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向”电影的多元发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想象力消费

2024-06-28 09:58张明浩陈旭光
电影评介 2024年7期
关键词:现实

张明浩 陈旭光

【摘 要】 2023年中国电影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现实向”电影深入关注现实问题,通过与悬疑、家庭、职业等类型或题材相融合的方式进行叙事创新。传统文化现代化转化的作品十分注重“想象力消费”影像化表达,在故事、视觉呈现与中国精神上进行文化传承。在具体类型发展上,悬疑犯罪类电影积极发挥安全教育功能;喜剧电影表现出明显现实深化趋向,关注现实人们职场与生活的喜剧备受关注;动画电影积极探索传统文化题材与科幻想象题材的系列生产;文艺片表现出明显的“元电影”特质,以影像故事对焦“电影本体”“何为电影”等哲理性问题;爱情片表现出明显的IP意识,但从电视剧到电影的跨媒介IP改编依旧存在故事逻辑性不完善等问题。综合来看,深化现实表达,积极探索传统文化想象力呈现和类型融合,是2023年中国电影的艺术启示。

【关键词】 2023年中国电影; 想象力消费; 现实主义; 类型分析

2023年度中国电影表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在市场表现方面,中国电影年度总票房达549.15亿元,其中,国产电影票房创近年来新高——460.05亿元。①显然,取得如此成绩的背后,与电影本身艺术性表达和质量提升紧密相关。一方面,国产电影表现出深入探索、反思现实问题,关注人民大众迫切关心的安全问题等特征,例如《消失的她》(崔睿/刘翔,2023)、《孤注一掷》(申奥,2023)等作品;另一方面,国产电影表现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影像转化的趋势,例如《长安三万里》(谢君伟/邹靖,2023)、《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乌尔善,2023)、《满江红》(张艺谋,2023)等。不仅如此,2023年的悬疑刑侦片、科幻片、动画片、文艺片、爱情片等类型也都表现出明显的创新特质。本文回顾2023年度中国国产电影艺术创作,总结经验得失,为未来中国电影创作提供参考。

一、“现实向”电影的全面繁荣与多元发展

2023年,诸多以“现实生活”为依托或讲述“现实”的作品影响力较大,例如《孤注一掷》《消失的她》《八角笼中》(王宝强,2023)、《坚如磐石》(张艺谋,2023)、《人生路不熟》(易小星,2023)、《前任4:英年早婚》(田羽生,2023)、《热烈》(大鹏,2023)、《保你平安》(大鹏,2023)、《学爸》(苏亮,2023)、《拯救嫌疑人》(张末,2023)、《三大队》(戴墨,2023)、《涉过愤怒的海》(曹保平,2023)、《第八个嫌疑人》(李子俊,2023)、《我爱你!》(韩延,2023)、《河边的错误》(魏书钧,2023)、《再见,李可乐》(王小列,2023)、《瞒天过海》(陈卓,2023)、《二手杰作》(王子昭,2023)、《我本是高山》(郑大圣,2023)、《热搜》(忻钰坤,2023)、《长沙夜生活》(张冀,2023)等。这些作品形态各异,类型丰富,在不同的类型维度上深化现实表达,例如关注教育问题的《八角笼中》,关注家庭生活的《再见,李可乐》,关注电信诈骗问题的《孤注一掷》,关注扫黑除恶问题的《坚如磐石》等作品。

悬疑刑侦类型电影《孤注一掷》关注与当下中国社会大众密切相关的“电信诈骗”这一现实问题。“电信诈骗”作为近年来国家一直号召民众注意、防范的重要问题,依然时有出现,且诈骗手段层出不穷。面对“电信诈骗”背后动辄会让一个家庭覆灭的现实问题而言,《孤注一掷》在叙事上以层层讲解诈骗手段的方式,将诈骗过程、被骗后的家庭遭遇、如何避免被骗等进行了全面地展现,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

与《孤注一掷》类型相似的《消失的她》关注的是现实生活中的“爱情问题”。“以爱之名进行诈骗”在现实生活中偶尔发生,例如近年来新闻报道的某男性群体借助爱情之名让女性购买房屋的爱情欺诈行为等。如何避免陷入“爱情陷阱”,是诸多女性亟需关注的现实问题。《消失的她》讲述了男主人公为钱财而故意接近身价千万的女朋友,在取得其信赖后,谋财害命的故事。该片在叙事上表现出明显的影游融合“剧本杀叙事”特质,这种叙事模式与当下游生代受众的游戏向审美偏好高度一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网生代受众游戏想象力消费的诉求。若按最终逻辑来看,该片就是被害女主人公的朋友及其伙伴们为探求真相而为凶手男主人公搭建“密室”与“剧本”,进而寻找到被害女生的遗体,令“无证之罪”得以落实的故事。该片的巧妙之处在于,女主人公一方代表正义的主人公们是借助“表演”“剧本”等游戏方式搭建了专门促使凶手男主人公伏法的“楚门的世界”,借助虚拟完成对现实证据的搜集。这种游戏反馈现实的设置,也在某种程度上是对虚拟力量、游戏力量的某种肯定。

《瞒天过海》中的主人公同样也是借助“游戏式扮演”搜集到“无证之罪”的犯罪证据。该片主题是“亲情”,讲述儿子为探求被杀害父亲的位置而扮演警察探究真相的故事。片中,儿子在“已知凶手”但“无直接证据”的被迫举动下,选择采用“扮演”的形式,通过“最后一分钟营救女主人公”的“时限”方式,促使女主人公在“倒计时”背景下讲述真实情况,最终成功让女主人公说出真相。该片巧妙的是以一个唯一活着的“当事人”的视角进行讲述,而男主人公要做的便是从其“故事讲述”中发现叙事的“间隙”,以此推翻带有主观性视角讲述的故事,并引导凶手一步步说出真相。这种以影片主人公“讲故事-故事被揭穿-再次讲故事”的模式搭建的叙事,使该片具有某种“元电影”特质——主人公和观众都回到了“讲故事”“判别故事真假”身上,也使该片成为一种“谜题电影”,促使受众不断猜测女主人公所讲的内容是否为真,并促使观众在叙事中寻找故事逻辑的问题。以此,“故事”真相成为该片的重要叙事线索,影片也由此搭建一个故事下的多重故事空间,以给观众“解谜空间”。

同样讲述亲情的作品还有《拯救嫌疑人》《再见,李可乐》等,这些作品又不止于亲情表达,还关注现实问题。《拯救嫌疑人》里面涉及“毒品”“绑架”等诸多严峻问题。该片在搭建戏剧张力的同时,让受众直观地感受到其中危害,并在某种程度上给观众进行了一次“安全教育”与“安全知识普及”。《再见,李可乐》以“完美家庭”的“破碎”为故事起点,讲述高中丧父的女孩与中年丧夫的妻子如何继续生活的故事。该片直击现实医药问题、单亲家庭维系及孩子心理创伤等问题。

还有诸多电影从教育问题入手进行现实反思。《我本是高山》改编自张桂梅校长的故事,将张桂梅校长如何创办免费的女子高中,并如何无微不至地对待每一位孩子的故事进行了较为生动的描写。该片对“山区教育”“物质生活水平差距”“原生家庭”“女子教育”等诸多现实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八角笼中》的故事内核与《我不是药神》(文牧野,2018)具有一致性——都是落魄男主人公一开始为金钱而利用大家,后来被大家影响,成为不惜牺牲自己帮助大家完成梦想的故事。《八角笼中》里的教练从一开始的为私欲(教练出发点是利用孩童来赚钱),到最终被孩童的真诚改变,找到初衷,回归本心,成为“药神”的整个过程,不仅展现了现实中诸多“竞赛不公”“山区教育”等问题,还通过一种窘境中英雄成长的叙事模式,给予观众以生命动力。在这里,演员王宝强的真人事迹与影片人物成长事迹形成某种互文,真切揭示或反思了现实生活中人民向上行走、谋求出路的不易,以及现实的“不确定性焦虑”。但影片给予一种确定性答案——从王宝强的逆袭,到影片中教练带领山区孩子打出声势,都在表达一种努力积极向上、不畏命运的现实理念。由此,这两部电影在某种程度上以“现实人”不屈现实为故事内核,在反思现实、揭露现实的同时,又以主人公努力后实现梦想的结局振奋大众。

此外,还有诸多电影直接以“现实问题”和“职业伦理”来搭建叙事,以此深度揭示现实问题,例如部分电影从“网络舆论”“扫黑除恶”等现实问题中为切入点进行叙事搭建。《热搜》是一部从“网络舆论”这一现实问题出发讲述深刻现实故事的作品。近年来,网络舆论问题如网络暴力、网络侵权、网络虚假信息等成为影响人们生活中的棘手问题,诸多人甚至在网络暴力下抑郁、结束生命。《热搜》将“舆论如何生成”即舆论背后的人为操纵、舆论生成逻辑、舆论的谬误、舆论的传播等进行全景式影像呈现,深切揭露了舆论背后的可操纵性,进而将“舆论黑箱”下人们所陷入的“信息茧房”现实进行展现。由此,舆论背后的权力、流量及将人视为流量物的问题被揭示。这种对舆论的深刻反思、揭示与整体性呈现,无疑能够给受众敲响警钟。另一方面,《热搜》还充分展现了某种“工作伦理”精神。周冬雨饰演的自媒体人从为流量到为“人”的转变,以及为人发声、揭示问题的媒体人坚守,实则表现出一种职业精神。

这种对“职业现实”的深刻呈现在《三大队》《第八个嫌疑人》《坚如磐石》等作品中也有深刻体现。《三大队》与《第八个嫌疑人》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形成一种“故事互文”。两部作品都是以“警察坚持不懈追踪逃犯”为故事核心,并且都以“发现逃犯在逃多年后成家立业”为重要叙事线索。这种逃犯成家立业甚至阖家团圆的设置,与警察为追捕逃犯而四处奔波、无法归家的设置形成鲜明对比,警察的职业精神、职业坚守也由此具象化。并且,这两部作品中的“警察”并非“在职”,而是一种广义上无论在职与否依然坚守“职业精神”的“警察”,并且,《三大队》中从“小分队的自觉成队”到“小分队的一一离开”再到最终“男主终于抓捕到凶手”的叙事过程,在展现“英雄坚守”的同时,也将职业坚守与职业精神进行细致呈现。由此而言,本身的职业精神似乎成为两部作品中主人公的某种人生理念,办完自己的案子,成为他们的人生坚守。这种不在其位依然谋其职的设定及对追捕过程艰难险阻的细致呈现,无疑使这些现实的人、现实的职业更具振奋力量。相对于前两者而言,《坚如磐石》的“职业现实”表现得更具戏剧张力——作为警察的儿子要调查自己违法乱纪的父亲,并将父亲绳之以法。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俄狄浦斯”意味的情节设置使该片更具反转特质。不仅如此,该片所展现的干部违法乱纪等现实问题及系列手段,也使现实问题变得具象化。

在深刻反思现实的同时,也有多部作品以展现温暖现实生活为主线。《人生路不熟》作为一部创新式公路片,一方面展现了货车司机这一群体的现实境况及职业危机,另一方面又与家庭、爱情、喜剧等类型元素相融合,展现温暖的家庭氛围与浪漫的现实爱情故事。《热烈》是一部较为难得的街舞题材,满溢青年文化气息与青春激情的电影。虽然情节简单,但依托于街舞比赛这一情节外壳,影片展现了街舞作为青年文化符号的个人理想和作为职业的复杂现实,在对火热的青年街舞文化进行影像化呈现之时,表达了青年热爱,讴歌了青春理想。与近年来较为火爆的综艺节目《这!就是街舞》形成某种跨媒介互文。《学爸》在反思家庭教育现实问题的同时,又以喜剧、家庭类型融合叙事及多线叙事的方式,展现了现实中尽管面临升学压力但依旧保持生活积极态度的多个家庭,给人一种温暖向上的动力感。《我爱你!》在深度反思养老问题的同时,温情描摹了两对老人平淡的爱情,传递出一种“爱永恒”的主题。而《长沙夜生活》则是将长沙夜生活的烟火气、生活感与民众的生活乐趣进行了影像呈现,具有某种时代记录性。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想象力消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是中国当下的重要课题之一。2023年,中国国产电影表现出明显的传统文化想象力消费式现代化转化的创作特质。一方面,2023年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延续之前以“视觉本位”为主要转化手段的古装大片转化传统文化的一贯风格——“古装大片所奉行的‘视觉本位美学使之在这个‘视觉为王的大众文化时代独树一帜……影片以开阔、高远的远景、全景镜头和许多其他画面传递着一种超现实意味,形成一种中国传统美学的意境之美,完成了一种传统美学的现代影像转化。”[1]《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乌尔善,2023)便是一部将大众奇观神话想象进行视觉化呈现的作品。该片以高度工业化的制作手段,将“朝歌风云”中的人、物与景进行高度展现,不仅如此,该片在构图上汲取中国画作的美学特质,在色调、画面比例及画面层次等多方位上将大众对神话故事的想象进行了尽可能还原式的呈现。影片“用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色彩关系去缔造昆仑;普通的自然环境,例如殷郊、姬发在森林中追逐姜子牙段落的自然景观,用的是范宽和郭熙的山水画里山的形态、树的形态,看起来狰狞、古拙。”[2]由此而言,《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不仅是一部单纯原始想象力满足的作品,还是一部中式美学的融会贯通之作。

《封神第一部:朝歌风云》在故事层面上进行创新。“朝歌之战”作为大众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改编过程中如何让故事有新意、有现代感但又符合大众的“记忆”是该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该片的改编可谓在双重维度上满足了受众想象力消费诉求——即在故事框架及人物关系上符合大众既定想象,采用更为震撼的视觉手段来满足受众的奇观想象,则更能够满足受众不断提升的视听消费诉求;同时,该片又将其中的人物尤其是在神话故事中相对单薄的人物如纣王进行较为细致的刻画,进而使纣王从一个“被妖后迷惑的昏庸之人”变成“被个人权力迷失的集权之人”。这种改编使反派人物形象不再为符号化的背景板,促使整个神话故事更具某种真实感。此外,该片在女性人物塑造上也有创新,片中的女性不再是单纯的符号化形象,而是变为有思想、有意识的现代化女性。例如苏妲己之所以赢得纣王信赖,并非依靠美色,而是她抓住了纣王的利益点。这种改编恰恰能够使之前神话故事中相对单一、扁平的人物变得圆润、丰满。

从历史故事或历史文化中选材,进行影像转化与故事创作,也是2023年想象力消费类电影的重要特征。《满江红》取材于众所周知的岳飞故事,但与大众记忆中岳飞如何战场杀敌、如何与恶势力斗争不同的是,该片将岳飞设置为一种“缺席的存在”——岳飞在全片中从未出现,但故事却围绕岳飞的部下为寻觅岳飞去世前的遗言而起。相对于将历史故事改编而言,该片重构“岳飞去世之后”的故事,是大众记忆中历史故事的某种“续讲”,这种改编方式一则能够规避改编历史故事尤其是像岳飞这样的历史英雄故事改编的真实性问题,二则能够从岳飞部下的系列行为中证明岳飞的精神力量。不仅如此,该片还在叙事上进行了现代化设置。影片类似于一个“密室逃脱+剧本杀”的真人版游戏——在一个相关固定的场景中,一帮人通过扮演、推理走出“封闭空间”,并达到目的。影片所表现出的这种搭建游戏空间的叙事特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游戏消费、体验消费的消费诉求。

《长安三万里》将“诗歌想象”变为影像现实——让大众将口口相传的诗歌这一抽象的、想象的艺术作品,变为具体的、实在的、可体验、可感知的视觉影像。这显然能够唤起大部分观众的记忆,进而达到共情效果。此外,该片还采用以诗串联故事的叙事策略,将故事人物境遇、现实体验、彼时心境与所作之诗巧妙融合,进而使诗歌“感而作诗”之本质得以呈现。不仅如此,该片的动画电影“真人向”探索,也是其重要特征。相对于以往动画电影人物设置可爱化、幼龄化的特质,该片中的人物形态较为成熟,给观众带来一种真人动漫的体验感,进而满足受众一种穿越于诗、流连忘返于诗的想象力消费诉求。

《流浪地球2》则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现代化转化。相对于《流浪地球》而言,《流浪地球2》所聚焦的是“地球流浪之前的故事”。该片通过搭建几组二元对立的矛盾来展现中国精神,例如“记忆留存”还是“肉体大众生命留存”;数字人再造的伦理与现实悖论问题等。一方面,这种设置通过强调人们现实存在的抉择来表现中国自古以来对生命的尊重与“愚公移山”精神;另一方面,这种设置又通过数字人与现实人共存的结局方式,表达一种折中的中庸精神。此外,该片还借助“决策众议”“共御危机”的情节设置传递一种共同体价值理念,对当下中国理念、中国精神进行影像转化。

三、类型扩展创新与多元类型共生的发展格局

2023年,在总体电影艺术格局中,中国电影类型继续保持着多元类型发展、创新与共生的格局:悬疑刑侦类型的强势发展,科幻电影有序创新,爱情片表现出明显的IP转化与系列生产意识,动画电影在传承传统文化与多元类型题材创新发展中不断探索,文艺电影则表现出某种“回归电影元点”的“元电影”探索趋势与类型化生产特质。

(一)悬疑刑侦类电影的安全教育功能

近年来,悬疑刑侦类影视无论是在网络剧还是在电视剧、电影领域,都表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此类型作品因“探案”“解谜”及“空间内解决难题”等优长,天然地与大众所倾向的“游戏式消费诉求”有着高度匹配性。

《孤注一掷》是典型的反诈教育类悬疑片。该片将“密室”与“诈骗”挂钩,深入呈现诈骗背后的逻辑,起到了普法作用,同时又给很多受众普及了如何“逃出密室”“避免诈骗”的知识,将安全教育内置于电影叙事之中。

《消失的她》是一部“爱情防诈手册”式电影,与近年来网络媒体领域火爆的“恋爱脑”“渣男”等热梗互文,为女性提供如何择取爱情的方法与视野。

《坚如磐石》似乎为一种“普法”“反腐除恶”式专项片。该片的教育功能在于提醒干部保持初心、坚如磐石,在敲打、教育很多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为主要做派的干部的同时,也给民众如何保护自身安全及如何谋求自己合法权益提供指引。

《三大队》具有“职业教育”特征,一方面,该片教育大众不可越权行事(片中警察被拘,便是因其滥用职权所致);另一方面,该片以分队警察坚守职业追踪精神来传递职业精神,进而起到教育、教化的作用。

(二)喜剧类型的多元探索与现实深化

2023年的国产喜剧电影表现出“喜剧+现实”或“喜剧讽刺现实”的特征。

《年会不能停!》(董润年,2023)以一场“举办年会”的小故事情节串联起整个故事。该片借助一场年会、一个公司、一次调令,全面且深入地呈现了绝大多数处于职场中的人们的心境,促使观众与之共情,大家长时间处于压抑工作中的情绪由此得以释放与宣泄。

《人生路不熟》以公路喜剧片的形式将大货车司机们的生存现实进行全面展示。但故事情节推动力较弱,几次笑料的产生大多依靠较为俗套的身份问题或大众定式思维展开。

《绝望主夫》(张琦,2023)借助“身份互换”的情节来构建喜剧情节,讲述男女互换身份后的一系列囧事,借此反思家庭生活中对女性的不公。但该片仅仅是将以往男性在家庭中的行为或思想直接嫁接到女性身上,以此形成对比,产生笑料。这种依靠身份、性别博得大众一笑的设置使影片陷入了另一种俗套。

作为系列生产又是“冯氏喜剧”招牌的《非诚勿扰3》(冯小刚,2023)似乎与《年会不能停!》形成两个典型的喜剧文本。前者代表以京味儿为主、以相声式喜剧为特征的“冯氏喜剧”的落幕,后者则代表大众对一种以公司文化、职场人现实反应为故事主核心的喜剧故事的青睐。尽管《非诚勿扰3》在内容探讨上加入AI运用等现实问题,但因为其故事核的陈旧及缺乏内容创意的原因,依旧无法改变其落幕现实。事实上,从《年会不能停!》的火爆中可以看出,以喜剧承载现实、深入表达现实的制胜思维实则并未改变。

(三)动画电影的多元题材探索

2023年动画电影持续保持多元发展态势,并不断探索多元题材生产。

《深海》(田晓鹏,2023)持续保持田晓鹏导演一贯的视觉风格。该片主要探讨抑郁症女孩的某种心理情绪,这种题材与影片的视觉体验形成鲜明对比。这也使该片被诸多观众诟病过于文艺。该片所带来的启示是,动画电影还应该主要以合家欢、简单易懂为主,过于文艺的动画电影在一定程度上并不太能够被大众接受。

《长安三万里》是一部“动画+诗歌”的跨媒介融合之作,影片尝试将诗歌影像化,将课文中学习过的诗歌具象化,达到了知识教育与诗歌学习的效果。该片采用人物心境与诗歌阐释互文的叙事策略,将李白各个时期的经历与之诗歌生产进行串联,帮助大众更为深切地理解诗歌背后的生成逻辑。

《熊出没·伴我“熊芯”》(林永长/邵和麒,2023)积极探索动画电影与科幻类型的融合。该片通过熊大熊二的寻母之路,探讨AI机器人的情感及技术伦理问题并通过机器人熊妈妈对孩子的爱及熊大熊二对机器母亲的认可,建构AI技术与人和谐共生的世界,传递出积极乐观的人工智能认知观。

《茶啊二中》(夏铭泽/阎凯,2023)以身体互换为情节起点,对焦校园题材。该片在反思教育的同时,以喜剧元素汇入的形式,讲述了生动活泼的校园故事。相对于以魔幻想象为主的动画电影而言,该片对校园题材类动画电影的探索,是较为重要的题材创新。

(四)文艺电影的“元电影探索”与类型化意识

2023年上映的部分文艺电影表现出重探电影本体,进行“元电影”探索的特质。

《永安镇故事集》(魏书钧,2023)作为一部在2021年平遥国际影展首映,2023年上映的作品,具有明显的“电影节风格”。该片是一部关于拍电影的电影,并且反讽式地将电影摄制中很多的随性、不确定性、导演生存困难、故作文艺等进行了喜剧性呈现。影片采用三段式叙事结构,从不同维度探讨了电影中不同人物的心境,看似随意的电影,却处处饱含着对“拍电影”的反思,但该片依旧被诸多受众批评为作者“自怨自艾”的男性想象。同样是平遥国际影展首映后于2023年上映的《宇宙探索编辑部》(孔大山,2023)则是一部将科幻、魔幻现实与文艺相结合的作品。电影中看似寻找外星文明,但进行宇宙探索的人们实则是在路上寻觅自己。

《不虚此行》(刘伽茵,2023)以男主人公视角对人生各种故事进行串联,对焦的是如何“讲故事”这一电影式“元问题”。由此而言,或许该片将人生故事与电影故事相融合,让观众步入到一个“物我难分”的境界之中。

《白塔之光》(张律,2023)是一部“诗电影”。通过几首朦胧诗的诵读,与影片的朦胧感、隐喻感、符号感形成某种互文。该片也如电影中的诗一般朦胧、抽象、游荡,而导演借助极致的镜头功底,使电影之诗与现实之景巧妙地融合,让受众分不清虚实,仿佛回到抽象式的电影本真之中。

魏书钧导演的《河边的错误》(魏书钧,2023)相对于他的另一部电影作品《永安镇故事集》来说更类型化与市场化。《河边的错误》兼具悬疑类型的迷人气质与小众文艺电影的艺术气息。因是根据余华小说改编,且拥有男主演朱一龙的号召力,充满质朴还原的影像风格与弥漫的怀旧气息。那种20世纪80年代流行过的存在主义式的神秘,以及谜题电影式解谜叙事的魅力,使该片叠合了类型化与艺术性,奠定了一定的市场化潜力,也满足了部分喜欢悬疑和文艺片观众的想象力消费需求。

(五)爱情片的IP意识与改编反思

爱情片在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上表现出明显的IP意识。《前任4:英年早婚》(田羽生,2023)、《一闪一闪亮星星》(陈小明/章攀,2023)两部作品都是来自“IP”,前者是系列生产,后者则是网络剧IP改编。《前任4:英年早婚》作为“前任”系列的续讲,一方面延续了“前任”的故事及爱情探讨的模式;另一方面,此次“前任”更多探讨婚姻问题,直面爱情、恋爱与婚姻。

《一闪一闪亮星星》则是从剧集到电影的跨媒介改编爱情片。电影改编基于剧集故事再述,但与剧集相比,电影因时长、故事铺垫等限制,无法达到剧集那样细致入微的程度,这导致电影似乎仅仅成为“蹭热点”的IP商品。与之类似经历的还有《想见你》(黄天仁,2022)等。

结语

总体来看,2023年中国电影在艺术表达上呈现出多元探索的格局或趋势。

电影导演对现实的深度挖掘,对现实安全的深切关注,对职业精神的集中表达,对想象力的充沛呈现,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精神的传承与创新,使2023年中国电影在不同侧面展现了不同的文化风貌。从总体的艺术分析中,能够发现某种趋势或经验。

一是现实题材电影越来越与现实教育、安全相结合,从反诈电影《孤注一掷》,到反骗婚电影《消失的她》,再到反传销电影《草木人间》(顾晓刚,2024),一种新形态的新主流电影似乎已然生成——这些电影并不是借助如《长津湖》(陈凯歌/徐克/林超贤,2021)那般大场面或历史故事来传递价值观念,而是通过现实案例来教育、教化大众。

二是想象力消费类电影在IP转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生方面,依旧具有重要发展潜力。从《满江红》《长安三万里》来延续思考,或者可以说,用电影艺术表达、传承其他中国艺术,应该是想象力消费类电影未来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向之一。

三是文艺片表现出类型融合意识。在反思现实的同时汇入喜剧、悬疑等各种大众乐于接受的类型元素。以《宇宙探索编辑部》为代表的“文艺+魔幻现实+科幻”的类型创作思维,值得今后文艺电影借鉴。

四是观众的喜剧偏好已然改变。如今,以往语言幽默式冯氏喜剧逐步退潮,而以深挖现实职场人情绪的喜剧电影则成为受众情绪宣泄的重要端口。但观众的喜剧偏向于深入关切现实并以此反思现实,依旧是喜剧电影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①数据来源:灯塔专业版《灯塔2023中国电影市场年度盘点报告》[EB/OL].(2024-01-01)[2024-01-01].https://m.taopiaopiao.com/tickets/dianying/pages/alfheim/content.html?in_wuli=1&id=2265294&displayType=mvp.

【作者简介】  张明浩,男,山东德州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影视理论与批评研究;陈旭光,男,浙江东阳人,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主要从事影视理论与批评研究。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新时代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发展研究”(编号:20ZD1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现实
关于恋爱的残酷现实
我对诗与现实的见解
BMW 325LI XDRIVE 向现实低头
心性与现实
漫画:现实背后(上)
梦与现实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刷脸取钱”将成现实
现实的困惑
从虚拟走到现实,有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