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再生性保护与价值释放

2024-06-27 02:46:42崔海英
档案管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古籍普查河南省

崔海英

关键词:传统文化;馆藏资源;中医药古籍;古籍整理;古籍保护;古籍利用;再生性保护;价值增值

《河南省“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中医药文化更加繁荣,打造以张仲景文化为核心,涵盖洛阳正骨文化、怀药文化等富有历史底蕴和地域特征的中医药文化体系。[1]中医药古籍作为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创作成果,是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不可替代的版本价值、思想价值和文化价值等。同时,中医药古籍又是中医药知识的重要载体,其承载的原创知识包括独特的理论、行而有效的疗法等,[2]具有回溯使用率高、时效性长、淘汰率低的特点,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3]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4]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5]统计,河南省收藏中医药古籍数量较为丰富,见表1。

对河南省中医药古籍资源开展深入彻底的调研,掌握河南省中医药古籍的现存状况,特别是那些有代表性、有特色、有文化内涵的中医药著作的存佚和收藏分布情况,可为进一步加强管理、整理抢救、挖掘利用提供切实可靠的信息,“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河南省中医药产业继承和发展、中医药院校的教学育人和学科建设、中医药医院的临床和科研提供信息资源挖掘和知识挖掘的保障。

1 河南省中医药古籍基本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历代河南医家有2000余位,现存著作600多部。[6]本章通过检索、查阅文献资料及访谈、网络调查等,对目前河南省中医药古籍的存藏、保护、利用等情况系统梳理、汇总与分析。

1.1 河南省中医药古籍收藏情况。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7﹞6号),掀起了古籍保护和开发利用的一轮热潮,迄今公布了6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河南省古籍普查、保护工作全面开展,逐步摸清了全省古籍底数。截至2021年年底,河南省古籍普查登记平台上有81家收藏单位(以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为主)著录了古籍数据,其中40家收藏单位出版了7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目录》,且数据在《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收录开放。通过古籍普查工作,河南省中医药古籍资源也得以全面展示,但数据是综合种类,仍需系统整理才能直观清晰地一览全貌。

表1统计结果显示,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中医药古籍藏量遥遥领先,居于首位,其次是河南省图书馆,接下来依次是少林寺藏经阁、开封市图书馆、辉县市博物馆、许昌市图书馆、新乡市图书馆等,可见中医药古籍藏量较多的机构多为公共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物保护机构。高校馆中,除了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还有河南大学图书馆和郑州大学图书馆(古籍藏量丰富,但中医药古籍数量比重不大)。

1.2 河南省中医药古籍珍贵善本发掘情况。自2008年3月起,国务院先后公布了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共收录古籍13 026部,[7]河南省共有229部古籍入选第1~6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中医药古籍5部,开封市图书馆入选2部,郑州图书馆、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白河书斋各入选1部。2011 年11 月,河南省政府公布了第一批《河南省珍贵古籍名录》,534部古籍入选,其中中医药古籍15部,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入选10部,其余均为已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古籍。具体情况详见表2、表3。

统计结果显示,目前公开数据中,河南省珍贵中医药古籍相比较小,主要集中在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郑州图书馆、开封市图书馆及洛阳市的中国首家民间藏书博物馆——白河书斋晁氏藏书博物馆。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珍贵藏量最多,内容涉及经典文献类、诊断类、医方类、本草类、妇科、眼科等类别。洛阳白河书斋所藏《本草纲目》,系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金陵制锦堂印本,《本草纲目》金陵本稀于流传,仅有的数本多流失海外或作为珍宝文物秘藏不露,此金陵版《本草纲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金陵版《本草纲目》家族中新出现的一个唯一印本,被认为是国内唯一可流通的《本草纲目》祖本。[8]

2 河南省中医药古籍工作现状

2.1 中医药古籍收藏条件有较大的改善。古籍图书材质脆弱,历经数百年乃至千年,会有不同程度的毁损、老化等,对保存环境等条件要求较高。经对中医药古籍藏量较多的16家机构调研,75%以上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和河南省第一批古籍重点保护单位;93%以上单独设置古籍书库,配备函套、书盒等装具,配备温湿度监测装置,制定了古籍书库管理制度;90%以上安装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气体消防系统,配备库房监控报警系统;87%以上配置樟木书柜;68%以上实现恒温恒湿控制,见表4。

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机构的古籍基本保护条件符合《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WH/T 24—2006);各类图书馆均将古籍作为具有特殊价值的“图书”而尤为重视,成为古籍保护利用的主阵地,古籍库房条件普遍较好,古籍工作无疑是图书馆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领域,而在将古籍作为“文物”看待的博物馆里,关于古籍保护利用专门的规范相对不足。

2.2 古籍保护利用初见成效。古籍数字化和整理出版是古籍再生性保护的重要形式。从数字化保护看,中医药古籍藏量较多机构中全部采用缩微保存或数字化保存,80%以上已建设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如郑州图书馆、洛阳市图书馆、开封市图书馆、新乡市图书馆等较早启动了珍贵古籍资源数字化项目,其余逐步开始或正在进行。从研究出版看,80%以上的机构已开展古籍整理影印或出版,见表5。

河南省图书馆、郑州图书馆都整理出版了馆藏典籍;少林寺创作了《中国佛教医药全书》《禅宗大典》等大型丛书,且与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联合策划了“少林寺藏经阁稀有中医古籍整理丛书”,内容以明清时期刻本和手抄本为主,包括《医学指南》《勿药单方》《增补养生大旨》《伤寒方论辑要》《痘疹专门秘授》《春脚集》等;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助项目“中医名家珍稀典籍校注(第一辑)”“《中原历代医药名家文库·古代卷》(第一辑、第二辑)”古籍点校、整理出版等提供版本支持。

从修复保护看,由于年代久远,古籍存在老化、酸化、残缺、霉变、虫蠹等问题,亟须修复保护。我们对河南省古籍修复情况进行了调研,图书馆系统目前仅有河南省图书馆、新乡市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4家收藏单位建立了修复室,具有专业古籍修复人员。另外,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建有纸质文物修复实验室。与全国古籍修复现状相比较,河南省没有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没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专业古籍修复室和修复人员的占比低于全国其他地区古籍收藏机构。

2.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了新活力。调研发现中医药古籍藏量较多的16家机构全部举办过古籍专题展览及开展其他宣传推广工作,主办、承办或参加过连续5年的“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展示了特色古籍文献,还吸引了广大参与者欣赏非遗表演,沉浸式体验传拓技艺、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线装书制作等传统技艺。90%以上的机构通过网站、微信公众号,采取展板图文和古籍展品相结合的形式,线上和线下相结合全方位展示珍贵古籍。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走入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开展“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吸引众多大学生学习体验。郑州图书馆挖掘馆藏特点,融合河南本土文化特色,设计了近20款文创产品,与社会力量联合规划出了一条适用于图书馆的“典籍展览+非遗技艺+研学旅游+文创衍生品”的文旅融合之路。

2.4 古籍保护工作人员力量逐步增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提高了我省各级领导对古籍保护人才的重视,中医药古籍藏量较多的16家机构均配备了古籍保护专职人员。通过参加国家和省内各种古籍普查、数据审校、传拓技术、修复技能、总目编纂等培训,馆员的古籍保护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都有了明显提升,为中医药古籍的挖掘、保护、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

3 河南省中医药古籍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河南省中医药古籍总体藏量和版本信息普查仍需进一步加强。截至2021年底,河南省共有81家古籍收藏单位完成了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项的著录工作,但是目前并没有建立独立的全省中医药类的古籍目录。在古籍普查登记中,还有个别古籍收藏数量较多的单位没有参与古籍普查工作,如河南省社科院图书馆、新乡市博物院等;部分市县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及文物考古部门和一些收藏爱好者也没有参与古籍普查工作。[9]此外,还有一些古籍普查平台没有覆盖的区域,如河南省南阳市的医圣祠、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中医正骨博物馆等,中医药文博单位和河南省医疗卫生单位特别是各级中医院,如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的中医药信息文献研究所等均藏有一定数量的中医药古籍。

3.2 河南省中医药古籍数字化共享程度不高,资源利用查询不便。河南省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正在陆续开展,通过网络查询,正式上线并实现共享的有郑州图书馆馆藏古籍数据库、开封市图书馆馆藏珍贵古籍展、洛阳市馆藏珍贵古籍全文数据库等,支持在线阅读、快速检索、文图对照,但目前上线的多为珍贵古籍,中医药古籍数量较少。新乡市图书馆和许昌市图书馆仅有小部分馆藏上线,还没有中医药古籍。郑州大学、河南大学自建馆藏数据库仅对本校师生开放。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作为省内中医药专业图书馆,馆藏古籍数字化平台刚开始建设,目前还未上线。同时,河南省古籍数字化服务平台建设目前多为资料型的文献数据库,由各机构自建或外包建设,缺乏整体规划,技术标准不一,不利于未来资源整合、开放共享。

3.3 河南省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仍然不够。通过调查,在河南省中医药古籍原生性保护方面,有些收藏机构还未设置独立的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或恒温恒湿空调机组,有些机构不注重恒温恒湿中央空调系统的日常养护,出现故障后维修不及时,不利于古籍的基本保护。在古籍修复方面,河南省还没有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中医药古籍收藏机构建立修复室的数量和修复人才的数量都屈指可数,古籍修复技能水平较为落后。在中医药古籍整理研究方面,河南省作为中医药文化的重要起源地,在中医药学术文化的研究和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中医药古籍的发掘与文献整理意识仍然落后。根据《中国中医古籍总目》和《全国古籍普查登记基本数据库》统计及实际调查,河南省不乏珍贵中医药孤本、罕见本文献,但收藏较为分散,缺乏深度挖掘,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少林寺藏经阁2所收藏机构以馆藏中医药珍稀古籍为底本整理出版了医书文献,其余分散在非中医药专业的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等收藏机构中的珍贵中医药古籍容易被埋没,对其抢救保护与开发利用更加迫在眉睫,还有大量没有普查到、现藏于其他机构和个人的医家著作有待发掘。

3.4 河南省中医药古籍文化宣传推广方面有待加强。在中医药古籍文献宣传方面,只有较少收藏机构开展了中医药古籍文化宣传推广,如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通过举办古籍知识展览、古籍文献知识讲座,利用微信公众平台长期推送《图书馆馆藏古籍鉴赏》《仲景文献推荐》,开展“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活动等方式,利用馆藏古籍文献做好中医药文化传播工作;少林寺藏经阁发挥自己医药典籍收藏量处于全国图书馆行业前列的优势,甄选《广瘟疫论》等中医经典古籍晾晒展出。河南省连续5年举办了“中华传统晒书活动”,还没有以医家文献展示为主题开展过活动,相比较近年来国内同类和省内其他类古籍文化传承活动,还有待不断加强。

4 河南省中医药古籍保护与挖掘利用的举措

2023年2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从国家战略层面建立了适合中医药行业创新发展的指标体系和体制机制。2023年10月12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中医药振兴发展实施方案》(豫政办〔2023〕56号)(以下统称《方案》),对河南省中医药工作作出全方位、战略性、系统性安排,其中“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部分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10]4.1 加强中医药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的领导与统筹。

《方案》明确了“加强中医药古籍文献传承”责任单位是河南省卫生健康委、教育厅、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把分散于不同系统中的相关中医药古籍工作统筹在一起,确保中医药古籍工作协调衔接、一体推进,有利于对全省中医药古籍普查的推动,有利于对中医药古籍的保护修复,有利于数字化工程和中医药古籍整理出版项目的开展。责任单位应以《方案》为依据,统筹制订全省中医药古籍保护利用工作中长期规划,明确发展方向、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健全经费投入机制,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分级分类保护利用制度,引导统筹推进古籍工作,逐步探索形成高效管用的河南省中医药古籍保护利用工作体系并加以实施。

4.2 深入挖掘整理河南省中医药古籍资源

4.2.1 加大力度开展全省中医药古籍的资源普查。加强统筹将会涵盖全省中医药古籍收藏机构,加大普查登记范围和力度,为彻底摸清中医药古籍家底创造条件。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要发挥自身中医药专业图书馆行业区域中心作用,在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指导下,成立河南省中医药古籍资源普查中心,形成有力支撑,由中医药古籍资源普查中心推动开展全省古籍收藏单位的中医药古籍资源调研,通过古籍普查掌握全省中医药古籍收藏情况,基本做到全省市县公立图书馆、高校图书馆、文博单位图书馆、科研院所图书馆、医疗卫生单位图书馆以及现有古籍收藏单位的全覆盖,加大宣传鼓励个人或民间收藏机构加入普查范围,整合上述资源普查成果,对调研收集到的中医药古籍书目信息进行统一规范化分类、编目、著录,建档编撰《河南省中医药古籍联合目录》,为下一步构建省级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夯实资料基础。

4.2.2 多措并举增加全省中医药古籍公藏量。中医药古籍文献既是中医药文化的原始载体,更是提供中医药原始知识的来源,是中医药文化和学术的证明者和传承者。

古籍文献的收藏历来属于“小众”,而作为古籍中更稀少的中医药古籍,自身数量更少。由于历史原因,近代以来我国传统中医药古籍文献流失严重,多年来中医药古籍价格不断攀升,收藏机构的中医药古籍藏量鲜有增长。适逢中医药古籍保护和利用的大好时机,抢救那些濒临失传的珍稀与珍贵古籍文献,增加学术价值高、版本价值好的中医药古籍刻不容缓。增加中医药古籍藏量可以通过市场购买、征集捐赠和寄存托管等方式。近年来,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把中医药古籍文献采购作为重点建设项目,通过深入调研,制订采购计划并分步实施,中医药古籍藏量和质量逐年提升。

中医药古籍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中医师承的原因而被收藏在民间个人手中,不乏具备历史文化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珍本,但因古籍物理属性极其脆弱的特性,很难提供专业的条件用于古籍的存放,而大多数公藏机构的古籍书库均有较好的保存条件和严格科学的管理措施,两者结合,既能使私人收藏的古籍受到较好的保护,又能通过公藏单位的宣传研究为社会所用,最大程度实现珍贵古籍“孤本不孤”。公藏单位可以鼓励并引导名医名家后人、高校校友和社会各界等领域的私人古籍收藏者捐献古籍,并对其进行整理和修复。

对于捐献古籍较多的名家可以专门开设古籍收藏室,并予以冠名,如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的“茧斋书房”,即是以国医大师干祖望个人所捐赠的医籍为主要藏品建设而成的[11 ];也可以设收藏专柜,如全国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李发枝教授曾向校图书馆捐赠其收藏的《注解伤寒论》《辨证录》《本草纲目》等中医古籍图书11 4册,存放于图书馆名老中医文献专柜。另外,中医药古籍藏量较多、保护条件较好的公藏单位可以为古籍藏量少、保存条件差的机构或个人提供无偿代管寄存服务,双方签订代管寄存协议,中医药古籍原本的所有权归原机构或个人,作为代管机构对其鉴定,拥有其查阅、整理与保护权,[12]以推进区域内中医药古籍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如洛阳市古籍保护中心曾开展了古代文献典籍遗存普查行动,对洛阳民间私人收藏的古籍进行鉴定、定级审核、古籍保护指导等,对珍贵古籍文献需要整理、出版、修复的,实行申报制,由市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受理、规划和落实。[13

4.3 确定重点保护对象,推进中医药古籍多层级保护

4.3.1 进行系统全面的定级、定损。在对河南省中医药古籍全面普查的基础上,按照文化部颁发的《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及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印发的《公共图书馆系统古籍类文物定级指南》,对省内存世中医药古籍进行系统全面的定级、定损,构建“河南省中医药古籍综合信息资源数据库”。

4.3.2 加强中医药古籍的原生性保护措施。较2007年古籍保护计划实施前,河南省古籍基本保护条件有了明显的改观,中医药古籍收藏机构还需按照文化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发布的《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通过改建馆舍、增添设施、制度保障等手段改善古籍保管条件。

古籍存世时间久远,大都存在酸化、絮化、虫蛀、鼠啮、霉变等现象。通过调研得知,河南省内古籍收藏机构古籍修复工作开展状况不佳。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先后在全国建立了12家国家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和1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附设47家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14]河南是古籍收藏大省,但没有国家级古籍修复中心,且一直未能成功申报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已经建立古籍修复室的中医药古籍收藏机构,应加大财政资金和政策支持力度,依托河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正在推动建设河南省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的契机,设立省古籍修复技艺传习所河南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传习点,在前期普查的基础上,建设“河南省中医药珍贵古籍修复项目”,将中医药古籍中虫蛀、霉烂、纸张老化、脱线及函套损坏等情况分别予以统计、归类和分析,制订具体的修复方案,集中力量修复一批亟待抢救的中医药珍贵古籍。随着古籍修复技艺日益科学化、规范化,修复要采用多种现代化修复设施及设备,如古籍除尘洗涤机、古籍纸浆补书机、现代脱酸工艺等,将传统的古籍修复方法与现代保护技术相结合,人力和机械化并举,提高修复质量与效率。[15]

4.3.3 提升中医药古籍的再生性保护效能。再生性保护是对古籍文献的学术知识和内在价值进行发掘、研究与利用,主要采取缩微复制、影印出版、数字化等方式。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要让中医药珍贵古籍“活”起来。挖掘传承中医药文化与实践经验,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屠呦呦凭借抗疟单体青蒿素研究成果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是现代科学研究从浩瀚的古代医籍中汲取创新灵感的有力体现。[16]在新冠疫情防治工作中,通过深入发掘古代经典名方,结合临床实践,形成了中医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诊疗方案,成为我国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方案的重要特色和优势。当前调查结果显示,我省古籍收藏机构均采用了缩微复制、古籍影印出版、数字化等再生性保护方式,但普遍数量不多,很多机构处于刚起步状态。在当前再生性保护不足的情况下,应从全省中医药事业全面发展的战略和全局高度,把挖掘中医药宝库精髓置于推动河南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要议程,组建全省中医药古籍数字图书馆建设和影印出版项目工作委员会、专家指导委员会,完善顶层设计,制订整体规划方案,加大统筹力度,选取学术价值高、版本代表典型的中医药古籍,充分利用现代人工智能、大数据、知识图谱、数据挖掘等信息技术,加强中医药古籍深度整理与知识挖掘,推动中医古籍文献知识服务,促进理论和临床创新。[17]

4.4 加大中医药古籍保护领域复合型人才培养力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关于“创新古籍人才队伍建设机制”要求壮大古籍人才队伍。古籍保护工作专业性极强,首先应具备图书情报与文献学专业知识,普查鉴定需要精通目录学、版本学,修复需要熟练的修复知识和技艺,整理研究中医药古籍还应具有扎实古汉语功底同时又掌握历史学、社会学知识,并具有中医药学术背景,[18]中医药古籍文献数据库的开发需要信息技术专业人员,中医药古籍保护、整理复合型人才是保证中医药古籍工作开展的关键。目前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培训基地、传习所和高等院校科班教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成立了12家国家级古籍保护人才培训基地,并与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天津师范大学4所高校合作开设相关专业,招收专业硕士,全国超过40所高等、中等专业院校培养古籍保护方向的专业人才。要坚持引才育才并举,一方面要通过外出培训和师带徒等多种方式,在中医药古籍藏量较多的机构有针对性地选拔培养一批精通学术又能够熟练操作的中医药古籍编目著录、版本鉴定、古籍整理、保护修复专家。同时加大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用才留才并重,为人才提供一个干事创业、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相关机构还应积极推动河南高校在相关专业下设立古籍保护与修复专业,培养不同学历层次的专业人才。还可将古籍保护和修复技艺带入高校,开展嵌入式古籍保护课程、专题讲座和相关活动,使青年学子有更多机会学习古籍保护相关课程,进而激发他们对古籍保护事业的兴趣热情,树立致力于从事古籍保护事业的志向,成为中医药古籍保护事业后备力量。

4.5 加强中医药古籍艺术与文化价值的发掘与传播。中医药古籍是中医药学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包含古籍鉴赏、修复、装帧等技法的艺术价值,而且蕴涵丰富而宝贵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承载着优秀的中医文化与中国文化价值。把古籍资源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通俗易懂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加强普及和传播,“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实现中医药古籍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内在知识价值的发掘与利用,凝练具有河南特色的中医药哲学观、价值观和健康观,服务社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如依托中医药珍贵古籍原本及其承载的文化与学术内容,举办大型中医药珍贵典籍文化宣传与展览,举办古籍文献专题讲座、研讨、培训等,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宣传普及与教育;开展中医药古籍版本教育,讲解古籍在刻版、字体、纸张、版式、用墨、装订、钤印、题跋等方面的知识,让人们鉴赏与品味古籍之美和传统文化之典雅与厚重[19];开展修复技艺、线装书制作、传拓技术和雕版印刷等古籍修复体验,提升民众参与热情;进行中医药古籍文创开发,激活古籍生命力,提高对中医药古籍保护意识,促进其合理利用和中医药文化传承;利用新技术强化推广效果,与各级各类媒体合作,通过数字化、AI、VR新技术以及多媒体手段,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讲述中医药古籍背后蕴涵的仲景精神、中原中医药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事。[20,21]

猜你喜欢
古籍普查河南省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今日农业(2022年13期)2022-09-15 01:17:58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河南省树人教育交流中心
胡春华强调:确保脱贫攻坚普查取得圆满成功
今日农业(2021年4期)2021-11-27 08:41:35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天一阁文丛(2020年0期)2020-11-05 08:28:06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天一阁文丛(2018年0期)2018-11-29 07:48:08
我是古籍修复师
金桥(2017年5期)2017-07-05 08: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