型多样、主题丰富,电影同大众情感和社会议题的关联愈加紧密,电影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2023年度的幻想类电影在供给侧与消费端同样呈现出强劲的复苏趋势,以动画电影为例,2023年度动画电影上映数量为65部,占比年度上映总数的13%;票房成绩为79.9亿元,占比年度总票房的15%,单片票房1亿以上的占比动画电影总上映数量的22%。[3]在艺术创作方面,于不同创作体系中焕发出别样风貌的科幻电影、在改编和重述中以期达成叙事突破的历史奇幻类电影、意欲缝合现实与想象世界沟壑的当代奇幻类电影、注重科技思维和未来理念的亲子动画电影等,共同构成2023年度幻想类电影的基本格局。

一、科幻电影的类型融合与科幻元素的多元调配

2023年度的真人科幻电影,既有《流浪地球2》(郭帆,2023)这样的系列硬科幻类型电影,也有将科幻逻辑作为叙事主线的准科幻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孔大山,2023),还有《非诚勿扰3》(冯小刚,2023)这类以科幻元素为叙事背景的软科幻电影。《流浪地球2》受到的高关注度以及获得的高票房,一方面与原著作者刘慈欣和其小说的影响力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在于沿用导演郭帆主导的主创作团队、创作机制和合作经验,以及前作上映至今的口碑积累。《宇宙探索编辑部》作为一部小成本制作,其非凡的影像风格背后是兼具编导的青年导演孔大山“作者”式的把控。《非诚勿扰3》作为此系列的完结之作,科幻元素只是电影叙事时空的“外包装”,其内核依旧是延续两部前作的冯氏喜剧模式。

(一)远景科幻想象的系列生产与主题深化

众所周知,硬科幻电影因虚拟制作要求、假定时空场景、特殊视听效果等创作限定,必然需要更大体量的投资、更庞大的专业创作队伍、更多跨领域的合作以及更长的制作周期。《流浪地球2》和前作在公映后皆出版了《电影制作手记》,详细分享了创作团队的工作流程及创作细节,在电影项目的可持续运作以及制作流程的科学监管等层面,可作为中国科幻电影推广应用的经验范本。此外,系列的第三部提前4年官宣定档,显示出创作团队对基于前作基础上所作的科学预判的自信,进一步确立了该系列在中国科幻电影领域诸多层面的意义。

作为系列的前传,《流浪地球2》延续前作所的基本“世界观”,在遵循科学人文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基于现实逻辑思维所进行的科幻想象维度展开,聚焦于宇宙星球生态、人类未来命运、数字生命伦理等宏大主题。有主要人物结局的设置在前,续作必然要在限定中做叙事线的扩充,《流浪地球2》以核心角色面临的外在困境与内在人性抗争,设置新的情节点的同时完成人物关系的再造:刘培强为获得岳父和儿子进入地下城的机会,而不得不解决放弃生病妻子的抉择和参加航天员计划的出路;图恒宇所面临的是女儿以数字生命的方式得以延续的可能,与此种行为触犯法律和违背科技伦理之间的矛盾;而旁观者的马兆同样处在同情图恒宇和坚守职业操守的“情理之争”中。创作团队与“中国科协科技传播与影视融合办公室”的紧密合作,夯实了科学理论作为电影想象力创意的基底,量子智能计算机550W和MOSS的设计,一方面以片尾断续信息的提示为续作的展开和走向埋下伏线,另一方面是《流浪地球2》在世界观设定方面的较大突破,展现了科幻电影对科学技术未来发展的合理探索与前瞻思考,对普通民众、掌握信息技术的精英群体、拥有操控一切之可能的智能机器之间冲突的展示,是电影对当下人工智能、数字生命以及科技伦理等热点的回应。所谓的中式科幻美学,不仅是在叙事时空层面有着鲜明的中国元素和中国符号,更是在电影中体现出中国文化和精神内旨,片中周喆直所说“我信,我的孩子会信,孩子的孩子会信”,展现中国人“生生不息”的自信和“愚公移山”的信念,借“股骨”故事发表的演讲,体现出化解人际矛盾与国际纷争所运用的中国哲学。与此同时,片中在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形象设定对比以及意识形态表达等方面,仍未彻底摆脱好莱坞类型电影的惯常手段,相信此类不足在续作中会得到逐步优化。

(二)中景现实虚拟科幻想象的艺术化创新与作者性坚守

作为导演孔大山的处女作长片,《宇宙探索编辑部》可以称之为集合调用了其此前多部短片中的核心叙事元素、影像基调及创作技法:《法制未来时》(孔大山,2015)伪深度新闻报道节目的荒诞风格,《亲密爱人》(孔大山,2016)的手持移动长镜头调度,《春天,老师们走了》(孔大山,2017)以方形对称构图、大量跳切以及声音叙事所作的视听实验。在第五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上荣获三项大奖的《宇宙探索编辑部》被观影团评价为“从经典电影类型进入到中国科幻的未来关怀,求索问道,显示了青年电影人的想象世界与精神哲思,诗性浪漫,呈现了科幻类型与青年电影发展的新方向”[4]。

孔大山以一则关于村民抓到外星人的电视新闻为创作源头,塑造了穷困落魄、孤独执着的科幻杂志主编形象。为探寻外星文明几近癫狂的唐志军,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召”到同行队友,《一路“西游”》(Journey to the West)的四人团队对应唐僧师徒,而他们踏上寻找外星人之旅的真正目的也不在于“求取真经”,途中所遭遇的荒诞不经的事件以及遇到的从事不同行业的“不得志”群体,才是电影着意展现的人物群像和时代症候。尽管每个人“上路”的意图不同,但其内核依然指向个体与现实困境的和解、精神救赎和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在形式层面,近年来在国内并不鲜见的伪纪录片式风格和章回体叙事结构,体现出导演的“游生代”特质和媒介思维自觉。电影多次以不同类型电影的叙事模式进入,又转而走向反类型,以中断叙事的方式,展示作为载体的媒介所负载的媒介景观:通过网络论坛追踪发帖人、气功热时期用以接收信号的信息锅、在市场上业已消失的“古董”探测器等。导演对“麻雀漩涡”带走孙一通等众多神迹时刻的模糊处理,以及结尾“是否寻到外星人”的开放式悬置,皆体现出电影充满想象力的“外壳”与聚焦普通民众身处现实的“内核”之间的张力。从电影伊始唐志军接受采访段落中模拟20世纪90年代电视机转播的视觉效果,到电影最后一个镜头从唐志军的特写逐渐拉向外太空,电影在结尾处消解了此前一直刻意保持的纪录片式的“客观”视角,以DNA双螺旋形状的“宇宙”替代性地回答“生命意义”之问。

(三)近景现实生活类科幻想象的“科幻佐料”与“喜剧底色”

借用科幻或泛科幻元素,基于想象的未来世界作为叙事时空设定的“软”科幻电影,是好莱坞相对成熟的电影亚类型。21世纪以来,中国的“软”科幻电影自《长江七号》(周星驰,2008)到《疯狂的外星人》(宁浩,2019)、《被光抓走的人》(董润年,2019),其共同特点皆在于以导演的作者模式为主导,将科幻元素融入电影叙事,从而在类型的融合叙事中延展出别具新意的故事。以此角度看,《非诚勿扰3》尽管有冯小刚导演创作团队沿袭两部前作的作者模式,又有人工智能机器人的角色设定和“2031年,海南”的明确时空定位,但究其没有达到预期的原因,或许在于导演“喜剧电影科幻化”的题材求新,与“科幻题材电影喜剧化”融合所产生的错位。稍显老套的“智能人是否会产生自主意识”的设定在该片失去了叙事效用——电影结尾,笑笑和秦奋各自的机器人替身结伴出逃,这一剧情设定背后的智能机器人产生自主情感所引发的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被当事人当作笑谈而被迅速消解,秦奋此前因担心机器人产生自主意识而发生的自我身份认同危机也随之失去叙事意义,该片“机器无法替代人”的主旨根基便发生了动摇。同时,延续两部前作的以大量对话为喜剧主调的模式,与当下电影受众主体的观影期待有相当的距离。

2023年度的几部科幻电影均有较强辨识度的作者标签或印记,显示出新力量导演、青年导演与资深导演对科幻类型元素的多元认知、把握和创用。《流浪地球2》在电影品质上继续发挥着科幻电影领域的头雁效应,同时在类型创新和主流价值表达等层面,亦可称为新主流电影的标杆引领。《宇宙探索编辑部》糅合科幻、荒诞喜剧、公路片、悬疑片等诸多类型元素,丰盈的文本有着较大的解读空间,体现出青年导演高自由度的电影理念、强烈的创新诉求、磅礴的想象力以及鲜明的作者性和文学性。与此同时,基于现实的近景科幻想象,不能将“科幻”当作噱头,科幻元素不是叙事和类型的“黏合剂”,由口碑红利累积的情怀消费同样不是“通行牌”,紧扣时代脉搏,在艺术创意层面保有真正的创新,才能做到始终与观众同行。

二、奇幻类电影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与中式技术美学探索

奇幻类电影概念与范畴的界定,在国内不同学者的研究语境中存在差异性表述,广义的界说认为奇幻电影是“通过想象运用虚构手段架构新时空、塑造超自然形象和编排神奇惊险情节具有奇幻审美品质和令人惊奇审美效果的电影类型”[5]。本文倾向于从相对狭义的角度区分,即将具有显明类型特征的科幻电影和影游融合类电影同奇幻电影分离开来[6]。2023年度的奇幻类电影,既有对历史和传统文化资源的再开掘与新转化,也有将自主创新技术成果转换为新美学的尝试,其中《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乌尔善,2023,以下简称《封神第一部》)与《深海》(田晓鹏,2023)较具代表性。

(一)中国传统神话史诗的当代重述与电影IP创新

电影《封神第一部》改编取材于小说《封神演义》和宋元话本《武王伐纣平话》,在基本的故事性层面,电影抽离出姬发“个体”觉醒与“英雄”成长的主旨,以质子姬发对“父亲”纣王殷寿由顺从到对抗的变化,以及姬发与生父姬昌“父子”关系的转变为叙事主线,用姬发串联起殷郊、伯邑考、妲己、姜子牙等一众人物关系图谱,整体故事脉络清晰明了。在“封神”众多的人物中,妲己的形象较为典型,借由小说、曲艺、影视剧、动画、网络视频等媒介建构起来的媒介形象认知深入人心,《封神第一部》以纣王与妲己互相利用的关系设置,一改妲己“红颜祸水”的人设,针对这一改编细节尽管众说纷纭,但基于现代审美和当代价值判断的做法,使观众在对想象世界的还原和接受的过程中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满足感。

作为“三部曲”系列的“序曲”,《封神第一部》既有单部电影所应有的叙事完整度,又有奠定电影美学基调、设定“封神”基本世界观、建构“史诗”格局等整体观。《封神》“三部曲”的叙事主干聚焦于——姬发从质子一步步成长为武王的历程,包括由内而外的精神觉醒与蜕变,以及由己及人的外在行动轨迹,最终达成“保卫西岐”和“伐纣”的终极目标。在美学层面,《封神第一部》“以灵活的态度广泛借鉴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相关元素,加以创造性整合与转化,最终将想象的神话世界视觉化、物质化”[7],视觉上提炼出殷商时期青铜器、宋代山水画以及明代水陆画等美学符号,融汇整合出独特的神话想象世界和殷商美学;组建由音乐总监、好莱坞作曲家、音乐制片人组成的国际音乐团队,选用古琴、埙、筝等众多传统乐器,同时基于考古成果和想象力的有机结合,用现代技术“复原”出殷商时期的乐器和音乐形态,“质子战舞”“殷寿击鼓”“伯邑考吹箎”等段落充分展现民族乐器的特性和民族音乐的独特风格。美国作曲家戈迪·哈布(Gordy Haab)为电影谱写了具有较高辨识度的人物音乐主题以及场景音乐,全片呈现出中西合璧的总体音乐形态,既符合“史诗”气质又含有鲜明的“中国”基调。此外,目前众多电影的官方媒体矩阵,其最大功用聚焦于商业宣发营销,尽管有互动平台和渠道,但仍是一种相对单向的物料输出,“封神宇宙”的建构,应该由创作者和受众群体在系列电影的设定和跨媒介融合的作用下共同推进,且不断修正、扩展其边界,打造集中的粉丝聚合空间和互动机制,在双向互动中持续输送养料,“封神”系列电影的后续开发和创作会获取更多的精进空间。

(二)奇幻动画电影的技术升维与题材拓展

《深海》是2023年度中国电影中具有独特原创性的作品之一:一方面,粒子水墨技术的自主研发和创作实践,使创作者对深海世界极具想象力的创意得以视觉化呈现,“在视觉表现和技术水平方面为中国动画重新定义了标杆的高度”[8];另一方面,电影展现了重度抑郁症儿童不可思议的斑斓梦境,创作者聚焦的这一特殊群体,体现出深刻的人文关怀,拓展了奇幻类动画电影的题材,也为中国动画电影提供了全新的人物形象坐标。但换个角度来看,电影着重视听感受的情绪渲染之“优点”,同时也是碎片化、反线性逻辑叙事的“缺点”,形式与内容孰重孰轻的争议,是该片得到两极分化评价的焦点所在。

以阿尔茨海默病为代表的疾病叙事,是近年来国内外电影中常见的主题,此类电影的难度之一就在于如何能沉浸式地展现出病人异于常人的主观感受,《深海》以叙事结构的安排和视听的创新呈现,在此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电影整体的叙事由纯梦境、现实梦境的交织切换、现实世界童年经历的闪回三大段落组成,电影近三分之二的段落以第一人称视点和主观视角为主,使观众代入参宿慌乱、沉闷、压抑、不安等复杂情绪交织的主观梦境,欲扬先抑的结构设置,为此后参宿冲破次元壁时的“反转”做了充分铺垫。创作者以冷暖色调的对比映照参宿在两个世界的具身镜像体验,同时设置了诸多隐喻来暗示参宿在现实世界所遇到的困境根源,海精灵不仅是参宿穿梭梦境与现实世界的参照物,更是她“找到妈妈”的引领者,用海精灵做出的疙瘩汤使人产生美妙的幻觉,因此借由它找到的“妈妈”是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它是一种来自外部的情绪控制和慰藉;红色丧气鬼是妈妈留下的红色帽衫的化身,是参宿过往痛苦记忆的象征,是其一直逃避的“晦气”;深海之眼则是参宿遭遇的原生家庭创伤之源头,所以当她最终抵达深海之眼后,终于完成了自我精神的救赎,与自己达成和解的参宿自愿沉入深海。这一悲剧式的结局,指涉了现实世界中普遍有着精神困境的当代人,电影以寓言的方式为此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出口。

在2023年度的奇幻类电影中,创作者在各自擅长的创作领域持续深耕,在新作中保有此前作品一贯风格的同时,又在题材选择、技术维度、内容深度等层面做了新的探索。乌尔善导演此前的作品和正在开发的项目均聚焦于奇幻、武侠等类型,《封神第一部》是导演在《寻龙诀》(乌尔善,2015)之后历经八年的心血之作;《深海》距导演田晓鹏上一部高口碑之作《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田晓鹏,2015)同样时隔八年。《封神第一部》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深挖丰盛的中国古典资源库,在历史典籍、古代美术、文学文本以及传统文化哲学思想中汲取养分,在对历史时空的景观想象中完成中国故事的国际化表达;《深海》以自主的创新技术实践,验证以水墨画为代表的传统技法有着持续开发的可能,彰示出凸显主体性语境下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幻想类质素作为电影叙事配方的显效与失效

在国产电影的类型生产中,“故事题材一般会结合超自然、人类无法预知或想象的事物”且“超自然事物无法用科学解释,而是作为一种既定的‘真实存在”[9]的奇幻电影脉络始终存在,近年来《夏洛特烦恼》(闫非/彭大魔,2015)和《你好,李焕英》(贾玲,2021)等作品票房口碑双赢的效应,推动了当代奇幻电影创作模式的再循环。2023年度的《交换人生》(苏伦,2023)、《超能一家人》(宋阳,2023)和动画电影《茶啊二中》(夏铭泽/阎凯,2023)是此类电影的代表,将幻想类元素作为重要的叙事“配方”加以施用,既有满足消费主体和市场对想象力消费需求的可能,也存在低质化、同质化带来恶性竞争的风险。

(一)奇幻“包装”与叙事内核之间的错位

奇幻电影中“换身”这一“游戏规则”的机制,是在限定时间内满足限定条件才能“开启”的“游戏”,而未知的、随机的结果带来叙事上的悬念。“换身”后身份、年龄、职业互换引发的反差,是此类型电影惯常的喜剧叙事手段,《交换人生》的核心创意是在此喜剧类型设置之上所做的反类型叙事结构尝试。在经过六天的“奇幻之旅”后,现实世界中有着“出走”冲动的少年陆小谷,产生了“回归”的愿望,患阿尔茨海默病的奶奶是其回到现实时空的动力,儿时由奶奶陪伴玩耍的滑梯和废弃的小院是连接想象世界的通道,是其作为个体在潜意识中关于“家庭”的美好记忆之源,是其自我意识觉醒的源头。在陆小谷这条主线之外,大龄未婚女青年金好与母亲之间的冲突、律师仲达在职业操守和金钱诱惑之间的挣扎、遭遇网络诈骗的老年群体的情感危机等,电影多条叙事线引出较为庞杂的主题。而电影在后半段几近抛弃喜剧和爱情的类型叙事,转而以“奇幻”方式解除了叙事主线的“危机”:贪心的仲达变成笼中之物、合力解决诈骗案的金好母女重归于好、失而复得的陆小谷回归家庭,这样的结局处理或许迎合了春节档电影合家欢的需求,但无疑消解了其对诸多现实问题思考的力度。

(二)奇幻元素的挪用与跨文化改编的偏差

“喜剧+”是开心麻花团队制作电影的标签,导演宋阳的两部作品皆为“喜剧+奇幻”的类型定位,《羞羞的铁拳》(宋阳,2017)中遭遇雷电的电击而互换身份的“奇幻”设定,移植于同名话剧;《超能一家人》改编自电影《超能力家庭》(俄罗斯,2016),“奇幻”的叙事动因挪用自原版电影,郑前的四个家人因经历陨石坠落而一夜间拥有了超能力,唯独他本人是正常人,而超能力只有在全家五人同处有限的磁场空间时才能发挥效用,以此来暗喻全家人在一起才是“家”的影片主题。从概念设定上看,四人的超能力各有所指,“死不掉”的爷爷、会“隐身术”的父亲、“飞天”的姐姐、“力大无穷”的妹妹,对应人类超越时空限制、肉身获得自由的愿望。但电影创作的核心是如何将概念落实到电影叙事,再经由视听语言呈现。《超能一家人》在改编层面对奇幻元素运用的错位,使得全片呈现出舞台剧式的“间离”效果和童话感:乞乞科夫出场因滑倒引发的“脚滑”与“狡猾”一类用谐音制造的幽默,以及用《相亲相爱》等多首版权音乐串联起来的MV段落,皆与视听语言为本体的电影叙事相抵牾;超能力的设定与电影整体的叙事产生断裂,四人的超能力组合仅成为特殊视效和视觉奇观的展演。

(三)现实题材动画电影中奇幻“分子”的化合效用

《茶啊二中》是同名动画网剧的IP衍生作品,沿袭此前四季番剧的主要人物关系及长春某中学的空间设定,讲述了“学渣”王强与班主任“师太”石妙娜,经由一个奇幻的座钟实现“身体互换”,这一奇幻设定是该片重要的叙事源动力,身体的互换带来的是师生关系的镜像凝视,王强在限定时间内的角色扮演,使其逐渐以同理心理解班主任,更了解自我,石妙娜亦是如此,电影以师生关系为入口探讨了什么是优质教育以及当代教育的本质等主题。游戏思维是该片创作的另一个特质,在动作场景的设计方面合理化的夸张,如开场石妙娜到网吧抓王强一伙的段落,巧妙地将电影叙事时空代入三人所玩的电脑游戏画面,在男生宿舍众人扑灭王强着火的头发等段落对周星驰和其他电影作了戏仿。同时创作者以游戏化、动物化、类型化的属性区分主要人物性格,“王强身具老虎的属性,而贾淳是猴的属性,奉翔的属性是猪,马泽平的属性是马,而石老师的属性是蛇”[10],为后续电影的持续开发奠基。电影所运用的东北方言、东北话的插曲和宣传曲,都彰显了电影的地域文化属性。制作公司“凝羽动画”和电影《茶啊二中》的创作历程表明,在电影技术的进一步升级和全面普及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助力影视加速发展,使得在地域空间上远离技术聚集群高地的地方团队有获得更多创新成果和创意作品产出的空间。

近年来,当代奇幻电影通常以城市作为叙事背景,设定时空穿越、超现实空间等假定性时空,且多依循“喜剧+”的类型融合。《交换人生》尝试将喜剧、爱情、家庭与奇幻类型融合,以奇“幻”的形式讲述奇“换”的故事。《超能一家人》中同样将“奇幻”作为叙事的重要前设,但叙事的合理性与完整性是电影的基本要求,奇幻元素不能成为补救一切不合现实逻辑“漏洞”的“胶水”,对改编的过度依赖和对奇幻元素毫无节制的滥用,只能显示出创作者贫乏的想象力,加速此类电影衰落的进程。

四、亲子动画电影的科幻理念与未来思维“转向”

2023年度上映的动画电影中,除了上文提及的成人向或全龄向的几部外,绝大多数的动画电影以少年儿童为主要受众,注重亲子和合家欢属性,经过对2023年度37部国产动画电影的考察,学者盘剑、姚悦得出排名前三的题材类型分别是“冒险”“喜剧”和“奇幻”的结论。[11]电影的娱乐功效和精神陪伴内质以及是否能提供更大容量和浓度的情绪价值,依然是当下观众选择动画电影标准的最大公约数。

融合动作冒险、家庭喜剧以及奇幻类型等元素的科幻题材是本年亲子动画电影创作的集中选择。例如,讲述2050年“老顽童”董大宝与陪伴型AI机器人孙子董小宝共赴月球旅行故事的《飞向月球》(孙立军/吴限,2023);传统IP大电影新作《舒克贝塔·五角飞碟》(郑亚旗/黄湘南,2023)讲述了舒克贝塔搭乘新装备五角飞碟前往宇宙冒险,在一次意外时空超越之后重建家园的故事;《贝肯熊:火星任务》(王超,2023)讲述为了重获大家认可而冒险偷潜加入火星任务的特工贝肯熊,意外闯进火星的神秘世界并和火星怪物共同经历全新考验的故事;《棉花糖和云朵妈妈1宝贝芯计划》(徐峥,2023)讲述梦想成为机器人科学家的棉花糖,经由朋友的帮助在AI科技世界里,努力发明Q弹机器人的故事。

在2023年度科幻类的亲子动画电影中,综合票房成绩、观影人次和公众影响力等因素,《熊出没·伴我“熊芯”》(林永长/邵和麒,2023。以下简称《伴我“熊芯”》)无疑是较具典型的作品。“对情感的呼吁与对家庭/母爱的别样讲述;采用一种‘高概念剧作法来简化叙事;革新喜剧底色融入技术元素”[12]等特质是《伴我“熊芯”》重要的文本创新点所在,作为该系列的第11部大电影,针对精准受众画像作精准投放的《伴我“熊芯”》,再次证明此系列IP大电影的稳定性:一方面,其延续了该系列的品牌特色,围绕亲情、友情的叙事主核,在熊大、熊二和光头强固定组合基础上做了新人物的扩展,保持主要角色的人物设定和喜剧基调;另一方面,持续更新的电影主题始终紧跟当代社会热点热潮,从该系列最初关注的生态环保到人工智能科技伦理的探讨,逐渐扩充的叙事边界构建起宏大的《熊出没》“宇宙”。此外,电影的制作水准和最新科技应用进一步拓展了电影的想象力,叙事时空从具有东北地域特色的丛林延展到外太空,电影主旨的深度也使观众群像实现从低幼化逐渐到全龄化的转变。

亲子动画电影对科幻题材的选用,不仅是对当下“科幻热”的追逐和回应,也是电影想象力的升级与技术升维共同作用下的内在需求,同时是培养少年儿童受众的未来思维、引领正确价值观世界观建构的有益通道。

结语

限于大投资体量、高技术基础、科学的工业制作管理模式等诸多内部和外部的因素,近年来的中国硬科幻电影在《流浪地球》系列以外鲜有新作问世,《上海堡垒》(滕华涛,2019)与《明日战记》(吴炫辉,2022)的市场表现以及《宇宙探索编辑部》引起的反响,都为中式科幻电影的创新提供了可鉴之资。魔幻玄幻类电影作为中国本土较有原创基因的类型,依然有着巨大的创作空间和市场潜力,庞大的中国文化IP资源库亟待开发。以幻想元素链接现实的奇幻电影,依然存在想象力创新不足这一悬而未解之困,如何避免跟风带来的同质倾向,如何将大众关切的现实议题与类型叙事做有机缝合,是此类电影需要持续思考的问题。有着辉煌传承的中国动画电影,以自主创新的技术专利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已逐渐创立出特色鲜明的“新动画中国学派”,为国际动画界创作和理论的发展贡献了中国方案。

幻想类电影从想象力创作的出发点,到想象力消费的落脚点,在双向的回环中促使电影科技的升级,同时高科技的成果又反哺拓展了创作、创意的工具和平台,而新生代的消费群体在消费过程中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又促进想象力和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进而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链条。2023年度的老中青三代电影创作者,不约而同地把幻想类元素的创意与当代现实接榫,同时将幻想类叙事范式与多种类型电影融合,科幻、玄幻、魔幻、奇幻叙事与艺术片、喜剧片、动画片不断融合出新。通过对2023年度幻想类电影的分析观察不难看出,创作出更多有诚意、有新意、差异化的作品才能满足观众对电影创意不断增长的需求。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幻想类电影在未来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作者简介】   张阿利,男,陕西西安人,西北大学电影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主要从事戏剧与影视学研究与评论;侯丹丹,男,河南洛阳人,西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电影艺术创作理论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化强国进程中中国影视高质量创新发展研究”(编号:21ZDA07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奇幻动画电影科幻
古蜀人也用“烧烤架”?三星堆奇幻之旅来了
PL-01:科幻飙车党
到达科幻里的未来
动画电影大导演养成记
动画电影
没有一位观众曾看过这样的动画电影!
少年派的奇幻“拍摄”
奇幻塔罗岛之一
带电粒子的奇幻之旅
如何挑选100本科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