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基 侯希文
关键词:数智赋能;西藏高校;档案学;一流专业;师资队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数智化
在新兴信息技术逐渐融合应用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进程中,“档案工作正经历一个从档案实体管理到数字管理再到数据管理,从手工操作到自动操作再到智能操作,从档案分散利用到集成共享再到智慧服务的变革过程”。[1]浙江省档案馆利用AI辅助档案开放鉴定,提高档案开放审核效率;上海浦东新区档案馆“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电子文件进行自动分类整理、自动要素归集、自动线上归档、自动打包检测实现全自动管控”,[2]信息资源空间结构,档案工作环境、内容、模式等都在发生深刻变革。在这样的发展环境下,西藏档案事业亟须进行“数智化”提升。在《档案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建设标准和评价标准以及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指导下,西藏高校唯一的档案学省级一流专业建设应将数智化要素融入教学基础设施条件创设、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培养方案调整、课程建设中,通过完善数智赋能视域下一流专业的建设路径,提升建设水平,为档案学一流人才培养提供持久动力,为档案学专业和行业在新时代的崛起与变革蓄力。
1 西藏高校档案学一流专业建设现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3]“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引导各族群众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来,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4]这为促进西藏自治区档案事业的发展,促进西藏档案工作者在促进民族团结、推动西藏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指明了方向。1985年,西藏高校唯一的档案学专业设置在西藏民族大学,该校得到了老一代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激励。历经2年制档案干部专修科、3年制专科、4年制本科等多年建设,于2022年获批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这是对多年来专业建设成果和人才培养成效的肯定,成为为西藏档案行业培养高质量人才、推进西藏档案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助力器和标杆。
档案学专业主要面向西藏招生,至今为西藏和国家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培养了千余名(含档案干部培训)“靠得住、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的、坚持履行“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使命的档案专门人才和民族地区档案工作者,为西藏档案事业发展和西藏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尽管该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具有了自身的特色和发展成就,进入了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但在数智化时代,仍然存在弱项短板等亟须提升改进。
1.1 教育基础设施尚不能完全支持数智化教育。教育部等六部门共同印发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建设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信息化为主导,面向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聚焦信息网络、平台体系、数字资源、智慧校园、创新应用、可信安全等方面的教育新型基础设施体系,以技术迭代、软硬兼备、数据驱动、协同融合、平台聚力、价值赋能为特征,加快推进教育新基建。以教育新基建壮大新动能、创造新供给、服务新需求,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5]数智基础设施是保障教育数智化发展的先决条件,通常包括以网络化、数智化、绿色化为特征的新型基础设施,也包括对传统基础设施的数智化改造。
近年来,现代化的电子设备、软件技术和教学手段正强行改变着教育教学场景和教育生态,学校的教育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档案专业数智化教学条件、实验实训室建设方面,投资还不足,专业化、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方面硬件设备、软件条件难以满足教学、实训需要,还需提升现有教学、科研和公共设施环境,数字智能化建设,促进与学校物理空间、网络空间一体化,为培养具有现代创新、数智化思维的大学生创造良好条件。
1.2 师资数智化素养与数智化教育要求有差距。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部深入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积极引导教育系统干部投入数字化战略行动,要求在政治站位上再提高、理解把握上再深化、工作目标上再聚焦,切实推进数字化战略行动深入实施[6],教育数智化发展环境不断完善,这对使用者的适应教、学、生活等方面数智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
数智素养是人们在数智时代为了完成学习、工作和生活等多方面的目标,合理、有效且符合伦理地融合使用人工智能技术,以及处理、分析多种类型数据的能力。[7]有效应用和开发数字资源,准确识别数字化、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开展教育教学及相关活动而提升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等逐渐成为判断教师数智素养的主要指标。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明确:应对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要,大力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推动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8]经过对近几年学校开展的一考三评工作数据分析,部分教师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等制作水平低,教学软件、智慧教学平台和设备使用不熟练,人工智能在教学中应用等知识了解少、操作技能低,对档案行业数智化技术及其应用缺乏了解,凸显了档案学专业师资数智素养与数智化教育要求有一定差距。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高等学校区块链技术创新行动计划》等文件中关于“瞄准新一轮科技发展前沿技术如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将数字知识与技能应用到教育各场景中”的要求,档案学专业教师还需开展相关知识培训和业务操作技能提升。
1.3 专业培养方案与业态发展失调。从经济社会、信息技术和档案业态发展的需要来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一定周期内不能一成不变,档案专业应在对现实需求的追踪中不断进行自我改革和调适。[9]
当前,档案部门也不断利用各种智能技术优化业务格局、创新管理手段、建设智慧管理系统,拓展服务领域和场景空间,提供高效便捷、平等多元、开放包容的智能化服务,形成了智能驱动的档案服务模式,如将档案库房建设成为泛在互联互通、高效智能运作、全面透彻感知、协同创新服务的智慧档案馆[10];实现人机协同、人工智能功能的智慧档案管理系统等。在这种背景下,档案学专业教育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注重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社会需求的适应度、教师及教学资源的保障度、教学及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满意度,[11 ]将专业培养方案在一定周期内进行适度动态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式、调整课程模块,加入数智化方面课程、实践实验等环节,高质量培养适应档案行业实务和发展目标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
从社会、业态发展需求变化来看,四年一周期的档案学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存在相较档案工作业态发展的滞后性和不协调性。在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的新阶段、新起点上,档案学专业应以积极、认真的科学态度,以《档案学教学质量国标》为标准,与时俱进,建立专业培养方案动态调整机制,坚持新文科建设理念,融入新思想、新举措、新方案,切实体现专业建设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西藏档案学领域培养新时代一流人才。
1.4 课程建设与行业所需滞后。课程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12]是衡量人才培养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成效的具体化、操作化和目标化。[13]如果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固化,将很难体现专业领域业务发展(设备现代化、电子化、数字化)、技术发展(数智化教育课程体系)、市场发展(创新创业教育)的状况和社会的需求。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冯惠玲教授对新时代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所言,“一是课程口径加宽,除加强通识课程外,各高校都应增设信息管理类课程;二是信息技术类课程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管理类课程数量大幅增加……;三是选修课程的增加,以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多元化和弹性;四是加强实践教学,除了校内实验课程之外,加大力度探索校外实习”。[14]
西藏民族大学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经历了起步期和跃升期,从最初的“公共基础课、共同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发展到“通识教育、专业基础、专业教育、创新实践”等课程平台,从较早前的《大学计算机基础》《OFFICE高级应用》《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政务》《知识管理》等主干课程发展变化到《计算机辅助档案管理》《档案保护与复制》《档案文献编纂学》《科技档案管理学》等涉及数字化、技能化等方面的课程。随着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档案管理科技化和西藏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推广的需要不断增强,又陆续增设了《藏文信息处理》等特色课程,不断提高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处理非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信息的技能。
纵观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状况,尚缺少培养数智化档案管理、使用和保护等知识和技能的课程,难以适应档案工作中有关档案数据信息的知识要素、知识挖掘、知识存储、数字人文、知识图谱、“互联网+”等工作内容处理的需要,还需融入和加强档案数智化意识、数智化思维、数智化技能培养的重要课程、环节,尤其是不断出现的“元宇宙”、数字孪生技术、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Chat GPT等新事物、新技术要及时体现在课程设置体系中,以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需要。
2 数智赋能下档案学一流专业建设契机
信息技术思维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互促发展,正快速改变人们的思维观念、理念和行事方式,推动各行业技术条件、业务手段更新和提升。国家和自治区也发布了一系列数智化发展相关规划、方案和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标准。
2.1 国家数智化系列规划、行动计划发布。国家相继出台的《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纲要性、规划性文件,教育部先后发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 —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等规划、行动计划文件,将会进一步促进西藏高校的数智化教育、数智化应用和数智化转型工作,为服务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行动指南,为档案工作领域培养大批“应用型、复合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创造了条件。
2.2 自治区“十四五”档案事业发展规划。2021年,《“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发布。规划在提升档案利用服务能力中指出,“积极探索知识管理、人工智能、数字人文等技术在档案信息深层加工和利用中的应用”。[15]在提升档案数字资源安全管理能力中指出,“提升档案信息化基础设施设备安全水平,实现系统和信息可管可控。加强对档案信息化软硬件产品适用性验证,引导信息技术在档案管理领域安全应用。健全档案网络、档案信息系统和档案数字资源安全保密防护体系”。[16]在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引领档案管理现代化方面,要“完善档案信息化发展保障机制”“推进档案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建设”,推进档案信息资源跨层级跨部门共享利用,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数字档案馆(室)建设中的应用。[17]这些规划目标对西藏高校档案学一流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指明了专业建设的方向,即专业建设、发展要向数字化、数智化转型。
《“十四五”西藏自治区档案事业发展规划》指出,要加快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加速数字档案馆(室)建设,加快档案信息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要深入推进档案资源体系建设,加快档案资源数字转型;要深入推进档案安全体系建设,加强档案馆库建设与管理,强化档案安全保护,保障档案信息安全;持续推进档案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完善人才评价机制。[18]规划对西藏档案行业未来发展、西藏档案人才培养重点方向进行了顶层设计,对西藏高校培养具有数智能力和技能的档案人才提出了要求。据此,需要档案专业人才具有较强的数智素养和能力,能够担负档案工作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系统应用、管理和控制的重任。
2.3 档案学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档案学专业)》(简称《档案学教学质量国标》)。《档案学教学质量国标》作为国家宏观层面规范档案学本科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了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条件、质量保障等各方面要求,[19]明确了档案学专业建设的指导方针、专业教育的教学规范、专业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依据,是档案学专业建设提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科学指引。《档案学教学质量国标》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创新形式、改革教法、强化实践,推动本科教学从“教得好”向“学得好”转变;突出产出导向,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程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保有效度和结果满意度;突出持续改进,强调教学工作要建立学校质量保障体系,要把常态监测和定期评估有机结合起来,及时评估、及时反馈、持续改进,推动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20]该标准的发布,将有力指导西藏高校档案学专业建设,促进档案学人才培养更加切合行业与社会发展需求、契合专业建设发展规律,推动档案学专业建设发展。
3 数智赋能的档案学一流专业建设路径
在数智赋能视域下,档案学一流专业建设要加强与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与大数据、网络工程等专业的交流、协作、共商,改革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体系,强化档案学人才智能思维、数据思维与跨界思维能力的训练与养成,建设融合数智技术的教学、科研平台,培养学生具备数智化背景下档案行业发展所需的档案学知识、技能,并能够融合其他新文科创新实践能力。要达到以上目标,必须提升数智化教学条件、动态调整档案学专业培养方案、重构面向数智化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3.1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数智化教学条件。《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将加快信息化时代教育变革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要求建设智能化校园,统筹建设一体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与服务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智化理念,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教育治理方式变革,加快形成现代化的教育管理与监测体系,推进管理精准化和决策科学化。[21]
开展数智化教学需要有创新的数智化教育条件,在现有档案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学校智慧教室等基础上,适度超前提升数智化教学环境,率先布局或更新建设数智化教学平台、实验平台。以获批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高校的优势资源和良好时机,更新智能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法,优化学校数智化教学条件,构建智慧教学系统,融入行业数字化建设,提高教师智慧教学能力。
提升档案学实验室数字化、智能化程度,应用具有人工智能等功能的实验设备,开发实验项目,如数字档案馆建设、档案信息资源开发等,同时开发具有数智化功能的实验室或数智化实验项目、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全面提升师生数智化素养和技能。鼓励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档案专业科技作品创新大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学;鼓励师生参加如“知识管理与档案开发利用”、数智化、数字人文、档案学专业建设等方面的学术会议,开阔师生的视野和思维;组织有益的智慧教学研讨会、交流会、培训会等,从中得到教学、科研以及专业领域的智慧化启迪。
3.2 提升教师数智化技能,培育师生数智化教育素养。当前,教育部正在实施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试点项目。西藏民族大学作为试点单位,正在运用线上、线下等多种方式培育管理者和教师的数智化意识,建立健全数智素养培训体系,分级分类推进师资数智能力提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同时,依托对口支援高校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一流学科、一流专业的一流师资和一流课程资源及实践实验条件,培养本校的档案学一流专业师资。再者,发挥专业、学科资源优势,以新文科建设思路,融合理工科元素,聚合本校大数据、信息管理、人工智能等计算机应用学科教学师资力量,构建校内外虚拟教研机构、组建教学研究团队、课程团队,参与学科区域性联盟“西部档案学虚拟教研室”“西北高校信息资源管理学科建设联盟”等,促进教师提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能力。在此基础上,依托教师的数字化、数智化教学能力和学校数智化教学环境,综合应用数字资源,同步提升数智技术业务能力,如利用数智化实验设备等实验条件开展档案管理和安全保密等数智化教育、建立和打造师生联合创新团队、鼓励与档案专业相关业务单位联合设立档案学专业数智技术人才培养项目等。
3.3 动态调整专业培养方案,融入数智化培养目标。教育部提出,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是“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的重要举措”。[22]根据新时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新需求,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需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结合《档案学教学质量国标》和学生生源状况等,在培养方案中增加数智能力培养的内容。这些能力包括档案保管保护能力。档案用户需求调研分析能力、信息服务创新能力、数智理论知识和思维能力等,同时增加人工智能等数智化实践能力训练和提升的实践环节。设置一定共享课模块,借助支援高校中国人民大学档案学专业的良好师资、教学资源等开展课程共享、讲座报告等方式,让学生在世界一流高校、一流专业、一流师资、一流学习环境中切身体悟教、学氛围,开阔视野,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努力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在培养方案修订与调整方面,按一定周期对人才需求情况等进行调研、对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等进行回访,征求用人单位需求和毕业生在岗位任职情况的意见、建议,同时结合经济社会发展、科技发展等方面进行分析,形成动态调整机制。
3.4 重构课程教学体系,增加数智化知识、能力培养内容。课程建设应坚持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要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理念,完善课程体系、知识体系,推进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创新,实现“学习革命”向“质量革命”纵深发展。
课程建设要及时将业务发展、技术发展和市场发展等融入教育教学中,及时修改课程教学大纲,制作课程考核方式和要求,加强学生团队合作能力、交流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和持续学习能力等的培养和考核。在开设大数据概论、人工智能基础、数理逻辑基础等数智化课程的同时,运用先进技术,建构新的教学体系和督导体系。倡导师生充分利用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借助名校名师资源,选择修读更多数智化课程。
锚定对一流专业具有支撑作用的一流课程《电子文件管理》,努力打造国家级一流课程。在实践教学中,加强《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档案保护技术学》《知识管理》《数据库技术》《社科信息检索》《信息资源管理》《大数据概论》《人工智能基础》等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将行业最新理论成果、教师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引入课程;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参加学科竞赛,加强共享课协同育人培养等,全力推进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同时,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引导,塑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素质素养。
4 结语
档案学专业建设在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档案学专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要综合学生生源、师资队伍、教学条件、教学理念、管理理念、人才培养模式、社会需求等种种状况,密切关注数智化技术对推动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变革、教学治理方式变革的巨大影响、问题和挑战,培养教师具有实施智能教育的能力和探索数智化教育方法、标准规范以及推进路径的动力;[23]培养学生的数智意识,使其对数智有基本的意识、概念、素养、兴趣和技能,提升全行业数智化应用能力和数智化素养。从教学条件、师资队伍、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等多个维度融合数字化、智能化理念和技术,以学生为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为目标,培养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档案学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