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超 刘珊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以及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为企业的财务发展提出了极为严峻的考验,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对于财务管理的需求。企业财务共享模式正是基于这一需求兴起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企业财务管理新模式,企业财务共享平台这一新兴的财务管理模式能够为企业全面预算提供良好的支撑,从而有助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稳步推进,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
财务共享模式下
预算管理的内涵
财务共享模式是指撤销各个集团子公司的财务职能部门,同时将集团子公司的财务职能部门统一分配在一个特地“区域”,从而建立起“财务共享服务平台”。通过大数据财务管理平台,实现各个子公司财务管理服务共享的同时,还能够大幅度降低集团公司的财务风险以及运营成本,优化企业运行效率,全面加快企业发展速度。虽然很多企业因应用了这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而得到发展,但其作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在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提出了挑战。全面预算管理不仅仅是某种单一的预算工具,同时也是一种应用于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工具,全面预算管理所得出的数据能够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数据支持。
集团公司全面预算管理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面预算管理制度不健全,执行力度不够
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是对企业的投资、筹资、经营等未来活动进行预测并提前控制企业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预算的编制与审批、发布与执行、调整、考核与评价等方面。在国内很多企业对全面预算的概念理解不到位,没有拥有完善的全面预算管理制度,认为预算就是财务指标的预测,与公司的战略关系不大,使得全面预算管理与企业的业务信息相脱离,最后导致预算管理出现问题,影响企业的发展,使预算管理流于形式。
(二)财务信息质量不高,时效性不强
集团公司中母公司及所属各级子公司财务人员的管理水平不一、会计核算方法不一致、口径不统一,影响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另外,集团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由于内部业务复杂,会计人员核算考虑不周全,难免出现差错,从而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依据这些失真的财务信息进行预测出现失误的可能性较大。
(三)财务信息整合能力不强,预算风险防范意识不高
预算数据大多是从下到上逐级汇总,没有得到统一性的规划,各个基层单位的发展状况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实践的方式也有诸多种,最终导致整个企业难以对所有财务数据实施有效的管理制度并做到实时监控,严重影响到了企业财务数据的有效性。而有一些企业对财务预算风险的意识较为薄弱,预算编制不健全,预算目标不合理,执行不力,考核不严,导致企业经营缺乏约束、盲目经营、资源浪费、发展战略难以实现。
财务共享模式下
全面预算管理的实践探析
(一)完善企业的预算管理制度
预算管理是与企业发展战略相配合的保障体系,企业应通过对上年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的全面分析,结合经营业绩水平,根据自身的未来发展方向和经营目标建立一套全面的预算管理制度,全程监督和分析执行过程、评价和反馈执行结果,改善和调整经营活动,进而推动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还应涵盖健全的组织体系。
(二)建立财务信息共享平台
通过建立企业财务标准化信息共享平台依托标准化的处理和管理体系,将能够更好的实现对于企业全面预算所需要财务信息的标准化处理,同时在执行以及考核中也能够根据企业全面预算所需的内容进行相应的标准化的处理。采用标准化的模式、统一的预算语言表达形式将能够有效的提高企业财务全面预算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对财务业务流程的控制
在财务共享模式下,关键应该重视对财务会计各项流程的控制管理。在一般会计流程的控制方面,重点是强化对会计申请、业务审核、会计审核、复核、归档等流程的控制管理。通过预算系统将集团公司的业务系统和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有效融合,实现全程的跟踪控制管理。结合集团公司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计划,完善成本预测、决策以及预算管理,同时强化成本计划的执行控制,严格落实成本责任,规范成本核算,强化成本考核和成本分析,确保成本管控目标的实现。
(四)强化预算风险防范意识
财务共享模式过于依赖互联网中的技术,如果网络中出现问题,会为企业提供错误的信息资源,最终导致企业实施错误的决策或错误的财务预算。在企业中创建财务共享模式下的全面预算管理时应设置有效的防风险措施或相关的报警机制,要严格地管控企业中的财务风险。
综上所述,全面预算管理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关键环节,对企业战略发展科学规划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实践中,集团公司务必要充分认识预算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正视预算管理工作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预算制度,积极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全面预算管理,同时进一步强化对信息的集中统一管理,促进财务共享,并加强财会人员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能力,促使财务管理工作实现深入发展,为集团公司的管理与经营提供可靠支撑,实现集团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