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鉴,以写为引

2024-06-26 12:29:08黄宇卿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24年5期
关键词:思路作文思维

黄宇卿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的有机结合要立足生本,在“以读为鉴”中指导学生学习优秀作品的艺术表现手法,品读其中的语言艺术、构思和情感表达的技巧;在“以写为引”中有的放矢,在明确目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优化细节描写、凸显个性思维,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以读为鉴,理清写作思路

1.读中鉴,学习写作思路

齐白石先生曾提出“学我者生,似我者死”的理念,而在当前初中作文指导与阅读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关注“学”和“鉴”,要强化学生的个性化创新,明确指出写作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在品鉴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要根据文题的要求,理清写作思路。

例如,在以“窗外”为题指导学生写作时,教师首先要引领学生研读文题,理清写作思路,如以时间为线,展现窗外一年四季风景的变化;定位某处景物,挖掘生活哲理;定位人文风景,赞美社会正能量;定位某处情景,表达感悟。然后,引领学生品读文本,学习借鉴文本的写作技巧,如《三峡》中以山水为脉,尤其是在对水的描写中,以夏、春、冬和秋各个季节为序,写出三峡之水不同的特点。最后,明确写作思路,通过品读文本,强化对景物特征的把握,以及对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多种感官和仰视、俯视、近视、远眺等多角度视觉的运用,让写作思路变得清晰可感。

2.写中用,梳理写作思路

特级教师周一贯提出,学生既是课文信息的接受者,又是加工者,会以各种形式继续创作。作文指导要强化培养和锻炼学生“用”的能力,使其通过梳理写作思路,“用”得恰到好处。

例如,同样以“窗外”为题,在确定写作主题和写作思路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从空间、时间或地点转换的某个维度入手帮助学生理清写作思路,指导他们在写中用。一是从空间顺序入手,定位某处风景,学习借鉴《紫藤萝瀑布》的写法以及俯视、仰视等各种写作视角,或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呈现窗外风景的特点;二是从时间顺序入手,以一天或者一年的风景变化为脉,学习《三峡》的视角,在“变”中凸显别样的景致;三是以地点转换为引,学习《与朱元思书》在对比中抒发情感的方式,及其所展现的人文情怀、生活哲理和社会百态。

3.写中评,优化写作思路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孩子内心深处渴望自己成为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在“写中评”这个环节,教师要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评、互评中优化写作思路。

例如,评价“窗外”,主要从两个维度展开。一是学生自评,在自我点评中将作品的思路和亮点以简短的语言表达出来。如在作品中适当运用《三峡》《与朱元思书》中的语言文字,或者模仿、创作文言文的句式,赋予作品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这个过程可以让学生再次理顺写作思路,在反思中提取精华。二是学生互评,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在互评中找优点、说不足。找到的优缺点不在多,而在精。教师要引导学生说“一点”,将优点和缺点中的一个点说清楚、说到位,帮助学生在博采众长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自己的写作思路。

二、以写为引,明确主题建构

1.找准定位,明确主题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视角,教师要引领学生先找准定位,明确主题,然后阅读相关资料,以写为引,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将知识学活,学真,学实。

例如,以“知足常乐”和“知足未必常乐”进行个性化立意时,可以引导他们借鉴《怀疑与学问》一文引用名言的写作手法,直接立意,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找准定位,把握“知足”这个关键词,明确“常乐”或者“不常乐”的主题,再去查找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论证。这个找资料的过程,就是培养和锻炼学生自学能力的过程,也是他们学活知识、学真知识和学实知识的过程。“以写为引”的阅读活动,有利于学生有的放矢地学习,使其在主题阅读中升华对观点的科学认知和综合理解。

2.以写为引,融会贯通

皮亚杰提出,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初中作文指导就是要“以写为引”,引领学生在阅读和生活中去获得,去重新发现,然后在写作中重建自己的思维,继而实现对知识、生活和个性化思维的融会贯通。

例如,要确定“知足未必常乐”的主题,教师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写作指导。一是围绕主题查找相关文章,通过阅读优秀作品,理顺写作思路,初步实现对写作素材的融会贯通;二是围绕主题,融入生活体验,将论据与生活认知进行再次融合,升华主题思想;三是围绕主题,凸显思想情感,对知识、生活和思想进行深度融合,最终升华人生感悟,生成人生哲理。如学生提出,“知足”就会原地踏步,不求上进,而“知不足”才能“自省”“自强”,才能不断进步。

3.融入生活,突出主题

清华大学附中韩军老师在新语文教育理念中提出,要在“化意为字”中回归语文教育的“生活”之本,让学生在写作中享受倾吐的快乐,感悟生活和生命的真谛。初中作文指导要引领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生活认知和生活体验,不做“无病呻吟”,不做“无稽之谈”,要突出主题,言之有理,言之有物。

例如,在“知足常乐”的写作指导中,关键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优化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一是在生活底蕴层面,要引领学生注意写作的“温度”,使其在作品中挖掘和感受其中的生活气息,摒弃作品过于材料化、理论化的写作倾向。而这份“温度”源于生活,只有蕴含浓郁生活气息的文字,才能给人实实在在的触摸感,才能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二是在主题思想层面,要引领学生在融入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凸显主旨,避免“舍本逐末”,要用生活认知、生活感悟去打磨自己的作品。比如《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一文的结尾提到,自信力的有无,不是以“状元宰相的文章”为据,而是要自己去看“地底下”。“知足常乐”的结尾也可以尝试抓住“乐”这个文眼,从“知足”的满足感、获得感中感受生活的快乐,并指出这个快乐是轻松的、自由的、平和的、惬意的。

三、以读促写,学习细节描写

1.读中学,整合知识

蔡元培先生提出,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而不是教师一字一句地讲解。教师要引领学生在“读中学”,让学生在疑难自得、是非自辨、斗争自奋和高精自探中实现对知识的整合。

例如,在品鉴《社戏》一文、让学生对景物描写进行仿写练习时,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在读中学,整合文本的知识,使其从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官入手去描写一处景物。在仿写练习中,教师可以从阅读理解的答题模式入手,指导学生在学习借鉴中理清写作思路,整合写作内容,突出写作主题。比如,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这段景物描写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或写法,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点,将景物描写得怎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等。对学生的作文指导源于阅读,融合于生活,又可以反过来让他们在学习借鉴中“以终为始”,在读中学,在学中练,实现对文本知识和生活感悟的自然融合。

2.动中学,学以致用

布鲁纳提出,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初中作文指导要强化学生在动中学,在知识获取的过程中主动参与、积极加工和学以致用。

例如,在“_____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灯”为题的写作指导中,细节描写的练习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一是人物描写,定位某个人,以“人生路上的一盏灯”为引,写出这个人物对自己人生指引的重要意义,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细致刻画出人物的特点。二是环境描写,融情于景,借景抒情,通过环境的细节描写,表达出无限的情感张力。可以引领学生学习《灯笼》一文,其中有作者对村头高挂的一串红灯的追忆,作者将“灯”的光明和内心的希望自然融合了起来,值得学生借鉴。三是心理描写,比如有的学生借鉴了《灯笼》的写作手法,将环境描写和心理描写融合起来,学以致用,突出了自己曾经得到的激励、鼓舞和关爱,而这份真情化为了“一盏灯”,将生活中具象化的描写拓展到心灵深处。

3.练中学,自求得之

亚美格提出,教育最伟大的技巧是知所启发。教师要引领学生在练中学,通过“知所启发”,使学生“自求得之”。

例如,在“想写你的名字”的说明文练习中,教师要引领学生挣脱传统说明文的语言科学化、文字严谨化的束缚,学习借鉴单元文本中的拟人、对比手法,感受说明文的艺术张力和生活气息。为此,“练中学”就要关注其中的艺术手法,“自求得之”,加以揣摩、运用。首先,对于“你的名字”的范围界定,可以是故乡、母校,可以是记忆中的一种小吃、一个物件等。比如《大雁归来》一文中,就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直抒胸臆,鲜明地指出了“家乡的名字”。然后在写的过程中,要注意文字的锤炼,写出真情实感。如有的同学在介绍自己的家乡时写道:“你的名字”虽不像名胜古迹那样“高大上”,却蕴含着丰厚的历史文化,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里,因为你是我生活中最美好的回忆,于我而言,你是我的家,是我的根,是我成长的地方……

四、以写助读,凸显个性思维

1.立足生活,让想象有根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以生活为中心进行教学,要教给学生活的书、真的书、动的书和用的书。教师要引领学生在立足生活的基础上去进行合理的展开想象,让想象有根,而不是“天马行空”地乱说一气,也不是“纸上谈兵”的个人宣言。

例如,在“十年后,与最好的自己相遇”的想象作文指导中,教师可以引领学生抓住三个关键词进行深入分析。一是“十年后”,引领学生结合自己的理想,立足生活,想象十年后自己的样子。二是“最好的自己”,这个想象中的自己应该是“最好的样子”,还要注意这里的“最好”是实实在在的,不是夸张的,更不是科幻化的想象,要让想象立足生活,有根有据。三是“相遇”,这里应该有两个人的对话、两个人的思维、两个人的世界。为此,展开“以写助读”活动,引领学生阅读优秀作品,拓宽学生的思路和视野,在学习借鉴中凸显个性化的思维。如有的同学写十年后和做志愿者的自己相遇,采用了先抑后扬的手法:他与正在捡拾垃圾的“十年后的自己”相遇,开始不敢置信,后来通过对话才知道自己在做志愿者,最后揭示了“平凡中的伟大”这一主旨,凸显了个性思维。

2.立足科学,让创新有根

特级教师李吉林提出,要为学生创造宽松的无拘无束的环境,在教师的激励、期待和师生互动中,帮助学生开启创新的智慧大门。然而,学生的创新需要立足科学基础,要让创新有根,这样才能放飞自己的个性思维。

例如,在“科技与生活”作文指导中,教师要让学生抓住三个要素。一是“变”,从科技为生活赋能的角度,引领学生立足科学,根植生活,在查阅最新最近的科技发展状态的相关作品的基础上,展现当前科技力量赋能下人们生活的改变。二是“不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时代发展不变的主题,在探究科学发展情况的过程中,教师要引领学生大胆创新,思考在如今科技发展的背景下,未来五年、十年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三是“怎么变”,这里主要是侧重科学知识的有效运用。学生作文的创新之根在于科学的依据、真实的生活、实在的变化,在将“怎么变”表达清楚后,才真正有脚踏实地之感。

3.立足实践,让思维有根

特级教师沈大安提出,语文教学要跳出课本看课本,跳出语文教语文。初中作文教学就是要引领学生立足实践,在社会和生活的大课堂中学习,让思维有根。

例如,在以“春天的色彩”为题的写作练习中,有创意的表达要从选材、立意、角度、语言表达、表现形式的新颖入手,立足实践去写生活中的春天,在虚拟的故事中展现生命中春天的色彩。这里立足实践,可以分别从祖国、家乡、学校、自己、眼前等几个维度入手,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让思维有根,让写作有魂。

猜你喜欢
思路作文思维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不同思路解答
拓展思路 一词多造
换个思路巧填数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有声作文
红批作文