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 见大,寓真情于小事中

2024-06-28 10:00:08张敏
课外语文·上 2024年6期
关键词:小人物小事母爱

张敏

作文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其立意的高低。尽管我们学生的日常生活相对简单,主要围绕着学校和家庭“两点一线”,所接触的大多是一些平凡的人和事,但生活处处有文章,只要我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同样可以创作出立意深远、思想深刻、内涵丰富的作文。而这种写作技巧,就是我们常说的“以小见大”——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借助寻常的人、事、物表达观点,从而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以达到内容广阔、感情强烈、思想深远的艺术境界。

优秀的作品都源自对生活细微处的观察和体悟。课外读物《呐喊》里《一件小事》中,鲁迅写“小人物”而见大、叙“小事件”以见大,“双管齐下”,以乘坐黄包车出行时与老人发生碰撞这件小事为主线,通过将车夫与乘车的“我”对同一件事不同态度的对照,并且以“我”经历小事前后思想变化作为对比,反衬出“我”前期自私自利的渺小,凸显了“小人物”车夫勤劳善良、光明磊落、正直无私、关爱他人的高大形象;折射出在当时世态炎凉、社会风气日下、人民生活困苦的恶劣环境下,依然有人保持仁爱之心、坚守道义底线;表达了鲁迅对以车夫为代表的工人阶级的敬意和赞美、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与深刻思考和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期待。这件小事不仅让鲁迅“惭愧、自新、增长勇气和希望”,也让读者感受到了希望的曙光,鼓舞着人们在困境中保持信心,奋发向前。

事实上,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身边遇到的、接触到的大多是跟我们一样普通的“小人物”,而不是能够改变时代进程的伟大人物;所经历的也大多是日常生活的平凡小事,而不是波澜壮阔、轰轰烈烈的社会大事。对于我们而言,“小人物”和“小事件”才是我们最熟悉、最有感触的东西。生活是作文的源泉,而表达真情实感则是作文的灵魂所在。因此,与其泛泛而谈自己不熟悉的大人物、描写自己尚未经历的历史转折大事件,使文章陷入空泛抽象的困境,不如聚焦于身边的“小人物”和“小事件”,通过以小见大凸显宏大的主题。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身边的普通人,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往往更能激起我们对人性的思考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传递出更深刻的人文关怀和社会思考。与远在天边的名人不同,我们对身边的“小人物”是熟悉的、有感情的,在刻画“小人物”时是有细节、有态度的。而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有着举重若轻的作用,一个恰到好处的细节,便能让人物“立”起来、“活”起来。细节描写是一种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表现手法,只有充满感情的人,才能写出动人的细节。而当我们以温暖真挚的笔触描绘这些朴实的小人物时,我们笔下所流露的真情,自然会唤起读者内心深处的共鸣。这正是我们对鲁迅在课外读物《故乡》里所描写的月下刺猹的少年闰土印象深刻、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因为感受到了鲁迅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活泼强健、开朗大方、淳朴善良的少年闰土的怀念与不舍,感情跨越时空与文字形成了共鸣,以至于少年闰土也成了我们共同的记忆符号。

同理,相比起难以用文字详尽描绘的社会大事,选取日常我们熟悉和有感触的“小事件”,更容易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写作时,如果选材、立意过于宏大宽泛,很容易导致内容泛泛而谈,空洞表面。相反,从小角度切入,深入挖掘,可以使文章更具深度,内容更加丰富。只要我们对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加以思考,就算是再普通不过的“写作业”这件小事,也能挖掘出“大”道理。

在写命题作文《尝试》之时,有同学就以自己平时完成作业的经历为素材,通过讲述自己平时写作业不敢尝试新思路,但在某次考试过程中按照老师教的思路进行计算,千算万算也没能得出答案之时,硬着头皮尝试了自己的新思路解答出了问题,还获得了老师的表扬这件小事,悟出了一个道理:“尝试是需要勇气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之所以固守旧习惯,受制于传统的思维定式,不敢尝试、不敢创新,往往是因为患得患失的心态在作祟。”以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写作业”这件小事为切入点,将生活中的感悟融入其中,达到了以小见大的效果,使得文章角度清奇、让人耳目一新,同时升华了文章主题,令人回味无穷。

“现代法国小说之父”巴尔扎克说过:成功的作品在于“用最小的面积惊人地集中了最大量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选取最有代表性、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小”素材,所选取的“小”材料和表达“大”主题要统一。“以小”是为了“见大”,“小”的具体事例、细节和素材是文章的血肉,是为了表现文章主旨服务的;“见大”要通过“以小”,文章的主题、中心和灵魂是由“小”材料产生的。总之,写作时应注意围绕中心选取生活中的人、事、物、景,即所选择的“小”材料和“大”的文章主题能统一起来,材料在引申出主题的过程中,要注意逻辑的严密性和连贯性,切忌凭空拔高、空泛议论。这就要求我们应当具有明确的选材思路。

一种思路是由“大”及“小”,大题小做,将有关文章立意较“大”、较“虚”的话题集中在一个小视野,具体为一个小事件,将抽象的宏观话题具象化,寻找一个“小”突破口来揭示其“大”内涵,使之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让文章有话可写。当我们被要求撰写类似反思社会、呼吁和平、歌颂祖国、感叹生命奇迹等宏大主题的考场作文时,可以通过选取符合主题内容的典型小事件或生活细节,以此展现自己的深刻思考。譬如作文要求反映国家发展和时代变化,我们可以将“大”的时代发展变化集中在“小”的一个家庭中,通过描述故乡农村家庭脱贫反映时代发展变化,模仿刘禹锡在《乌衣巷》中用“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样平常的小景小物来诠释时代变迁的方式,讲述曾经是奢侈之物的电脑、手机、电视机进入寻常百姓家的故事,体现国家发展和时代变化带来的生活水平提升,引发读者的共鸣。

另一种思路是由“小”及“大”,通过在“小”字上做足文章,精心选择看似平凡微末、极易被忽视的“小”材料,详细叙写其中的细节,层层蓄势,最后巧妙点出“大”的主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叙述“小事件”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记录这一层面,而是要深入挖掘这些小事件背后的价值意蕴,对“小事”所反映出的问题做一个普遍意义上的总结,将话题由“小点”写到“大面”,使得事件所表现出的思想性得以放大,以扣住文章的“大”主题。以《一件小事》为例,鲁迅在行文时并未止步于简单地叙述车夫不顾“我”的反对扶起被撞倒的老人这一“小事件”,而是继续深入挖掘了对小事的深入思考,进而揭示了知识分子应该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深刻社会主题。同样地,我们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从“小”处做文章,从微小的“小事件”出发,挖掘其背后的深层含义,进而引发对社会现象、人性、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材时,我们应注意避免选择同质化的陈旧素材。因为小事不是俗事,更不是无聊琐事,千篇一律的素材不但不能给文章增色,还会让人感到麻木和厌烦。试想一下,如果你写母爱只会写“妈妈在雷雨交加的夜晚淋着雨将高烧的我背到医院”,纵使这件事确实是你亲身经历的真实事件,但是如此大众化的素材,依旧很难触人心弦。那些连我们自己都觉得老套的素材,何必再在文章中提及呢?要写母爱,我们可以借鉴《游子吟》通过“临行密密缝”这一小事歌颂母爱伟大与无私,以“妈妈已经为我刷了十几年的碗了”为切入点,运用两三个具体“小事件”凸显妈妈这些年刷的近十万只碗是多么浩大的一项工程,由此感慨“原来,爱就是一种深沉的责任”,深化“母爱”这一主题,让读者从洗碗这件日常琐事中感受到母爱持久与融入生活的熨帖和温暖,从而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总而言之,“以小见大”不仅是一种写作策略,更是一种生活信念。它敦促我们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细心体会生活的点点滴滴,关注微小的细节,并借此拓展对社会的思考和认知。通过“以小见大”,我们能在平凡的人和事中发掘生活的美好与意义,从细微之处感悟人性的闪耀与价值,于寻常素材中展示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这一过程,离不开我们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以及对真挚情感的表达与传递。

猜你喜欢
小人物小事母爱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西夏研究(2020年1期)2020-04-01 11:54:34
母爱大于天
青年歌声(2020年1期)2020-01-14 05:20:38
关于快乐这件小事
每一件小事都又烦又重要
时代邮刊(2019年20期)2019-07-30 08:05:36
母爱
快乐语文(2018年13期)2018-06-11 01:18:24
小事不小
母爱的另一面
读者(2017年22期)2017-10-28 20:12:04
难忘那件小事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山东青年(2016年2期)2016-02-28 14:25:35
小人物的施予
山东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