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琦
摘 要:云冈石窟作为北魏文化的重要遗存,综合了建筑、美术、音乐、历史、文化等元素,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丰富的乐器图像是北魏时期音乐发展概况的真实写照,戎华兼采的多民族文化融合之美,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关键词:云冈石窟;美学;民族融合
注:本文系2022年度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专项一般性课题“云冈石窟文化价值及意识形态表征研究”(2022YGZX045)研究成果。
北魏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动荡的时期,经过西晋分裂之后的百年动乱,鲜卑民族又重新统一了北方。随着石窟艺术兴起,北魏统治阶层择武州山开建石窟,其恢宏的规模与气度,历经千年风雨,依然令人赞叹。与其他石窟相比,云冈石窟兼具多民族的文化艺术色彩,被誉为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
作为北魏时期由皇家承建的大型石窟,拓跋鲜卑集举国之力建造,彰显了皇家王朝的尊贵与威严,象征着权力的统一与至高无上,承载了北魏王朝历史的厚重。石窟中雕刻的各式造像、花木鸟兽、乐器乐舞、纹饰、故事等,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综合建筑、美术、音乐、历史、文化等元素,是北魏民族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方面的集中体现。
云冈石窟不同于其他石窟,是受政治背景影响,在民族融合、多种文化交汇之后而形成的风格。这种多民族风格的融合,是其宫廷政治、社会风貌、文化艺术特点的体现,也是鲜卑皇室审美的侧面映射。
一、云冈石窟的美学特色
(一)多元文化融合的美学表现
云冈石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的瑰宝,其内涵丰富的雕刻艺术是多元文化融合美学的生动体现。在早期开凿的昙曜五窟中,造像具有浓烈的犍陀罗气息;进入建造的中后期,汉装造像出现,褒衣博带,显示出汉族文化的渗透,第16窟造像的服装受到南方汉族文化的影响,可见这一时期的民族文化融合不仅是东西的横向往来,还有南北之间的纵向交流。此外,造像周围雕刻的侍从有的身材魁梧、高鼻深目,有的卷发蓄须,着西域民族服饰,是这一时期多民族聚居的真实写照。多个洞窟中出现的平棊和藻井,是中国式传统建筑的特色,而在其上又装饰有莲花图案,伴有体态婀娜的飞天乐伎曼妙起舞,多种文化自然融合,美不胜收。洞窟中雕刻的各种纹饰、动物等丰富多样,有大量来自希腊、波斯的纹饰,有来自古印度神话传说中的金翅鸟,有带波斯色彩的狮子,还有汉族传统文化中的龙、饕餮等形象,这些雕刻精美的图像,不仅是艺术作品,更是历史的见证,展示了古代中国在开放中的包容性和对外文化的吸收与融合。
北魏作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多民族融合的时期,其审美取向在云冈石窟中得到了鲜明的体现。这一时期的石窟艺术不仅受到西域文化的深厚影响,还吸纳了北方少数民族的艺术特色和南方汉文化的元素。在云冈石窟的乐器图像中,这种审美融合表现为对传统汉族乐器的刻画与西域及北方民族乐器风格的结合。这些图像反映了北魏时代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艺术家们不仅注重乐器造型的真实与美观,更加注重表达一种跨文化的和谐与共融。这种审美取向不仅体现了北魏时代的政治与文化特点,还昭示了一个多元文化交融、共同发展的社会风貌。
(二)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与表现手法
云冈石窟的艺术风格在历史上独树一帜,它不仅体现了北魏时期洞窟艺术的兴盛,还融合了多种民族文化的艺术特征。这些石窟中的雕塑作品,无论是造像还是画像,都展现了鲜明、多样的民族特色。云冈石窟展示了对细节的精湛工艺和对整体美感的深刻把握,可以看到北魏时期的雕刻家们如何将传统汉族的线条流畅、形态写实与西域及其他民族的装饰性、夸张性风格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富有时代气息的独特艺术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不仅是当时政治、经济、文化交融的结果,还是艺术家们对不同文化美学的理解和创新。
在表现手法上,云冈石窟的艺术家们展现了高超的技艺和深刻的艺术理解力。乐器图像的刻画形态精准,外形逼真,充分展现了乐器的特点和美感,具有生动的艺术表现力。对于演奏者的刻画,艺术家们也力求真实与生动,通过精细的面部表情、姿态动作的刻画,赋予了每一个乐器演奏者独特的个性和情感。如第12窟南壁雕刻的一位乐者十分突出,他头戴圆顶帽,扭腰,两腿交叉,两手相合侧举,面部略带微笑,整体造型颇具舞蹈的动律感,仿佛还沉浸在这场音乐表演的热烈氛围中。这些传神的雕刻表现手法的运用,不仅使乐器图像本身成为一件件艺术品,还使这些图像成为传达当时人们生活方式和文化追求的重要载体。通过这些精湛的表现手法,云冈石窟的艺术家们成功地将乐器图像提升到了一种既具有历史价值又充满艺术魅力的层面。
二、北魏平城——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载体
讨论云冈艺术的多元化,离不开对北魏平城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的探讨。平城(今大同)处于山西最北部,向北连接着广阔的内蒙古草原,占据游牧区与农耕区相接壤的特殊地理位置,在南北方文化融合中占有天然的优势。从北魏文成帝始,平城是丝绸之路东端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平城遗址内出土的诸多外来器物如琉璃碗、四狮环立石灯等都是这一时期西域文明汇聚平城的有力见证。随着大量西域商队东进南下贸易,民族乐器、乐舞等诸多具有异域民族色彩的音乐艺术涌入平城,与当地的鲜卑音乐、中原音乐文化相融合。此外,在北魏建都平城后,随着京畿范围不断扩大,外迁人口激增,道武帝时期更是发动了一场北魏历史上最大的移民行动,大量农耕授田者、手工业者、能工巧匠、文人儒士移居此地,为平城的开发、石窟的建造提供了充足的保障。当时,平城是具有百万人口级别的国际化大都市,各族人民在一起生产、生活,从而形成民族大杂居的现象,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在这里交融混合,共同创造着新的文化。
北魏统治者受局势影响,十分重视吸收汉文化,采取的一系列汉化改革的政策,为民族文化融合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开启了我国历史上北方草原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文化大融合的时代。同时这种文化上的吸收融合是双向的,汉族文化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北魏时期丰富多元、兼容并蓄的音乐特点,并极大地影响了隋唐时期的多元音乐艺术风格。
三、云冈石窟乐器图像所展现的民族融合精神
(一)戎华兼采的音乐风格
在云冈,这些充满活力的音乐艺术以天宫伎乐、飞天乐舞等不同形式展现。乐伎手持不同民族的乐器,以各式姿态演奏,将北魏时代的民族融合之美永恒地记录在山石之间。云冈石窟中既有曲项琵琶、五弦、竖箜篌、筚篥这样来自西域的乐器,又有琴、筝、箫等汉族传统乐器,还有天竺乐中使用的乐器及体现鲜卑民族气势的鲜卑大角等。这些乐器被雕刻在由皇家建造的石窟上,是拓跋鲜卑音乐审美的体现,是抉择之后的音乐文化交融,这样的音乐在北魏时期的宫廷中被广泛使用,深受皇室及上层贵族喜爱。这种多民族音乐融合的形式,体现了北魏王朝统治者对民族文化差异的开放、包容的态度。同时,这一时期的宫廷政治、社会风貌、文化艺术特点等都被容纳在云冈石窟中,是北魏王朝精神状态与民族情调的体现。
随着石窟的开建,民族文化融合的现象逐渐凸显,一期为西域乐器占主导,二期则是多民族音乐文化交融的高峰,三期随着孝文帝迁都洛阳,多以百姓出资开凿,出现了表现民间艺术特征的百戏表演等。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乐伎表演造型,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一时期中原、西域与鲜卑文化的相互渗透,宫廷与民间音乐的相互吸收,从而共同构成北魏音乐的风貌。
这些姿态各异的乐伎怀抱乐器的形制、演奏方式,甚至乐队组合的方式在北魏时期就已经流行,是研究北魏时期音乐艺术珍贵的图像资料。拓跋鲜卑虽然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多年来动荡的局面,但在经年频繁的战争中,乐器乐工严重缺失。相关领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史料记载较少,缺乏专业权威的论著,而云冈石窟中这些丰富的音乐图像填补了北魏时期音乐史料记载不充足的情况,其中关于指弹琵琶、筚篥的使用,都比文献资料记载要早。通过有形的实物让人们感受一个已消逝的民族在其鼎盛时期的音乐艺术风格,这是云冈石窟乐器图像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此外,云冈石窟乐器图像中的多元文化融合还体现在其美学表达上。这些图像通过精湛的雕刻技艺,将不同文化背景的乐器融入统一的艺术语境,展现了一种跨文化的美学追求。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细腻与精致,同时也能感受到异域文化的神秘与魅力。这种艺术上的融合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还体现了古代中国艺术家对于美的多元探索和创新精神。云冈石窟的乐器图像成为中外文化交流和美学融合的重要象征,展现了多元文化交融下的独特美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关于云冈石窟中乐队真实性的探讨
提到云冈石窟音乐图像,一定绕不开对其乐队真实性的探讨。这样的乐队组合能奏出怎样的音乐,是龟兹乐,还是西凉乐,抑或一种全新风格的多民族融合音乐种类。依据目前学界对云冈石窟乐器的考证,其中既有西域色彩,也有华夏之音。由于缺少乐谱、相关资料匮乏等原因,人们无法复原出北魏音乐的曲调片段,乐队组合的真实性也有待考证。但这些乐器一定是在北魏时期流行于民间的,它们的形制、演奏方式都是当时北魏音乐发展程度的真实参照。
至于它的乐队组合方式也的确很特殊,如第12窟北壁上层天宫伎乐,这支乐队所使用的乐器分别为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筝、五弦、筚篥、竖箜篌、琴、腰鼓、义觜笛等,按照现代民族乐队编制的音响原则来看,这是极不和谐的、比重失调的组合。但这是存在于距今1 500多年前的音乐艺术,音乐审美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且在北魏平城时期,宫廷音乐还不够完善,受汉化政策的影响,当时正处于多元文化交融的特殊时期,所以用现代社会的音乐审美去评价距今一千多年的音乐艺术风格是不妥的。
这样的乐队组合也可能是雕刻工匠们的臆想,在时下流行的乐器中选择一些随意组合,意图为佛乐提供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但作为皇家工程,应该有精通音乐者指导,或以一些当世流传的音乐表演场面的绘画为依据来创作,不能仅推论为工匠的想象。
这些音乐图像为人们生动地展示了北魏时期的艺术风格及审美模式。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音乐艺术特色,让人们充分感受到北魏王朝与众不同的民族气韵,同时这种多元文化交融渗透的美又是丰富而灵动、常观常新的,需要人们储备充足的综合知识来细细品味,在民族融合的审美中洗涤心灵,提升自我。
四、云冈石窟的美学风格对后世艺术的影响
云冈石窟不仅是中国洞窟艺术的瑰宝,还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雕刻技艺,成为其他地区洞窟艺术创作的重要参照和灵感源泉。特别是在民族文化融合上的表现,对后世在艺术创作中处理多元文化元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例如,云冈石窟的雕刻在形式和内容上展现的多元性,激发了后世艺术家在创作时对多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和创新。此外,云冈石窟的艺术作品在表达方式和技巧上的创新,如对人物情感的深入刻画、场景布局的独特安排,也为后世的雕刻艺术和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指导。
云冈石窟的建造和艺术创作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这种文化的交融和碰撞对后世艺术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云冈石窟所展现的艺术理念和审美风格促进了不同文化和艺术风格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些文化的互动中,云冈石窟成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媒介和灵感来源,影响了包括日本、韩国在内的亚洲其他国家的艺术。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范,吸引了世界各地艺术家和学者的研究和借鉴。这些跨文化的交流和研究,是其美学价值的重要体现,不仅丰富了世界艺术的多样性,还提高了人们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的意识。
参考文献:
[1]冯文慈.中外音乐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3.
[2]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3]赵昆雨.不可错过的云冈[M].南京: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22.
[4]张庆捷.山西在北朝的历史地位:兼谈丝绸之路与北朝平城晋阳[J].史志学刊,2015(1):14-19,2.
[5]肖兴华.云冈石窟中的乐器雕刻[J].中国音乐,1981(2):28-32.
[6]侯峰.云冈石窟乐伎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