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多元路径,赏析诗词之美

2024-06-27 22:32黄山凌
新课程·上旬 2024年10期
关键词:音韵赏析意境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审美创造”的要求,结合古诗词是一门美的艺术,教师教学古诗词时,要探究多元路径,赏析诗词之美。本文主要从诵读、绘画、歌唱、赏析四个路径,探讨赏析古诗词音韵美、意境美、情感美、语言美的具体策略,指出古诗词教学践行“审美创造”的具体做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核心素养内涵包括审美创造。审美创造是指学生通过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文字及作品,获得较为丰富的审美经验,具有初步感受美、发现美和运用语言文字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涵养高雅情趣,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门美的艺术。它以美的语言、美的意境和美的情感,展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教师教学古诗词时,要探究多元路径,赏析诗词之美,引领学生领略诗词中独特的艺术韵味、深沉的内涵和细腻的情思。让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在我们的课堂中绽放。

一、诵读,品味诗词音韵美

古诗词的音韵美主要体现在押韵、平仄相间、对仗工整、节奏鲜明以及叠字运用等方面。这些音韵技巧的运用,使得古诗词在形式上更加优美,同时也增强了诗词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指导诵读的方法,引领学生品味诗词的音韵美。

(一)音韵解析

诵读前,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诗词的基础知识,包括押韵、平仄、对仗等。让学生了解这些音韵技巧的基本概念,指导学生分析诗词的音韵特点,让学生理解这些音韵技巧如何为诗词增色,使诗词更具韵律美,为后续的诵读和品味打下基础。如对仗技巧,教师除了讲解清楚“对仗是把两个相似或者相反的事物、概念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对比、呼应,增加诗词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想象那些工整的对仗句子,就像是一对对蝴蝶翩翩起舞,给人一种和谐又美妙的感觉。它们不仅让诗词在形式上更加整齐,还在意义上相互映衬,增添了诗词的深度和韵味。如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这首诗,对仗运用巧妙,诗中将“梅子”对“麦花”,“金黄”对“雪白”,颜色与景致相映成趣,既展现了田园风光的绚丽多彩,又使诗句在形式上更加和谐统一,富有音韵美。

(二)划分音步

教师可根据诗词的语言特点,使用停顿符号(如“/”和“//”)来划分音步,帮助学生直观看出诗词的节奏。以便学生在诵读时掌握好停顿。古诗的音步是有规律的,一般来说,五言诗的音步为“二三式”,七言诗的音步为“四三式”或“二二三”。如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中《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音步为: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也可以这样划分: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学生掌握规律后,遇到同类诗歌自己就能正确划分朗读节拍了,不需要教师再去讲授。但是词的朗读音步比较复杂,不宜向学生传授规律,应该每次学习新词,都在诵读前帮助学生划分音步。

(三)朗读示范

教师亲自朗读示范,让学生听出诗词的节奏。教师在示范时应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速的快慢以及停顿的位置,让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律和节奏。尤其要注意体会诗词的轻重音和语气的舒缓与急速。重音的处理要结合具体诗句找出规律,如谓语动词、表示性状程度的状语等需要重读。同时,语气的舒缓与急速也要根据诗句的情感和意境来把握。

(四)跟读模仿

学生可以跟着教师或音视频进行跟读模仿,逐渐掌握古诗词的正确发音和朗读技巧。在跟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纠正学生的发音、语速、语调和轻重,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古诗词的音韵美。学生要反复练习和诵读,逐渐熟悉诗词的节奏和韵律。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意和情感。古诗词不只是文字的组合,更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学生跟读时,要试着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情感,这样才能更好地传达出古诗词的韵味和意境。

二、绘画,领略诗词意境美

诗词通过描绘自然景物或社会生活,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其中,形成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美。这些诗词,画面感极强,可谓“诗中有画”。为此,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为古诗词绘画,领略其意境美。

(一)解读诗词意境

在绘画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诗词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讨论和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深刻体会诗词的意境。如《宿新市徐公店》一诗,教师要在学生绘画前解读篱落疏疏、独径深深、树头花落、菜花灿灿的春日美景,以及儿童追蝶之乐。这样学生就能感受到诗歌中浓浓的春日气息和乐趣,为绘画做准备。

(二)启发绘画创意

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诗词中的意象进行构图,要把诗词中出现的意象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呈现在画面中。将文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把诗词的客观环境真实描绘出来,这是给诗词绘画的基础。但是绘画不能只局限于诗歌中的意象,教师要鼓励学生根据诗词的意境进行自由联想和想象,结合诗词虚幻景象,拓展诗词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创意和灵感,使得诗词的意境更加深远和广阔,帮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更好地领略诗词的意境美。如《宿新市徐公店》中并没有小溪,学生可以在画作中绘出远景的涓涓溪流,增加画面的春意之美。

(三)指导绘画技巧

在绘画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必要的绘画技巧指导,如教授如何运用色彩、线条和构图等技巧来表现诗词的意境,运用透视、光影等技巧来增强画面的立体感和空间感等。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意,不拘泥于传统的绘画方法。如绘制《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的图画时,有的学生绘制水彩画、有的学生绘制素描画,还有的学生绘制写意画等。如图1是蜡笔画,图2是写意画,都呈现出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

三、歌唱,体会诗词情感美

古典诗词在诞生之初,是以吟唱形式广为流传的。古人用吟唱诗词来抒发内心细腻的情感。歌唱,作为一种音乐艺术形式,能够将诗词的情感和意境以旋律、节奏和声音的形式表达出来,从而赋予诗词更加生动和丰富的情感色彩。因此,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歌唱的方式,更深层次地体会诗词的情感美。

(一)营造音乐氛围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词情感之美,教师可以营造适宜的音乐氛围。例如,在教室中播放一些轻柔的背景音乐,或者让学生在歌唱时闭上眼睛,想象诗词中的场景和情感。

(二)解析诗词情感

在创作歌曲之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情感和诗词的主题。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情感内涵,为后续的歌唱学习打下基础。如歌唱《清平乐·村居》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从21岁南归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43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信州闲居达20年之久。理想的破灭,使他在隐居中更加关注农村生活,进而写下这首词。这样学生就能够在歌唱时再现翁媪幸福之情的同时,体会作者在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三)创作旋律和节奏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词的节奏,倡导学生根据诗词抒发的情感创作歌曲旋律。旋律与诗词的情感相互契合,二者相得益彰。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歌曲的情感表达,从而更深入地体会诗词的情感美。歌唱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独唱、合唱、领唱、二重唱等,歌曲风格可以是摇滚、民谣、说唱、古典等,让学生用自己擅长的音乐形式,演绎古诗词中真挚的情感美。

四、赏析,品咂诗词语言美

古人写诗词十分重视炼字,反复推敲、斟酌,求得“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效果。诗词中的字词精炼、准确,一词一句都能传神地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的“惟”,是“只有”的意思,简简单单的一个虚词,就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田园初夏的静谧。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赏析中品咂诗词的语言美。

(一)赏析语言的精炼美

诗人常常通过对词语的精确选择,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这些词语往往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韵味,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联想。如《清平乐·村居》中“卧”字,仅仅一个字,就生动、形象地写出小儿子的半躺半侧坐的姿态,刻画出一个天真活泼、顽皮的孩童形象,表现出乡村生活的悠闲惬意。

(二)赏析语言的形象美

诗人常常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通过语言来创造出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歌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如《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麦花雪白菜花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用雪喻麦花洁白,使人仿佛置身于一片雪一样洁白的麦花图中,形象生动,美不胜收。

(三)赏析语言的音韵美

古人写诗词非常注重音韵的和谐与美感。他们通过对平仄、押韵、对仗、叠字等音韵手法的巧妙运用,使诗歌在朗读时产生优美的音乐感。教师要在赏析诗词时,引领学生找到这些富有美感的字词,让学生反复吟咏,体会其音韵美。如《宿新市徐公店》中“篱落疏疏”一句,诗人就运用叠字形象地描绘篱笆稀稀疏疏的景象,读起来音律和谐,朗朗上口,富有音韵美。

(四)赏析语言的含蓄美

古人写诗常常追求言简意赅、含蓄蕴藉的效果。他们通过意象来创造出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使读者能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领略到更深的意境和韵味,如用“明月”寄寓思乡之情,用“柳树”象征送别之意等。在鉴赏古诗词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找到这些富有象征意义的意象,透过表层理解其深层的含义,体会诗歌语言的含蓄之美。如蜻蜓代表着纯洁、自由和美好,象征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而有蝴蝶在古诗中则更多地被赋予美丽、变幻的象征意义。因此,在《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中,诗人借“蜻蜓”“蝴蝶”的意象含蓄表达了对田园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爱、向往之情。

综上所述,对诗词之美的赏析是一种多元而深刻的教学体验,它跨越了语言、学科的界限,践行了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创造理念。不同的路径和方法可以引领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诗词的内涵,感受其独特的韵律和意境,更深入地感受诗词的魅力。在未来的日子里,语文教师应继续沿着多元化的路径,去探寻更多的诗词之美,引领学生在诗词的海洋中遨游,感受无尽的美。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南西小学)

编辑:赵文静

作者简介:黄山凌(1978—),男,汉族,福建惠安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古诗教学或习作教学。

猜你喜欢
音韵赏析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意境的追寻与创造(外一篇)——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诗词之美,不唯意境(外一则)
从声调演变史看方言中调值变化现象
诵读古诗词 体验音韵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小学开展诵读古诗词活动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步辇图赏析
《汉语十四行试验诗集》的音韵艺术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