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群
我朋友,王号脉本名王浩。清华水利系毕业,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移民。在墨尔本学过财会、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可惜无法找到理想专业工作,新千年回了中国,凭老婆I T独门绝技,在沪创业成功。
他人矮小精悍,曾是高校竞走冠军,中年改跑马拉松,六十开外,看人目光如炬,张嘴声如洪钟,带丹田气,唯独不喜多言,要是早年成绩较差,转入艺校唱戏,或学美声,准保成为红毯明星。偏偏他脑筋好,走的是技术路线。学啥都快,尤其擅长自学。加上刻苦勤奋,归国几年就攒下大笔财富。正常情况下,其商业才华必定能让他在富人榜上有名。
可惜创业容易拓业难,禀赋再强赶上经济走势现况也没办法。想回澳,已不适应,于是在沪吃老本,躺平。躺平当中,某日突发奇想,王浩开始研究中医,自此一发不可收,两年便通过中医学资格考试,半年后拿到行医开方证书,并同时在网上搭建了个平台专发中医论文。其实他把脉最拿手,逢病人哼哼唧唧找来,他便不声不响将病人手腕撂在锦缎软垫,二指往上一搭,隔皮隔肉,脉搏跳跃流动,五脏六腑怎么回事,立刻了然。他随后也不言语,埋头在纸上写写画画,五六分钟,几味寻常草药,一份特别组合。病人回去照方抓药,遵医嘱五天后回来配第二次药方。倘若不回来,等于白看。如果看完第二回,返诊,再来准是鞠躬道谢,手捧锦旗大匾。王浩行医数年竟无差错,如今人称王号脉。
人有了本事就变得各色。王大夫有个各色的规矩,不听本人自述,不看脸色舌苔,只把脉。凡来瞧病,无论贫富亲疏,一律不收费。只是事先得在朋友圈里晒一下,他才肯给你看。过后必须登录他的公众号点赞或点评推文。否则就别想拿到关键的第二个药方。他就这规矩。家人不解,看病挣钱,他倒好,只图个点击量。王大夫不解释,继续依靠网络宣扬中医理念,继续公益。好在他的业务投资可控,诊所开在自家小区。
王大夫自己好长跑,是长跑协会会长。那一天闲暇,组织人马沿小区人工湖健步向前,跑得正来欢。突然耳机里响了“叮“的一声提示,低头细看,原来是一位老者在等他看病。明知周日歇业,但痛苦难耐又只信中医的老鳏夫孤身一人去到附近的王氏诊所。见大门紧闭,他折返小区门口央求保安照所列电话号打过去。对方不接,保安小伙儿只好紧跟着发了条短信。王大夫对着手机问:“有发朋友圈么?”老头儿年近九十,自然没发朋友圈,他不懂发,在世的朋友寥寥几人也帮不上。但他实在太难受了。谁料王大夫回了句:“那就另请高明吧。”照旧甩起胳膊迈开大步。同跑的苏志看不过去就说“喂,人家老人不易,久病成医,自己能搞定的早就搞定了,肯定是急茬儿,否则绝不会找你,快去吧。”可王号脉充耳不闻,只顾奔跑,那张脸铁一样。
跑友苏志出名的心善,他推说跑不动了,离开队伍,抄小路跑到大门口,向老人问明情况,又悄悄找到门卫,商量了好一会儿,在保安小伙子的朋友圈上发了个“今天我爷爷去找中医王号脉看病了”,完后原道返回,加入半马的集训队伍。眼看就要跑到终点,王号脉举着手机停下了,说:“我得回诊所。”说罢即刻掉头向诊所奔去。跑到时那老人正靠着门剧烈咳嗽。王大夫开门,号脉,开方,无话,还是老样子。只不过这次他送病人出门,一路送到大门口。老者连连称谢,王大夫摆摆手,开了口:“您要谢,谢门卫。”接着竖起了大拇哥:“是他为了让您看成病,假装成您的孙子发了朋友圈。我最讨厌装孙子的人了,但他这个孙子装得好!”
当然,也有人说,事分轻重缓急,规矩的执行应该因病制宜,你这也太死板了。王号脉还是不解释。反正周围有一群像苏志这样的好人帮着他变通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