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明传奇《牡丹亭》中的梦境

2024-06-27 14:51侯童鸽
青年文学家 2024年17期
关键词:柳梦梅杜丽娘汤显祖

侯童鸽

传奇是明代戏曲的主要形式,明传奇在元杂剧和南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万历(1573—1620)中期以后传奇的创作更加繁荣。汤显祖是明传奇写作的大家,“临川四梦”是他的典型代表作,汤显祖自谓:“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牡丹亭》改编于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记》,共五十五出,主要讲述了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杜丽娘进入梦境后,遇见了百花仙子,从而结识了柳梦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便是杜丽娘的真实写照,她甚至因为思念成疾而亡。父母根据她的遗愿将她葬身于梅树下并建造梅花庵。后来,柳梦梅因进京赶考借住观中,他拾到杜丽娘小像,与画中人即身为鬼魂的杜丽娘幽会,在杜丽娘的指引下,他掘墓开棺让杜丽娘死而复生。杜宝极力阻止二人相恋。后柳梦梅高中,金銮殿上天子调解并赐婚,二人终成眷属。

一、梦之缘起

梦境,自古以来就给人一种神秘感,是创作者们创作中常用的重要元素之一。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梦境往往被用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丰富剧情,营造超越现实的场景。明传奇中,梦境被广泛运用,其内容涉及公案、爱情等,人物在梦中与人、鬼、神等超自然存在进行交流,展现出超越人间宇宙的境界。在《牡丹亭》中,一共有两处写梦:一处是柳梦梅“梦到一园,梅花树下,立个美人,不长不短,如送如迎”;另一处是《惊梦》中杜丽娘的梦境,在梦中她梦见一位拿着柳枝的书生,二人结合。梦是推动情节合理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正是二人因梦结缘才会有此后二人的发展,梦为情铺路,两条不相交的平行线正是以梦为交点而产生交叉。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杜丽娘没有做这个梦,那她大概率会和千千万万闺阁少女一样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嫁人,杜丽娘和柳梦梅大概率会像两条平行线永不相交。梦是枢纽,是使一切合理化的不可或缺的情景!

二、梦的作用

梦境在人类文化中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认为具有预兆性和启示性。甲骨文时期的占卜就是一个例证,还有三国时期曹操梦到三马同槽的故事,后来果然曹魏政权逐渐转移到司马氏的手中,“日有纷纷梦,神魂预吉凶”,人们相信梦境可以揭示未来的吉凶和给人以启示。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梦境也具有这样的预示性,为剧情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线索。首先,杜丽娘的梦境中出现了一位拿着柳条的书生来请她作诗,暗示了她与“柳”姓书生的结合。柳梦梅正是这位书生,而“柳”姓也是他的姓氏,因此这个梦境预示了二人在现实中的结合,预示了二人在未来会存在婚姻关系。其次,柳梦梅的梦境则暗示了杜丽娘的命运,他在梦中看见花园的梅树下站着一位佳人,这个“梅树”就是杜丽娘葬身之地的象征,梦境中的意象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梦境可以展现梦揭示人内心的真实欲望,常言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便是这个道理。梦境是一种超越现实的虚拟空间,在其中人物可以释放内心的情感、追求自己的梦想,与心灵深处的自我进行对话。通过梦境的描绘,观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其矛盾、挣扎和追求。杜丽娘作为一个花季少女,是封建社会最为常见的闺阁女子,接受最传统的封建社会教育,终日不是绣花就是学礼教,甚至白日睡觉都会遭到训斥。她的父亲杜宝为她找来学堂老师上课,目的也是“他日到人家,知书知礼,父母光辉”,要把她教导成符合社会规范的淑女而不是释放自我天性的野姑娘。当她从老师的口中听到《诗经》“关关雎鸠”的讲解时,即使老师以后妃之德讲解,但是她心中的情思依旧被触动了,少女思春,渴望爱情本来十分正常,但是作为大户人家被向着“贤妻良母”培养的女子便有些“大逆不道”。在《寻梦》中,少女杜丽娘身处高门大院,活动在姹紫嫣红的花园中,却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只接触过父亲和老师。这种环境下,她的青春忧思显得更加深沉。她虽处在美丽的后花园中,但内心却感到孤独和无助,在重重的压抑与约束下,她怎会不伤感?“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展示了杜丽娘面对满园春色的心情变化,最后的伤感的宣泄正是杜丽娘对现实的无奈与痛苦,当现实无法给予她情感需要时,她把自己引向梦境,在梦境之中寻找解脱与宣泄。当杜丽娘在梦中看见一位拿着柳枝的书生并和他成就云雨之欢后,杜丽娘体会到了爱情的甜蜜,实现了自己的欲望。第二天杜丽娘找了借口支开丫鬟春香,独自去花园寻梦,这显示了与现实反差巨大的杜丽娘形象,在欲望的驱使下,杜丽娘向封建礼教发起了挑战,除了《惊梦》中杜丽娘的“越矩”,更在杜宝明确的反对声中,杜丽娘遵从内心选择违抗父命,坚定自己与柳梦梅的爱情。

在《牡丹亭》中,女性是梦的发起者。梦由谁而来?梦是杜丽娘在花神的指引下开始的,花神不仅是杜丽娘梦境的导演,更是象征着爱情的神秘力量和女性的潜在能量,由她来引杜丽娘入梦,这点体现了杜丽娘作为女性主体的力量和自主性。汤显祖在这部剧作中赋予了女性更多的主动权和情感表达的自由,肯定了她们作为独立个体的地位,以及她们内心深处强烈的情感和欲望。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和柳梦梅的交流不仅仅只停留在言语,还发展到肉体,这和传统的女性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汤显祖通过对比打破了世人对女性的固有认知,赋予女性更多的自由选择,让女性成为支配者。

三、梦与现实

《牡丹亭》中体现了人间宇宙和超人间宇宙结合。梦是非现实的,是超人间的。杜丽娘和柳梦梅二人在现实世界中并不相识,却在梦境中相遇相恋,他们的爱情不受世俗的束缚,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梦中世界唯有他们二人。这种超越现实的爱情故事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美妙感觉,使人们对爱情的理解超越了物质世界的局限,进入了一种更加纯粹和深刻的境界。汤显祖就是运用梦境打通两个时空,让两个时空独立存在又存在互通的通道,从而实现人们对爱情、自由、幻想等诸多议题的探讨和思考。

通过梦境可以达到反映社会现实的作用,梦是潜意识的心理体验,将梦境展现在读者面前是剧作家在隐秘地表达作品的主题。杜丽娘形象不是个例,而是封建女性群体的代表。杜丽娘作为太守之女,虽锦衣玉食,却没有自由;虽有疼爱她的父母,但父母却对她进行控制。她是压抑的,又是极度缺乏自主权和个人空间的,但是在梦中她得到了自由和爱情,这是她在现实中不可能得到的。梦给了她平台,于是她冲破世俗,与柳梦梅初次见面便结合,这反映了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女性身心被束缚的悲惨境遇,但当她们意识到“自我”,并开始追求内心真实的欲望和自由时,她们将跨出一大步去冲破礼法的束缚,遵循内心的指引追求自由。因此,通过梦境展现的杜丽娘形象,不仅反映了封建社会女性身心被压抑的现实,更体现了她们真实的内心渴望,这种对于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和追求自由的描绘,为封建社会中女性的解放提供了一种思想启示。

梦境与现实的冲突、真情与世俗的羁绊是《牡丹亭》的主线。在梦里男女主人公初次见面便结合,没有来自外界的阻碍,二人的爱情之路十分顺畅。但是在现实中,太守之女与书生的结合之路历经磨难,杜丽娘因为相思过甚而亡,身为游魂的她只能在父亲为她修筑的梅花庵内游荡,这让二人相恋之路变得虚无。尽管柳梦梅掘坟开棺,让杜丽娘复活,但是二人还面临外界的阻碍,特别是来自杜宝的阻碍—皇帝赐婚后,杜宝要杜丽娘“离异了柳梦梅,回去认你”。由此可见,爱情自由与封建礼教的矛盾根深蒂固,杜丽娘的反抗是戴着镣铐的反抗,从最后的结局来看似乎是一个“大团圆”结局,但是二人情感的外在矛盾即杜宝仍未解决,这个“团圆”是不圆满的。爱情自由与封建礼教的矛盾在这个故事中得到了鲜活的展现。尽管封建礼教的束缚逐渐被打破,但对于个体情感的限制依然存在。杜丽娘的抉择既是对爱情的追求,也是对传统道德的挑战,这种挑战更反映了人性的复杂与纠葛。

四、梦与作者

梦境也反映了创作者对爱情自由的理想。在汤显祖的笔下,“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非情之至也”,他认为真正的爱情可以超越生死,而杜丽娘确实将自己困于梦中而死,死后重生,这反映出汤显祖对杜丽娘大胆追求爱情,敢于反抗的赞颂,就像杜丽娘面对杜宝的逼迫,她掷地有声地说出“便作你杜鹃花,也叫不转子规红泪洒”,可见汤显祖借杜丽娘之口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梦是人心执念的表达,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学强调知行合一,杜丽娘和柳梦梅能达到圆满的结局不仅是心的力量,而且有二人的努力,是双向奔赴的结果。

探究《牡丹亭》的形成背景,明代是程朱理学压抑人性的时代,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八股取士禁锢思想,人们思想逐渐僵化,晚明时期出现了一批批判传统儒学,提倡个性解放的思想家。王阳明心学提倡“心明便是天理”,李贽提出“人皆可以成圣”。汤显祖少年师从罗汝芳,文学思想受到泰州学派(发扬王阳明思想的学派)的影响,且推崇达观禅师和李贽,称其为“一雄”“一杰”,他明确提出“以情反理”的观点,他认为人人都有情感,应当肯定并且尊重这种情感的存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表现出对个性解放和情感自由的追求。他的作品反抗理学的压抑,如在《牡丹亭》中,杜丽娘对自己的外貌美以及情欲的追求,展现了她作为一个个体的真实欲望和情感表达,与程朱理学对欲望的贬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通过杜丽娘这一角色,汤显祖有力地回击了程朱理学的禁锢,展示了对个性解放的追求和对人性的肯定。他的《牡丹亭》对后世的影响是巨大且深远的,以梦入题、人鬼之恋等重要特点不断被后人借鉴。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也提到《牡丹亭》:“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

梦境既是虚幻与现实的交叉点,也是杜丽娘和柳梦梅爱情的起点,同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和铺垫了剧情的走向。它将现实与超现实相融合,为故事增添了神秘和深度。《牡丹亭》让我们看到了“至情”的杜丽娘形象,体会到了敢于冲破伦理束缚的女性力量和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汤显祖以新奇的角度促使主人公相知相恋,他塑造的杜丽娘形象是中国文学史上充满生命力的女性形象之一。杜丽娘的故事不仅是一段爱情的传奇,更是对女性地位和权利的探讨,给予了当代女性很重要的启示。在今天相对自由平等的世界里,或许女性可以大胆做到打破常规,敢于行动,不受任何外界因素的束缚。

吴根友先生在《先秦哲学中三则“梦”的叙事及其诠释的哲学解析》中写道:“这样,关于‘梦的研究似乎就可区分出‘自然之梦与‘人为之梦两大类,而文学作品的‘人为之梦实际上是人心‘营构出的一种社会理想或政治理想。”自然之梦是人类自然而然产生的梦,人为之梦是人为构筑的理想状态,《牡丹亭》中的“惊梦”体现了汤显祖对社会的理想。他希望人们摆脱封建礼教的禁锢,能够自由地追求自己的幸福。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之间的爱情故事,他呼吁社会更加宽容和包容,不要将人性束缚在狭窄的框框里,而是要给予人们更多的自由和尊重。总的来说,《牡丹亭》中的“惊梦”场景是一场关于人性觉醒和社会理想的精彩呈现,它不仅是一场美妙的戏剧,更是对封建社会束缚下的人性的一次深刻反思和探讨。

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中写道:“每一个梦都起源于第一种力量(欲望),但受到了第二种力量(意识)的防御和抵制。正因为理性对梦的主题、欲望产生了强烈的反感,试图压制它们,欲望的内容不得不进行伪装。梦的伪装,实际上是梦的交叉作用的结果。因此,我们不妨这样定义—梦是一个(受压制或者被压制的)欲望的满足。”杜丽娘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家闺秀,一直被父母爱护着,但时代的局限在所难免。《牡丹亭》第三出《训女》和第十一出《慈戒》都显示出了杜丽娘受压制的一面,由于时代的压抑,杜丽娘在梦这一不被世俗所注视的地方显现了自己的欲望,且杜丽娘和柳梦梅不愿止步于此,杜丽娘因情而死又因情复生,复生后勇敢地反抗封建礼教,决意与柳梦梅生死相依,柳梦梅因梦改名,开棺掘坟助杜丽娘复生,二人的感情冲破了生死的限制,将梦化作了现实。

猜你喜欢
柳梦梅杜丽娘汤显祖
《牡丹亭》梦境对杜丽娘人物形象的塑造与解读
《牡丹亭》之柳梦梅人物分析
“一生爱好是天然”
《惊梦》的情与爱
对近年来汤显祖佚作搜集整理的总结与思考
汤显祖墓园发掘的纷扰
汤显祖家族墓初考
不一样的《柳梦梅》
汤显祖与明代理学家交游考略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