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了图形知识后,看到很多不同的图形马上就能从中找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呢?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建立长方形、正方形的模型。数学建模属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需要将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放在重要位置,以数学建模素养为培养目标,展开创新的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从实际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思维,让学生形成模型的意识,初步形成模型框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必要营造富有趣味、轻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积极投入数学学习。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竞赛情境、实验情境等,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快乐参与其中。
【片段一】
1.观察学校场景图
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的场景图,引导学生观察。
师:大家看一看这些我们熟悉的场景图,分别有哪些平面图形呢?
学生仔细观察,相互交流,抽象出长方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五种图形。
教师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他们回答的依据,从而了解到大多数学生只是从感觉上判断的,对图形特征并没有准确的认知。
2.玩摸图形的游戏
教师展示一个纸盒子,里面放着五种平面图形,组织学生参与玩摸图形的游戏。之后提问学生,是根据什么来摸的,怎么想的。
师:盒子里面有五种平面图形,现在老师需要一个长方形,谁能帮老师摸出来。摸出来后,再告诉老师,你是根据什么摸出来的?
学生参与摸图形的游戏,并回答问题。
生:我摸的是四条边的图形,还得是方方正正的图形。
学生并不能十分准确地描述长方形的特征。
师:这里就延伸出数学问题,什么是长方形?什么是正方形呢?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分别有什么特征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思考】从实际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是学生经历建模过程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建模素养的基础和前提。要想学生参与建模,教师需要创设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提出问题,并使学生有解决问题的欲望。所以,在第一个环节中,教师创设了实际情境,激发学生产生疑问,提出数学问题。
二、分析问题,依托活动发展经验展开建模
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需要进一步组织学生分析问题,亲身经历建模的过程,这也是学生建模素养发展的关键环节。活动是重要的数学学习方式,教师应创造活动机会,依托活动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为学生建模素养的发展创造机会,使学生获得深刻感知,内化为经验。基于小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经验,在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展开经验的迁移,建构完善的知识网络。
【片段二】
1.看一看,猜一猜
教师利用幻灯片展示长方形、正方形,提问学生,它们的边、角的特征。
师:大家仔细看一看上面的长方形、正方形,想一想、猜一猜,长方形、正方形的边和角可能有哪些特征?
学生认真观察并猜想。
生1:我看到的都是直直的边,都有4条边。
生2:它们都是方方正正的角,都有四个直角。
小结:(1)都有四条边;(2)都有四个直角;(3)四条边可能存在相等的关系。
【思考】学生看一看、猜一猜的过程,是利用已有经验和认知分析问题的过程。学生将经验和提出的问题融合在一起,快速展开空间想象,初步形成了一些经验。学生想要验证自己的猜想正确与否,就会积极参与到后续的活动探究过程中,逐步经历学习的过程,展开建模过程。
2.折一折,探索边是否相等
师:大家猜测了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的一些特征,大家的猜测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具体的操作活动来验证吧。
师:我们可以通过折一折、量一量的方法来验证边的特征。
(1)验证长方形边的特征
【量】学生用直尺量出手中长方形各条边的长度,教师点名学生汇报。
学生汇报自己测量的结果,虽然大家手中的长方形大小不同,但都得出一个结果,长方形的对边长度相等。
【折】师:大家用折一折的方法,看看能不能发现长方形的边的特征。
学生参与折一折,上下对折,发现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对折,发现左右边长度相等,之后汇报交流。
小结:学生通过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2)验证正方形边的特征
【量】学生采用测量四条边的方法,一致得出正方形的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折】师:大家还是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正方形四条边是否真的都相等。
基于测量的结果,学生猜测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现在需要通过折一折的方法来继续验证。学生运用了不同的折纸方法,动手后汇报。
生1:我先上下对折,发现上下边长度相等,上边=下边,再左右对折,发现左右边长度相等,左边=右边,之后上边和左边对折(沿对角线对折),发现左边和上边两边长度相等,上边=左边。得出四边相等。
生2:我先沿着对角线对折,再将得到的三角形斜着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发现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小结:正方形四条边长度都相等。
【思考】量一量、折一折的动手操作活动,为学生亲身经历活动过程,探索长方形、正方形边的规律创造了机会,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依托活动积累了经验,也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边的特征,属于建模的过程。
3.折一折,量一量,发现角的特征
师:长方形、正方形的角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同样可以运用量和折的方法来验证。
教师给予学生测量、对折的机会,学生动手操作积累经验,经历建模过程。
方法1:分别直接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
方法2:先对折,将四个角重叠在一起,再用直角比对重叠后的角。
生1:把长方形(正方形)的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发现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相等,最后测量,发现四个角都是直角。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
【思考】量一量、折一折的动手操作活动,为学生创造了亲身经历学习的机会,学生积累了活动经验,在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逐步建构出更完善的知识网络“长方形对边相等,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验证了猜想,深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内化了经验,提升了活动能力,也亲身经历了建模过程。
三、建立模型,得出概念掌握图形基本特征
分析并解决问题后,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建立模型,形成概念、公式、规律等,这就是建模成果的收获环节。该环节中,教师需要依托学生的活动经验,引导学生得出长方形、正方形图形的基本特征,建立图形的模型。
【片段三】
1.建立模型
师:大家已经了解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我们一起来总结下吧!
小结: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2.创作图形
请你选择一种喜欢的方式画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
教师提示学生可以在方格子上作画、用钉子板围、用小正方形拼、用尺子量、用剪刀剪、用积木摆一摆的方式来创作长方形或正方形。
【思考】建立模型的环节就是学生小结并建立概念的环节。学生运用模型来创作图形,属于应用模型的环节。
四、应用模型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得出模型的最终价值是应用模型,在学生依托活动经验,逐步建立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模型后,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模型。学生模型思维的培养,需要在长期的应用实践中逐步获得与提升。教师要为学生多创造一些应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机会,让学生多观察、多动手、多思考,应用模型解决问题,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片段四】
师:现在,老师需要从一张长12cm、宽8cm的长方形纸上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请问,这个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会是多少呢?
教师提出问题后,学生展开思考,运用刚学习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模型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教师提示:可以先借助模型知识画图,再分析解决。
学生画长12cm、宽8cm的长方形,长方形的模型是上下边相等、左右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长方形图画好后,再分析正方形模型,正方形是四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点和长方形相同)。学生需要重点考虑正方形的边。如何选取最大的边为正方形的边?学生联想到,最大的边只能是8cm(长方形宽的长度)。于是,学生解决了问题“最大正方形的边长是8cm”。
【思考】学生应用模型分析“最大的正方形的边长”,提炼出“长方形与正方形”边的相关问题,分析建立的模型,发现正方形的边长等于长方形的宽即为最大。从特征入手,运用模型即可。
【案例反思】
数学建模素养属于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依托活动经验,展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建立模型和应用模型的过程,即为模型建立和运用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建模素养培养的过程。教师结合本次教学实践,总结出学生数学建模素养培养经验。
1.创设恰当情境,引导提出问题
教师可以创设游戏情境、生活情境、竞赛情境、实验情境等,以生为本,让学生自主参与、快乐地参与其中。情境创设下,教师恰当预设,科学点拨与指导,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奠定建模的基础。
2.设计趣味活动,经历建模过程
在学生提出问题、猜想后,教师需要设计一系列的趣味活动,最好是学生能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活动中,逐步积累经验,经历建模的过程。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小结,为建模成果的收获积累好资源,让学生运用这些资源建立完整模型。
3.引导学生小结,完成模型建立
学生需要通过观察、分析、抽象、概括、选择与判断等活动过程,来完成模型的抽象,得到数量关系,初步形成模型框架。活动完成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结,完成模型的建立过程。教师要注意学生数量关系建立的过程,让学生合作探究,展开建模过程,培养建模素养。
4.鼓励应用模型,发展建模素养
模型思想的教学,应以鼓励生活应用、解决生活问题为落脚点,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教师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生活问题,鼓励学生抽象出数学问题,运用模型解决实际问题,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建模素养。
(作者单位:芜湖市澛港小学)
编辑:赵文静
作者简介:童跃兰(1979—),女,汉族,安徽芜湖人,本科,小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