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背景下,“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受到诸多语文教育者的青睐,该策略旨在将阅读与写作的教学相融合,通过“以读促写”和“以写助读”的方式,实现语文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实践中,“读写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深入理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主动将收集到的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规律加工处理,从而形成系统的认识和深刻的感悟。《桂花雨》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在“读写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深度解读,在品析文中字词的同时进行创造性写作,从而深化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感悟,促进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从小练笔导入课程,调动学生的认知欲望
在《桂花雨》的教学中,为有效实施“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教师可从小练笔着手,通过一个小而具体的写作任务导入课程,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和思考,旨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1.引入背景,激发读写兴趣。课堂开始前,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一个与《桂花雨》主题相关的故事,或者展示一些关于桂花的图片和视频,创造一个充满想象和探索的学习环境。生动化教学素材的演示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为接下来的小练笔活动做好铺垫。
2.布置任务,概述基本内容。在学生对《桂花雨》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个小练笔任务——概述《桂花雨》的主要内容。这一任务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简单描述故事的情节、主要人物和重要场景,旨在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基本框架,培养他们的概括和表达能力。
(1)启发式提问引导:教师可通过提问启发学生回忆阅读《桂花雨》时的感受和印象,比如,“课文中哪个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的主人公有哪些特点?”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回顾并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组讨论交流:学生分小组讨论《桂花雨》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和重要场景,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撰写故事概述稿:基于小组讨论的内容,每位学生独立撰写一个简短的故事概述,用自己的话重新讲述《桂花雨》的故事。这样的写作练习既是对讨论结果的整合,又是对个人理解的深化。
3.摘选句段,撰写分析短评。教师指导学生从课文中选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或一段话,要求学生分析这些句段的表达效果和艺术特色。学生尝试解读这些句段在整篇文章中的作用,并撰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短评。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审美和批评能力。
(1)句段选择与分享:引导学生重新阅读《桂花雨》,挑选出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一句或一段文字,并分享给同学。在此过程中,每位学生需要说明选择该句、段的原因,如情感共鸣、语言美感等。
(2)深入分析句段: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所选句、段的语言特点,表达效果以及在文章中的作用和意义。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示范分析或小组讨论等形式进行,帮助学生深化对语言艺术的理解。
(3)撰写短评:基于对句段的分析,学生独立撰写一段150字左右的短评,包括对句段的个人解读、感受以及对其艺术特色的评价。教师可以提供写作指导,比如,如何构思短评的开头、主体和结尾,如何表达个人观点等。
通过这些步骤,学生不仅能在读写活动中深入理解《桂花雨》的文本内容,还能培养概括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审美鉴赏力,在课程实施之初就实现“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教学目标。
二、在情境中深情朗读,感知文本内容
在“读写一体化”的教学过程中,“读”是重要教学环节之一,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化学生的阅读体验感,教师需根据文本特点创设更具感染力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情朗读,充分感知文本内容,以实现情感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
1.课前准备与情境设定。教师事先收集一些桂花花瓣,准备一个与“桂花雨”相关的背景音乐。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帮助学生构建起对“桂花雨”这一景象的直观感受。
2.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朗读活动开始后,教师可播放一段轻柔的背景音乐,营造出一种静谧、淡雅的氛围,模拟“桂花雨”落下时的场景。随后,教师问学生对“桂花雨”有哪些想象,通过提问激发学生主动思考。
3.情境演绎,感知“桂花雨”。在学生提出自己的想象后,教师逐渐撒下桂花花瓣,模拟桂花缓缓落下的景象。此时,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用心感受“桂花雨”的美,同时教师深情朗读《桂花雨》中描写“桂花雨”落下的段落,让学生在听觉和视觉上同时被触动,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
4.情感共鸣,共读课文。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可邀请学生一起朗读《桂花雨》中的精彩片段,尤其是描述桂花雨落下的细腻之处。通过共读,学生在情境的共鸣中,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和感受作者的情感。
5.深度交流,分享感悟。朗读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简短的交流环节,邀请学生分享在朗读过程中的感受和理解,帮助学生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增进他们对文本情感的感知和共鸣。
6.情境再现,书写体会。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基于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写下关于“桂花雨”的想象或是对《桂花雨》的感悟。这样的写作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将情境中的体验转化为文字,还能深化他们对文本内容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通过以上六个步骤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教师能够有效引导学生在情境中深情朗读,感知《桂花雨》的文本内容,实现“读写一体化”的教学目标,不仅能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情感共鸣。
三、在组词造句中品味,体会作者情感
在《桂花雨》的教学中,为强化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感悟,教师可以组织组词造句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通过词汇的深入探讨,捕捉文章的细腻情感和深层含义。
1.关键词汇展示与初步理解。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桂花雨》中的关键字词,如“指指点点”“摇”“捡”等,并让学生在模仿中体会词义。然后,邀请学生基于个人经验,对这些字词进行初步解读,分享他们对这些词汇情感色彩的理解,从而建立对文章情感基调的初步感知。
2.词汇深度分析。教师指导学生结合课文的内容和语境,深入分析每个关键词汇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例如,探讨“指指点点”在文章中展示的不仅仅是一种动作,而是表达了作者对桂花独特情感的细腻描述。同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讨论,分析如何通过理解这些关键词汇来捕捉文章的情感和主题,帮助学生从语言细节中感知作者的情感。
3.词汇替换与语境感知。教师组织学生尝试替换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作者选择了特定的词汇,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情感和意图。例如,如果将句子“总要捡一大袋桂花给母亲”中的“捡”替换为“拣”,虽然“捡”和“拣”在现代汉语中几乎可以互换使用,但在细微之处却承载着不同的情感色彩和文化意蕴。“捡”给人一种随意、偶然的感觉,似乎桂花是在不经意间被拾起,而“拣”则更加主动,含有精心挑选的意味,这种细微的差别可能会影响读者对句子情感色彩的感知。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能体会到作者对词汇精准使用的功力,也能深刻理解到每一个词汇背后,作者如何通过语言的微妙选择来表达深层的情感和细腻的意图。
4.组词造句,加深理解。基于文章的关键词汇,教师可组织学生尝试组成新的词组或短语,或是指导学生使用这些关键词汇进行造句,特别是要求学生尝试表达情感或描绘场景。通过这样的练习,学生可以更好地培养词汇的情感表达能力。
5.总结与情感共鸣。教师应总结学生在活动中的发现和讨论,强调关键词汇如何承载文章的情感和主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邀请学生分享通过词汇深入分析后对文章情感的共鸣,以及他们如何通过语言的力量感受作者的情感深度。
6.写作练习与应用。引导学生写一篇短文,使用已经分析过的关键词汇,描述一个与桂花相关的情感经历或故事,旨在将学生对词汇的理解转化为实际的写作技能,同时表达个人的情感体验。
通过这六个步骤,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桂花雨》中的关键词汇和作者通过这些词汇表达的深层情感,激发对语言细节的敏感性和对文学美的鉴赏力。
四、结合批注深度鉴赏,体悟深层内涵
结合批注进行深度鉴赏也是实现“读写一体化”的有效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桂花雨》的情感深度和文学价值。
1.引入批注方法。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批注的基本概念,解释通过批注如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和作者的情感。然后,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几个句子或一小段进行示范,展示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如修辞手法、情感表达、文化背景等)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比如,“中秋节前后,正是故乡桂花盛开的时节”,教师可以解释:“这句话不仅设定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也巧妙地引入了桂花这一重要的符号。中秋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本身承载着家庭团聚和思乡情感的文化背景。通过批注,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作者选择在中秋节这一时间节点提及桂花盛开,是如何增强文章情感深度的,同时也反映了桂花与作者情感之间的密切联系。”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直观展示批注如何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深入分析文本,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文本的情感层面。
2.组织批注活动。教师需要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分配课文中的不同句子或段落进行批注,学生需从指定的角度(如文本情感、语言特色、文化背景等)进行深度分析。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批注时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将个人见解融入批注中,使批注不仅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个人感受的表达。
3.批注内容深化。批注完成后,每组选出代表,分享他们的批注内容和过程中的发现,促进班级内部的交流与讨论。教师对学生的批注进行点评,补充可能遗漏的深层次意义或更加精细的语言分析,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本。
4.扩展批注视角。教师要引入跨文化或跨文本比较的批注方法,引导学生在批注时可以考虑将《桂花雨》与其他文本进行比较,或者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元素与其他文化的相似性或差异性。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思考作者通过文本想要传达的深层内涵,分析作者如何通过语言和文学手法实现这一目的。
5.个人反思和总结。教师要鼓励学生写下个人的批注反思,总结在批注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以及对《桂花雨》深层意义的理解。同时,教师要总结本次批注活动的重点和学生的主要发现,强调批注在深化文本理解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
6.创作批注集。教师可将学生的批注作品收集起来,制作成《桂花雨》批注集,既作为学生学习的成果展示,也作为后续学习的参考资料。
通过这一系列的步骤,学生不仅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深度鉴赏《桂花雨》,还能通过批注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综上所述,通过“读写一体化”教学策略,教师能有效地整合阅读与写作教学,使学生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提升写作能力。从“在练笔中导入课堂”到“在情境中初读课文”,再到“在品词中梳理文意”等具体策略的实施,每一步都旨在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桂花雨》的教学实践证明,“读写一体化”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情感的共鸣,还能在深度鉴赏的过程中,引导他们体会语言的魅力,从而在阅读与写作的双重维度上实现自我超越。通过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语文素养将得到全面提升,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关小学)
编辑:张俐丽
作者简介:张西安(1977—),男,汉族,甘肃静宁人,大专,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