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题反思孕思维,尺规三定见真知

2024-06-26 23:19田梅
中学数学·初中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定形尺规弱化

田梅

尺规作图,即有限次使用直尺和圆规,解决平面几何的作图问题.史宁中教授指出:尺规作图教学要教想法,要教想象力,而非作图技巧.2023年南京市联合体二模的尺规作图题,对初中数学加强尺规作图教学进行了很好的评价引领.现将本题的教学实践及教学价值呈现如下.

(2023年南京联合体二模第24题)如图1,P为∠AOB外一点,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过点P作直线l交OA,OB于点M,N,使得PM=MN.

(要求:用直尺和圆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1 特色解读

1.1 关注核心知识,形成解题基本技能

本题所求作的是等线段即线段中点,而中点能够关联初中阶段大部分几何核心知识和基本图形,如:等腰三角形、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平行线、全等(倍长中线等)、相似、圆中垂径等.因此,本题能充分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模型思想和发散性思维水平.从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在关联核心知识和基本图形的能力上存在较为明显的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从本题获得经验,形成解题基本技能.

1.2 洞察规律本质,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本题条件集中,图形简洁,实则内涵丰富.本题既能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系统化地探寻规律本质,也可提炼通性通法,即“三定”(关联定形、弱化定轨、量化定长)策略,实现多题归一.通过本题的解决,学生能够看到尺规作图的全貌,经历从“怎样想”到“怎样作”的过程,发展讲道理、有条理的思维品质,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2 教学实践

2.1 反思先行

笔者课前将典型错误作法(图2)示以学生并布置学生进行点评,引起学生对图形的关心,反思先行.

图2作法描述:以O为圆心,OP长为半径画弧交OB于点N,连接PN,与OA交于点M.

学生反思错因:连接定点P和定角∠AOB的顶点O时,形成的

∠AOP也是确定的,因为∠AOP和∠AOB不一定相等,所示将OA当成角平分线使用是不合理的.

教学说明:揭示错误的根源,实现自我矫正与反思,积累确定性分析的经验.

2.2 关联定形

问题1在课前反思中,我们将中点M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进行关联.你还能将中点与哪些图形关联起来?

学生讨论后归纳:中点还可以与中位线、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平行线、全等(倍长中线等)、相似、圆中垂径等图形关联起来.

教学说明:学生破题的困难在于想法少、不会思考,关联的视角能够帮助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充分想象目标图形可以蕴含在哪些基本图形中.尺规作图是发展学生几何直观能力的好载体.

问题2以关联“平行四边形”为例,你能解决问题吗?

笔者展示学生画法(图3、图4):

(1)观察作法,尝试说出作图步骤与作法原理.

以图3为例,其作图步骤为:过点P作PQ∥OB交OA于点Q,再过点Q作QN∥OP交OB于点N,连接PN交OA于点M.

(2)反思一下,我们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由中点关联“平行四边形”,利用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性质,构造包含中点M的图形.这个过程即分析条件、主动关联、调用模型、构建图形.我们简称为“关联定形”.

教学说明:首先以关联“平行四边形”为例,原因在于平行四边形构图相对简单,学生能较顺利地经历一个完整的“关联定形”过程,获得成功的初体验.

问题3基于“关联定形”的作图经验,你能关联“中位线”解决问题吗?

(1)当构建中位线图形有困难时,回到本质,要得到PM=MN,图5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L是PH的中点,LM∥HN.

(2)构造图形,即确定关键点H或者点L.再次尝试作图(图6~7).

笔者展示学生画法:图6是将点O作为点H,图7是过点P作OB的垂线,垂足作为H.

(3)点H只能在这两个很特殊的位置吗?可以一般化吗?

笔者展示学生画法:点H(图8)可以在直线OB上的任意位置,实现特殊到一般.

(4)特殊化常常给我们安全感,而一般化给我们更大的空间.我们不妨再来感受一次从特殊到一般.此题中PM=MN,即PM∶MN=1∶1,如果改成PM∶MN=1∶2呢?

在直线OB上任取点H,连接PH,取PH的三等分点,靠近点P的即为点L.

教学说明:“关联定形”即分析条件、主动关联、调用模型、构建图形.而构建图形的难点在于确定关键点.因此增加了确定关键点的点拨,学生经历从特殊到一般的全过程.

2.3 弱化定轨

问题4上述作法中,我们是先确定点H的位置再确定点L的位置,如果反过来呢?先确定点L,你能解决问题吗?

笔者展示学生画法(图9~12):

(1)对图9~12的作法,你能看懂作图步骤和原理吗?还能看到什么?

图9~12,点L的位置是从特殊到一般.

(2)如何理解图12?

学生讨论后发现:可以先在OA上取几个“假M”.因为PM=MN,而且P,M,N三点是共线的,所以可以确定“假N”.一个“假M”对应一个“假N”,当点M在射线OA上运动时,点N也在一条射线上运动.如图12,因为△PMM1∽△PNN1,△PMM2∽△PNN2,所以NN1∥OA,NN2∥OA,又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所以点N也在一条线上运动.

(3)根据图12,你能总结出什么经验呢?

学生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对于所求作的点N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条件①是PM=MN,条件②是点N在射线OB上,显然这两个条件较难同时实现.我们可以先丢掉其中的条件②,把M作为主动点,点N随着点M的变化而变化,从而确定点N的轨迹,而这条轨迹与射线OB的交点即为点N.这种方法即为“弱化定轨”.在多个限定条件中先丢掉某个条件,利用主动点的轨迹确定从动点的轨迹,再由交轨法确定所求作的点.用这个方法还可解决PM∶MN=1∶2等问题.

教学说明:学生能从直观上画出点N的轨迹,但其中的原理不够清晰,通过讨论明确问题,即如何弱化、弱化后如何寻找点之间的对应关系、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这种对应关系.

2.4 量化定长

问题5以上两种方法(关联定形、弱化定轨),都是在关注图形,如果从代数的角度来思考呢?

学生分组讨论后给出作法:

先画出草图(图13),作PH⊥OA,QN⊥OA,分析得QN=PH.在Rt△OPH中,PH=OP5sin α.在Rt△OQN中,ON=OP·sin αsin β.根据线段OP和角α是确定的,可以先在旁边作Rt△OPH,再将PH和90°-β放在新的直角三角形中(图14),得PL=ON.

师生共同总结:充分挖掘了题目中的确定性条件,通过三角函数计算目标线段,然后构造相应的图形让目标线段显现出来,我们把这种尺规作图的策略称为“量化定长”.用代数的方法解决几何问题是一种重要的策略,即感悟数量与位置的关系与转化.

教学说明:学生在小组讨论后能比较顺利地完成作图,与“关联定形”“弱化定轨”相比,这个方法并非最优,但学生体会到了数形结合、代数推理的强大力量.

2.5 思考延续

作业布置:选择下面的一道题完成.

(1)如图15,P为∠AOB内一点,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作过点P的直线l交OA,OB于点M,N,使得PM=PN.

(要求:用直尺和圆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2)如图16,P为⊙O外一点,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作一条过点P的直线l分别交⊙O于点M,N,使得PM=MN.

(要求:用直尺和圆规作图,保留作图痕迹,写出必要的文字说明.)

教学说明:在作业设计中,第(1)题将原题中的点P由角外变到角内,第(2)题将角变成圆.考查学生对策略的运用以及经验迁移能力.

3 教学思考

3.1 “关联定形”激发发散思维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和《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不仅把尺规作图作为一种几何任务,更重要的是将它作为一种感知几何图形、理解图形性质、探究几何规律的认知工具.“关联定形”需要学生想象目标图形,直观地捕捉图形的性质和关系,不断感受图形的“构”与“变”,发展几何直观与数学想象核心素养.本题具有丰富的关联视角,全面、系统的关联有利于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激发探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 “弱化定轨”培养创新意识

“弱化定轨”的核心在于弱化条件,保留条件的一部分,舍弃其他部分,减少了限制条件后,学生能先动起来.通过点的位置变化,发现“变中有定”,从而确定点的轨迹.这个过程即在培养学生的运动眼光与优化意识,以退为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尺规自然成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工具.

3.3 “量化定长”提升推理能力

“量化定长”是发展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途径.其中的推理包含两部分.一是剖析条件时的确定性分析,如哪些数量是确定的?比如线段的长度或者角的大小?哪些要素是无法确定的?它们和已知之间有什么关系……另一部分是作图后的说理证明,以确保作出的图形是正确的.

总之,解题不能仅限于答案的获取,应从过程中走向经验、从经验走向思想、从思想走向联系、从联系走向创生.在探索中解决尺规作图从“怎么想”到“怎么做”的问题,提升解题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定形尺规弱化
为有源头活水来——由“尺规作图”带来的思考
三点定形找对应点
从民国报刊文章看汉字正字之“定形”
如何解决果树盆景弱化的问题
4.1 尺规作图 角 相交线和平行线
“尺规作圆切线”的探究之旅
基于ANSYS的硬塑气囊盖板弱化研究
尺规作图六笔画就可三等分任意线段
自然主义是一种需要弱化的社会科学纲领
写字教学的弱化与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