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振兴背景下沧州武术数字化保护路径研究

2024-06-27 04:09王琪
美与时代·上 2024年5期
关键词:数字化保护

摘  要:沧州武术作为京杭大运河沧州段文化遗产,是促进运河文化区域振兴的重要一环。正值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阶段,运河文化发展对京津冀文化协同发展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传统武术的传承与保护受到多元文化的冲击,阻碍区域振兴进程。基于区域振兴战略和数字化保护方法,提取沧州武术文化特征,结合京津冀高新数字化信息交流技术,提出四点数字化保护路径,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以沧州武术的新时代数字化保护推动运河区域融合振兴,从而促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实施。

关键词:区域振兴;京津冀协同;沧州武术;数字化保护

京杭大运河沧州段北起于青县,南至吴桥,共253公里,在流经的二十余个城市中,覆盖范围最长的城市便是沧州。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专门章节突出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在运河沧州区域孕育了如吴桥杂技、沧州武术等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及其他原因,沧州武术产业化发展不够理想[1]。数字化传承与保护在现代化区域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位置。目前沧州武术需要抓住科技发展带来的历史机遇,利用数字化的东风重唤生机,走一条产业化发展的综合之路,增强影响力,进而推动运河沧州段区域发展,推进京津冀文化互联互通,促进区域内物质文化生活加速发展。

一、区域发展背景下沧州武术概况

(一)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时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要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加快走出一条科学持续的协同发展路子[2]。2021年4月30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动交通一体化、要素市场一体化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进一步加强环渤海及京津冀地区经济协作。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给沧州的文化经济建设提升带来新的时机和活力。为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优势和河北文化资源大省优势,更好融入“一带一路”建设,2022年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中心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报告(2022)》指出,面对国内外科技创新趋势的深刻变化,京津冀必须准确把握自身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立足区域创新体系和基础,布局建设战略科技力量。在发展战略背景下,以沧州武术为代表进行创新性的传承与保护,以促进区域内协同发展为目的,提升城市自身软实力,打造沧州名片,以其文化宣传及影响效果呈现出以点带面的促进作用,推动运河文化及京津冀区域内武术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二)沧州武术背景

作为全国首批唯一的地级市武术之乡,在运河区域及京津冀武术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沧州武术起源于春秋时期,两千多年的熏陶演变,仅明、清两代沧州就诞生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2006年国务院和省政府将沧州武术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被北京奥组委列入奥运精品旅游路线,2011年被评为“中国武术之乡”,2014年又被冠以“全国武术之乡段位制试点单位”称号。沧州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点起源之一、拥有丰富的拳种和武术传承,在中华武术领域中有深远影响力。武术的发展同时给沧州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体系和艺术资源,现今已是沧州亮丽的城市名片之一,它带来丰厚的历史底蕴、多元的研究内容和庞大的产业开发潜力[3]。虽历经千年,但沧州武术仍然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认可,沧州区域有近200万武术锻炼者,学武人口比例为26%。

(三)沧州武术目前的问题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传统沧州武术的传播与推广逐渐遇到瓶颈并呈现出部分问题。其一,武术教育规模较小,生源少,无法将武术教育当作主要的经济来源,许多人再谋职业;其二,武术产业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消费需求,当今时代由于长期不健康的生活规律,疾病发成呈年轻化趋势,人们无法承受武术的高强度系统性训练,武术只是被当作一种强身健体或是课程学习的方式,探究与传承不够深入;其三,从业人员质量有待提升,相关理论知识丰富的人员却属于纸上谈兵,或有着丰富的武学经验,但缺乏一定的文化教育;其四,总体竞争力不强,开放合作度及全国范围宣传力度不够;其五,文化传播形式需要与时俱进,当下武术文化受众面还仅限于专业领域或爱好者,普通大众还是较难接受;其六,缺乏一个系统的体验流程以拉近与大众之间的距离,进行协调规划和有序指引。因此,目前的沧州武术文化急需一个途径来打破传统印象,重塑文化形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再创新再发展。

二、文化数字化保护发展现状

(一)数字化背景下的地域文化保护案例方法

增强现实技术(Augmented Reality,AR)把虚拟的数据语言和现实世界动态结合,大幅度地应用多媒体、三维建模、实时追踪与存档、动态交互体验、信息反馈等各种技术手段,对机器产生的符号、图形、3D模型、音频等数字信息进行仿真模拟后,作用于现实世界。例如由美国NSW大学与香港城市大学联合打造的虚拟模拟软件《纯净之地:敦煌莫高窟》AR展览室,借助增强现实技术,复原了敦煌莫高窟原始壁画,这不仅能对莫高窟旧址进行有效保护,还能运用数字化技术提升参观者的用户体验,对莫高窟文化有一个更全面的感受[4]。

伴随着国家5G技术的持续进步,信息交互技术也在持续发展,这就给虚拟现实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 Reality,VR)是能够建立并体验虚拟世界,使用计算机搭建仿真环境,让使用者身临其境的计算机仿真系统。它能够将非遗文化的特点进行收集加工,实现数字化展示。所模拟的环境之真和现实世界之景难以分辨,令人如临其境。与增强现实不同的是,虚拟现实是以使用者为第一人物,用户可以有更多的主观行为,有着更高的自由度和操作乐趣,而要深入了解非遗文化的传承,只停留在视觉层次是远远不够的,当下的VR技术为文化的沉浸式体验开辟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例如泉州南音文化VR体验将音乐演奏纳入虚拟空间中,用户通过设备中具备的手部和游戏互动进入引导界面,选择体验的乐器和相应的音乐后进入虚拟世界,以第一人称视角坐在舞台上演奏乐器[5]。

(二)沧州武术数字化保护的意义

沧州武术派系深厚,人们修炼沧州武术可以增强身体强度,锤炼人格品质,还能加快武术传授、演出、竞技比赛、文化交流、相关工具生产等多种相关领域发展[6]。然而,沧州武术主要靠言传身教。以前的老师大都没受过什么教育,武术的招式和文化都藏在他们脑海中,无法通过记录传承下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武术行业的发展困境,许多宝贵武术经验和文化都面临失传,故急需智能化、高效化的技术进行传承与保护。体育总局、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多部门关于印发《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规划》指出,要对接“互联网+”行动计划,构建涵盖武术赛事、武术俱乐部和武术参与人群的“智慧武术”生态服务网络平台。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利用网上平台、移动客户端等开拓武术健身产品制造领域和消费市场,鼓励发展武术健身信息聚合、在线培训等武术健身新业态。

应用数字化技术对沧州武术进行保护与传承,第一,可以在把握其特点的基础上对武术具体的图形、形态、服装、招式等视觉元素进行图像化的提取凝练,通过概括、简化或夸张的手法进行转译,把握武术门派的典型形象特点,传递沧州武术文化的精神风貌和招式艺术特征,并融入现代设计情感与表达手法[7]。第二,发挥京津冀区域优势,培养科技性人才,结合现代化的科技生活方式,例如影视、游戏、云平台等途径,增强与用户之间的使用体验与情感交流,提升沧州武术的推广与宣传,让更多青年也能接触学习到这一项传统文化,使它重新成为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第三,数字化的保护方法能运用大数据技术形成数据库,有效地对武术文化进行长期留存,并随时随地进行提取和学习,与博物馆等相应部门对接,在区域内以点带面进行宣传和推广,以全新的形象重新回归人们的视线,焕发新的魅力。第四,发挥京津冀一体化的战略优势,用信息技术推广沧州武术,形成城市名片,加速文旅产业建设,带动区域内文化与经济的繁荣发展,以其深远的影响力助推运河区域振兴发展。

三、沧州武术的数字化保护路径

沧州武术的主要形式是基于言传身教的模式,需要经过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到武术文化的招式和精髓,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传播形式也出现了影视、广播、录像等形式,但所呈现的通常是片面的、碎片化的形式,让观众无法全面体会武术文化[8]。数字技术的逐步发展和提升为文化遗产保护事业拓展了新的路径,大众也逐渐接受和使用数字化产品。基于京津冀一体化发展,加速沧州武术文化的宣传与推广,为武术文化的发扬输入更多的数字化科技人才与技术,可以将沧州传统武术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开辟一条数字化领域的文化保护与传承道路,将传统文化再创再造,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在使其能与现代生活或现代生活价值观更切近地同时促进运河区域的振兴与发展。

(一)数字视觉下的沧州武术本源推广

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往往不能到实地体验武术。研究提出将沧州武术各门各派的形象形成人物手绘长卷的表现方式,将其与触感屏幕相结合,用户若想对其中某个武术招式感兴趣,可以点击人物形象,其人物从二维形象逐渐变成三维人物,再转化成仿真人表演,向用户演示该武术的招式与特点,同时用户也可以选择门派中武器的使用方法和特色,更重要的是向游客传递出当下沧州武术的发展现状,引起人们对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意识。这一设计点的好处就在于不同传统的导游或者讲解员的介绍,传统的介绍很难让游客有切身体验的感觉,单用语言的形式使对目标对象的理解难度加深,工作人员的讲解有时也不能面面俱到。而该呈现形式将视觉、触觉与听觉相结合,以第一人称详细向用户讲解文化知识,与用户之间构成交互体验,由游客自我选择观看感兴趣的武术形式,体验结束之后用户可以在该门派的留言栏留下自己的寄语和感悟,完成情感化、个性化的体验过程,手绘画卷的形式将传统的绘画、武术形象等与现代化数字艺术建构技术相结合,在其功能之外创造丰富的产品附加值,加强游客对于武术的视觉印象与文化影响。

(二)数字交互下的沧州武术文化体验

基于三维技术构建人物模型,根据拍摄的沧州武术场景,运用三维软件对动作进行调整。在调整过程中应该尽可能保留演示者的原始动作,包括动作次序、运动轨迹、动作量级与方位等。在虚拟环境中,观众可以无死角、全局式观察和接触武术指导整体流程。在相应设备下还可穿戴动作捕捉设备对武术训练的全过程进行动作捕捉与构建。参观的游客可凭借二维码,识别展台上的标志物,手机自动生成虚拟人物与游客进行互动交流,用户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门派人物作为虚拟教练全程陪同自己进行武术招式的锻炼,基于数据库中武术招式的记录,系统会提醒用户在何处有动作性失误并给予正确示范,拉近展览活动与用户之间的距离。运用AR技术,将历史上的沧州武术发展进程与如今的武术形式进行串联,形成各个年代的武术文化变迁特征展示,用户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时间节点进行观看和体验,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深刻记忆并形成传播效应[9]。

(三)沉浸体验下的沧州武术发展历程

文化传播是面向全体人群,包括老年人、少年、残障人士等弱势群体。沧州武术是一项高强度运动,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想亲身体验运动项目却力不从心,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数字化构建的环境中能够完成更丰富的活动,将仿真场景、人物、兵器等作为模块,进行三维模型场景的构建,通过代码与参数对模块进行调控与拼接[10]。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身的任务,虚拟现实技术不受过多时间、空间以及使用者身体素质的限制,因此不仅可以让用户体验当下沧州武术的发展现状,也可以展现过去历史长河中沧州武术的演变与发展。众所周知,沧州武术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燕赵地区镖师的底蕴,通过虚拟现实可以让用户切身体会当时环境下镖师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或者直接让用户扮演其中的角色融入镖师职业。扮演历史发展中沧州武术各门派发展中的人物,通过手柄操作及体感技术完成武打动作、兵器操练,甚至可以模拟与敌人进行对战等多人在线形式[11],从而情景融合,全方面沉浸式体验。与传统的光影视觉冲击、书籍传播等方式相比,用户由第三客观人物转变为参与其中的角色,这使得他们能够沉浸式学习、体会、感受绚烂的沧州武术文化。

武术的发展历程能通过虚拟现实进行呈现。同理,对于武术的未来展望也可以尝试通过数字化构建,在虚拟现实中向用户传递。例如,未来根据沧州武术所开发的健身操,根据武术文化开发的文创产品,武术文化与大运河文化中其余文化和谐共生的风采,沧州武术成为全民健身的倡导者等。打破用户心中武术传统、保守的形象,向公众宣传沧州武术敢于创新,勇于改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优良的武术文化与现代生活结合,使沧州武术和大运河文化重唤生机。

(四)增强现实下的沧州武术产业拓展

以点带面,辐射区域,拓宽沧州武术产业接触人群。运用AR游戏方式提升交互性与参与性,将现实环境与虚拟世界相结合,打破维度之间的界限,增强武术与用户之间的体验感和互动性。沧州武术拥有丰富多彩的特色表现和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可以将不同门派的特征提取,与运河文化中的其他非遗文化相契合,用户可以在大运河体验活动中通过手机AR找寻“隐藏”在现实世界中的武术人物,进行武术学习或战斗。玩家作为武术世界中的侠客,可以选择适合自己门派的武功进行修炼,修炼越深将变得越强大,从而有机会遇到更强大的武学宗师。例如,在刚柔并济的吴桥杂技展示区,用户可以找到柔中带刚的门派,在苍劲雄浑的沧州铁狮展示区,用户可以寻找大开大合的门派[12]。随着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强,凭借信息化的传播能力带动更多玩家参与其中,搭建覆盖沧州市、京津冀区域甚至全国的游戏终端平台,带动区域文化信息交流传递,形成“沧州武侠宇宙”。用户可以在与门派文化相对应的区域找寻武术人物,并在游戏中将他变成自己的同伴一起“闯荡世界”,用户在进行游戏任务的同时,对各门各派的特色、文化背景有一个更深层次的了解,使沧州武术成为用户生活的一部分[13]。运用其带来的用户基础和影响能力,推出相应的文化衍生用品,加强品牌创新,如相应的人物公仔、文创产品等,打造沧州武术多支柱产业链,推动文旅发展,以数字化技术拓宽和延伸武术产业布局。

综上所述,将保护路径制定成框架图,为今后的数字化保护方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如图1)。

四、结语

区域振兴是新时代下的发展趋势,也是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沧州武术文化是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瑰宝,是大运河沧州区域的重要文化资产。本文基于区域发展战略及沧州武术现有的问题点,结合新时代下的数字化技术,提出区域发展背景下的沧州武术数字化保护方法路径,为推动区域协调交流发展,加快京津冀一体化建设进程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颜铭.文化生态视域下沧州武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体系构建与策略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22.

[2]张熙.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的思考——对协同科技创新的现状分析及路径探究[J].中外企家,2019(13):150.

[3]孙宏茹,袁源,刘桂永,等.对沧州武术文化传播与发展的研究[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2):13-15.

[4]樊瑞林,赵忠波.3D技术下如何保护文化遗产以及AR产品研发[J].戏剧之家,2020(29):199-200.

[5]李思璇.利用VR技术传承泉州南音文化的创新探索[J].新媒体研究,2020(13):29-31.

[6]彭珊珊.大运河文化背景下沧州武术文化传承发展研究[J].传媒论坛,2020(20):140-141.

[7]李晓冉.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开发构想——以沧州武术数字记忆建构为例[J].兰台世界,2017(21):39-42.

[8]齐海涛.符号学语意下非遗视觉元素创新衍生设计探析[J].包装工程,2020(20):195-199.

[9]莫灿.浅谈适用于AR技术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J].科技传播,2020(17):13-14.

[10]刘卫红,邢鹏飞,夏进军.梁平木版年画虚拟体验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7(16):183-189.

[11]张红,李荣薇,尚宁宁,等.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沧州武术为例[J].中国市场,2015(11):193-194.

[12]李泽.传统武术传承人的文化传承困境与发展策略[J].武术研究,2023(9):49-50,54.

[13]郑晨,王树粤.新时代中国武术发展转向的基本趋势与展望[J].湖北体育科技,2023(9):809-813.

作者简介:王琪,硕士,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创新设计方法与文创设计等。

猜你喜欢
数字化保护
梅州市古村落数字化保护探讨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播探究
况氏武术研究
浅谈数字化变电站数据异常和检修状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
110kV数字化变电站保护配置优化措施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系统设计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探讨
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研究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数字化保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