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媛
今年,国网冀北智能配网中心牵头编制的《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防汛作业指导书》《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防雨雪冰冻作业指导书》和《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防震作业指导书》为极端天气下保障配电现场作业安全和作业质量提供了技术依据和专业指导,有力提升了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的应急管理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
作为配网专业的支撑单位,智能配网中心以穿透“省-市-县”三级、“规划-建设-运维”一体管理支撑思路,着力在配网建设管理、运检管控、技术监督三方面持续发力,全力护航配网安全可靠运行,助力打造“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的新型配电网。
双管齐下 | 把牢配网“工程关”
登陆配网工程管控系统,随机调取冀北五地市在建配网工程,项目可研、初设到结算等12项数据一目了然,有力督导基层严格执行工程进度要求,落实现场安全管理标准,切实把牢配网工程建设质量、进度和安全。
配网工程是配网安全稳定运行的硬件基础。2023年,智能配网中心结合冀北公司专业部署和地市公司需求,聚焦一线建成新一代配网工程管控系统,以配网工程管理为起点,涵盖物资管理、进度管理、安全管理、质量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六方面,并贯通网上电网、财务EPR等系统平台,实现数据贯通和线上管控,有效降低配网现场安全风险。
据项目负责人肖赫介绍,该系统已完成工程设计、安全、进度、质量和财务五大管控功能的构建,和PMS2.0与全过程管控系统的数据贯通,在2023年冀北五地市推广应用阶段,共完成了3729项配网工程线上管控,系统管控项目竣工率和完工率均达到100%。
4月2日,一架无人机在秦皇岛抚宁区10伏千城马线腾空而起,智能配网中心工作人员刘旭东通过实时传输的现场画面和数据,对配网工程现场和人员安全进行全方位检查,这是无人机技术在配网工程领域应用的首次实践。
2019年以来,智能配网中心逐步建立“系统+现场”双管齐下的管理支撑模式,以新一代配网管控系统录入的里程碑节点和施工作业计划为抓手,通过现场检查、督导整改、总结提升等一系列流程管控,高质高效开展配网工程安全质量督查、一二次同步投运核查、项目法人验收等督查百余次,实现了冀北66个区县的全覆盖。
此外,智能配网中心从源头把控配网工程物资质量,深入河北、山东、江苏等56家制造厂家开展配网项目物资生产制造现场巡检,协助建立并完善配网物料组采购模式,从物资招标采购阶段有力保障了工程质量与安全。
迭代升级 | 把牢配网“设备关”
走进智能配网中心智能设备(终端)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对最新入库的SCU(台区智能融合终端)完成设备接线、配置点表、放置检测工位等一系列准备后,包括功能试验、性能试验等6大项35小项的检测流程全面启动。
随着智能设备终端的迭代更新,智能配网中心持续升级检测线,严格按照CNAS和ISO9001双体系认证管理标准,跟进建立检测方式、技术力量等管理体系,以到货100%检测、入网100%合格为准则,确保智能设备终端质量,为配网安全稳定运行夯实设备基础。
目前,该实验室可开展站所终端DTU、馈线终端FTU、台区智能融合终端SCU和配电线路故障指示器等检测业务,并稳步推进电压监测仪检测业务,持续提升检测能力。
在与地市公司沟通联动的过程中,智能配网中心针对基层现场技术人员缺乏、终端运维效率低等痛难点,以“互联网+移动式多功能测试工具”建设思路,依托该实验室创新研发智能化移动运维工具,充分应用大数据分析完成模拟主站对点、三遥功能性能试验、保护功能试验、参数查询与配置、辅助故障排查等终端设备运维,打通设备入网检测、运维检测、退运管理等全过程通道,全面提升智能设备终端质量。
此外,作为国网系统首个获得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授权开展配电自动化终端安全加密业务的加密分中心,智能配网中心对智能设备终端开展数字安全加密证书的申请、签发、下载、查询、注销等管理,保障了智能设备终端入网即加密、加密即安全,持续提升公司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应用水平和本质安全。据统计,自2023年1月至2024年4月底,智能配网中心已开展各类智能设备终端11645台、完成加密14606台。
数智赋能 | 把牢配网“运行关”
4月22日,由智能配网中心牵头打造的配网一体化管控平台进入测试阶段,距上线运行更进一步。
随着冀北公司配网管理体系的建立,智能配网中心按照“探索配网运行规律、规范冀北配网构建”的功能定位,以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管理提升为主线,加快打造集配网规划、建设、运检、数字化和智能化等业务为一体的管控平台,可实现配网状态实时监控、能源动态平衡、业务工单驱动、管理智能决策,保障配网安全稳定运行。
目前,智能配网中心稳步推进平台数据底座、配网可靠性管理、配网工程全过程管控3个典型场景应用,并完成省侧、地市、区县三级指标展示界面开发,加快提升配网综合管理能力和建设运行水平。
与此同时,为提升公司配网全景监测、指标精益管控水平,智能配网中心创新打造省级配电自动化大四区主站及移动端i国网APP。
“省级配电自动化大四区主站是集配网监视、管控和展示一体化管理的省级主站平台,填补了省级配电网运行与设备运维管控手段的空白,构建了省市县所四级穿透管控新模式,有效支撑配电网运行监测、运维检修、故障处置,提高配电网精益化运维和数字化管控能力,保障安全可靠供应。”项目技术负责人黄赟鹏介绍。
据了解,智能配网中心依托i国网建立了省级配电自动化大四区主站移动端APP,基层工作人员通过手机实现与主站的实时连接,查看辖区内一二次设备运行情况,及时消除设备运行风险。管理人员也可通过主站系统实时掌握管控配网设备运行情况,数智化的办公手段极大提高了配网安全管控水平。据统计,省级主战上线运营7个月以来,终端实时在线率提升至97%,应用成效充分彰显。
创新示范 | 提升配网“运行力”
近些年,随着冀北新能源电力的广泛接入,也使配电台区高低压问题凸显,对配网运行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一定的冲击。
“我们以冀北区域低压配电网电压合格率不高为突破口,依托柔性配网供用电系统实验室,围绕配网低压交直流组网技术,以“谋一线——联一域——治全网”递进式工作思路,创新搭建配电网电压综合治理体系,实现电压快速、连续、无级调节,提高分布式光伏消纳能力,保障客户安全优质用电。”该实验室技术骨干李洋介绍。
经过探索攻坚,实验室团队创新提出低压交直流串联补偿控制策略,并依托该技术研发配电网电压双向柔性调节装置,实现了电压越限自动判别与电压智能跟踪补偿,对提升配电线路电压合格率提供有效途径。
目前,实验室团队稳步推进青龙供电公司试点应用,拟通过在村落或园区配电箱加装该调节装置,合理规划储能比例和规模,进行统一调度、共享使用,为区域提供稳定电压支撑,破解辖区配网装备和供电可靠性亟待提高的实际。
此外,实验室同步开发电压综合治理管控微应用,建立电压问题分析与治理技术支持管控体系和电压综合治理精细化评价模型,实现在线检测全域配网电压的同时,自动生成电压治理最优方案,针对不同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解决电压治理难题,以“技术+装置+系统”三步走,稳步建设配电网电压综合治理体系,为提升配网供电可靠性和社会用电质量助力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