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建立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法律法规赋予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基本职责,对于更好地推动企业提升安全风险辨识和隐患治理水平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实施以来,企业在推行双重预防机制,提升安全管理水平的同时,仍然存在安全风险辨识不全、分类分级不合理、员工培训教育不足、隐患排查治理不实以及班组参与和持续改进不够等有待完善之处。本文从提升企业风险辨识水平、科学分类分级、抓实员工教育培训、强化隐患排查治理、压实班组安全责任和推进持续改进等方面入手,提出具体的措施建议,旨在推动企业提升自我安全治理能力。
关键词:安全风险;分级管控;隐患治理
DOI:10.12433/zgkjtz.20241335
企业推进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既是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规定,更是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提升安全风险自我管控能力以及隐患源头治理水平的有效举措,是现代企业科学、安全发展的根本途径。
一、企业双重预防机制运行流程
企业在从事各类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常面临着各类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导致职工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威胁。各类不确定因素相互交织,构成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安全风险。在企业安全管理中,科学的安全风险分析有助于帮助企业明确自身安全管理的薄弱点,并采取有效的管控措施,完善企业的安全管理,从而保障企业安全稳定发展。安全风险随着科技、经济等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科学安全的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安全风险始终处于可控的、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安全风险分级辨识是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前提,具体包括辨识设备设施、生产工艺、加工材料以及人员作业、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各类风险因素。风险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判断企业管理流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提出风险控制对策,以便减少风险。辨识危险源应当针对企业存在的风险点,分区域(车间、班组)、分种类制定风险辨识标准,建立自企业负责人、车间、班组到普通员工的安全风险辨识责任体系,开展全面辨识。对排查辨识的危险源应进行系统分析,重点从发生突发事故的可能性、事故发生后造成的危害两个方面进行综合研判,对照相应安全标准,确定安全风险等级,将发生突发事故可能性高且造成较为严重危害的安全风险确定为最高等级,依次递减确定风险等级,并配以红、橙、黄、蓝等四色进行区别。企业应制定不同风险等级实行差异化安全管理措施,对风险等级最高的危险源应当落实最全面的安全防控措施,实行更严格的责任管控。企业风险辨识和分类分级管理应当根据企业发展变化,如生产规模、设备设施、生产工艺以及原辅材料等变化,及时动态进行风险种类和等级的调整,制定分类分级清单,确保安全风险分类分级始终处于有效状态。
双重预防机制是一套企业自我排查、自我治理的闭环系统,危险源风险辨识、分类分级是双重预防机制的基础。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应当按照动态辨识、科学分级、系统治理的要求,对生产经营活动实行全覆盖、全过程管理,从源头构建起科学有效的监管体系。双重预防机制的另一重预防机制是对日常管控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及时进行有效治理。隐患排查治理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企业应当按照分类分级和分区域(车间、班组等)的原则,明确和落实安全管理责任,针对日常排查出的各类事故隐患应当建立整改治理台账,按照隐患整改规范要求,明确具体的责任、措施、资金、时限以及应急预案等。企业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机构和安全管理人员应当按照企业隐患排查治理制度,对事故隐患进行持续跟踪,督促隐患及时、彻底治理到位。
二、企业双重预防机制现状探析
(一)安全风险辨识不全
企业开展风险辨识需要正确处理好危险源、安全风险以及事故隐患之间的关系。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职工人身伤害、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是它们的组合。安全风险是指生产安全事故或健康损害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事故隐患是指企业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一般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小,发现后能够立即整改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危害和整改难度较大,应当全部或者局部停产停业,并经过一定时间整改治理方能排除的隐患,或者因外部因素影响致使企业自身难以排除的隐患。重大事故隐患的整改已经纳入制度规范约束的范畴,企业主要负责人应当具体组织实施治理,参与方案制定,并全程督促整改,闭环到位。当前,不少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对危险源、安全风险和事故隐患之间的关系和区别把握不准,或把安全风险作为排查对象,造成排查对象过多,将重要的安全风险掩埋其中;或者单纯只对事故隐患进行排查,造成危险源风险排查不全面。
(二)分类分级划分不科学
安全风险分类分级是一项较为专业的工作,目前企业大多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风险矩阵分析法、安全检查表分析法和工作危害分析法,每种方法各有侧重,需要企业安全管理人员更加熟悉掌握方法运用,了解企业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安全风险特点,进行科学系统地分析和研判。但在具体的风险分类分级中,常因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划分方法的选择不同等,从而产生不同的分类分级结果,导致安全风险划分不科学。
(三)员工安全培训教育不足
双重预防机制的整个流程较为复杂,要完成的表单较多,安全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对安全知识的掌握程度对预防机制作用发挥影响较大,持续、科学和有效的机制运行更需要企业全员参与。在大中型规模以上企业中,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教育培训体系较为健全完善,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过程中,大多数规模以上企业能开展持续、有针对性的培训活动。但在一些中小企业,企业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尚不够完善,自企业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到一线员工,对双重预防机制科学运行培训教育开展不够,员工对风险排查知识、分类分级方法掌握不科学、不准确,对事故隐患排查不敏感,隐患治理不规范。
(四)隐患排查治理未能有效落实
工业事故预防理论认为,每一起安全事故的发生从表面上看,都是一起偶然发生的意外事件,但从其内部发生机理分析,都不是简单和独立发生的意外,皆是由一系列事件发生前的诸多因素(隐患)导致的结果。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上的缺陷以及作业环境因素,是引起事故发生的四个方面因素。在日常管理过程中,企业受限于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排查方法,事故隐患常难以被全部及时排查发现。一些重大事故隐患在整治过程中,企业主要负责人担心隐患整改影响生产经营正常开展而不愿动真碰硬,或因企业经济状况使隐患整改资金难以投入到位,致使事故隐患排查不全面、源头治理不彻底。
(五)班组参与和循环改进不够
企业实行双重预防机制包括辨识危险源、风险分类分级、风险排查,其中一线车间、班组及员工的重视和参与是关键。一些企业在进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时,没有具体明确和落实班组安全职责,发现安全风险点和事故隐患也没有及时进行公示公开,安全风险辨识和后续隐患排查治理与一线生产作业活动相脱节。
双重预防机制体系的运行是动态循环推进、持续不断完善的过程。一些企业在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之初比较重视,推行一段时间后没有针对存在的薄弱环节以及企业发展变化持续循环改进,造成双重预防机制的实际预防效果不够理想。
三、推进双重预防机制建设举措
(一)提升安全风险辨识水平
风险辨识是企业自下(车间、班组)而上(管理层)开展全面摸排、梳理和分类登记安全风险的过程,是开展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起始。风险辨识的范围包括可能造成员工生命、健康损害以及财产损失的设备、设施、原辅材料以及与生产作业活动相关的内外部环境等,同时还应包括企业负责人、中层管理人员、一线操作人员的各类管理、作业行为等。企业应当按照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要求,构建自负责人、车间、班组到一线员工的全覆盖风险排查辨识体系,并邀请安全专业人员对危险源、安全风险、事故隐患开展现场培训指导,提升全员安全风险排查、辨识能力,全面梳理设备设施、原辅材料、作业环境、人员活动以及企业安全管理体系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对摸排出的各类安全风险应当制定全面的清单,做到既全面又准确,并突出安全风险相对较高的场所、设备设施和工艺环节,及时在车间、班组进行公示,接受一线作业员工的监督,以发现遗漏和错误,并及时予以修正与完善。
(二)科学分类分级管理
在风险辨识的基础上,企业应当加强员工培训,可以组建专业人员参与的分类分级评价工作组,综合选择适合企业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特点的分类分级方法。方法选择应突出排查出的重点和主体风险,重点关注高风险设备设施、材料、生产工艺以及重大危险源等,对各类风险可能造成的危害种类、影响范围、危害程度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结合分类分级划分,企业还应当对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安全组织架构、安全措施落实等开展综合评估,及时排查存在的安全管理漏洞和薄弱环节,在分类分级过程中一并加以完善。风险等级可以从低到高划分为较低、一般、较大和重大等,并可结合生产和安全管理需要采用四色进行标识。对重大风险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应提升关注度,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制度,增加日常安全措施投入力度,突出重特大安全事故的源头遏制。
(三)强化员工教育培训
只有将员工的安全知识从根本上提升上来,企业的安全生产工作才能真正有保障。员工教育培训应当贯彻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全过程,安全风险排查、辨识和分级之始,应当开展系统培训,提升员工的科学排查和辨识能力。
在风险辨识后的隐患治理中,系统的员工培训更有助于一线班组在隐患排查和治理环节中发挥参与和监督的作用。专业培训可以借助内外部专家指导,同时要注意倾听一线员工的意见和建议,以提升风险辨识和隐患排查治理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四)提升隐患排查治理水平
每一起伤害事故的发生都与一定的事故隐患密切相关。隐患排查治理应科学系统、富有针对性,重点应围绕企业的安全管理机构、人员设置和企业的安全规章制度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企业的实际生产是否满足安全设计要求等。事故隐患治理应当明确隐患整改的责任人员、整改措施、整改时限、资金投入以及相应的预案措施,确保隐患整改闭环销号。企业全员参与隐患排查和治理是最有效的事故防控手段,企业应细化明确管理层、作业层的隐患排查治理职责,实行岗位业务与安全生产“一岗双责”,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工作绩效重要内容纳入总体考评体系,严格奖优惩劣,形成良好的目标导向。企业的隐患排查和治理情况还应当及时向全体职工进行公开,自觉接受全员监督。政府监管部门应畅通员工安全生产举报途径,鼓励员工对久治未消的事故隐患,特别是重大事故隐患,向政府监管部门反映,而且监管部门应当为举报者保密。
(五)强化班组参与和机制持续循环改进
班组作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具体操作层,通过进行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开展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工作,能够准确把握一线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特点,做到风险防控的关口前移、重心下移,从源头解决安全风险管控不到位、隐患未及时被发现和治理等问题。企业要健全相关管理制度,规范、保障班组参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和运行的权利,落实基层岗位安全责任,推动班组负责人全过程参与双重预防机制建设,将事故隐患消除在源头。
正确理解安全风险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之间的联系,使之互相结合,持续循环改进,才是关键之所在。完善企业双重预防机制动态改进和持续循环的程序,针对企业生产规模变化、工艺调整后安全工作的新要求,以及双重预防机制建设、运行过程中暴露出的不足等,企业应定期(月度、季度)开展绩效评估,针对新情况,及时改进和完善,使双重预防机制始终处于有效防控状态。
四、结语
企业推行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是强化安全风险源头管控,推进企业加强自我安全管理,将事故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从而有效预防事故发生的有效途径。企业要健全双重预防机制配套组织、制度,加强全员安全教育培训,充分调动班组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及时整治消除发现的事故隐患,并根据企业生产经营和安全管理活动变化进行持续改进,形成有效管控安全风险的闭环,从而为企业科学发展构筑动态有效的安全屏障。
参考文献:
[1]李建波.企业安全风险分析与管控措施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1(16):35-36.
[2]黄敏叶.RX公司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研究[D].桂林:桂林理工大学,2022.
[3]刘斌.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J].中外企业家,2016(14):205.
[4]李磊.排查治理露天矿山重大隐患 提升职业安全健康水平[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6,12(S1):179-181.
[5]闫乐,孟祥维,王知宝,等.电力企业班组双重预防机制建设[J].电力系统装备,2023(06):158-160.
[6]周鹏飞.双重预防机制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管理学家,2021(20):91-93.
作者简介:胡国江(1979),男,安徽霍山人,本科,霍山县应急管理局党委委员,注册安全工程师、二级安全评价师,全国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先进个人,主要研究方向为基层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